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庭教育諮詢師飛飛

    首先,分析家庭原因原因家庭因素: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和孩子是什麼樣的親子關係,在成長過程中是否做到傾聽、關注。這很重要,你想一個孩子為什麼沉迷遊戲,如果他每天很忙,也有人說心裡話,他還有時間理會遊戲嗎?遊戲設計者的“心理戰術”:研究遊戲的設計師大都是出色的心理學家。在孩子成長初期,家長是否發現孩子天分並培養。學習成績如何,從什麼時候下滑的,因為什麼下滑,是否和老師溝透過。如何改變?修復糟糕的親子關係,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和孩子做朋友,認真傾聽、共情【有方法步驟】,對孩子的進步和有責任心等行為予以鼓勵和表揚。培養與孩子共同的興趣愛好,孩子和大人一樣,玩遊戲是為了“打發時間”,如果孩子和大人有共同的愛好,那麼打發時間的方式也就增多了,在一起“遊戲”的過程中共同話題也就多了,那麼就更容易走進孩子內心。家長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不要嘮叨,安靜的做個像朋友一樣的傾聽者。培養讀書【名人傳記等正能量的書籍】的習慣,用讀書來代替遊戲,當然這個過程比較漫長,當一個人發現“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時候,他的視野和見識就提高了。帶孩子出去旅遊《遊名校985 / 211、見名師》,目的是為了找到學習動力,見識知識能改變命運。遊戲的設計者都是每3--5局有一次獎勵,讓孩子在遊戲中找到價值感、歸屬感,心理學家是遊戲的設計師,充分滿足孩子的“關注感”父母不斷學習,我們都知道什麼事都是有規律可循的,那麼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是有方法的。

    和大家共勉一句話:孩子是父母言傳身教出來的,而不是教導、訓斥出來的

  • 2 # 蝶聞軼志

    男孩子迷戀遊戲而影響學習不是個別案例,也不是近期才出現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孩子沉迷遊戲事件的參與者,即社會(政府、遊戲開發運營者和其他社會成員)、學生自己、家人。只有所有參與者共同發揮作用才有效果。

    社會

    2018年,一段《致全國高考學子的公開信》的稿件被髮到網上,一位心碎母親在文中闡述了自己的經歷。該《信》一時成為輿論的焦點。

    2018年5月,中國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路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

    2019年11月5日,國家新聞出版屬釋出《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通知包括遊戲實名註冊,規範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費服務,控制遊戲時間等六項舉措。

    2019年11月前後,騰訊和網易出臺措施,在遊戲號實名註冊基礎上限制未成年人登入遊戲時間。

    社會近年來不斷加強對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防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孩子迷戀網路遊戲現象依然嚴重,這就不得不思考孩子和家長的因素了。社會有防範措施,家長也要有相應的舉措。這些建議可以參考一下:

    1、節流,嚴格管控遊戲器材。說白了,當下主要的遊戲器材就是手機和電腦,孩子自身沒有經濟能力,這些東西無非是家長買的。孩子要交流,一個老年機足夠了,要查資料,家裡的電腦搞個低配的給孩子。

    2、換環境。孩子迷戀網遊,很可能周圍有一幫這樣的朋友。有實力的家庭,可以試著換一下住所,或者換一個學校,學學孟母三遷。

    3、多抽時間陪伴孩子。研究表明,親子關係越差,孩子越沉迷網遊。多點時間陪伴孩子,一方面可以更多的監督孩子,另一方面也讓孩子更多的感到家庭的溫暖。

    4、開源,給孩子尋找新的興趣點。這個先不能依從孩子,孩子已經沉迷網遊,其他的都不感興趣,這個時候家長必須採取強制。多帶孩子出門溜達,旅遊、運動、看演唱會等都可以,就是別讓孩子閒著。如果可以,一發現孩子對什麼有一點點興趣,就讓他去學習。

    5、激勵措施。給孩子尋找榜樣,樹立目標,達到了獎勵他也行。孩子沒多少人生經歷,好話或者道理一般是不奏效的,只有讓他做,然後讓他感受到成果的喜悅。

    分享兩個案例

    1、筆者親友的孩子,小學成績不錯,初中爸媽做生意沒怎麼管,而且家裡有錢,孩子想要什麼有什麼,慢慢的迷戀上游戲。王者榮耀、吃雞賊溜。不過中考哭了,沒高中願意要孩子。爸媽管不了,也沒精力,商量過後,決定送孩子去過某知名武術學校,因為孩子對武術還有點興趣。一學期後,不僅遊戲不想玩了,成績好了,還當了班長。

    2、筆者大學師兄,整天玩網遊,掛了太多被輔導員和院領導約談差點退學。院領導輕蔑的說,他玩遊戲這麼溜,開發遊戲怎樣,只要開發出來了就讓他留下。師兄面子丟盡,不過他正好學計算機,為了不退學和找回面子,泡實驗室一個多月居然真的搞出來了,遊戲被買走還賺了一筆。他嚐到甜頭後繼續開發遊戲,不過他已經看透了網遊,大學讀完還賺了十來萬。

  • 3 # 小小思維家

    父母要加強對孩子的管教。

    父母一定是有責任的,作為家長一定要善於觀察孩子的生活點滴,發現孩子玩遊戲,就該進行及時的教育,這樣才會提早預防。

    制定生活規劃。

    父母要為孩子制定好生活規劃,每天的生活規劃,學習規劃,都要做個規劃,把孩子的觀念發展到正規上來,發現孩子的不足,及時糾正,這樣才會健康的成長。

    限制玩遊戲時間。

    父母要限制孩子玩遊戲的時間,比如說必須在做完作業後的某個時間段可以玩,達到時間,需要主動停止玩遊戲。

    培養孩子積極的興趣愛好。

  • 4 # 教育暢談

    現在很多男孩子迷戀遊戲是很正常的,因為遊戲開發設計者的初衷就是讓玩遊戲的人迷戀上。但也不能完全否認遊戲有害無益。其實,孩子在玩遊戲時,對孩子冒險精神、動手能力、思維訓練都有幫助,只要合理利用,對孩子的成長還是有幫助的,只不過孩子自控力差,玩起遊戲就忘記了時間觀念,沒有節制。這樣一來,對孩子的學習肯定會造成影響。那麼,作為家長是幫助孩子控制遊戲的直接作用者,所以,要想孩子減少玩遊戲的時間,家長的作用是不可小視。

    家長可以採用遞減控制法

    讓孩子停止玩遊戲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如果家長突然把孩子游戲戒了,孩子的反應會很強烈,如果產生叛逆心理,孩子有可能會和家長對著幹,讓他學習也未必能學下去。所以,家長要給孩子遠離遊戲的時間,採用遞減控制法,就是透過一點點減少遊戲時間,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迴歸正常的軌道上來。比如,第一週每天玩3個小時,第二週每天玩2.5小時,這樣依次遞減,直到孩子減少到不影響學習為止。

    改變家庭環境法

    孩子玩遊戲成癮,和家長天天手機不離手也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在要求孩子不玩遊戲的時候,家長要以身作則,先要控制自己玩手機的時間,也就是說,孩子在家的時候,不讓孩子玩,家長也不碰手機,最好能拿起書跟孩子一起學習。家長這樣做,可以強化孩子戒掉遊戲。否則,家長讓孩子學習,自己卻在旁邊玩,孩子心裡也不會認真學習的。

    家長採用活動替代法

    孩子喜歡玩遊戲,因為在遊戲的世界裡可以變換各種角色,這種成就感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擁有,所以,他人對遊戲變得特別依賴。那麼,家長可以利用週末休息時間,多帶孩子走出去。或者讓孩子多進行體育運動,比如打男球,乒乓球,這些運動也會讓他們獲得成就感,並且,可以分散他們一心想玩遊戲的注意力。

    總之,男孩子玩遊戲真的是太多了,家長不幫助把控好的話,一定會影響到學習。因此,家長要儘快行動起,邊摸索邊幫助孩子遠離遊戲。

  • 5 # 阿蘇銷售思維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現在很多家長都面臨著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孩子沉迷於手機、遊戲等,成績直線下滑,家長大為苦惱,而孩子卻越玩越上癮!

    本身家長給孩子配一部手機,純粹是為了方便聯絡孩子,有什麼事情的時候都可以隨時知曉孩子的訊息。但是自從孩子拿了手機之後,便陷入到手機旋渦中無法自拔。

    十三四歲的孩子本應該朝氣蓬勃,自從有了手機之後,他們可以在床上躺一天;在房間裡躲一天;在網上掛一天;只要有手機,有遊戲,他們可以哪兒都不去,誰都不理,學習作業什麼都不管。

    長時間玩手機,不僅僅是影響學習,同時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容易得近視,頸椎病等。

    很多家長也曾為了手機、遊戲等問題與孩子發生爭執,強硬的沒收、摔碎,和孩子鬧的雞飛狗跳。不但沒有讓孩子戒掉手機,反而導致家庭關係越來越緊張。

    在這個網路時代,手機裡的誘惑真的是太多了,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很難不被吸引,既然我們管不了網路,我們就只能用心管好自己的孩子。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位媽媽,在孩子13歲生日那天,“送給”孩子一部手機,同時給孩子定下了這六條使用手機的規定。

    第一條:明確手機的所有權

    這手機是我花錢買的,我願意借給你使用,但是我的職責是把你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你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迷失自我,我將終止你對這部手機的使用權。

    第二條:規定手機的使用時間

    每天晚上9點必須準時把手機上交給父母,一是保證自己的休息和學習,二是避免在9點以後再接打電話影響他人。

    第三條:手機不能帶進學校

    在學校你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學校和同學老師可以直接交流,比使用手機發資訊、打電話要好很多。

    第四條:不得透過手機愚弄或欺騙別人

    文明使用手機,不可以在網上觀看、傳播或釋出不良資訊,不得輕易相信網上的人。

    第五:在公眾場合要注意禮儀

    在公共場合手機要靜音或者關機,特別是在電影院、餐廳等,不能讓手機的各種聲音影響到其他人。

    第六:不做低頭族

    平時走路,吃飯陪家人時,不可以玩手機。

    這位媽媽除了以上規定之外,平時自己也會在週末或節假日的時候,帶孩子出去參加戶外活動,在明確孩子使用手機的同時,自己也在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給孩子做好榜樣,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規則和氛圍中慢慢地放下了手機。

    在以上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張旭語文

    2007年公佈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三條規定:

    國家採取措施,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路。

    國家鼓勵研究開發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路產品,推廣用於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的新技。

    法律雖然有明確的條文,但是卻沒有具體的政策,所以,網咖依舊容留未成年人,手機遊戲管理也形同虛設,各地文化部門從來不作為,“預防”被挖地成了空殼,因而一波又一波的孩子被遊戲吞噬了美好的青春。

    毫不誇張地說,遊戲是孩子成長中的一隻老虎,一旦沉迷,就彷彿吸了大煙,戒除就極為艱難。

    為什麼有很多孩子沉迷於遊戲之中呢?我們找找原因吧!

    遊戲是網路時代的產物,商家制作遊戲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因此遊戲就形成了一關一關的模式。

    為什麼呢?他們抓住了玩者的心理,即好奇心和求勝心,以及過了一關之後的勝利感和滿足感。孩子一旦玩了第一次,在大腦中就產生了想再玩一次的衝動,願望達成後,這種衝動就會在大腦中形成不自覺力,進而這種不自覺力就無法被大腦控制,於是就沉迷了,無法自拔了,因而無時無刻都想著過遊戲中的下一關。

    實際上,一些成年人玩起遊戲來,都能玩一個通宵,何況未成年的孩子呢?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無數的孩子被遊戲毀了美好的人生。

    我們痛恨開網咖的人,他們為了錢,置法律與不顧,想著法引誘未成年人去網咖玩遊戲。但我們卻忽略了製作遊戲的商家。

    商家無疑是禍根,唯利是圖的網咖主是幫兇。但是家長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責任,為什麼呢?因為你給了孩子手機、給了多餘的零花錢、沒有管好家裡的電腦。

    孩子沉迷遊戲的問題已經產生了,怨天尤人顯然是不可取的,因為商家我們管不了,所以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問題,我們必須客觀地認識孩子沉迷遊戲的責任,採取有效的補救辦法。

    那麼,怎樣管理孩子玩遊戲才有效呢?

    第一、基礎教育階段最好不要給孩子買手機。

    很多家長認為給孩子買手機方便聯絡、監管,因為當下社會中確實有一些專門針討小孩的不法分子。另外,一家看一家,別人的孩子有,我的孩子也要有,被虛榮心綁架了。殊不知,孩子擁有手機是擁有了玩遊戲的平臺。

    如果我們不給孩子買手機,他們玩遊戲的途徑大致有兩種:一是家裡的電腦;一是網咖。但這兩種途徑都不自由和方便,家長也客易管控。

    已經買了手機,就要管制手機,只給他訂通話費用,絕不給他流量,而且要時常檢查他是否私自購買了流量。

    第二、管好自家的錢袋子,少給或不給孩子零花錢。

    孩子的零花錢多了,就具備了給手機購買流量,支付遊戲費用,去網咖消費的實力。父母可能能約束自己不給孩子多餘的零花錢,除非溺愛。但是孩子還有一個來錢的渠道,那就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個渠道父母一定要堵死了,不然,你的努力都是枉然。尤其是假期。

    控制好孩子的零花錢,就是控制了他(她)玩遊戲的可能。所以,家長一定要細心、嚴格地管控好自己,以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親戚朋友。

    第三、培養某種體育、文藝、製作興趣,讓興趣替代遊戲。

    何謂興趣?即喜歡做的。喜歡是前提,強迫培養是不可取的。所以,父母要從孩子身上去發現。

    孩子總歸有喜歡的東西。比如說男孩子可能喜歡打籃球、踢足球,喜歡山地腳踏車,喜歡玩飛機模型等等;女孩子可能喜歡打羽毛球,喜歡唱歌、跳舞,喜歡剪紙等等。家長髮現了孩子的喜好,就要給孩子創造條件,努力培養孩子的興趣。一旦培養成功,就一定能替代孩子玩遊戲的慾望。

    一旦興趣培養成功,戒除網癮就不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哪些一直迴圈聽也聽不膩的歌曲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