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於兩歲寶寶來說,父親作用大嗎?
13
回覆列表
  • 1 # 積極家庭教育

    1. 母親與父親的區別。

    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親不體現任何一種自然淵源。在最初幾年內孩子同父親幾乎沒有什麼聯絡,在這個階段父親的作用幾乎無法同母親相比。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在社交關係的發展上有兩個方向,一是親密性,二是獨立性。在培養孩子的親密性方面,母親具有天然的優勢;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方面,父親具有天然的優勢。耶魯大學一項連續進行了12 年的研究表明,從小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高、精力旺盛、善交際、學習成績好。

    2. 父親的獨特性。

    著名的教育家格爾提出:“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著一種特殊的力量”。父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的方方面面產生深遠的影響。父親角色理論認為,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扮演著玩伴這一基本角色,其撫養行為是與兒童遊戲。父親透過操作、探索各種各樣的遊戲活動,使得孩子擺脫了對母親的依賴,激發他們對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而成功的探索經驗又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從而增強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父親向男孩傳遞了一種具有男性特徵的行為方式,給女孩帶來了安全感和信任感。對於男孩來說,父親是他的典範,男孩從父親那裡模仿學習"男子漢氣概";對女孩來講,父親是第一個引導女兒認識男人社會的男人,女孩也從父親那裡學習與異性交往的經驗。

    3. 父愛缺乏綜合症。

    “父愛缺乏綜合症”,如情緒變化大、沉默寡言、不善於與他人交往、不思進取等。所以,應該充分認識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帶給子女安全感,增強孩子們面對外部世界的能力,使孩子能更積極地面對和處理挫折。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缺少父愛的孩子性格上會呈現一些明顯的弱點,如膽小、過於內向、神經質、優柔寡斷、自信心及責任心不足等。 4. 如何做一位好父親?

    a. 增強對孩子的陪伴,樹立父親的“權威”形象。高質量的陪伴是父母能給予孩子提供的最珍貴禮物。孩子的心理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衡量指標,而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方式就是增強陪伴。對孩子身心需求和變化保持敏感和關注,在孩子面前能夠合理穩定自己的情緒,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多參與有意義的家庭活動等均是高質量陪伴的表現。

    b. 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標杆。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傳承”了父母的日常表現。就家庭教育的效果而言,身教大於言傳。對於孩子尤其是兒子而言,父親是其一生髮展中最為直接的參照榜樣,父親對家庭的責任擔當,對妻子的關心愛護,對老人的尊敬愛戴等等,某種程度上都能實現代際傳遞。

    c. 給孩子支援與力量 父愛如山,父親的愛都是深沉而厚重的,在家裡遇到緊急情況時,都是需要父親來及時處理與決定的。

    成功的父愛沒有統一的模式,成功的父親角色也沒有固定的模板,成功的父親應該是子女的教師,也是子女的朋友,既能啟迪子女智慧,也能互訴衷腸,親密無間,幫助孩子解決一些生活中、心理上的困惑。

  • 2 # 時尚育兒圈子

    親子教育專家劉勇赫:

    作為父親,我對Linda的期待更多的是在“身心”的成長方面。我希望她以後做任何事情都能忠於自己的內心,不論做什麼都不能以傷害自己的身心為代價;這輩子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有能力為別人帶來驚喜。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我一直在努力。為了增加她的社會經驗和安全意識,我會帶她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並適時地引導她如何與人交往和自我保護;在日常生活中,我會給予她足夠的尊重與選擇,鼓勵她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幫助她更好地看清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讓她能夠更好地瞭解自己、忠於自己和尊重自己;在平時的親子游戲和互動中,我努力觀察她的好奇心與興趣,並認真地進行梳理和分析,以便日後能夠更好地引導和激發她的愛好和特長,鼓勵她自己進行興趣管理與人生規劃,希望她能始終堅持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直到它成為了一生的事業;為了能讓她在日後成為一個懂得關心別人的人,在平時的親子互動中,我很注意孩子同理心和情商的培養,希望她在懂得尊重自己的同時,也懂得用別人能夠感受到的方式去關心人。

    可以說,因為女兒Linda的到來,讓我更懂得如何去關心和愛一個人。在沒有成為父親之前,我常常用自己喜愛的方式來表達我所謂的愛,並不多顧及對方的需求和感受。而做了父親之後,才讓我更好地認識到,愛一個人,不是為他準備好所有的東西就叫愛,而是在和他一起生活的過程中,懂得理解他、瞭解他的需求。

  • 3 # 睿爸育兒記

    首先,爸爸媽媽都是家庭的成員,所以,爸爸要和媽媽一起承擔起育兒的“重任”。

    其次,爸爸在育兒過程中應該承擔起以下責任:1,表率作用,如果孩子是兒子,這點尤其重要,爸爸的言談舉止對於孩子性格的養成影響非常大; 2,大方向的引領,爸爸和媽媽關注的點往往是不同的,媽媽關注細節,爸爸關注方向,如果爸爸沒有承擔起這個教育責任,孩子成人後很可能會太過於關注細節; 3,孩子膽量的培養,爸爸帶的多的孩子往往膽量比較大,這個跟男性的性格有關,爸爸往往會更鼓勵孩子冒險;4,爸爸也要承擔起和媽媽共商的角色,育兒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是一個系統工程,所以,爸爸媽媽需要在很多方面共同商議,共同學習。

    最後,我想說,上面僅僅是列舉出來的比較重要的角色,要想把孩子教好,培養成才,爸爸需要付出更多,發揮更大的作用!

  • 4 # PK小新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引導的作用。孩子的興趣愛好都會受到父親的影響。但是不管孩子產生怎樣的興趣,父親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正確的合符道德的。

  • 5 # 善良是一種選擇PK感恩

    地標性建築物(孩子)的總工(父親)!從立項開始(孕前準備)、稽核(合格產品一孩子)、選址(成長環境)、定位(人生目標)、設計製圖(知識積累和育兒計劃)。

    施工(成長過程)是重點!

    一、基礎施工(育兒知識、學前教育),基礎驗收(快樂健康的孩子)。

    二、主體施工(怎樣做人、怎樣學習、怎樣做事)。進行結構驗收(階段性成果)。

    三、封頂(高中畢業,上大學),進行竣工驗收(人格無缺、Sunny健康、成績優異)。

    四、交付使用(成家立業)。父親起的作用就是,地標性建築物(孩子健康成長,學習)總工程師的作用!

  • 6 # 家長實驗班

    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父親是區別於母親的獨立性別形象,從父親的身上,孩子先觀察到父親對自己的聯結,理解“什麼是父親”;其後感受到父親和母親的聯結,理解“什麼是丈夫”;接著透過父親和爺爺奶奶的關係,理解“什麼是兒子”;再透過外部環境體會父親的社交、父親的事業,綜合學習“什麼是男人”。

    這些命題,在一方面,男孩應該以自身的選擇去回答;另一方面,女孩也需要了解另一性別的特質,為將來的擇偶方向奠基。

    可以說,人生中的有些課程,是母親無法教會孩子的,只能依靠父親本人投身於親子教育中。

    01、給男孩:榜樣的力量

    有人說,母親的教育是一種“葉根”的教育,它向人類運輸水分,讓生命變得滋潤、豐滿;父親的教育則是一種“主幹”的教育,樹立一個基點,實現生命向長空中的充分伸展。

    對於男孩來說,父親從男人的角度給予自己堅強、自立、自強、自信、寬容的品格引導,這是與母愛完全不同的愛。

    男孩跌倒了,母親可能會忙不迭地先抱起來愛撫,父親則會先站在一邊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

    男孩長大了,母親或許還傾向於事事包辦,但是父親則會先意識到讓孩子養成自理習慣。

    合格的父親,同樣也會教會男孩如何去做一個兒子,將來如何做別人的丈夫、別人的父親。

    相反,一個家暴、酗酒、對家事不管不顧的父親,也會成為兒子成長過程中的風向標。

    02、給女孩:標準的制定

    父親對女兒履職前,先要有自我審視的空間:也許你的樣子,就是你女兒未來老公的樣子。

    父親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既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教會女兒認知異性;也要在女兒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給予信任和愛。

    比如女兒在青春期或許會為自己的相貌、身材而感到焦慮,認為媽媽只會安慰和敷衍,因為她更期待異性的讚美,這時候父親就應該發揮作用,建立女兒的自信和安全感。

    在合格父愛中長大的女孩,她會不自覺地以爸爸為參照建立自己的擇偶標準,更關注異性的責任感、安全感、道德修養,不會輕易被對方的容貌、言語所迷惑。

    而父愛缺失的女孩,在建立擇偶標準時沒有參照物,急切地想從異性那裡尋得歸屬感和認可,很容易陷入“配不上對方”的心理困局,被膚淺的花言巧語迷惑。

    03、父親最大的情感聯結

    有的父親重男輕女,有的父親卻重女輕男,那麼在家庭生活中,父親最大的情感聯結在誰?

    該更愛兒子,還是更愛女兒?

    都不是,父親要做到的、最重要的,是當著孩子的面好好愛母親。

    一個夫妻沒有愛的家庭,培養出的男孩子家暴、出軌的機率更大,因為他從生命一開始就不信任婚姻和諧;而女孩子則會懷疑自己作為女性的價值,在戀愛時會擔心被拋棄,婚後即便面對無法忍受的丈夫也會委曲求全。

    爸爸愛媽媽,不僅應該是家庭中“愛”的常態,更有助於提升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識。

    華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就說過,家庭中應該形成互相連結的“三角關係”,而不是聚焦的“中心關係”,也就是說不要兩個人都集中對孩子,讓孩子覺得我是家庭的重點,以自我為中心。

    04、父愛,杜絕“過度依戀”

    一般來說,2歲前的孩子會把母親當作世界上最親密的人,孩子在半歲左右就會產生“認生”的現象,只要媽媽抱、只有媽媽才能哄睡。

    但如果3歲以後,孩子還是強烈拒絕除母親外所有人的親近,就屬於對母親的過度依戀,是一種需要人工干預的心理不健全現象。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對母親的過度依戀,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父愛缺失的情況。

    在這樣缺失父愛的家庭中,孩子需要足夠的愛,就只能向母親無限索求。

    “喪偶式育兒”日漸成為現實中的常態,但每個父親都應該引起重視,父愛的參與是孩子擺脫對母親單人依戀的開端,它能讓孩子在接觸外界的年齡段,開始接納其他人,探索新的世界。

    05、為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美國發明家查爾斯·凱特林曾說:“每個父親都應該記住,有一天他的兒子將模仿他的樣子,而不是聽從他的建議。”

    任何一種家庭教育都是言傳身教的教育,而父親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無疑更與社會性相關。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容易在溺愛中形成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媽媽帶大的孩子,容易在與媽媽的長期博弈中養成“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習慣。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不斷長高,身體健壯,當他們的個頭漸漸趕上甚至超過母親的時候,在視覺上佔了上風,母親的規勸、呵斥都不再有那麼大的威懾力。

    而父親在教育中的參與,則有利於為孩子建立完整的規矩意識,瞭解社會規則、道德原則、風俗習慣等。

    因此,父親尤其要從自身做起,教會孩子規矩,為孩子樹立榜樣。

  • 7 # 佑媽的育兒經

    爸爸育兒有獨特優勢

    1.定位性別角色

    孩子是透過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來對自己的性別角色定位,爸爸是孩子的第一榜樣。

    尤其對於男孩子來說,透過模仿爸爸成為真正的男子漢。

    而女孩與爸爸接觸,能夠學會如何與異性相處。女孩童年如果和爸爸關係不好,長大以後的婚姻關係就很難幸福。

    2.影響長期人際關係

    國外做了一個長達40年的追蹤調查,觀察一群孩子從5歲到他們四十多歲的生活。

    結果發現,與5歲時有父親陪伴和鼓勵的孩子相比,那些長期缺乏父親關愛的孩子,長大更缺少同理心,不能體會別人的感受。

    到了四十歲左右,這些人的人際關係更緊張,朋友也較少,同時他們的婚姻不那麼幸福長久。

    3.更豐富的生命體驗

    媽媽陪伴孩子,往往更關注衣食住行。有沒有吃飽,有沒有穿暖。做遊戲的時候,從事的多是活力比較低的活動,比如讀繪本,搭積木等,不用調動身體大幅的活動。

    但是爸爸不一樣了。爸爸帶孩子玩,都是高體能、活動量大、比較好玩的遊戲。

    比如舉高高、架在脖子上玩、追逐著跑、球類運動等。除了身體經歷大幅度的運動,孩子情緒波動也很大,會舉得緊張、害怕、興奮等。

    爸爸更有冒險精神。他會讓孩子有不一樣的生命體驗和感官體驗。這些情緒體驗有助於發展人際交往能力。

    此外,對爸爸來說,如果讓他去帶孩子,他也會成熟的很快。只有親自養育,爸爸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孩子的需求是什麼,這樣爸爸也得到自己成長的機會。

    3招推動爸爸積極育兒

    為了讓爸爸積極育兒,更多的參與到陪伴中,需要一些小心機和小招數。

    首先,最重要的是,媽媽不要做超人。媽媽累的時候就直接告訴爸爸,今天我狀態不好,想要休息一會兒,你可以帶帶孩子嗎?

    在爸爸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媽媽要放下改變他人的想法。不要強求爸爸用媽媽習慣的方式來照顧孩子;允許爸爸按照自己的節奏,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陪伴孩子。

    如果爸爸真的就是覺悟低,不願意帶孩子呢?

    我們可以發掘並培養他感興趣的陪伴方式,讓他有自己的帶孩子模式。一般來說,大家都希望陪伴孩子就是專心致志的陪玩,爸爸可能沒有這個耐心。

    那就從很短的時間開始,專心陪伴5分鐘,剩下的時間爸爸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在一旁跟著玩耍,這也是一種溫馨的陪伴。如果媽媽放下挑剔,允許爸爸用這樣的方式來陪伴,或許爸爸就會越來越多地參與育兒。

    我是佑媽,前媒體人。每天一個育兒故事,讓養育變得簡單而快樂。喜歡就關注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甄宓素有三國第一美女之稱,下場為何卻非常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