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滌生門下走狗

    問題中提到的“亞洲第一鉅艦”,我想應該是指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首先要說明的是,定遠號不是我們自己建造的,是1881年由德國建造,1884年竣工,1885年10月交付北洋水師,併成為水師提督丁汝昌的旗艦的。就是這樣龐然大物亞洲第一的鉅艦,卻於1895年2月受襲沉沒,不得不說是對北洋水師乃至洋務運動的重創!拋開戰術上的細節不談,從戰爭的整體背景上分析原因,我認為有一下幾點:

    一、船隻老舊,水平落後

    不光是定遠艦,北洋水師的主力艦船大都是1885年左右交付使用,下水時間還要更早。而日本的艦船則不然。旗艦松島號巡洋艦1892年交付、橋立巡洋艦1894年交付、嚴島巡洋艦1892年交付、吉野號巡洋艦更是1894年的3月交付。由此可見,在北洋水師大多還是鐵甲艦的時候,日本海軍已升級為了巡洋艦。技術上進步,直接導致了能力上的提高和實力的提升。

    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鐵甲艦

    二、艦船噸位配比失調,難以配合

    北洋水師兩艘鉅艦,定遠號排水7220噸,鎮遠號排水7314噸,而接下來的來遠、濟遠、平遠、致遠號均為排水量2000餘噸的中小型艦船,剩下的排水數百噸的炮艦,不值一提。反觀日本艦隊,松島號排水量4278噸、橋立號4278噸、嚴島號4217噸、吉野號4216噸、浪速號3709噸、高千穗號3709噸、秋津洲號3150噸,並且以上均為當時最先進的巡洋艦。可以說,甲午海戰就是兩頭大象帶著一幫綿羊來對抗一群餓狼,整體配合之失調,好大喜功不講實際之風氣可見一斑。

    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巡洋艦

    嚴島、浪速、橋立、秋洲津

    三、指揮官水平差距,將帥無能累死千軍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三年私塾,陸軍軍官出身,歷經對太平軍和捻軍的陸戰經驗,無海戰經歷。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祐亨,東京大學前身幕府“開成所”公派英國留學,歷經炮術學、航海術學專修,1889年曾任海軍大學校長。兩方指揮官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在戰時應對上不同,北洋水師雖有一眾英國留學的海軍人才,可將帥無能也讓人無奈。不可否認,丁汝昌雖有拳拳報國、英勇無畏之心可他還是要對北洋水師覆滅負重要責任。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威海衛告急時,服毒自殺。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祐亨

    四、綜合國力的差距

    戰爭打的就是綜合國力,甲午戰爭亦是如此。同樣是民族自救的改革運動,1861興起的洋務運動和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都是歷經三十餘年的改革,本質結果缺不一樣。日本自天皇一下勵精圖治,大臣百姓齊用命,竟已達到“脫亞入歐”的目標。而清朝仍舊固步自封、自以為是,搞出“中體西用”的套路,將洋務運動和民族工業變成撈取財富和政治資本的手段,以至十年海軍未增一艦,一步步將中華民族推入苦難的深淵。

    ps:二戰中,日本帝國主義造出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妄圖挽回頹勢,可仍被美國海軍的航母擊沉。這真是天道輪迴、善惡有報、天理昭昭、自食其果。

  • 2 # Ballabon

    兩杆大狙在開闊地對上一大堆AK,你說誰贏。當年船有了,噸位也不小,可惜後續買速射炮的錢拿去給老佛爺修園子了。

  • 3 # 宇澤歷史

    首先,當時的“亞洲第一鉅艦”無非就是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但是定遠號並不是透過洋務運動造出來的,而是清政府耗費巨資從德國購進的。

    至於擁有兩艘亞洲第一鉅艦的北洋水師為何會失敗,我個人認為有以下種種原因:

    對於“亞洲第一”的解釋

    由於擁有兩艘鐵甲鉅艦,當年的北洋水師整體實力上確實算的上是亞洲第一,但這個資料是甲午戰爭之前的。在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開戰之前,很多歐美列強國家都認為大清朝的北洋水師必定能打過日本聯合艦隊,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北洋水師卻敗給了日本聯合艦隊,這就好比若干年之後,日俄戰爭中,日本又一次打贏俄國艦隊一樣,紙面實力雖強,但結果還得看實戰。 下面就先透過黃海海戰的結果來簡單描述一下,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為何打不過日本聯合艦隊。

    從戰爭結果來看,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擊敗大清國北洋水師艦隊取得勝利。綜合兩支艦隊參加作戰的軍艦軍力來看,北洋水師參戰主力軍艦12艘、排水量34420噸、艦隊平均航速為15節、火炮和速射炮合計79門、機關炮129門、魚雷發射管31門、實際參戰魚雷艇2艘(福龍號、左隊一)。其中北洋水師的兩艘定遠級鐵甲艦(定遠、鎮遠)以及兩艘魚雷艇的戰鬥序列讓日本聯合艦隊感到明顯威脅,但由於海戰混亂以及魚雷技術的影響,北洋水師的兩艘魚雷艇均未擊中任何目標。 再看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除了商改船西京丸號之外,參戰軍艦共計11艘、排水量36771噸、平均巡航速度18節、火炮和速射炮合計246門、機關炮29門、魚雷發射管37門。單從軍力這一方面來看,日本聯合艦隊在噸位、航速、火炮上佔有相對優勢,且在黃海海戰中始終保持戰鬥隊形,有效的發揮了速射炮密集火力的長處。

    由於日本聯合艦隊航速高,配備了速射炮,並在海戰戰鬥中擺出了“T”字隊形,使得第一遊擊隊和聯合艦隊本隊的各軍艦能迅速對擺出“鱗次橫陣”隊形的北洋艦隊進行包抄合圍。不僅能有效發揮速射炮的實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彌補了速射炮射程不足的劣勢。 再看北洋艦隊在海戰中的表現就不如日本聯合艦隊,首先,在海戰伊始,作為旗艦的定遠號訊號旗裝置被炸燬,海軍提督丁汝昌也因為定遠艦主炮的發射,從年久失修的飛橋上震摔下來受傷。此時的北洋艦隊完全處於群龍無首的混戰狀態,主帥丁汝昌沒有開戰之前設立好代理旗艦,以至於旗艦定遠訊號裝置被毀之後無法傳達戰場指令,要知道在戰爭中,準確無誤的指令是及其重要的。

    其二,北洋水師各艦船鍋爐年久失修,均達不到設計航速,再加上濟遠艦管帶方伯謙以及廣甲號的畏戰潛逃行為,北洋水師各艦船始終未成陣形,這也是導致日本聯合艦隊大肆進攻,並取得擊沉經遠、致遠、超勇三艦,揚威、廣甲自爆沉沒,定遠、鎮遠、來遠、靖遠、濟遠、平遠、廣丙這幾艘主力戰艦重輕傷的戰果。而日本聯合艦隊在這場歷經五個多小時的海戰中取得了無沉沒戰艦的成績,僅僅付出了旗艦松島、比叡、赤城、西京丸遭受重創,其他軍艦不同程度輕傷的代價。 (補充一句,在黃海海戰中,聯合艦隊本隊旗艦松島號雖遭受了重創,但伊東祐亨卻將橋立號改為代理旗艦,並沒有讓整個聯合艦隊處於群龍無首的混戰狀態。)

    日本海軍的飛速發展:

    以上均為透過黃海海戰結果的對比,從而瞭解北洋水師為什麼慘敗於日本聯合艦隊。倘若再從兩國國家政策來看的話,首先清朝統治者那必定是昏庸無能的,大戰在即,海軍經費卻用來給西太后修園子、辦大壽,不發展建設海軍力量,這一點實在是不妥。反觀日本,1888年至1890年旗艦,先後擔任日本海軍大臣的西鄉從道和樺山資紀都提出了海軍擴充議案,實施自造和購買排水量2439噸的“千代田”、4216噸的“吉野”、3150噸的“秋津洲”三艘巡洋艦以及1609噸的“八重山”通報艦的擴充計劃。 至於吉野艦,我相信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不會太陌生,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旗艦,航速高達23節,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艦,艦齡較短,在設計上吸收了當時世界造船業科學技術的新成果,戰術技術性能上優越於北洋水師同級別的巡洋艦。

    綜上,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在甲午一站之後便不復存在了,相反,定遠、鎮遠兩艘鐵甲鉅艦在遭到日艦圍攻之下被彈卻沒有沉沒,而且還能在與日艦對抗狀態下脫離戰場,給敵艦隊留下了震撼的影響。 海戰的結果也應驗了開戰前,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以及全日本的軍民對北洋水師兩艘鐵甲黑船的恐懼,定遠、鎮遠的裝甲和巨炮確實令日本人生畏,畢竟曾經就是被“黑船事件”而被迫開啟國門的。

    其次在黃海海戰發生之前,也就是1894年8月1日,日本向英國泰晤士鋼鐵公司訂購的“富士”號就已經開工建造了,同級別的“八島”號也於1894年12月6欸開工建造。且這兩艘軍艦在防禦性能上水線裝甲最厚處也達到了457毫米,相當於一戰時期超級無畏艦的水平。

    富士級完工抵達日本國內已經是1898年2月,此時甲午戰爭已經結束,若是甲午戰爭在推遲幾年爆發,那麼定、鎮二艦也不是日本海軍裝備的前無畏艦的對手,至於戰爭的結果只會更加慘敗!

    如果看到這裡,你還要問什麼才是北洋水師慘敗的原因,我想除了清政府固守封建主義舊制度之外,那便是清政府的昏庸腐敗、缺乏遠見才造成了甲午海戰慘敗的最根本原因!

  • 4 # 有書共讀

    確切的說,“亞洲第一鉅艦”——定遠艦,並非是中國產貨,而是李鴻章為建立北洋艦隊。

    從德國購置回來的正宗德國原產戰列艦,鉅艦加入北洋艦隊,也是洋務運動最有代表性的成就之一。

    那這牛氣的鉅艦,後來為啥失敗了呢?

    看過電影《甲午海戰》的友友都知道。當時,“定遠”艦遭日軍魚雷艇擊傷擱淺,為不讓“定遠”艦落入日軍之手。

    艦上官兵將艦炸沉在了劉公島海域內,“定遠”艦管帶劉步蟾也自殺殉國,與艦同亡了。

    首先說,定遠艦的慘敗不是獨立現象,而是標誌著整個北洋艦隊的覆沒。

    對於每一個華人來說,這段歷史無疑都是沉痛的,而導致這場慘敗的背景原因則更發人深思。

    下面,就請您隨有書君一起回顧歷史,走近甲午風雲,去探尋“亞洲第一鉅艦”慘敗的原因。

    一、敗在軍紀不嚴,指揮不當上。

    由於電影《甲午風雲》的影響,鄧世昌,劉步蟾,丁汝昌等愛國將領以身殉國的悲壯情節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但是,如果理性的剖析這段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北洋艦隊的慘敗,和指揮不利關係極大。

    雖說李鴻章在北洋水師的硬體建設方面費盡口舌說服清廷不惜血本,投入巨資購買鉅艦,算的上有遠見卓識。但在用人方面,不得不說,他的思想太陳腐了。

    他竭力推舉的安徽同鄉丁汝昌,本是舊式封建官吏,直接從陸軍轉行來領導海軍。

    不僅對新式海軍的軍事訓練懵然無知,對海上作戰也是既無常識又無實戰經驗,至於指揮海上作戰更是一竅不通。只知道堅持一切唯李鴻章馬首是瞻。

    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指揮中心設在定遠艦上,由於總指揮丁汝昌有名無實。

    實際指揮者由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兼任。這本就違反了正規作戰指揮程式。

    當敵彈打中定遠艦前桅杆,導致令旗無法懸掛,通訊中斷,指揮系統失靈。而另一艘鉅艦鎮遠號又沒有備用的指揮中心,整個艦隊頓時群龍無首,亂了陣腳。

    領兵的將不行,打仗的兵也是一言難盡。當時,北洋海軍的軍風軍紀已嚴重毒化。

    北洋海軍章程規定不得酗酒聚賭,違者嚴懲。但“定遠”艦水兵在管帶室門口賭博,卻無人過問。

    據說,日方曾觀察到,定遠艦的大炮沒有擦乾淨,而且水兵們晾曬衣服也十分隨意,由此斷定北洋艦隊在軍紀上存在很大問題。

    大戰之前,“定遠”、“鎮遠”兩艘主炮的戰時用彈僅存3枚,唯練習彈“庫藏尚豐”。這說明,北洋海軍不僅軍備物資嚴重不足,而且基本不練兵!

    雖然艦隊最後的慘敗不能簡單歸結到一個人身上,但最高指揮官的無能確實難脫干係。

    二、敗在自上而下的腐敗上。

    在電影《甲午海戰》中,有一個場景,就是定遠艦上,一群士兵在臨陣磨炮彈,因為大炮居然沒有合適的炮彈發射!

    更可恨的是,當時,有一發炮彈射到了敵指揮艦“松島”的彈藥庫裡,然而它竟然是一枚臭彈,根本沒炸!

    原來,當時清政府雖然從西方國家購買了一些軍艦,但基本是擺設,有的艦是有艦無炮,有的艦是有炮無彈,被外人譏諷為“存在艦隊”。

    海戰中,後續補充的彈藥,或者與火炮口徑不符,棄之無用;或者質量太差,彈身佈滿小孔,炮彈未出炮口即炸膛。

    或者彈身銅箍太厚,必須先銼小才能入膛;還有的炮彈底火引信受潮,擊發時成啞彈……更嚴重的是,自光緒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戰爭六年間,艦隊未添一艘新艦。

    清政府如此疏於國防建設,其根源在於自上而下的腐敗。

    光緒年間海軍專項撥款在4600萬兩,但是十年間,北洋海軍共購買軍艦9艘,花費總額最多也就是1100萬兩以內。

    就是說,有近三千多萬兩白銀被中飽私囊了。多麼驚人的數字!

    據說,黃海海戰之前6個月,北洋艦隊申請緊急補充彈藥。而李鴻章竟然以慈禧太后祝壽需要用款,不敢轉請為名,予以拒絕!

    遼東半島大連灣陷落敵手之時,清廷正在為慈禧太后大慶六十壽辰!

    而為了慶祝太后壽辰而修建的頤和園和三海,費用將近一千萬兩,再買定遠、鎮遠艦各一艘也是綽綽有餘。

    有這樣腐敗的政府,軍隊焉能不敗!

    三、敗在落後的體制上。

    腐敗的源頭是陳腐不堪的國家體制。因此,北洋水師和鉅艦最終的慘敗,其根源在落後的體制上。

    甲午海戰時,日本已經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階段的轉變。並在為帝國主義擴張奮發圖強。他們把北洋艦隊寫入了教科書。

    國民也把“打敗定遠”都掛在口頭上。連小孩在遊戲的時候,都是分成兩撥,其中一撥被打敗的就被冠以“北洋艦隊”的名號。

    當時的日本政府本身沒有太多的儲備來發展海軍,但明治天皇為了發展海軍,每天只吃一頓飯為國民做表率,並把自己私房錢都拿了出來,號召國民進行捐款。

    結果國民踴躍捐款,短時間內就籌集到了一筆鉅款。

    日本拿著這筆錢不僅開始海外採購軍艦,而且在國內也修建造船廠,大力建造軍艦。

    那邊,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這邊,清政府卻仍舊在“大國夢”中沉睡不行。

    他們沿襲著封建專制那一套,壓縮軍費預算,不光停止購進軍艦,還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用於封建統治階層的奢侈享樂。

    綜上所述,以定遠號為代表的北洋海軍作為洋務運動的最大成就,雖然堪稱亞洲一流海軍艦隊。

    但洋務運動本身改革的不徹底,浮於表面,令北洋艦隊這件舶來品嚴重的水土不服。這才是導致鉅艦最終慘敗的根本原因。

    如今,甲午戰爭的硝煙已經散盡,但甲午戰爭的警鐘應該亙古長鳴。牢記國恥,勿忘國殤,這正是我們一代代華人回顧甲午戰爭最大的意義之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些名將是甥舅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