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鮮農場

    我們屬於北方,北方農村的年味還是特別濃的。一般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會比較熱鬧

    1. 除夕:打掃屋子,貼春聯,掛紅燈籠,吃年夜飯

    一般到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大早起來,趕緊吃完飯,就開始打掃屋子,把屋子的裡裡外外全部清掃一遍。打掃乾淨以後就可以貼春聯和門畫,然後把紅燈籠掛起來。下午主要是包餃子,到了晚上,看著春晚,吃著年夜飯,其樂融融。

    2.正月初一:開開心心大拜年

    正月初一,大家起床都比較早。家家戶戶鞭炮齊鳴。放完鞭炮就可以吃餃子啦。接著就是轟轟烈烈的大拜年運動了。拜年的人流,就行遊行一樣,一群一群的,絡繹不絕,大家都笑嘻嘻的,見人就說過年好,非常的壯觀。

    圖:濟寧各農村磕頭拜年

    關於初一拜年這個習俗,我一直覺得非常好。現在的年輕人,一年到頭都不在家,對村裡的叔嬸、兄弟姐妹都很不熟悉,透過拜年活動,大家也可以一起交流交流,熟絡起來。

    3.正月十五:歡歡喜喜鬧元宵

    正月十五,肯定是要吃元宵了。但是十五嘛,和初一相比,還是冷清了很多。因為大部分年輕人,在十五之前就已經離家走上了工作崗位,一般都是和同事以及要好的朋友過元宵節嘍。

  • 2 # 清心234059833

    初一早起吃水餃,然後串門相互拜年,晚輩給老人叩頭。但是在我們這裡十五不吃元宵吃花高。就是用面把棗包起來整成花形,一層層方上蒸熟,我們叫它花高。

  • 3 # mayajie

    我們屬於北方,北方農村的年味還是特別濃的。一般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會比較熱鬧

    1. 除夕:打掃屋子,貼春聯,掛紅燈籠,吃年夜飯

    一般到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大早起來,趕緊吃完飯,就開始打掃屋子,把屋子的裡裡外外全部清掃一遍。打掃乾淨以後就可以貼春聯和門畫,然後把紅燈籠掛起來。下午主要是包餃子,到了晚上,看著春晚,吃著年夜飯,其樂融融。

    2.正月初一:開開心心大拜年

    正月初一,大家起床都比較早。家家戶戶鞭炮齊鳴。放完鞭炮就可以吃餃子啦。接著就是轟轟烈烈的大拜年運動了。拜年的人流,就行遊行一樣,一群一群的,絡繹不絕,大家都笑嘻嘻的,見人就說過年好,非常的壯觀。

    圖:濟寧各農村磕頭拜年

    關於初一拜年這個習俗,我一直覺得非常好。現在的年輕人,一年到頭都不在家,對村裡的叔嬸、兄弟姐妹都很不熟悉,透過拜年活動,大家也可以一起交流交流,熟絡起來。

    3.正月十五:歡歡喜喜鬧元宵

    正月十五,肯定是要吃元宵了。但是十五嘛,和初一相比,還是冷清了很多。因為大部分年輕人,在十五之前就已經離家走上了工作崗位,一般都是和同事以及要好的朋友過元宵節嘍。

  • 4 # 範佛安

    煙柳話端午

    梨花擁雨後,柳絮飛盡時,日子飄蕩著悠悠渡到了小滿節氣,諺語說,小滿三日看麥黃;對於北方渭河流域的子民言 , 端午即是豐收在望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最為艱辛,青黃不接的時日。

    武山縣,民風古樸、剽悍,有距今八千年前的古人類遺址“種穀臺”,時至 今,家鄉人都稱端午為“五月丹”。可見家鄉人對這一節日的特殊期盼和寄寓;相傳在上古年代,佛祖元始天尊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後 ,大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天宮派天神視察人間,話說天上神仙這一日乘風架雲 ,飄飄乎隱身來到人間視察,看見一少婦在和麵,旁邊炕上自己家小孩拉屎粑粑了 ,婦人用她蔥根般的手指順勢揪了一大疙瘩麵糰,麻利的擦了孩子的屁股,再用擦屁股的面裹住小孩的屎粑粑,撂出廚房門外,喚狗吃了。看到此景,仙人上天稟報 ,天宮玉帝震怒,再派天神來到人間處理此事;當時正值端午前,所有莊家都長勢很好,小麥,高粱,包穀,大小蕎麥一應農作物都是從根部就長糧食,天神便用手順根部往上捋,給每個農作物只留最上面的一穗,等到天神捋到高粱時,手都劃破流血了,便拔了蕎苗擦手,一直到今天天 ,高粱、蕎杆子和葉子上還都留著天神的血。天神返回天宮彙報處理辦法後,天宮大帝決定凡間再鬧三年饑荒。

    天上一日,人間一年,好像聽起來是神話,但我們今天華人的人造飛船在離開地球三百六十公里的軌道上,一個半小時繞地球一圈,就是說一個半小時內,飛船以我們不可想象的速度在更大的直徑上經歷一次白天黑夜,向著太陽時是攝氏一百多度,揹著太陽時是零下二百多度,中國的宇航員翟志剛出倉門十九分三秒,行走九千一百六十五公里,時速2.8萬公里/小時,不是說古人的幻想豐富,今天的我們有多少人想過這一事實 ,想過飛船在太空中靠什麼做動力,為什麼會這麼快?

    話說天宮瞬間,人間已經饑荒三年了 ,天帝再派神仙下凡巡視,也正趕上端午日,只見人間家家門前長滿蒿草,一片狼藉;神仙上天報告實情,天帝便取消了懲罰,此後,為了免災,人間就每到“五月 丹”養成了給門前插柳蒿的習俗,這是武山人代代以口相傳的傳說;還有一種說法是 ,華人自古就崇尚王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唐代杜牧在《阿房宮賦》裡有這樣的一段描寫:“一肌一容,盡態極豔,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知也”。是說秦始皇坐的宮車軲轆是木頭做的,每次要寵幸哪位妃子時,便坐在羊拉的車上行走在用木料建造的阿方宮裡,所以才很響,妃子們為了得到皇帝的寵幸 ,便在各自居住的門口插滿柳枝,供羊停下吃,羊吃哪個門上的柳枝秦始皇便寵幸哪位。這樣便沿襲了端午節家家插柳的習俗,人們美好的心願在祈求幸福臨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武山西南部山區 ,每到端午,家家都要蒸各種形狀、不同造型————飛禽走獸都有的花饃饃,小孩手腕腳腕上要綁上紅頭繩,耳蝸裡摸上雄黃,女孩子帶上花荷包,男孩子把各自家裡的騾馬精心打扮一番,牲口頸項上掛滿銅鈴鐺,早早地出門跑馬,清脆悠揚的鈴聲穿過村村鎮鎮,莫名的興奮在鄉人心間氤氳盪漾開來。我一直弄不明白這一習俗的由來,不經意間想到唐太宗李世民曾在山西綿山大戰一場,此一戰他還俘獲了尉遲恭 ,就是我們民間所說的敬德,秦瓊敬德 ,把門利害,到今天過年,武山人家家門上都要貼上這二位門神祈願平安;綿山一戰後,太宗皇帝為了紀念這一戰役的勝利 ,便徵求魏徵的意見,魏徵曰:“鈴者 ,靈也,掛鈴謝恩是為上策”。太宗便在綿山抱腹寺掛鈴還願。日光荏苒,歲月蹉跎 ,人們美好的祈盼在告訴著今天的我們 ,也在寓端午文化與風土民情中。

  • 5 # 苗鄉華視

    過年嘛!我認為我們老家過年蠻有氣氛的,我是貴州黔南苗族的,除夕當天跟著老人抱著大公雞去村頭大家都敬恭石菩薩,才回來家裡做菜全家吃個年夜飯,大年初一家族集聚大家每家輪流吃喝聊天。

    大年初二後到初十五是年輕人尋找愛情的時期,這時候很多周邊村寨舉辦春節活動,有苗族跳蘆笙舞蹈(很多漂亮苗族姑娘跳舞),鬥牛最精彩,

  • 6 # 草原靈魂察哈爾

    過年因為傳統的氣氛而隆重。過年團圓是每個孩子的渴望,更是父母期待遊子歸來。

    一進臘月開始備年貨,一家子的新衣服,春聯年畫,乾果肉類。

    打掃屋子,洗所有的被套窗簾,臘月二十三送灶神。

    蒸點紅點的饃饃,煮豬頭,炸麻花果條。

  • 7 # 大鵬農村生活

    臘月二十幾置辦年貨,三十下午包餃子,晚上全家聚餐,初一拜年,初二上墳,初三四走親戚,這個年就在勞累和歡聲笑語中過去了。

  • 8 # 金心463

    江西省萬載縣的農村,有客家和本籍兩種方言,到如今,互相穿插其中的兩種方言的人,很多風俗習慣都互相滲透互相相容,過年的風俗習慣大同小異。

    說到兩種方言,最初時期,本客二籍不通婚、不同學、不 同事,而且互相仇視詆譭。就是到了民國時期,互相之間也還是有很多禁忌。一直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本客二籍才逐漸互相消除敵視狀態,慢慢才 通婚。雖然本客二籍兩種方言還存在,但是很少有互相詆譭的言行了,習俗也同化很多。

    我們這裡過年,分大年和小年。小年就是臘月二十四,說是小孩子過年。記得以前有這樣的說法:“小年腳板響,大年砧板響。”意思就是說,小孩子過小年跑來跑去,沒有什麼好吃的,過大年,家家戶戶都大魚大肉,砧板剁得很響。

    大年三十晚上,就是大過年的團圓飯,也叫除夕飯。飯前要燃香燒紙放鞭爆,開席之前,要在飯桌上安放三個碗三雙筷子,家長口中唸唸有詞,要虔誠地敬拜天地、敬拜灶神、敬拜祖宗。

    正月初一,早上要在洗漱後舉行“出行(方言讀heng)”儀式。就是在大門口擺一條長凳子,放上三杯茶,燃香燒紙放鞭爆。首先到宗祠裡祭拜先祖, 然後就要互相走家串戶去給鄰居拜年。

    正月初二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

    濃烈的過年氣氛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如今,過年氣氛一年比一年更淡了!好多講究也快丟失了。

  • 9 # 茂名木子

    茂名過年習俗

    家鄉區縣: 茂名市化州市

    年例是粵西民間過年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在農村素有“年例大過春節”的說法,也是茂名地區最具特色的一個節日。所謂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可算是最為熱鬧的。然而在粵西嶺南一帶,在春節之後仍有特別的節日要過,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年例。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茂名、化州、高州、電白縣、信宜及鄰近的湛江、吳川一帶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例,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集中在過完春節的農曆正月、二月份,其餘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後的一個月舉行,大都是在農曆三月至十一月)則每個月都有,年例節一般一個村莊為同一天,少數兩天。也有附近數條村莊的年例節都是在同一日的。農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廟為中心,周圍幾個村子一起舉行。少數地方一年中還會舉辦兩次年例。

    追溯“年例”的歷史,它實際上是擴大了的元宵節、廟會、粵西茂名等地方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早在明清時期的地方誌就有記載,光緒《茂名縣誌·風俗》載:“自十二月到是月(農曆二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

    一說:據父老相傳,茂名的“年例”也是由元宵節衍化而來。據父老相傳,自漢唐以來,中原文化習俗逐漸滲透粵西大地,元宵節持燈嬉遊的習慣也被接受,與本地習俗結合後,逐步演變成現今隆重熱烈、極受村民重視的民俗節日。

    二說:年例和洗太夫人有一定的關聯。史料中顯示年例活動是由洗氏家族而興起,長期演化後成為今天的年例。洗太夫人是當地的一位頗有影響力的人物,她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年例

    年例

    巾幗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遊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洗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見她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樣崇高。當地人如此敬重一位愛國的巾幗英雄,也多少反映出他們的一種英雄主義情懷及愛國主義思想。或許把洗太夫人尊為神只是現在的人延習了祖先的做法,把拜洗太夫人僅看成是年例的一種形式。洗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歷史意義,它傳承的不是隻有封建的迷信思想,還有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人文精神

    二、年例的分佈地區

    在粵西,有年例這種風俗習慣的地區主要有:茂名[1](茂南區,茂港區)、電白縣、高州市、信宜市和化州市以及湛江市、雷州市、吳川市一帶。

    三、年例的時間

    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只要集中在過完春節(舊年)的農曆正月份,但在整個地區從農曆正月初一到農曆12月30日都有過年例的,有些地方一年中還會舉辦兩次年例例如:中垌鎮高佳村,第一次是正月初四,第二次是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節,這兩次年例都要遊神,在當地也是極有特色之一。

    四、節日活動

    1.遊神

    “擺宗臺”是神遊的一部分。這是年例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準備好的供品集中到村頭或村中的一塊空地上,擺上供桌。最顯眼的供品當然是雞。茂名人無雞不成席,自然也就無雞不上供了。經過挑選取和煮制的一隻只雞,胖鼓鼓、油汪汪,脖子挺起一個彎,顯得雄赳赳的。雞的嘴裡總要銜著一個利事袋(相當錢袋),是準備接納神的恩賜的。雞頭都朝向一個方向——神將要蒞臨的方向。除了雞以外,酒、肉、魚、水果等一切人們在節日裡享用的東西,都要拿來給神歆享。有些地方供品中間還要插上高高的臘燭,橫豎成行,光焰閃耀,增添了不少溫馨神秘的氣氛。煙花爆竹是不可少的。它們隨著其他供品,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湧向供桌旁,盤卷著對神的虔誠,有的幾乎大如磨盤。孩子們把一盤盤的爆竹展開,一掛一掛地接在一起,連成幾十丈長年全村人的同心結,和驅魃迎神的紅色的陣。

    每個地方的遊神時間一般都是年例當日,有些地方是中午或凌晨,各地不盡相同。而遊神的隊伍,是正月初(年例前),村民們透過抽籤等各種方法組成的。有負責擔彩旗的,有負責抬鼓,有負責敲鑼打鼓的,還許多村中的小孩和大人手拿自制的火炬跟隨隊伍,而其中抽中抬菩薩的村民更是被大家認為的幸運兒,因為大家都相信抬菩薩來年會得到菩薩的保佑。

    年例活動

    2.賀丁

    賀丁俗稱“點燈”。這個習俗在大多數農村都存在,但各地方具體有不同做法,以下說的只是一種。當某村有男丁出生,在年例期期間,該戶村民就必須在該村註定地方(一般是村裡的廟前)點一盞花燈,燈內並且要一直亮著長壽燈。而該戶還要做一種當地特色的米制品分發給本村同祖宗的村民。而還必須在年例前一天在家裡擺下“點燈酒”,宴請親朋戚友。而點燈是僅限家裡出生男丁,一旦家裡生的是女孩則無需做以上事情。

    3.宴客

    宴客就是所謂的 “吃年例”了 ,這也是粵西人現在過年例的重頭戲。宴請客人,這是年例活動中的一外最具有實質性的內容。為神準備的豐盛的供品,在神的面前大大方方地擺放了一陣以後,又拿回了家,經過一番深加工,擺到了餐桌上,讓客人大食一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周立波5月24日長微博“弘揚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