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李森

    如果鍾會與姜維聯合造反成功,《三國演義》的未篇將重寫,會重現幾國爭雄的局面,晉朝的統一大業要被推遲若干年或根本不能統一。

    姜維在蜀國被滅後,後主劉禪己經投降的情況下,不得己假降於魏,但其復國之心末死,想利用魏國名將鍾會對司馬昭專權反感的情緒,有自立為王的野心,勸說其共同起兵造反,達到目的,光復蜀漢,救回後主重登寶位。可惜造反失敗了,還搭了自家性命。

    如果造反成功,姜維必然剷除鍾會自己做大。蜀漢極有可能在姜維的領導下重整旗鼓,而再聯合東吳共抗強魏。東吳在目睹蜀漢的危機會後,也會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必將會拋棄前嫌同意吳蜀結盟。魏國的麻煩將更大。不但滅蜀不成,還不得不吞下前功盡棄的惡果。這三國鼎立的局面不知還要延續多少年,也不知羅貫中先生還要費多少血,才能把《三國演義》的精彩故事繼續寫下去了。

  • 2 # 華源說

    如果要假設事情發生,那麼當然要考慮當時的環境,形勢,以及人心。

    那麼環境當時的環境是什麼環境呢?當時蜀國岌岌可危,鄧艾已經從小路上打到了姜維的後面。魏國則是蒸蒸日上,當然現在的魏國的主要政權還是掌握在司馬家的手上,鍾會的家族在魏國也是大家族,鍾繇是得到曹操的重用的。而鄧艾早期是生活在大家族中的後期因為荊州也不免遭遇戰亂,所以鄧艾從小也是顛沛流離,因此也奠定了鄧艾的一種堅韌的心。而此時鐘會為統帥,鄧艾為先鋒,足以見到鄧艾是當時也掌握了很大的權利,所以假如鍾會和姜維聯合,鄧艾肯定會反對的。而要想有一方勢力那麼必須是蜀國的地盤,蜀國內部姜維也是得不到人心的,因為姜維可比不了諸葛亮,益州內部的人是不會支援姜維的。所以假如鍾會和姜維聯合的話,最後不會有什麼結果的只會敗亡。

  • 3 # 唐朝的長老

    歷史上鍾會和姜維就是強強聯合的,他們的聯合其實是很成功的,不過事情敗露,鍾會和姜維都被魏國士兵殺害罷了。鍾會和姜維的聯合謀反本身就是很失敗的,他們算得只有軍事仗,但戰爭往往是政治的延續,他們在政治上都站不住腳,軍事上也是註定也會是失敗的!

    魏國將士無不思歸,大多不回跟著鍾會幹的

    魏國的十幾萬將士再打敗了蜀國之後都是歸心似箭的,因為他們的家人在魏國,他們的根在魏國,所以他們根本不會跟著鍾會反魏的。而歷史上也是如此,魏國的將士在滅蜀上面是跟著鍾會走的,而在鍾會謀反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支援鍾會,甚至還殺了鍾會。

    魏國的將士大多都不願意跟著鍾會謀反,那麼鍾會和姜維會失去大半的魏國士兵的,而魏國境內糧草充足,兵多將廣,司馬昭討伐他們根本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蜀國士兵早就厭倦了打仗

    劉禪的投降其實並不代表他個人的意見,而是蜀國軍民的意見。蜀國的軍民其實早就厭倦了戰爭,因此在魏國打敗蜀國之後,蜀國的軍民其實是很高興的,他們忠於可以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了,他們再也不用再飽受戰爭之苦。

    之前蜀國政權在蜀國根深蒂固,即便是軍民願意投降魏國,他們也沒有能力去實現。而在劉禪投降魏國之後,蜀國的政權其實已經是分崩瓦解,就憑姜維也是很難掀起多大的波瀾的。如果姜維真的在有過硬的實力就不會投降鍾會,更不會被殺了。

    所以不僅魏國的軍民不願意謀反,蜀國的軍民也是不願意反魏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鍾會和姜維兩個光桿司令,他們拿什麼成就大業呢?

    鍾會一直在司馬昭的算計之中

    在鍾會率領大軍出征之前就有人提出來鍾會如果謀反魏國怎麼辦,那時候司馬昭就料定鍾會不會反,如果鍾會謀反的話魏國將士不會跟著他幹。事實就如司馬昭所料,鍾會謀反的訊息一出,鍾會就被自己人給殺死了。

    而且司馬昭還留了後手,就在鍾會勝利之後,司馬昭率領魏國數十萬大軍駐軍洛陽,其實就是要收服鍾會的,鍾會一旦有任何異動,即便是他沒有被部下殺死,那他也會被司馬昭的十萬大軍殺死的。

    鍾會和姜維糧草短缺

    鍾會和姜維如果和魏國開戰,他們的糧草必定也是難以持久的。解決不了糧草的問題,那麼他們就會不戰而敗的。司馬昭滅蜀決心已定,所以蜀國的滅亡只是遲早的問題。

    所以說鍾會和姜維根本沒有能力抵擋歷史的車輪,即便他們強強聯合也改變不了歷史的發展方向!

  • 4 # 經濟資訊速遞

    姜維

    ·

    蜀漢後期看姜維,

    屢出祁山戰渭水。

    繼承先師效孔明,

    忠義興劉漢,全力攻曹魏。

    ·

    人才凋零事難為,

    天時不與國疲憊。

    無奈詐降投鍾會。

    一計害三賢,功敗英名垂。

    ·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的衣缽傳人,由於是武將出身,所以他跟孔明一生的謹慎小心不一樣,膽子大,敢冒險,又不免疏忽大意。於是先有陰平之失,後有假投降一計。可惜功敗垂成,最終自刎身亡,時年59歲。

    姜維前後北伐,有十一次之多。 北伐,有勝有敗,後世對姜維的一個大爭議,是他出兵太多,“窮兵黷武”。 但其匡扶漢室的執著,可見一斑。諸葛亮曾評價過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對軍事很有感覺,有膽有義,心存漢室。這評價還是很準確的。

    姜維其實也算是個被命運捉弄的男人:他才華橫溢,品性也沒什麼可挑剔的,但交在他手裡的,是一個諸葛亮都無法收拾的爛攤子,內憂外患。但直到最後,蜀漢的江山全靠他來守。魏國名將鄧艾奇襲成都之後,命令姜維投降,姜維分析了當時的情勢,想出一計詐降鍾會,意欲復國。但卻造化弄人,“一計害三賢”,最終三人都無一倖存。維仰天大叫曰:‘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

    從本質上看,這是姜維復漢的最後一次掙扎,是其最後一次反撲,最終以失敗告終。因此,從這意義上看,姜維是可敬的,畢竟他沒辜負前相諸葛亮,更沒辜負已經不在的蜀漢政權!

    但如果姜維、鍾會聯手成功,也很難有大作為,因為二者能力皆不如司馬昭!

  • 5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鍾會的父親曾任長安太守,在陝西省有很深厚的根基。

    蜀國一滅,看起來姜維和鍾會是強強聯手,其實不是,他倆是栽在衛灌手上的。

    最關鍵的是要收買衛灌和諸葛緒,更關鍵的是要解決主要將領們的妻兒老小的問題。

    就是要造反,也太早了一些,四川已經打得滿目瘡痍了。

    陝西省,甘肅省,讓諸葛亮,姜維一次又一次的也打得傷筋動骨了。

    他倆要想成功,必須是益州,雍涼二州的軍隊絕對服從,這三州半的豪門鉅富堅決支援,否則還是玩完。

  • 6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姜維心裡很清楚,跟鍾會聯合,是蜀漢復國唯一的出路。擺在姜維面前的選擇並不多。一方面劉禪的投降詔書已經下發到了姜維手裡,他要麼拼死一戰,要麼就是選擇投降。

    另一方面姜維手裡只有8萬人馬,而鍾會大軍20萬,在斷了後援糧草的情況下,姜維在劍閣道壓根就堅持不了多久。

    思來想去的姜維,還是決定投降鍾會,不過他不是真心投降,他是希望策反鍾會,讓鍾會選擇自立為王。

    01野心家鍾會,的確有做梟雄的潛質。

    鍾會聰明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他的才思敏捷早就聞名天下。可是在姜維面前,他還是顯得有點嫩。畢竟姜維是久經戰陣的老將,早在諸葛亮時期,姜維就已經嶄露頭角,這二十多年的磨練,更是讓姜維成為了大家聞風喪膽的人物。

    鍾會雖然聰明,可畢竟江湖經驗比不上姜維。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鍾會就顯得特別激動,過去的偶像,今天總算是見到真人了。

    姜維的確不容易,他一輩子能夠調動的兵馬,最多也就八九萬人。可是他卻要痴心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而且還跟曹魏大軍打得不相伯仲。

    魏大將軍鍾會至漢城,與斌書曰:“巴蜀賢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諸葛思遠,譬諸草木,吾氣類也。桑梓之敬,古今所敦。西到,欲奉瞻尊大君公侯墓,當灑掃墳塋,奉祠致敬。原告其所在!”斌答書曰:“知惟臭味意眷之隆,雅託通流,未拒來謂也。亡考昔遭疾疢,亡於涪縣,卜雲其吉,遂安厝之。知君西邁,乃欲屈駕脩敬墳墓。視予猶父,顏子之仁也,聞命感愴,以增情思。”會得斌書報,嘉嘆意義。---《三國志》

    曹魏境內不管是哪位將領,聽到姜維的名字,那都要豎起大拇指。鍾會也是從小就聽著姜維的名聲長大的,自然是對偶像百般敬重。

    這個時候姜維為鍾會指出了一條路,那就是在成都自立為王,鍾會心思敏捷,他立刻意識到了姜維這個計劃的可行性。

    換句話說,鍾會早就有了在蜀地稱王的打算,最差也能做一個劉備,這是他的心裡話。這個計劃可真狠,因為鍾會全家老小全部在曹魏境內做官,一旦鍾會謀反,那鍾會全家都要跟著遭殃。

    鍾會自己在蜀地可以獲得榮華富貴,可他的家人們卻要受到株連罪責。可見鍾會是有成為梟雄的潛質的,只是計劃不夠周密,結果被洩露出去了。

    02如果鍾會跟姜維合作成功的話,那麼蜀漢還有希望嗎?

    在姜維的計劃裡,鍾會只不過是他的一個跳板而已。他真正想要的是恢復蜀漢的江山。透過奪取鍾會手裡的軍權,姜維極有可能達到這個願望。

    鍾會本人是想要在蜀漢立足,從而在這裡建立屬於自己的帝國。他知道司馬昭本來也就是篡奪了老曹家的權力,早晚也是要篡位登基的。

    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華陽國志》

    既然司馬昭本來就是亂臣賊子,他鐘會為什麼就不能反司馬昭呢?所以鍾會帶著大軍進入蜀地以後,便謀劃起了跟姜維一起自立的計劃。

    這個計劃如果不被旁人發現,那麼他們可以順利地封鎖蜀道。這麼一來只要殺光反對鍾會自立的將領,那麼鍾會就有機會自立。

    但是與此同時鍾會手裡的將領一定不夠用,既然不夠用,那就只能重用姜維的部下。這麼一來鍾會大軍用不了多久就會被姜維給接管了。

    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會與緒軍向劍閣,會欲專軍勢,密白緒畏懦不進,檻車徵還。軍悉屬會。---《三國志》

    別看他們人多,真正管理士兵,那還是將領。所以姜維在軍中起到了主導作用,這麼一來鍾會極有可能被架空,甚至被殺掉。

    一旦鍾會死了,群龍無首之下,士兵們只能向姜維俯首稱臣,畢竟都是為了混口飯吃,誰都不容易。

    這個時候姜維就會開始打感情牌,他安撫這些士兵,表示將來一定會帶他們回家,他們都是大漢的臣民,大漢江山需要他們去匡扶。如此一來,蜀漢復國的希望也就有了。

    03坐擁雄兵三十萬,姜維想不贏都有點難。

    有了鍾會的二十萬大軍,再加上自己手裡的八萬多人馬,還有蜀地原來的殘兵,這聚集起來,足有三十萬人馬。

    對曹魏來說,八萬多的蜀漢大軍就已經是巨大威脅了,再來三十萬大軍,那司馬昭該如何應付呢?唯一能夠跟姜維搏殺的鄧艾已經死了,司馬昭手裡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人才。

    這個時候姜維趁著士氣正旺,帶著這三十萬大軍直奔長安而來,關中地區眨眼之間就會落入姜維的手裡。

    欲使姜維等皆將蜀兵出斜谷,會自將大眾隨其後。既至長安,令騎士從陸道,步兵從水道順流浮渭入河,以為五日可到孟津,與騎會洛陽,一旦天下可定也。---《三國志》

    司馬昭避其鋒芒,或許會選擇遷都,或許會選擇拼死一搏。一旦司馬昭選擇拼死一搏,一定會調集全國軍隊跟姜維在長安地區死磕到底。

    那麼結局就是東吳的人馬可以趁亂北上,與姜維形成合圍之勢,這麼一來司馬昭可就完蛋了。最終的結果應該是蜀漢與東吳中分天下。

    當然了,在軍備上姜維的實力要強得多,所以這種僵持的局面不會拖太久。三十萬大軍直奔東部地區,東吳軍馬壓根就吃不消。

    所以我認為如果姜維能夠策反鍾會成功,那麼蜀漢將會迎來一個新的局面。至少可以奪取關中地區。

    小結:姜維需要注意一個嚴重的問題。

    一切都不會那麼順利,這只是理想化的一種猜測而已。因為蜀漢內部早已民生凋敝,姜維必須要注意一點,他養不養得起這三十萬大軍,根本就養不起。

    蜀漢能養二十萬人馬,就已經是掏空了國家財政了,更別說再來十萬人馬。所以說姜維一旦拿到了這三十萬人馬,第一件事,那就是宣佈北伐。

    因為他口袋裡的糧餉不多,他只有透過北伐去掠奪曹魏的地盤和糧草,才能夠維持這三十萬大軍的運轉。

    一旦口袋裡沒有糧草了,那再也不會有人願意聽從姜維的調遣。何況人家都還是魏國計程車兵,家裡人都還在魏國等著他們回去。

    所以說姜維要想拿下關中地區,就必須要速戰速決。有了關中平原這塊天然的糧倉,那姜維再進軍中原,可就有了底氣了。

    打仗絕不僅僅是比拼誰的火力更加兇猛,更需要比的是後勤力量是否充足。為什麼劉邦把蕭何封為第一功臣?為什麼劉備手下最重要的謀臣是諸葛亮?為什麼曹操最信任荀彧?其實都是因為他們仨是管理後勤的高手。

    只有後勤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打仗的時候才能夠沒有後顧之憂。袁紹的謀士很多,卻沒有哪個是可以管理後勤的,以至於烏巢被燒,官渡之戰大敗。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

  • 7 # 競舟江上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歷史問題和政治問題,也是很多仁人志士樂於探討的。從另類角度談談吧。

    首先,歷史如人生,既處處新,又是現場直播。無法重演,又無法複製。

    其次,政治鬥爭是一切鬥爭的最高手段,軍事的、經濟的和政治的無法抗衡。

    第三,歷史上鍾會和姜維聯手了,且有些作為。問題是在政治上他們不成熟,謀略上過於狹窄,心胸過於狹隘,所以失利是必然的。

    第四,他們不可能成功。退一萬步講若成功,那麼以後的歷史都得重新改寫。朋友們說對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吳謝宇真的值得同情嗎?他為什麼會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