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魏美智
-
2 # 孤漠861
有沒有一本書,讓你對它愛不釋手,,珍藏到現在?
《愛的教育》
讓我愛不釋手,珍藏到現在。
書中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情,鄉國之戀……令我不由得被感動。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含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感情力量,無不述說著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使愛在昇華。
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愛的一些思索,愛,是什麼?愛,如空氣,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因其無影無蹤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答案的,但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大到骨髓捐獻,獻血……雖然愛有時被“汙染”“稀釋”,甚至“消失”。但還有許多的人能感受到樸實的愛,深厚的愛。
以上是我的一點愚解,望盆友指正探討!
-
3 # 遼海醉仙
謝邀。我確實有。就是《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艾思奇著),我在七十年代初借他人的書讀完,到1973年左右得到一本。自己的書使用就方便,在書上寫了許多理解及評語,且天天裝在包裡,有時間就看。到了八十年代初第一本《辨》書已完爛了,於是買了第二本,把第一本存放起來。但沒儲存好,黴變掉了。九十年代因工作變化又買了第三本《辨》,直看到接近退休。現在手裡拿著是第四本。
-
4 # 老漁破船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得先翻箱倒櫃的看看,估計除了精裝本的毛選,毛主席語錄,老三篇,還有四大名著等,我想珍藏到現在的還真的沒有多少了。談到問題的“愛不釋手”,文革初期有句口號“把毛澤東思想銘刻在腦海裡,融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那時候有首歌叫《毛主席的書我最愛讀》
毛主席的書我最愛讀,
千遍那個萬遍喲下工夫,
深刻的道理我細心領會,
只覺得心裡頭熱乎乎……事實就是這樣,從最初的“毛主席語錄一百條”,到紅寶書《毛主席語錄》幾乎人人必背,人人能背,用毛澤東思想對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學習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老漁認為毛澤東思想在我們這一代以及上一代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說那個時代毛主席語錄人人都能背許多條,作為正在學校的我們更是能一字不差的背誦老三篇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有時候兩個人互相監督背,更有甚者,其中的標點符號都錯不了。至於《紅樓夢》那也是有了毛主席對紅學點評大家才能批判性的閱讀《紅樓夢》,《水滸傳》作為批林批孔批宋江的參考書,也是批判性的閱讀。如果要說老漁的愛不釋手,我覺得在一個時代裡的選擇是老三篇,毛主席語錄,水滸傳,而且儲存的很好。
-
5 # 不忘初心136533244
有沒有一本書,讓你對它愛不釋手,珍藏到現在的?
“書”是我一生中最忠誠,最好的朋友。它給我指明瞭人生的方向及人生的價值觀,使我變得在閒餘時段不寂寞不空虛的。愛讀書的人往往喜歡珍藏書籍,在我珍藏的書中,選這麼一本書來作回答問題吧。
就是《忍經――勸忍百箴》。
忍字高來忍字高,忍字頭上一把刀。我們中華民族就是個極具忍耐力,也極具堅韌力的一個民族,隱忍謙讓是自古以來的美德。有所忍才能有所成,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內聖才能外王,守柔才能剛強,慈悲才能超度。孔子的“小不忍則亂大謀”,“君子無所爭”,孟子的“養浩然之氣”,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佛家的“六度萬行,忍為第一。還有諺語所說的“凡事得忍且忍,繞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等等都是我們中國"忍”文化的表現。
推薦給朋友們在閒著的時候去讀一讀,或許也能給你帶來輝煌精彩的人生。而“忍”字的結構從刃從心,心上有刃,它意味著內心堅毅而決絕,即能忍人所不能忍。這是一個人的一種能力,是一種韜略,也是一種修養。
-
6 # 邦訓
一本《唐宋詞一百首》,胡云翼編中華書局版,伴隨我已有半個世紀了,是我藏書中年代最久遠的。其次有《左傳》和四書線裝本數卷,都是民國時期的版本,一直完好地珍藏至今。這些書平時都捨不得翻閱,寧願另購新的書來讀。
特別是唐宋詞一百首更是彌足珍貴,它陪伴我的時間長不說,主要是它把我引進了詩詞的殿堂,是我的啟蒙老師,雖然讀詩詞古文不能創造物質財富,但它填補了我精神上的空虛…信馬由韁寫來可能l 囉嗦了!
-
7 # 豹眼看歷史
有,這本書就是《論語》
工作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到了一套《四書五經》,我基本都閱讀完了,其中《詩經》看了幾遍,現在偶爾會翻一翻。
但最喜歡看的是《論語》,看了十幾遍,不敢說倒背如流,但很熟悉。
我認為,背誦不是目的,最主要的是理解和感悟。
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版本。
兒子上大學的時候,我送了他兩本書,《論語》是其一。
宋朝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信。
啥書都不必看,看一部《論語》足夠了。
我時不時問一下兒子,看沒看《論語》,他說看了,我知道他忽悠我。
我知道他太年輕,還不懂《論語》的價值,看不進去。
我相信他總有一天,會喜歡,會看懂,那也不遲。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簡單說一下,我讀《論語》的感悟吧,敬請指教。
01
《論語》開篇就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說:“學得了知識並不斷的去溫習它,不也很快樂嗎?”沒錯,這樣解釋很說得過去,因為沒有人確切的知道孔子想說什麼,一切都是後人的臆斷猜測。有自己的需要,有自己的企圖,自然也有自己希望的感悟。
我認為或者說我希望,在這裡,“學”不僅僅是指知識,而且還包括一些技術技能技巧以及一些道理方法,策略,事物的規律,道德修養等等一切需要學習的東西。“習”也不僅僅是指溫習複習,自然也就有練習,演習,實習,實踐的意思。意思是說學習了技術就要經常的演練以至熟練,學到了本領就要去闖蕩江湖,一試拳腳。更重要的是“時”,溫習知識,演練技術是可以不斷的進行,可用“不斷的”來理解.但如果把自己的知識本領,學到的一些東西,有機會去實踐一下,那就需要“適時”。
對於一句話,一件事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必要有一個標準的答案,關鍵是是否合理,是否有意義。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如果八股式的鎖定一個標準,那就沒有了生命力,失去了一個大思想家的思想對後世的啟迪和教育。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無所不精,傳而習之,弟子三千,精通者七十二人。從此可知,學與習的本義。但“時”就牽強一些,子路自以為學了些拳腳,總想試試,人也仗義,但孔子說,子路不得好死,果然。子路有了本事,想實踐一下,很可以,但用的不是地方,也就不是時候,叫做“不適時”,因而不得死其所。
02
這是我以前的日誌,照原樣抄錄在這裡吧:
母親節收到一些簡訊,提醒我該如何如何,當時的感覺就是垃圾簡訊。
其實,知道這都是出於好心,
自己真的是很別類,以至於如此極端嗎?
很久以前讀《論語》,讀到孔子論孝,就有想法欲一吐為快。
但遲遲沒有。
前段時間再讀《論語》,作了筆記,性懶未能留在電腦裡。
現在,寫出來,算作母親節的祝願吧。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
有吃有喝,尚且不為孝。
現在,城市裡好些,有養老金,在農村靠得是養兒防老,我見到很多 八九十歲的老人自己還幹活,子女不管,很多的人喜歡養貓養狗。。。
養且不能,敬從何來?
能做到贍養,算作第一境界吧。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禮者,當時當地的風俗習慣。
就是說按照風俗習慣去侍奉老人,老人去世,能按照習俗埋葬,以後能按照習俗按時祭祀。
就是說人家如何做,你就跟著如何做,就算孝順啦。
這權且算作第二境界吧。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是憂。”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是說父母只擔心自己生病,沒有其他任何值得擔心的事。
人到晚年,沒有不放心的事,是多大的幸福。做子女的能做好自己的事,如工作,家庭,孩子的教育等等,不讓老人操心,擔心,就是孝。
夫妻整天的吵架,即便是天天去敬奉父母,可父母能寬心嗎?
做好自己的事,不僅僅是為自己,也是孝道。
孝敬父母是發自內心的,不是給別人看的。
如果孝敬自己的父母還需要有人監督提醒的話,這份孝道可想而知了!
這算是第三境界吧。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光宗耀祖是華人不變的情結。
傳承是美德,也是責 任。
這個過於複雜,不是一兩句話就說得清的。
但我認為這個是有道理的,看如何理解啦。
這算是第四境界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這說的是啥哪?
父母身體再健康但畢竟是老了,所以很害怕。為何怕呢?總有一天,他們會離去。這一天,越來越近,你不怕嗎?
這不是孝所能包含的東西,是情感的境界。
只能自己去體會,但無法用什麼東西去標準。
比如,大冷天父母想吃雪糕。
你可以說大冷的天吃啥雪糕,冰冷冰冷的。
你也可以愉快的去買,但心裡很不安生,大冷的天,吃了能好受嗎?
既不願意違背父母的意志,又擔心父母的身體,這是個啥境界?
這是一般的孝所能說得清的嗎。
聖人就是聖人,說得清了。
如果一個人時時擔心父母有一天會離他而去,無論他如何做,都不會離開孝道。
這算是孝的最高境界拉。
父子父女母子母女一場是緣分。
能有這樣的子女可遇不可求,也是一種緣分。
是父母前世修來的,
不是子女後世能修成的。
我已不能多言。。。
-
8 # 金風359
《白話中國兵法》。
歷來認為只有戰場最公平,是騾子是馬溜溜看,戰爭的結果只看實力,這種較量容不得草包,容不得南郭先生。不像和平年代,無德無能者也能竊居高位,尸位素餐。
兵法可以說是智慧的最精華的結晶,這是要命的“遊戲”,絲毫也含糊不得。當然,“從古知兵非好戰”,戰爭的最終目的是制止戰爭,“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的戰爭藝術。
和平年代,兵法是不是“屠龍之術”呢?當然不是!只要私慾不滅,戰爭就不會停止。放眼今天的世界,更需要研究戰爭,從而贏得戰爭和避免戰爭。
另外,既然是智慧的結晶,肯定不止用於戰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智慧。能讀一點兵法,可以開眼,能啟迪智慧,把這些智慧應用到生活之中去,也可以讓自己成為人生的贏家。
職場、商場甚至情場,無不需要智慧,讀一點兵法吧,對你絕對有好處。不一定成為軍事家,但對我們的人生一定會有益處。
回覆列表
我的一位戰友,老鄉喜歡讀書,我也喜歡讀書。在部隊文化生活貧乏,所以上街的時候常常會買幾本書回來。我和戰友同在一幢樓上辦公,他在司令部,我在政治處。時不時的他會到我的辦公室坐坐,看我有什麼書看。有,就順手牽走。前後拿了我十來本書,從沒有還回來過一本。又一次他到我辦公室找我,我問他,老鄉,光看我書,你的書也該讓我分享一下啊。他說,我那裡有一套史記,不知道你喜歡看不?我說先拿來看看再說。那是一套書,共三本。有一本主要是帝王年表,都是些表格,其他兩本是帝王世家和人物傳記,我就拿走了,無事的時候就拿出來讀,這一讀,便上隱了。從裡面學到了許多歷史知識和歷史故事。
七十年代部隊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都是從初小一下子過度到初中,高中的,有文憑,沒水平。那個時候部隊正是搞四好連隊,五好戰士,部隊講話都是老一套,對戰士思想教育都是老一套,講幾句官話,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等等。有一次,團政委要作一個思想動員報告,讓我寫講話稿。在講話稿中我就插進幾個成語典故和史記歷史故事,這樣,講起道理來內容就豐富多了。政委在會上作報告,下面反映老好了。生動話潑。政委很高興,下一次開會作報告,點名讓我寫。這樣,經過兩任政委,都喜歡我寫的講話稿。最典型的後來團長,副團長講話也讓我寫稿。說實話,我是政乾乾部,給團長,副團長寫講話稿生疏得多了。我自己覺得是不成功的。再者沒有按我的思路來,所以,缺點不少。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史記這本書一直伴我成長。有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去研究歷史,就會取得很好的研究效果。
我的老家博愛縣雖然建縣晚,但歷史悠久。它是堯,舜,禹,啟,商湯的故都,是太極拳和中華武術的發祥地,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縣裡從沒有組織人進行認真研究,正好讀史記給了我過硬的歷史研究功底,加上後來我收集的二十五史,本地和外地,本省和外省的地方誌,從甲骨文到今文的史料,研究起歷史來得心應手。寫出了百萬字的學術論文,在名類報刊條志上發表。還寫有地方史志作品《博愛縣軍事志》《博愛縣武術志》《博愛地名探源》《博愛縣革命老區發展史》《魅力博愛》等書。博愛的鄉親們非常喜歡我寫的書,經常從各種渠道尋找我寫的書。
回顧這些成績的取得,其根子來源於對史記的學習,和學習史記而得來的學習研究的思想方法。所以,這本史記已經在我的書架上存在近五十年了。史記的新本我也買了幾種,但那本史記我從沒有捨棄。那是一本史記的木刻影印本,具有非常高的文物價值。我會捨得丟掉嗎?遺憾的是少了一本帝王年表。唉,儘管如此,也不失它的光輝啊!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