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熱點六點半

    萬國來朝,遠邁漢唐,大明永樂皇帝

    永樂大帝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他在位22年,年號永樂,也就是後人所稱的永樂大帝,朱棣很早就被朱元璋封為燕王,轄地北平,這可是國門,門外就是明朝的死敵蒙古,這可是一個玩命的活,一般人也幹不了,能把朱棣放在著,朱元璋還是很有眼光的。

    朱棣本就有雄心壯志,但是怎麼表現都不受老爹朱元璋待見,沒辦法,只有忍著,誰叫他老爹那麼生猛,一切變化都是在太子朱標意外死亡後,這就尷尬了,帝國繼承人說沒就沒了,這可要了朱元璋的老命,朱元璋自己殺人太多,尤其是開國元勳,幾乎都殺光了,就剩下一個湯河善終了,本身就有暴戾之氣,這些他自己都知道,下任君主就不能這樣了,得找一個有仁愛之心,飽讀詩書的人來繼承大統,這時皇太孫朱允炆就是首選了,既然兒子不行,那孫子上吧,可惜他的孫子沒有學到他的厚黑學,操之過急,釀成大禍,一口氣削藩,他的幾個叔叔都被拿下了,這下朱棣可不幹了,老爹不在,帝國就沒有能鎮得住自己的人了,就打著清君側,靖難的口號,在瘋和尚姚廣孝的鼓舞下,說幹就幹,幾乎沒遇到多大的障礙,主要是名將都被老爹殺光了,一口打到應天府南京,沒別的了,完事,登基,年號永樂。朱棣不知不覺就創造了一箇中國曆史,就是藩王起兵造反,唯一成功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另一項是他老爹朱元璋創造的,就是北伐唯一成功者,後來民國的國名革命軍只成功了一半。

    朱棣在小編看來是能算做千古一帝的,大家可以看看他在位時的功績,改革內閣制度,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越南),在東北設立奴爾幹都司,在新疆設立哈密衛,在西南設立行政制度,都是吐司管著哦,維護中國版圖的統一和穩定,居功至偉,多次派鄭和巡洋西洋,與西洋各國交好,還命人修永樂大典,1421年遷都北京,強化明朝對邊防的管控,就是後來明粉們所說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那時大明國力強盛,萬國來朝,遠邁漢唐,史稱"永樂盛世“。

    遠邁漢唐

    當然有人會說了,歷史是成功者的歷史,失敗者都被描述成無能的壞人了,這小編就不能說什麼了,因為我們無法假設,實事求是,在那個年代,沒幾把刷子是玩不轉的,特別是朱棣五次親征蒙古,試問從古到今有幾位帝王能做到,他發明的連續出擊三板斧,有效的對抗的蒙古騎兵的衝擊,此戰法要領先西方几百年。殺宮女,殺建文朝大臣也是不對的,但是該有的殺伐果斷得有,沒有的話,下個被殺的就是自己,那種的話中國歷史上就少了一個盛世了。各位看官覺得如何?

  • 2 # 寶雞匯德

    骨氣只形容人的品格。

    一個朝代,有無數個人,幾百代春秋。

    哪裡談得上骨氣與否。

    大明有錚錚鐵骨,也有賣國求榮的漢奸。

    有些人覺得我說的是廢話,其實不然。

    我一直認為,明粉、明吹、清粉等等這樣的詞彙都是我們應當避免的,看待歷史不能以粉絲的視野,這必然導致有色眼鏡存在。用人格化的詞彙形容朝代,其必然結果是一個朝代被片面的概括和割裂,這種割裂又必然導致如明清之間不同愛好者永不休止的紛爭。這種爭論於歷史學習、研究、理解毫無意義,只能滿足吃飽了沒事做以及縱橫指點時的一時爽快。

    舉兩個明朝骨氣的例子吧。

    其一:孫傳庭退守潼關的時候只剩下殘兵敗將幾千,孫傳庭誓與潼關共存亡:“若賊已進關,則西安靡沸,秦人尚為我用乎?”,後來李自成以佯敗引誘孫傳庭出關追擊,李自成乘機進入潼關,孫傳庭死於亂戰,其夫人帶二女三妾自盡,八歲幼子翻牆逃跑,被老翁收養。可見《流寇長編》。

    其二: 李自成進京以後,有不少士大夫都選擇了殺身成仁,以身殉道,可考至少有勳貴六人,文臣二十三人。比起滿朝文武,這個數字確實不多,但不能說沒有,如劉文炳全家都自焚而死,其祖母九十餘歲,投井而死,又如大學生範景文,題絕命詩“翠華迷草路,淮水漲煙澌”後自縊,被家人救下,又投井而死。

    明朝有沒有骨氣,這個問題如果要量化,那矛盾就在於:怎樣的行為可以稱得上有骨氣?不同階層、身份的人這種行為佔明朝總口人數多大的比率?其對應的權重如何看待?如何和其他朝代進行參照?

    這個思路想過以後,就可以看出,這種問題,既沒有回答的基礎,也沒有回答的必要。

  • 3 # 緣分天空2018

    既然是第一,就說明肯定有對比。那麼,就和題主說的和沒有說的幾個國家對比一下吧。

    漢朝威武之前,也裝過孫子。

    王昭君為什麼遠走匈奴,原因大家都知道是吧。

    當然,和親至少有兩種,一種是示好,一種是賞賜。

    但是顯然,王昭君嫁到匈奴,不是一種賞賜。

    大唐也並非一直無比強橫,如果一直強橫,就不會被迫結盟。

    宋國就別說了,這個題主也沒說,估計也認為和骨氣兩個字不沾邊。

    但是大明沒有這些。

    沒有和親,沒有結盟(和北韓之間是主臣關係,不是結盟。)

    明朝沒有歲幣,也沒有表示過屈服。

    從英宗到崇禎帝之間,北京城幾次面對險情,就是不走,不遷都。

    即使就快滅亡了,面對李自成和滿清的時候,也就一個字:幹。

    不用女人換和平,不賠地不賠款。

    老子是有一點作,但是就是不服你!

  • 4 # 江湖小曉生

    大明朝真的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朝代,不管國家面臨怎樣的危機,天子就是不逃跑,不南遷,這是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比擬的。

    簡單看看歷朝歷代天子跑路的記錄。唐朝時,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不得不拖家帶口逃入四川,等到他兒子唐肅宗把安史之亂平定了以後,他才敢從四川回到長安,不過已經被架空了。宋朝時,宋徽宗和宋欽宗倆貨正準備逃跑的時候,金人已經打進來了,導致北宋所有皇族都被金人俘虜到了北方,受盡侮辱。而宋高宗趙構不得已選擇逃往南方,甚至在被金人追擊的時候,不惜逃到海上。元朝時,朱元璋的軍隊攻佔大都的時候,元順帝帶頭逃到了蒙古地區,最後被藍玉的大軍追擊,除了他本人逃出生天以外,其餘王公大臣全都成了藍玉的俘虜。清朝時,八國聯軍侵華以後,慈禧想都不想就帶著光緒皇帝離開了北京,出逃到了西安。要不是鉅額賠款的話,可能他們都回不來。

    反觀明朝,從朱元璋建國,一直到崇禎皇帝朱由檢殉國,沒有一位皇帝是逃跑的,這是非常少見的事情。建文帝在面對明成祖朱棣的大肆進攻時,沒有選擇逃跑,而是一把火燒了自己。

    明英宗朱祁鎮在面對瓦剌入侵時,即使親征被俘虜,也沒有選擇逃跑。最著名的明思宗朱由檢,在面對大順軍和清軍雙重壓力之下,依舊沒有選擇逃跑,寧可上吊自殺,也沒有離開北京。

    大明王朝沒有任何和親政策。

    大漢王朝是非常強大的王朝,可是大漢王朝有一個永遠抹不去的汙點,那就是和親。千萬不要把這件事說得多麼高大上,什麼和親是最小犧牲下換來和平的辦法。難道送去和親的女人就不是人嗎?

    他們有些甚至真的是大漢的公主,要不是漢武帝打出了點氣勢來,漢朝要一直被匈奴人欺負。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就已經實行和親制度,四百年漢朝,幾乎每一代皇帝當政時期都有和親的事情出現。

    大唐王朝也是號稱超級大國的王朝,尤其是唐太宗時期,更是萬國來朝,被大家尊稱為天可汗。其實這些都是場面上的話,你如果不給人家好處,人家憑什麼不遠萬里前來喊你天可汗呢?其中有一個國家是不買唐太宗的賬的,那就是吐蕃。

    吐蕃跟唐朝打了很多年,難解難分,吐蕃本身地廣人稀,所以壓根就不好征服,無奈之下,唐太宗只能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雖然看似是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其實文成公主身上揹負著的是國家的恥辱,她真的願意遠嫁吐蕃嗎?如果唐朝足夠有實力,會讓公主出嫁萬里嗎?

    大明王朝沒有任何和親的記錄,不服氣那就開打,自己家裡的女人怎麼可能送出去作為國家和平的犧牲品呢?

    大明王朝不需要向任何國家繳納歲幣。

    漢朝除了要送女人到匈奴以外,還必須送大量錢財過去,才能夠化解戰爭。唐朝每年都要給周圍國家一定的歲幣,比如說唐朝每年都要給回鶻2萬絹。甚至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回鶻人承諾幫助唐朝平叛,但是代價是,可以隨意洗劫中原財富。

    宋朝就更奇葩了,給歲幣似乎已經成為了宋朝人的責任。千萬不要給宋朝洗白,說什麼宋朝經濟繁榮,用一點錢換來和平是划得來的。如果宋朝足夠強大,還會有如此尷尬的局面嗎?他們連南方小小的大理國都無法消滅,跟西夏、大遼、大金斡旋了那麼多年,都沒有戰勝對手,每年只能給錢了事。

    大明朝幾乎沒有給過誰歲幣,這是比較了不起的地方。即使有些老臣想要沿用過去維持邊境和平的辦法,給歲幣韃靼和瓦剌,給了幾年以後,也被皇帝給拒絕了。一直到明朝末年,明朝都沒有給任何國家歲幣來維持和平。

    總結:大明天子從不南逃,從不和親,從不繳納歲幣。

    所以說很多人都認為明朝是最有氣節的一個王朝,即使漢朝和唐朝也十分強盛,可是他們畢竟屈服過。而大明王朝從開國,一直到滅亡,從來沒有向任何一方屈服過,也沒有用女人和金錢換取和平,這才是一個王朝有氣節的表現。

  • 5 # 徐氏客卿

    一.大明王朝得天下比較名正言順。人們處於屬於元帝國的統治下。水深火熱,然後明朝打敗了他們,統一了中國。元朝呢是一個踏遍歐洲,一個超級帝國。

    二.天子守國門

    “天子守國門”是大明王朝特有的一個說法,當時明朝初定,北疆地區仍有元朝殘餘勢力不斷騷擾邊境,而山海關以外的地區也是以少數民族聚居為主,為保證北疆和關外穩定,實施有效的統制,防止國家的分裂,自朱棣登基以後就遷都北京,因北京靠近邊關,又是皇帝所在地,所以稱之為“天子守國門”。然而至崇禎皇帝時,內憂外患至明朝土崩瓦解,社稷傾覆之時,崇禎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後世稱之為“君王死社稷”。

    三.明朝算上南明前後共計315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歷經大戰無數,不乏君王親征被俘,卻無一投降。至清初,明朝皇族基本被滿清殺盡。後世正是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形容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

    四.說到明朝第一骨氣帝國的話不得不說鎮守雲南200多年的沐氏,沐英的忠誠性和鎮守雲南期間教化有方,所以不只是不受明太祖朱元璋的猜忌,還默許他的後代一直鎮守雲南,到了明成祖朱棣削藩時,也沒有對雲南沐家下手。

    於是雲南沐家一直世守雲南,明庭對沐家也很放心,沐家在雲南如同土皇帝一般,也是明朝是西南的代理人,明庭如此信任沐家,沐家也沒有負了明庭,末代黔國公沐天波隨著南明永曆帝逃往緬甸以後,在咒水之難中以身殉國。

  • 6 # 公考馬鈺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首先,我們來看看“骨氣”的定義。根據百度的解釋,骨氣是指剛強不屈的人格及操守,重點是在剛強不屈。

    那明朝的歷史符不符合“骨氣”的名義呢?答案是符合的。

    這種骨氣體現在:

    1.不服輸

    唐王朝時期有昭君出塞,清時期則是簽了大大小小的條約來進行割地賠款,但是無論明朝軍隊多麼慘,面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會用女人來換取和平,絕不割地賠款。哪怕如暴民軍大軍壓城,哪怕如瓦刺大軍圍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論是哪種情況,都絕不認輸。

    舉個例子來對比。

    漢高祖當年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的解決方案是,漢朝去給單于老婆送禮,請她吹枕邊風,這樣才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

    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但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新君打敗了蒙古。

    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御駕親征五徵蒙古。

    “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並不適用於整個漢朝,而明朝也有過類似的輝煌。

    2.有正氣

    明朝皇帝中,有勇武的朱元璋,有英明的永樂大帝燕王朱棣,還有荒唐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可是明朝的每一個皇帝,卻沒有一個是軟骨頭的。崇禎皇帝天子殉國,正統皇帝被俘卻決不求饒,隆武皇帝戰死沙場,紹武帝被俘,絕食自殺……

    3.不低頭

    明朝是古代世界上所有歷史超過了百年的帝國之中,唯一沒有與其他國家或勢力簽定任何不平等條約,也唯一從不向任何勢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暫時的。

    大明一朝276年,確實沒有對外屈膝投降一星半點。

    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

    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更是堅定,兵臨城下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4.抵抗最久

    明軍是世界上在國家亡國後,抵抗時間最久的——他們堅持抗擊清朝達38年之久。

    中國歷史上下5000年,各個王朝的軍事實力保持的時間不等,縱觀所有被忽略或誤讀的歷史,惟有被輕視的大明軍隊,戰鬥力保持了最久的近300年。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在我看來,明王朝就是一個鐵打的硬漢。我可以被你打敗,但是我不會被你打倒。

    我們需要去看看明史,讓自己的精神從中汲取這種頑強的力量,這樣起碼可以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當自己遇到挫折和困難想要放棄的時候,去想想這個充滿骨氣的朝代,然後在心理默默告訴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

    我是“射鵰那些事兒”和你一起探討和分享《射鵰英雄傳》中那些人的性格和情感。
  • 7 # 斷鷹攀崖

    因為【明—吹—青—史】

    1、不和親——明英宗被俘虜

    2、不賠款——向外國送多少錢

    3、不割地——棄安南、棄大寧(主動放棄)

    4、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傳統文化中的“五經”和“六藝”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