回覆列表
  • 1 # 笑談西風論滄海

    我們這裡清明節的吃食很講究:

    1.清明餅

    清明節前幾天,老人們就去山上採摘棉菜或艾葉。

    將棉菜或艾葉清洗乾淨,用水焯過,剁成碎末,與糯米粉摻和,和成麵糰備用。把碎肉末、春筍末、豆腐乾拌成餡料,將麵糰用擀麵杖擀成小塊,將餡料包入,捏成圓滾滾的形狀。

    在大蒸鍋內放入蒸籠,下面墊上竹葉,將清明餅放入鍋中,大火蒸熟。

    又鮮又香,味美可口的清明餅就做好了。

    2.青團

    青團的做法與清明餅類似:

    將棉菜或艾葉清洗乾淨,用水焯過,剁成碎末,與糯米粉摻和,和成麵糰備用。把紅豆蒸熟或花生蒸熟,拌上綿白糖製成餡料,將麵糰用擀麵杖擀成小塊,將餡料包入,捏成圓滾滾的形狀。

    在大蒸鍋內放入蒸籠,下面墊上竹葉,將青團放入鍋中,大火蒸熟。

    甜美滋潤,碧綠如玉的青團又好吃又好看。

    3.薄餅

    清明前後,菜場裡賣豆芽的攤位就熱鬧起來,因為賣豆芽的攤位開始做薄餅了。

    做薄餅的師傅,手上抓著一塊麵團,變魔術似的在平底鍋上抹上一圈,一張薄薄的煎餅就成型了,用特製的鏟子喀喀咯順著鍋的邊緣一鏟,一張薄餅就做好了。

    一般是十塊錢一斤薄餅,一斤薄餅有十張。

    薄餅裡要捲上豆芽菜、海帶絲、土豆絲、胡蘿蔔絲,特別清脆爽口。

    4.醃篤鮮

    清明節前幾天,山裡的農人便穿上雨鞋,進山挖春筍去了。“雨後春筍”就是指的這個時候的筍。

    春筍好吃,可是挖筍不容易,一是山上的道路泥濘崎嶇,二是挖春筍,既需要功夫,也需要力氣。

    挖回家的春筍,耐心地剝去外面的皮,將筍肉切成薄片,放入沸水中焯一下,然後切一刀新鮮的五花肉,再從曬臺上取一條年前曬好的鹹肉,切成薄片,與春筍同煮,一鍋滋味鮮美無比的醃篤鮮就做好了。

    有的條件很好的人家,也會取一點金華火腿與春筍同煮,那滋味,更香更潤了。

    5.清明螺,肥似鵝

    清明前後的螺,因為還沒有產仔,味道鮮美無比,是一年中滋味最好的時候。

    買兩斤螺絲,放在清水裡養一兩天,讓螺絲吐盡雜質,瀝乾水分後,大火熱油爆炒,放入蔥、姜、料酒、醬油,湯鮮肉美,下飯、下酒都非常好吃。

  • 2 # 我心飛翔or碧海藍天

    我們這邊清明節對吃食方面沒有特殊講究,基本跟平時一樣,只是這個季節馬菜(我們這邊對野菜的一種叫法)開始上市,一般是用來作涼拌菜食用的,另外就是毛筍比較多,多數用來煮肉骨頭湯吃,其它好像就沒啥了。

  • 3 # 落葉知秋148044708

    在魯西南,清明節這天是要吃水餃的,當地稱為扁食。以前包火餃的方法與現在不一樣,包出來的水餃是扁形的,講究點的還會捏成花邊,所以稱為扁食。清明節的扁食餡主要是素餡。吃扁食,配合著上墳,踏青的活動,也算是一個特色吧。

  • 4 # 遊玩大西安

    每個地方的對待節日方式依然不同,這就是所謂的習俗吧!

    1、清明飯是每家每戶必吃的。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薺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藥洗淨、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乾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飯糰,添進紅糖搓勻,製成飯塊蒸熟即成。

    2、就是香香甜甜的 棗糕又叫“子推餅”,是我們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糕就是穀物類,穀物類加上棗,像饅頭一揉到一起。

    3、大蔥餅 ,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蔥油餅是我最愛。

    來一起說說你所見的吧

  • 5 # 雪見25

    我在的城市是廣西的一個小市——賀州市

    每每到清明節前夕,我們這裡的人總會忙?

    他們忙什麼呢?喔~原來是去採摘艾葉做餈粑啦!

    四月野艾草比較鮮嫩,艾餈帶著藥草的苦辛,糯米的柔韌及淡淡的泥土氣息。就像我們農民的勤勉和麵對苦難的堅韌,香甜的艾餈入口,外層的皮兒滑溜溜,十分彈牙黏韌,艾味濃郁卻不苦澀。

    關於這個,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

    曾經聽老人說,新鮮的艾草是一種“避邪”之物。如果在清明節吃用新鮮艾草做的並且冷的“艾餈”可以“避邪”。長年百病不侵!為什麼要吃冷的而不吃熱的呢?當然自有其中緣由。因為清明的前一日叫寒食節,而寒食節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日子非常接近,漸漸地,寒食和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節既成了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了清明節的一個習俗:清明節不動煙火,只吃冷的食品。說“避邪”也不無道理,因為艾草本身就是一種草藥,有芳香化溼的作用,對於在清明這個氤氳漫天的季節來說,確實可以起到預防感冒等傳染病的作用!

  • 6 # 二氹

    在桂林的縣城、農村,清明節必吃的要算艾粑了。

    艾粑裡最有特色的原料要數艾葉了。艾葉具有涼血平氣的功效,經過一個春節的大酒大肉,吃幾個艾粑,可令身體不自覺的得到適當調養。

    而清明節前幾天正好是艾葉長得最鮮嫩的時候,趁這個時間,將艾葉摘回家,用燒開的鹼水去除苦味,剁碎炒香,然後與糯米粉一起揉成團,分成小團,加入芝麻糖餡或者什錦菜餡,放到蒸鍋中蒸熟即可食用了。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艾粑是用來在掃墓的路上充飢的。由於掃墓需要的時間比較長,還要出不少力,加上要攜帶除草、培土的農具,以及錢紙蠟燭香,不方便帶其他的食物,而艾粑體積不大但抵肚,後來祖輩相傳沿習下來。

  • 7 # 孩子給我講道理

    瀋陽清明,春天的俏模樣才有了那麼一點點,草木已發出了嫩芽,野菜也探出頭兒來,風雖不輕,太陽卻好,祭祖春遊正當時。

    我的城市我的山村,清明節是不動火的,提前一天,長輩們就準備第二天祭祀的供品和吃食。點了紅點的四樣小點心是提前在餅鋪定好的,兩種水果,香蕉和蘋果,也會用盤子裝好,香菸和白酒也備好,花和鞭炮也是有的。

    巧手的媳婦們會蒸玉米麵紅棗發糕,提前發酵好的玉米麵放入屜上的模具裡,攤平抹勻,均勻的在五乘五的玉米麵表面放上洗好去核的紅棗,上火蒸熟,開鍋後,用刀切成方方正正的小塊,放在竹籃裡,蓋上白白的屜布,去年秋天扔在醬缸的小鹹菜洗淨切絲,拌上蒜末醬油,暖瓶裡也灌滿熱水,這就是第二天清明節一家的吃食。

  • 8 # 全城通

    你所在的城市,對清明節的吃食有講究嗎?

    本人座標蘭州,我來說說西北地區清明節對吃食的講究吧。

    據有關史料記載,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據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清明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清明一到,大地回春,萬物復甦。清明的含意是“上清下明”。即天空清,大地明。清明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農諺曰:“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古時的寒食節,它是一個紀念英烈介子推的日子,也是一個寒食禁火及掃墓的日子。因為寒食節與清明節只相差一兩天。久而久之,人們則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二為一了,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清明節。

    蘭州的清明節活動主要是祭祀掃墓,一般對吃食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常見的祭祀掃墓吃食有以下幾種:

    1.韭菜炒雞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蘭州人上墳必帶韭菜炒雞蛋,我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2.涼拌菜

    清明節古稱“寒食節”,這個傳統至今依然沒有改變。一般蘭州人上墳祭祀,都會帶好多涼拌菜,涼拌菜的種類有很多,不知道為什麼涼拌豆芽基本是每家每戶的必備!

    3.肉類

    蘭州地處西北腹地,這裡的人對牛羊肉特別偏愛,而且很會吃牛羊肉。不管是什麼節日,牛羊肉必不可少,當然上墳也是一樣!

    4.雜燴菜

    雜燴菜只是我對蘭州清明風俗吃食的一種稱呼,我也不知道具體叫什麼名字。有點類似砂鍋,裡面是豬骨湯,燉的各種菜品,以及火腿腸,肉片等等。一般上墳將裝菜的罈子一起祭奠上去。

    以上就是本人的認知範圍內的蘭州清明吃食。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由於自己的年紀比較小,不是很瞭解,所以不一一介紹了。

  • 9 # 濰坊同城

    座標——山東濰坊。

    1. 記得小時候,每年清明節那幾天媽媽都要在書包裡給我裝上幾個雞蛋,讓我下課的時候和同學“頂蛋”玩,大家不要想歪,二哥上小學那會還很純潔,所謂的“頂蛋”就是各自拿著一個雞蛋,用比較尖的那一頭去和同學的雞蛋碰,誰的先被撞破了誰就輸了,玩完之後的雞蛋被當做零食吃掉。所以清明這天,家裡都會煮雞蛋、喝小米粥的,據說雞蛋是寓意團團圓圓。長大了不再有這個遊戲了。可是還是很懷念小時候。

    2. 還有一種食物叫 “撒子”,是用油炸的,香脆又精美,大多是用小麥做的。泡著湯吃更加美味,原來是用個大車在街上吆喝著賣,現在也不大見了,果然兒時的味道最讓人懷念!3. 其實麻花是老北京那邊愛吃,但是我奶奶家清明也會買麻花吃,二哥印象最深的還是雞蛋啦~

  • 10 # Elaine122671602

    上海這邊清明節吃青團,自從有了網紅青團——鹹蛋黃肉鬆青團之後,每年都有創意青團面世,蟹粉青團,馬蘭頭豆乾青團,醃篤鮮青團、麻辣牛蛙青團……但最最經典的,還是紅豆沙青團吧!喜歡青團的人,就是愛這股艾草的清香,趁新鮮的時候吃,軟軟糯糯,真的很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隆剛死和珅就被賜死,他犯了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