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易師

    為便於大家理解,我用最簡單精煉的描述來作回答如下:

    1.總體來說五經與六藝是道與術、體與用的關係,五經是道體,六藝是術用!

    2.講的再細一點:五經中的《易經》是絕對的主根,其它《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是枝與幹,而禮、樂、射、御、書、數等所謂六藝全部都是基於並依賴於根與枝幹之上所開出來的花、葉、果!

  • 2 # 盈虛齋主

    五經 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後來亡於秦末戰火,只剩下五經。六藝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

    五經主要就是闡述天地間的一些行為規範。六藝則是闡述從行為規範到一些技巧、技能。

  • 3 # 山裡紅的石漫灘

    知道 提問

    傳統文化的五經六藝

    四書、五經、六義、六藝分別指什麼?

    我來答 共6個回答

    kgdxk

    LV.19 推薦於 2017-09-03

    中國古代有"四書五經",幾與耶教有聖經、伊教有古蘭經相似。如果說今日學子不知"四書五經"為何物,恐怕會是件難堪的事。我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四書五經》在社會規範、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其影響播於海內外,福廕子孫萬代。

    《四書五經》延續中華文化的千古名篇,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

    一、四書——《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彙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註》,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四書五經》之《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四書五經》之《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四書五經》之《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絡,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四書五經》之《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儘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四書五經》中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另一中說法,六藝就是六經,即:《易》《書》《詩》《禮》《樂》《春秋》。

  • 4 # 滿天看的是星斗

    我也來聊聊。

    還是先談談古人對數字的理解和作用,曾經在其他問題的回答中也說過這個,不要忽略古人對數字的五行作用,五為陽,六為陰,五經為主,是給你一個完整的思維繫統,六藝為輔,是給你的思維繫統裡增加各種亮點,所以古人也可以有五論六技,也可以有五經六藝,都是修行路上的必須之物,陰陽不同則主副不同,再比如中醫說的五運六氣,先有運,再去掌握氣。學國學要學的是思維,不是死記硬背一堆書目詞名。

  • 5 # 集福軒紫砂文化

    “五經”指的是《詩》《書》《易》《禮》《春秋》,這五部書是中國儲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獻,也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主要經典,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孔子整理先秦古籍,編刪而成《詩》《書》《禮》《易》《春秋》《樂》,儲存了豐富的中國上古歷史資料,遂為“六經”。“五經”長期作為官方指定的教科書,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無可替代。到了漢武帝時期,設五經博士,教授弟子,從此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易》、《書》、《詩》、《禮》、《春秋》這五經成為官方學問,因為《樂經》有譜無文,被排除在外,成為五經。六藝是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禮:禮節(類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禮者,吉、兇、賓、軍、嘉也。樂:音樂。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樂。射:射箭技術。御:駕駛馬車的技術。書:指書法(書寫,識字,作文。數:數,指理數、氣數(運用方法時的規律),即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運動規律。

  • 6 # 梨子圓圓

    首先我認為傳統文化中的“五經”和“六藝”沒有對應關係,更多的是教育相輔相成的作用,不能太過於拉攏理解,有牽強附會之嫌。但是“五經”與“五常”的對應關係,應該更有根據一些。

    原因有三:

    一、五經是文化典籍,六藝是實用技能,兩者性質不同。但如果真要扯上關係,大概五經與五常更有關聯。

    二、五常是孔子所宣揚的學說之一。在漢代的歷史文獻中,五經和五常可找到直接對應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白虎通義》卷八: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經》:《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人情有五性,懷五常,不能自成,是以聖人像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

    《漢書·藝文志》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

    以上所引用的均來自於班固的著作。雖然五常的對應有所偏差,但其他內容大致對應。

    意思是“五經”常教育人們要明禮誠信,睿智有德,重要的是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為正統,那麼既然是儒家經典,肯定也是被重點改進的內容之一。

    三:六藝說法有二

    1、技能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與五經關係不大,僅體現在教育上。

    六藝是西周各類學校教育的基本學科內容,按內容性質可分為:

    禮樂:禮:西周宗教活動的儀禮,樂:音樂歌舞。西周禮樂的教育不僅是有等級的禮儀規範,而且還有中大的政治教化作用,用來明確尊卑,強化分封制和宗法制,有效維護奴隸社會秩序。而且禮樂教育是六藝的核心教育,禮規範人的外在行為,樂陶冶人的內在精神,所以周代後期,諸侯大亂,秩序被破壞,等級瓦解,出現了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的局面。

    射御:射:射箭的技術,御:駕馭車馬的技術。西周時期以戰車為主,戰車多少代表軍事力量的大小,因為周代重視武力建設,所以射御是重點教授的技能之一。

    書數:書:文字。數:計算。書數西周時期的主要教學內容之一,商代甲骨文的出現,周代的銘文等,說明漢字發展到西周,已經比較成熟了,據文獻記載,漢字造形的6種方法在西周,已經有所歸納,分別為:象形、指示、會意、轉註、

    假借。稱為六書。數的運用還有天文曆法在其中。

    2、詩經六藝:風雅頌、賦比興。與五經之一的《詩經》關係密切,是詩經的主要抒寫手法

    風雅頌的詩經的三大分類,:民間詩歌,15個地方的歌謠:《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稱:十五國風,共160篇。例如:《關雎》、《碩鼠》《摽有梅》、《桃夭》等

    雅;雅是周王朝統治區的音樂,分兩種,一是歌頌功德的,稱大雅,31篇。二是諷刺歌謠,稱小雅,74篇。例如:《大雅·文王》、《小雅·采薇》等。

    :宗廟祭祀的樂曲,分為三頌: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例如:《周頌·惟天之命》等。

    賦比興::平鋪直敘,直接抒情。:比喻,分為明喻和暗喻。:起興,用其他東西引出所詠之事或者物,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起興,引出下文“窈窕淑女”等。

    這六藝體現在《詩經》的大部分作品裡面,所以與詩經關係密切。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的“五經”和“六藝”,我認為它們本身關聯不大,但因為理論(書籍)和實踐(技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放在現代,應該是要齊頭並進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方知文化傳統經典為何稱為經典,因此,這才是傳統文化裡“五經”和“六藝”的關係,讓大家都讀書明理,有擁有一身技能,稱為一個方方面面都出彩的人。

    (以上僅為是一家之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司馬遷史記的伯夷叔齊列傳裡邊都寫了點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