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澳範兒
-
2 # 寶怡cc
這個問題我好喜歡,雖然沒有生活在古時的年代,也沒有對歷史特別多的研究。但是古裝電視劇我看的多啊,哈哈。從很多影視劇中我們都能發現一些蛛絲馬跡,楚辭中說,”粉白黛黑,唇施方澤“。愛美之心在女人的世界從未停止,千百年前已有粉,眉筆,唇膏等物了。以下:
1.螺子黛。
我知道這個名詞是《甄嬛傳》,我最早以為是一種眉形,後來才知道是一種無比珍貴的化妝品,由波斯進貢,每年數量也不多,只有寵妃才能用哦,其他嬪妃宮女只能用普通的青黛或者銅黛。從劇中我們可以得知,其他的“黛”都是像墨條一樣需要沾水研磨才能使用,而這種螺子黛只需要沾水就可以直接畫了。無從考證這種古代高階的眉筆是什麼材質,我想從字面意思應該是由花粉,貝殼等研磨物,或者某種礦物質一起合成的。不僅僅是價格值十金,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今天我們對畫眉毛也是非常重視的,不僅僅有眉筆,眉粉,眉膏。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也選擇了半永久紋眉。2.舒痕膠。
甄嬛被貓抓傷後安陵容給她做了舒痕膠,效果是極好的。
這不就是我們現在的美白淡斑,祛疤的護膚品嗎。
一白遮三醜,有疤痕斑點留下來會影響面容的美貌。古人不止有金瘡藥止血療傷,對疤痕的處理肯定也不僅僅是舒痕膠。
衍生到我們現代的產品太多了,比如除疤非常有名的康瑞寶,不管是手術外創傷口或是痘印都非常有效。除了面部的,還創研出淡化妊娠紋等等的產品。
3.頭油。
甄嬛在甘露寺出家時要見皇上,特別用茉莉花水梳頭,可以讓頭髮柔順亮澤,散發淡淡的清香。
據我所知,慈禧太后也會用檀香,玫瑰,佩蘭,甘草等研製的頭油梳頭。
在古時候沒有燙染這回事,自古以來宮廷都是有專門伺候梳頭的太監,傳說大太監李蓮英就是掌握了一手梳頭的技巧,深得慈禧太后的喜歡。所以古時女子對頭髮的護理是特別重視的。比起如今,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護髮素和護髮精油啊。講究點兒的姑娘還會定期做水療,頭皮護理等等。
4.胭脂。又稱焉支、燕支。
《封神榜》中說妲己用花瓣的汁液提取製成粉末,畫了一種桃花妝,迷得商紂不要不要的。這可能就是最早腮紅的雛形。
也有人說是因燕地而得名,所以叫做燕支。由張騫出賽西域,從絲綢之路帶回中原。
古時的腮紅顏色是比較單一的,大多以大紅色或粉紅色為主。大概是因為當時能找到的花瓣顏色也有限吧。
而現代有不同顏色的腮紅,還出現了同為修飾輪廓的修容,高光等等。5.口紅。
在古代口紅和胭脂最初是一個東西,都是用有顏色的花瓣提煉的粉末,用來施加色彩。
唐代是古代化妝品發揚光大的一個朝代,宮廷專門闢地種植各種花草,用來研製皇妃貴族使用的化妝品。而口紅也在這個時代在口紅中加入了蜂蠟,在此之前一般都是像胭脂一樣的盒裝物,唐代則有了形狀,類似現在口紅的管狀。
現代,口紅作為女性最喜愛的化妝品之一,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顏色。我本人也是資深的口紅愛好者,哈哈。總結,隨著年代的發展,我想多年以後還會有更加新穎的化妝品出現。或許就像3D列印一樣,把臉湊過去,選好妝容就印上去了。鉛粉什麼的我就不說了,其他答主也介紹過了。
-
3 # 悅尚顏官方賬號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對美的追求從古至今都不曾懈怠過,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即使材料匱乏,也會想法設法讓自己變得更美。今天就來說說那些流傳至今,如今還被借鑑的化妝技巧。
口紅歷數多個朝代的女子妝容,口紅都是重中之重。每個朝代流行的不一樣,但是以小嘴為美的審美不曾變化過。歷代女子都是先用粉遮住唇部,然後勾勒出當代流行的嘴型。
這種畫法跟如今美妝博主教授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這種畫法跟現在流行的咬唇妝也比較相似,都是從嘴唇內側暈染,以達到小嘴的效果。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簡秋習文
淡勻脂,金篦膩點蘭煙紙。
含嬌意思,殢人須是,親手畫眉兒。
在臉頰上,均勻地塗抹上淡淡的脂粉;
然後精心地襯飾,插上金篦子,再貼上香片花黃。
面含嬌媚,洋溢著無限的情思,
一定要讓人為之神魂顛倒,再親手描畫娥眉。
你看,古代的女子,這樣精緻地打扮自己呢!
從古至今,愛美都是女人的天性,古代的女子如何化妝呢?又有哪些化妝技巧流傳至今呢?
其實古代的女性化妝跟今天的也差不多,基礎款的妝容就是“白皙的面板、面若桃花的腮紅、靚麗的唇色、精緻的眉毛”。
底妝——脂粉“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寒玉細凝膚。”
“雪膚花貌參差是。”
中國對女性的傳統審美是“一白遮白醜”,靚麗姿容的基礎就是好的膚色。
古代的“脂粉”實際是上兩種:
1.“脂”
“脂”是“護膚霜”,一種滋潤面板的膏狀面脂,有些貴婦為了修整膚色,還在這種“面脂”裡,加入植物做的色素,可以呈現出紫雪、紅雪、碧雪三種顏色,這種就類似現在的修容隔離霜。
2.“粉”
“粉”是美白的妝粉,就像今天的美白定妝的蜜粉、散粉一樣。
古人的妝粉就是米粉,選擇上好的米作為原料,然後細細研磨、淘洗、曬乾、打磨、反覆多次,最終才能形成粉質細膩的妝粉。
有的貴婦人為了有香味,還將丁香粉加入其中,作為香粉來使用。
但是這種米粉容易結塊,塗在臉上也不夠均勻,附著力也不夠,於是又產生了“鉛粉”,但是鉛是有毒的,用久了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於是又出現了玉簪粉。
“玉簪粉”是用紫茉莉花種的胚乳提煉而成的,在《紅樓夢》第四十四回裡,平兒受到鳳姐的冤枉,捱了打,哭得梨花帶雨,寶玉就把平兒帶到自己的怡紅院,寬慰她,為她梳妝打扮。
寶玉就走到梳妝檯前面,將一個宣窯瓷盒揭開,裡面盛著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遞與平兒。
又笑著向她道:“這不是鉛粉,這是紫茉莉花種,研碎了兌上香料制的。”
平兒倒在掌上看時,果見輕白紅香,四樣俱美,攤在面上也容易勻淨,且能潤澤肌膚,不似別的粉青重澀滯。
這就是古代女子化妝的第一步,護膚+粉底。
彩妝——硃砂、胭脂“鬥勻紅粉照香腮”.......
“酒入香腮紅一抹”.......
硃砂早在商周時期,女性們就在臉頰上塗抹紅色,讓自己的面色“豔若桃花”了。
最古老的便是硫化汞的天然礦石,將這種紅色的天然礦石研磨、漂制多次,提煉出來就是紅色的顏料“硃砂”。
那時起的女性,尤其是歌姬、舞姬、宮女們,都會用硃砂塗抹在臉上當腮紅。
胭脂到了漢代,出現了一種外來的彩妝——胭脂。
胭脂,是張騫出使西域之後,從匈奴帶回來的,它的主要原料是一種植物——紅藍花。
這種紅藍花的原產地在焉支山,傳回國內,漢人就把用紅藍花製作出來的紅色顏料成為“胭脂”。
胭脂有粉餅狀的,也有一張一張紙的,叫作“綿胭脂”,綿紙上面有一層薄薄的胭脂,用的時候就用唇抿一下,或者塗抹在臉頰上。
這種看起來像一張紅色的紙的胭脂,我們在電視劇裡經常能夠見到。
除了粉狀的胭脂之外,還有花露胭脂、玫瑰胭脂、山花胭脂.........
《紅樓夢》第四十四回中,寶玉讓平兒在自己的怡紅院重新梳妝打扮:
平兒看見胭脂,也不是一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裡面裝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
寶玉笑道:“那市裡賣的胭脂都不乾淨,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淨了渣滓,配了花露蒸疊成的。只用細簪子挑一點兒,用一點水化開抹在唇上,手心裡就夠打頰腮了。”
《紅樓夢》裡賈寶玉這裡姑娘們用的化妝品,都是精品,都是純天然、高檔彩妝,同時還都具有滋潤、修護的作用。
技巧——“飛霞妝”塗抹胭脂的方法比較簡單,但是古人會使用一種“飛霞妝”,讓臉頰的紅暈似有似無,自然清透。
所謂“飛霞妝”,就是和妝粉一起使用,只是先擦胭脂,再擦妝粉,這樣的紅胭脂會更加自然,透過妝粉呈現出一種“白裡透紅”的效果。
這種技巧我們現在使用的很少了,因為我們現在有各種色號的胭脂,“濃妝淡抹”隨君意,而古時的胭脂大多就是純紅色,所以為了達到“裸妝”的效果,才使用這種“飛霞妝”。
彩妝——口脂(唇脂)“步步香飛金薄履,盈盈扇掩珊瑚唇。”
“鳳眼半彎藏琥珀,朱唇一顆點櫻桃。”
最早的紅色前面說了,就是天然礦石提取的“硃砂”,一直到了漢代,硃砂還用來塗抹在嘴唇上。
但是,硃砂本身不具備黏著力,塗在嘴上一會就掉了,於是古人們就把硃砂加入動物脂膏之中,這種有顏色的膏體,既有彩妝效果,又有潤唇功效,已經很接近現在的口紅了。
前面在“胭脂”中也提過的“綿胭脂”,就是綿紙上面有一層薄薄的胭脂,用的時候就用唇抿一下,也能啟到唇部彩妝的效果。
技巧——修整唇形在塗抹口紅的時候,古代的女子還有特意改變唇形的方法。
正所謂“柳葉彎眉,櫻桃小口”,古人覺得女孩子的嘴唇應該像櫻桃一樣紅潤纖巧。
於是,古代的女孩子在化妝的時候,會特意把嘴唇塗白,然後重新用“口脂”點化唇形,這樣就可以達到修整唇形的效果。
對於這個技巧,我們現在應該是不再使用了,現在倒是更喜歡豐厚的嘴唇,好像顯得更性感。
彩妝——畫眉唐玄宗李隆基模仿民間男女,寫過一首描寫美女的詩詞:
“寶髻偏宜宮樣,蓮臉嫩,體紅香。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
你裝飾珠寶的高高的髮髻,最適合宮中流行的式樣。
你的臉龐像蓮花一樣鮮嫩,肌膚白裡透紅散發馨香。你青黑的眉毛不需人工描畫,天生雙眉入鬢又細又長。
古人最早畫眉毛的材料叫作“黛”,這是一種天然墨,是一種青黑色的礦石,也被稱作“石黛”。
在沒有煙墨之前,男人用來寫字,女人就用“石黛”來化妝。
最開始的時候,“黛”要放在專門的石硯中研磨成粉,然後加水,塗到眉毛上。
後來出現了黛塊,可以直接在眉毛上塗畫。
因為“黛”的顏色是青色,也有深淺濃重之分,所以在詩歌中就會有“黛綠、黛眉、玄眉、翠眉......”等多種雅緻的稱呼。
看過《甄嬛傳》的朋友們就應該記得,有一種珍貴的畫眉毛的工具——螺子黛。
為什麼說珍貴呢,因為後宮妃嬪們為了分配螺子黛,都發生口角,以至於誰能分到螺子黛,就說明受寵的程度。
螺子黛據說產于波斯,它裡面有一種特殊的材料,據說是地中海出產的海螺。
把這種海螺研磨成粉製作出一種深紫色,比傳統的“石黛”更有一番韻味,更顯得高貴典雅。
古人畫眉叫作“掃眉”,而畫眉毛的這個動作也經常被稱為“淡掃蛾眉”,為古代文人又增加了一種生活雅韻。
古人化妝有時還會有各種“面飾”,比如“額黃、斜紅、花鈿、面靨,都是在面部進行裝飾,達到更加美觀的效果,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流行的“美妝”。
其實古人對美妝的要求是很高的,儘管當時的科技沒那麼發達,但是聰明智慧的古人也是會利用自然界的一切來使自己變得更美,而且“一切皆天然”,不像現在都是化學用品合成的。
對於化妝的技巧,由於每個時代都是不同的。
像以前女性的眉毛就細細彎彎的(到民國時期都是),而前幾年又開始流行“韓式”粗眉,近幾年又流行更自然的眉形。
所謂的化妝技巧,只是為了符合當時的流行審美,結合當時的化妝用品而產生的。
---------END---------
回覆列表
對美的追求從古至今都不曾懈怠過,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即使材料匱乏,也會想法設法讓自己變得更美。今天就來說說那些流傳至今,如今還被借鑑的化妝技巧。
一. 口紅
歷數多個朝代的女子妝容,口紅都是重中之重。每個朝代流行的不一樣,但是以小嘴為美的審美不曾變化過。歷代女子都是先用粉遮住唇部,然後勾勒出當代流行的嘴型。這種畫法跟如今美妝博主教授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這種畫法跟現在流行的咬唇妝也比較相似,都是從嘴唇內側暈染,以達到小嘴的效果。
二. 腮紅
唐代仕女圖中,常見的就是仕女兩個紅紅的臉蛋。當時的審美還是跟著宮中的寵妃們走,畢竟後宮中有的都是來自全天下的美人,每日就是絞盡腦汁打扮自己以博得皇帝寵愛。這款腮紅,乃成帝的妃子趙合德所創。漢代伶玄在《趙飛燕外傳》中寫道:“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為捲髮,號新髻;為薄眉,號遠山黛;施小朱,號慵來妝。”趙合德沐浴後,頭髮鬆散捲曲,畫上薄薄的遠山眉,臉頰施一層朱粉,也就是腮紅,有慵懶性感的感覺。也就是說,那個時候起,腮紅就對整體妝容起了大作用。無獨有偶,現在流行的“溫泉妝”“宿醉妝”不也是一個道理嗎,粉紅的臉頰,微眯的雙眸,迷離的眼神,不就是剛泡完溫泉、剛從宿醉中醒來的感覺嗎?這款妝容,不要說普通男生了,就連皇帝也沒有經受住誘惑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