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領略樊登

    公元774年春,放浪不羈的李白被唐玄宗趕出了皇宮,懷裡揣著唐玄宗賜給他的金子,李白看著外面的天那麼藍,草那麼綠,於是決定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尋仙,李白先是洛陽,在這裡,他遇到了自己的狂熱小粉絲——杜甫。

    此時的杜甫剛剛經歷科舉落榜,33歲的杜甫還沒有那麼窮困潦倒,他雖然剛剛落榜,但是父親還是兗州司馬,家裡面算是比較有錢有權考試,杜甫落榜後也想要四處漫遊,以此抒懷,由於杜甫父親的關係,李白和杜甫兩大詩人終於見面了。

    這個兩位偉大詩人見面的歷史性光輝時刻,在當時是一個小粉絲看到自家愛豆的場面,杜甫不愧為一代詩聖,並沒有發生任何狂熱的舔狗行為,而是與李白平等相待,相談甚歡。李白提出自己要去等仙山、採仙草、訪仙人,杜甫聽到偶像有此打算,立刻響應,表示要和李白一起求仙問道。

    杜甫在高興之餘,作詩表達了自己的歡喜之情:“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意思是說,李白大帥重返自由,我希望和你一起去梁宋遊玩,採得仙境中的瑤草。於是這年夏天兩人開始出發,秋天的時候二人到達了梁宋,這時又發生了一件事情。

    李白和杜甫在路上遇到了吟唱著“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邊塞詩人高適,河北人高適見到兩位大神,很是驚喜,高興地跑過去問:“大哥,恁去幹啥去?”,河南人杜甫搶先答道:“俺們去求仙問道。”高適說:“帶上我唄。”李白:“要得。”於是李、杜、高三人開始了登仙山、採仙草、訪仙人之旅,他們從洛陽出發,沿著黃河抵達開封,又從開封到了商丘,再從商丘到山東單縣。

    那麼最後三人找到了仙草了嗎?應該是沒有。李白倒是真的找到了仙人,他到了紫極宮,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籙,如願以償的成了道士。杜甫去了王屋山,想找道士華蓋君,可到了之後才發現,華蓋君早已仙逝了。而高適則繼續一路向南了。

    三人分別之後各自經歷風雨少有見面,但三人這段求仙問道的經歷卻是成了一段佳話。想象一下,月光之下,三人坐在亭中,面前擺著酒菜,喝到一半,李白笑道:“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杜甫和高適在一旁邊打拍子邊隨聲附和,瀟灑自在,此樂何極!

  • 2 # 布衣阿俊

    說到李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天保三至十五載,李白來到了東都洛陽(現河南省洛陽市)。就是在這裡,他遇到了杜甫,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個詩人見面了。這個時候,李白在全國來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而杜甫也正值青年,但卻被關在了洛陽城。

    雖然李白比杜甫大,但是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名氣而驕傲自大。而性格豪爽又很喜歡喝酒的杜甫,也並沒有覺得李白高人一等,兩人以平等的關係相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李白和妻子一路向南躲避戰亂。後來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在永王軍營,受李白愛國情懷的影響,永王帶兵東巡,結果被叛軍發現,之後兵敗。受永王影響,李白也蹲了大牢,還好李白關係夠硬,不久就被放了出來,看來不管在什麼年代都要有關係才行得通啊!

    經朋友介紹,準備繼續當公務員的,但因罪名太大,最後留放到了夜郎(貴州一帶)。

  • 3 # 天馬行空茶醇蘭香

    李白與杜甫,詩仙與詩史。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李,杜詩篇,現今的中小學生都能背湧出一些,這就不難想見李白和杜甫在華人民心目中的輝煌地位及影響了。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對李,杜詩篇的高度讚譽,標誌著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李白的詩,氣勢磅礴,直衝牛鬥,有較多的道骨仙風。杜甫的詩,則腳踏實地,深沉悠遠,儒風較濃,更多的是現實主義。

    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後,始終得不到重用。又因性格上與權貴們不和,蔑視權貴,他也就為權貴們所不容,最終被唐玄宗“賜金還鄉”。離開長安,去仗劍遠遊。

    李白來到洛陽,同杜甫邂逅相遇,李白年四十四歲,杜甫三十三歲。兩位詩人,一見如故,情同手足,行則相攜,醉則共寢,共同在豫,魯相接的一帶漫遊,懷古於城頭,射獵於大澤,訪友于僻壤,舒胸於高臺,引吭高歌,傲然長嘯。

    後來,安史之亂暴發了,中原失馭,兩京論陷,“胡馬翻銜洛陽草”,“秦人半作燕地囚”,民族危亡,生靈塗炭。這時舉國有志之士都行動起來,荷戟戎裝,共赴國難。詩人李白和杜甫,一在關中,一在南方,也都置身於這場平叛的正義鬥爭中來了。

    李白懷著“清中原”,“靜胡沙”的滿腔報國熱情,應邀參加了南方永王李璘(唐玄宗十六子)的義軍為幕府。誰知永王璘的哥哥唐肅宗李亨,競指斥永王璘為叛逆,並派兵消滅了他。李白也因而被認為犯有從逆罪,幾被殺身。後被流放夜郎,途中獲赦。李白晚年流落江南,淒涼地死在當塗(今屬安徽),時年六十二歲。

    杜甫在這場大變亂中飽經憂患,先是被叛軍虜去,囚禁在長安,後逃出去投奔唐肅宗,想報效國家,但始終見不到唐肅宗的面,最後被放逐而去。這期間,杜甫到處奔波,顛沛流離,歷盡了戰亂帶來的災難和痛苦。杜甫的晚年比李白更為悲涼,困苦,流離在長江中游,最後客死於岳陽附近的一條破船上,時年五十九歲。

  • 4 # 樊虛

    李白朝來野去

    進入不惑第二個年頭(742年),李白被闢於野召入朝,似乎就此展開鵬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自南陵進京,唐玄宗封為翰林待詔,就是待命應詔寫詩作文的筆手,世稱御用文人。此御用文人僅供職宴樂冶遊,不參與政事,不同於權力部門的文吏。

    《清平調》三章是李白的政績之一。“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看見雲就想起衣裳,看見花就想起容顏;意為雲彩象貴妃的衣裳,花象貴妃的容顏。喻體與本體顛倒,也只有李白想得出來寫得出手。“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都說楊貴妃是肥妞,怎麼到了李白筆下,變成趙飛燕般輕盈?擅改事實、擾亂歷史,簡直是罵時人眼瞎、刁難後來人。

    唐朝是傳奇故事興盛時代,李白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幕傳奇大戲。皇帝傳令制《和番書》,滿朝文武面面相覷,無從下手。唯李白懂番文,不二人選,他來勁了,就桌子寫,不幹,踞胡床開工!於是高力士幫脫靴,楊貴妃磨墨,楊國忠捧硯,李白一手酒杯,一手蒙恬大筆,揮灑自雄。役使權貴,痛快!但是當不得真,其中悖理乖情甚多;只說一點,李白要成戲,必須狐假虎威,借勢皇帝,而皇帝決不會允許如此胡來。所以,那是傳說,是後世村人村式編排。

    上述故事雖假,李白狂傲招恨、才高遭妒卻是真的,總有奸佞明裡暗地排擠他;玄宗聽多了讒言也不免狐疑,終因一件事,對李白由喜轉厭。一次召見,李白與一班損友在市廛灌馬尿,正在興頭上,也可能醉生夢死不知輕重,公然抗旨不遵,後來杜甫狂贊:“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狷介一時爽,萬乘暗恨生疏。李白一向自視極高,早就不甘心當弄臣,風緊扯呼。在任翰林待詔第三年春末(744年),上疏請歸,玄宗准奏,賜金放還。皇帝老兒破財市譽,還算仁慈。這年稍早初春,金龜換酒的賀知章致仕,度為道士務虛,李白受觸動,也萌生出世念頭。

    李白辭長安,向東遊歷。在洛陽,遇杜甫,“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在中國文學史上,這是一次偉大的相遇。李白時年四十四,詩名聲震寰宇,杜甫三十三,尚在蟄伏。杜甫心跳雀躍,恨不能化作女兒身,向偶像表達無限愛慕。遊罷洛陽,再約秋遊大梁、宋州。

    在宋州,遇到在那裡逛蕩的高適,於是三人行。登臨春秋宋平公築造的平臺,留連西漢梁孝王營建的梁園,往山東單父野澤縱馬馳獵;田野活動後,召妓歌舞,宴飲賦詩,樂不可支。有詩為證,《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選句:“駿發跨名駒,雕弓控鳴弦。”、“鷹豪魯草白,狐兔多肥鮮。”、“歸來獻所獲,炮炙宜霜天。”、“出舞兩美人,飄颻若之仙。”

    又一日聚宴,李白豪飲腹脹,膀胱高壓,急去解手,啦啦啦,靈感開花,回來就用撒尿手題詩牆壁:

    梁園吟

    我浮黃河去京闕,掛席欲進波連山。

    天長水闊厭遠涉,訪古始及平臺間。

    平臺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

    卻憶蓬池阮公詠,因吟淥水揚洪波。

    洪波浩蕩迷舊國,路遠西歸安可得。

    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

    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

    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

    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

    昔人豪貴信陵君,今人耕種信陵墳。

    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雲。

    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

    舞影歌聲散綠池,空餘汴水東流海。

    沉吟此事淚滿衣,黃金買醉未能歸。

    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暉。

    歌且謠,意方遠。

    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李白戀戀不捨離開長安,艱難地來到梁宋,訪歷史遺蹟,發思古幽情。揚言及時行樂,宣稱伯夷叔齊自討苦吃;又言富貴如浮雲流水,貴胄華屋和文采風流已變樣;再言遊戲人生,時不我待;最後自勉暫時忍耐,壯志酬報不嫌晚。李白在朝覺憋屈,在野又思官場,自相矛盾,詩裡似乎有股尿溲味。後話:一女子見此題詩,嗅味若蘭如麝,芳心大喜,重金買下詩牆,成就一段“千金買壁”佳話。此女是武周時期宰相宗楚客之孫,愛屋及烏,愛詩及人,倒追李白,成為最後一任李夫人,在李白罹難時,救助盡心盡力,助李白脫困得善終。

    入冬,李白把出世之思付諸實施。在齊州紫極宮,師從高如貴道士,拜受道籙,正式加入道門。有詩為證,《奉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籙畢歸北海》:“道隱不可見,靈書藏洞天。吾師四萬劫,歷世遞相傳。別杖留青竹,行歌躡紫煙。離心無遠近,長在玉京懸。”

    翌年春,杜甫赴東魯會李白。洛陽而梁宋而東魯,這是他們第三次聚首。老熟人啦,不用拘束,可以沒大沒小,李白《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杜甫知李白當了道士,從自己入世情結出發,既羨慕又不以為然,《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二人訪煉丹士,問隱居者,探山看水,談天說地,勞筋骨悅心性,樂此不疲。

    也鬧過不愉快。他們有次拜謁碩儒李邕,期望獲得美言幾句,可能受了敷衍,李白不忿賦詩,似是自傲,也為杜甫勵志,《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與李白相處的日子,可能是一本正經、苦大仇深的杜甫一生中最快意的時光。“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夜裡李杜曾共寢一席,抵足說古論今、切磋詩文;日間攜手共進退,在資深玩家李白引領下,山光水色、醇酒美饌、聲色犬馬嚐個夠。這是皮相,這樣說太輕佻,相信他們必有深度的思想交流和廣度的精神共振。

    人生總是苦多樂少、難聚易散,又到了告別時刻。大考臨近,杜甫將赴長安爭取功名;李白甫入道門、稍為息心,提醒宦路荊途,未必是好選擇;杜甫夙志經世濟民,弘願“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實現抱負,須以入仕開始。求同存異吧!李白賦詩,珍重惜別: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一別竟成永訣,二人足跡再無重疊。然神交永久,縱橫時空。尤其杜甫,對李白魂縈夢繞,寒暑陰晴,順逆禍福,故人常在我心,《寄李白》、《憶李白》、《懷李白》、《夢李白》,情不自已,寄意歌詩。餘生多艱,知識凋零,李白與往日情對杜甫是巨大慰藉。

    李白留居分別處兗州,兗州又名沙丘城。第二年(746年),大病一場,也許病中多愁善感,前後遠近種種人與物與事,鎖定杜甫,最近一起漫遊青山綠水的朋友,別來無恙?情難禁詩訴說: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病癒之後,待不住的李白繼續遊歷各地。他的後續詩篇中再也不見杜甫身影,也許單忘於江湖了,也許是矜持,向年少許多的物件訴說,感覺難為情。我相信是愛在心口難開。

    李白出皇宮,(正確地說,是離開朝堂,他並非宮中人。)結識杜甫,幾年時間裡,稱得上悠哉遊哉。題主說的突遭變故究竟指何事?抱恙勉強算得上,如果指安史之亂,那是二人分別十年後的事。

    李杜分別十年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必然地突然爆發,煌煌盛世隨即衰敗。唐玄宗逃往蜀地,路上拿楊貴妃頂罪賜死;太子李亨在靈武自立,是為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永王李璘時任江陵大都督,招募數萬兵馬,野望天下,覬覦大位。

    李白素性懵懂人情世故,更別說捉摸皇族內部關係和永王心思,當時在廬山避亂,架不住永王三顧茅廬和為國建功的誘惑,受聘為永王幕僚。入幕第二年,永王點兵乘船東下,意欲進取江淮進佔金陵,建立圖霸根本。李白以為去平叛戡亂,欣然寫下《永王東巡歌》,頌永王軍勢威盛、所向披靡,首章先聲奪人:“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燕鶩池。”末章最具李白浪漫天真特色,自請指揮權,自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宴坐間,一舉掃清胡塵,靖難安邦,報功天子: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唐肅宗命江淮節度使高適出兵鎮壓。結果,不是高適厲害,而是永王一夥本烏合之眾,一觸即潰。永王李璘被賜死,詩人李白被下獄。在唐肅宗看來,永王是不折不扣的反賊,李白是罪無可逭的吹鼓手;當然了,成王敗寇,若永王勝,肅宗就是徹頭徹尾的逆賊,李白就是功莫大焉的開國元勳。

    杜甫聞李白遭遇生死劫,痛心流淚:“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在李夫人和多位強力人物營救下,李白最終獲赦免罪,移居當塗靜養。杜甫快慰,《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詩中回顧李白生平事蹟,二人遊樂時光,然後為李白辨護;末韻稱讚他老而能詠,祝福他早日病癒,勸他莫怪皇恩隔絕,“我”要向朝廷陳情、探明真相: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

    莫怪恩波隔,乘槎與問津。

    這是老朋友的遠方問候,滄桑無奈中飽含深情,是李白劫後餘生的一抹暖色。

    友誼天長地久,高山流水伴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從箱外觀看如何辨別蜜蜂是否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