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喜歡寫寫毛筆字
-
2 # 匠心禪意雕塑藝術
關於書法家的錯別字問題。這是一個學術問題。真的需要搞清楚的。
首先,古代就有關於錯別字的說法。這就是說,錯別字就是錯別字。
比如,篆書把“王”寫成“玉”這就是錯別字。因為在篆書裡,王和玉,就差一個筆畫安排。很容易寫錯。所以,如果大家都無所謂,這玉和王也就概念不清了。
現代書法家呢?當然也有錯別字。比如說,前幾天,有個書法家用隸書寫了一個《沁園春-雪》的作品,書法有一些劉炳森的味道,但是,大家都感覺寫得不錯。
不過,他寫“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時候,第二個“裡”字,寫成了裡裡外外的“裡”,大家一看就是一個錯別字嘛!
所以說,書法家是不能寫錯別字的。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古代書法家就是那樣寫的。
比如北京的京字,有的口字裡面多了一橫,這是不是錯別字?
這就是新標準和舊標準的問題。
我們不能拿《新華字典》的規範漢字去要求顏真卿的“京”字為什麼裡面多了一橫吧?
還有王羲之《蘭亭序》裡“惠風和暢”的惠字,也與我們《新華字典》裡的不一樣,那麼,在現代書法作品中出現王羲之“惠風和暢”的那個惠字的學法算不算錯別字?
一般來說,就是參加全國書法大賽,只要是古代有的寫法,大家也非常熟悉,是不會判錯別字的。
但是,像“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裡字,你寫成了“裡”字,絕對判你錯別字沒商量!
現在,書法界通行的說法,也就是說書法家的共是是,如果依據古代書法家的寫法,多一筆少一筆,都不是錯別字,不論楷書、行書、草書、還是隸書、魏碑、篆書,只要有依據是可以的。不影響你的書法作品的正常評價。
但是,一旦發現生造和錯誤用字,一定判你錯別字,會影響對作品評價的。
書法家是漢字的愛好者,也是漢字的直接承傳者,我們有理由儘可能寫規範的漢字。
現在有些人喜歡生僻的古代俗書,這種方法不可取,也不是對漢字傳統的積極承傳。
所以,書法家一定要積極創造出時代的好作品,儘可能不要用不規範的字,錯別字,一定不能寫。而不是可以寬容的。
-
3 # 李行子
書法作品裡有錯別字,是正常的一種現象,特別是長篇多字書法作品,更是正常的,在創作過程中,發現有錯別字時,要用修正符號標註,並及時糾正過來,這些都是正常的,糾正不過來,並留傳在世的錯別字,附加聲名。在古代王羲之《蘭亭序》有修正現象,顏其卿《祭侄稿》也有,蘇東坡《寒食帖》也存在修正問題,等等。特別是書法創作者,寫“既有法,而又無法"的書法作品時,更容易出現錯別字和修正塗改現象,古人創寫的名碑名帖足夠證明這一問題的存在。但畢競是書寫錯誤,能避免的儘可能避免錯別字和其它錯誤的出現。
-
4 # 呂永亮
這個問題就屬於“書法”範疇了,問題還帶出了”書法與寫字”之間的變化。
“約定成俗” 的內涵想必對成年人來講都理解吧。
古代書法中的錯別字,既有避諱不得不錯寫,也有為了結構與連線順暢而故意錯寫,其中當然包含了無意中的錯寫。
而合理的改正錯寫之處就是一種書法“藝術”行為了,有如《蘭亭序》般的改,也有塗鴉接寫,還有落款時補寫等方式,這個修改要求作為“書法”的基本素養而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術。
而寫字的話,字的正確性永遠是首要的。
學者較古板,藝術家轉浪漫就是社會典型的“約定成俗”,常人相信社會的這種評判才感覺好玩,根本無需考證啦。
相反,藝術家以外的人如果很浪漫的話,可能就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及下流印章和好奇之心……這可能也是一種“約定成俗”的潛意識。
-
5 # 真空妙有無量壽
首先作個結論:書法作品出現錯別字,可以說難以避免。但是,絕對不應該。
書法作品出現錯別字,有多種多樣的原因,但是什麼原因都不應該作為原諒丶縱容的理由。
書法作品,首先傳達的是"文義",其次是欣賞字的書寫藝術。文以載道,字錯丶字別,文義不通,甚至導致顛倒錯亂的理解。作者不能寄希望於欣賞者自能理會得丶何須說明,個別字錯或別,不是什麼問題,讀者自會原諒。
嚴肅丶端正丶認真,是創作的唯一正確原則和態度。
書法作品的創作原素,就是漢字。不寫錯字是根本原則。至於說能不能避免,那就是對待原則問題的態度如何,所決定的了。想避免,絕對能避免。
只要是準備公開展示於人的創作品,都應首先把握不出錯別字的原則。過去人說"聖人不嫌字醜″,這是放寬書寫技能的要求,決不會說"不計較錯別字"。
寫字丶創作書法作品的人,只要先樹立這個首要原則,事情就好辦。其實這是第一項基本功。先保證不出錯別字,然後再談別的。其實具備了這個心理素質,絕對有助於書寫水準的提升。
今天學書法丶搞創作的人,忽略文字學修養的太多太多。文字學基礎,語言丶文學修養,進一步講,思想丶哲理丶邏輯思維的進修提升,才是書法創作人的真正修行主課。本末倒置,繁瑣的書法理論丶反覆的筆法研究,還有什麼秘訣丶獨門絕招,等等成了耗時下力的基礎成本。以至於出現包括不以錯別字為然的種種不良風氣。
主觀因素第一,嚴把錯字關。一幅作品完成,自己先審有沒有錯別字,最好再讓別人幫忙看,發現有錯字,不管書法如何好,該廢就廢。
早些年,書協審稿,還把錯字作硬傷對待,我發現越來越無所謂了。如果導航無向,那就只等沉淪吧!
漢字基礎不是短時間輕易可過的重關。先把握社會流行通用的規範字,還應區分繁丶簡字,同義異體字,字典不能離手,懶一懶就鬧笑話。
先學之錯誤,除遺笑柄,還易導後學以成病,痛哉惜哉!
-
6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的書寫中都有這樣的體會,要寫一段字數非常多的報告,或者說手寫稿,這其中往往會有一些錯誤,或者說紕漏,即便是我們在進行謄抄工作,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漏字和錯字的現象,那麼出現這樣狀況的時候,我們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就是劃掉,然後重新再寫。
實際上,這是人們在書寫過程中的一個常態,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機器人,也不是影印機,不可能完全100%保證自己的準確率,出現一點錯誤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很多人卻不能容忍在書法作品中出現錯誤,很多人在看了古代的書法家的作品之後,都會跑過來問我,為什麼古代書法家的字帖中有這樣的錯別字呢?為什麼他們會有塗抹修改呢?這樣不會有損於他們的藝術水準嗎?
在這方面較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我們細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就會發現,《祭侄文稿》每一處都有修改,每一行都有改動,每一處都有塗抹,幾乎是歪歪斜斜,扭扭曲曲的。
那就是顏真卿《祭侄稿》的情感性因素。我們知道顏真卿在寫這幅書法作品的時候,內心懷著非常悲痛的心情。這是因為他的侄子在唐代安史之亂的時候,為了打擊敵人而死在了戰場上。
所以他多年之後尋找親人的屍骨時,想起了自己的侄子,就揮淚寫下了這篇書法作品。
而這幅書法作品的潦草之處,實際上就體現了顏真卿當時的心情,所以,潦草成為了這幅書法作品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於這個問題, 元.陳繹曾說:
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鬱而字斂,樂則字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他指出人在喜怒哀懼等不同心境下字型會有不同的呈現姿態,所以人的書法書寫時刻隨著人的心情變化。
所以,顏真卿書法寫成那個樣子也不難理解了。
因此,潦草的程度越厲害,越證明他的心境非常的悲痛,也就越能夠顯示出他高超的藝術技巧。因此顏真卿《祭侄稿》中的錯別字並不是它的缺陷,而是它的美,而是它的一種悲壯和悲劇性的美,這種美是以一種特殊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但是我們仍需要注意,在某些書法作品中,是不能出現錯字的。比如正楷作品,隸書作品,篆書作品。這些藝術作品中,是忌諱出現錯別字的。如果出現了錯字,那麼這一整幅書法作品都不能要了。唯一的辦法就是重寫,而不能夠繼續寫下去了。有一個錯別字,就會影響整體的效果。如果這幅書畫作品出現了漏字的現象,還比較好處理,只需要我們在後面題跋的時候,或者說在後面收尾的時候,再把這個字補上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把一個字寫錯了,那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需要重新來。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楷書,篆書和隸書,它不同於行書和草書的隨意性,他是非常嚴謹的,它是非常的,如果你像行草書那樣隨意的處理這個錯字,那麼作品的和諧性和氣韻都被這個塗抹的字跡破壞了。
它不像行書和草書那樣隨意塗抹了之後,還能夠顯示出他的率真和他的坦蕩,你在楷書作品中塗抹,只會顯出這幅作品非常的拙劣和糟糕。
因此,楷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中,我們在書寫的時候,要在主觀上盡力的去避免出現錯字,只有我們盡力避免出現錯字,才能夠把這些書法作品給寫好,顏真卿的《祭侄稿》,只是一個特例,並不是說我們每個人錯字出現的越多,塗改得越潦草,就能夠顯示出它的優美之處,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
如果真的出現錯字、漏字現象,我想有幾個方法還是可以採取的。
第一招就是趕緊重新寫,這也是我比較推薦的一個。
第二招是像《祭侄文稿》一樣塗抹修改,但是僅限行草書。楷書等靜態書體不適宜。
第三招就是在後面的題跋中說明,比如某某字應修改為某某字,特以為記。這也是一個比較巧妙地方法。
-
7 # 齊金論書
我看了一下大家的論述,一群門外漢,沒有一個人一句話說到點子上,看來遍地都是假行家,打著研究書法的旗號,不在裡面深究細挖,這是悲哀!
書法作品中的錯別字,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字結構掌握的不熟,或者字義理解不清繁簡字混用甚至用錯。一種是雖然錯了,少寫了筆畫或者多寫了筆畫,偏旁部首移位了,但不算錯字,是作品的需要。
第一種情況沒什麼好說的,文化修養低的緣故。下面我主要說說第二種情況,這個現象在書法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直接關乎對於書法的認識,簡單說書法不是寫字,且聽我娓娓道來:
歐陽詢三十六法中說的很明確,書法結體為了作品需要是可以對部首進行移位,因為有些字比較難寫,比如鵝字,左右結構不好安排,那麼把我字放在上頭,鳥字穿插在下面,渾然一體,聯絡緊密。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避免雷同,單調,如果一幅作品中左右結構的字或者相同部首的字比較多又緊挨著,那麼有些字左右置換,是為了豐富整體的變化。
在三十六法中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筆畫的增減,筆畫可以因為整體要求增加或者減少。比如筆畫多的字寫出來太繁瑣,那就減去一些,如果筆畫太少,太空,那就增加一些。
唐楷大家顏真卿對這點認識的非常到位,他在《述張長使筆法十二意》中說的很明確:但欲體勢茂密,不論古字當如何也,補謂不足,子知之乎?簡單說就是,為了作品的美感,不用考慮這個字怎麼寫,加一筆是因為這個字空間處理上的需要。
如果你看到的錯字是這兩種情況,那麼就不應該認為是錯字。
簡單說,無意中寫錯了字,才是錯字,如果是有意為之,就不能算錯。
-
8 # 書風法雨
書法作品是人寫的,凡是有人參與的肯定都會出現紕漏和缺陷,嚴格來說這些缺陷是不能出現的,特別是在當今的書法大賽中,出現一個錯別字就會跟大獎失之交臂。如果是字數少的作品,發現錯別字時可以重新再寫,如果是巨幅作品,再重新寫就有些不太現實了。而且第二次寫的和第一次寫的作品風格也會出現差異。所以我們除了平時寫字時細心之外,還要會及時補救。
比如,在王羲之《蘭亭序》中出現多處筆誤和漏字的現象,王羲之分別用旁添、塗抹等方法作為補救措施。
不止王羲之如此,像顏真卿、米芾、蘇東坡都曾有過這些失誤。然而正是這些失誤才賦予了作品率真的性情,更能讓人瞭解作者在寫作時的心理活動,讓作品更有文化研究價值。如果寫作品不是應付比賽,出現這些錯誤只要做些修改就行。
我常常想,如果讓顏真卿再工工整整的寫一遍《祭侄文稿》還會成為天下第二行書嗎?
-
9 # 讀書耕田人王七
有,當然有,不僅有錯別字,而且還有其它的所謂“問題,看我在米芾集裡照的幾張圖片,友字不知是什麼字改的,塗了多少遍,傳說米芾有潔癖,也沒見他把這幅字撕巴撕巴扔了,還有一幅字旁的墨點,應因快速折筆筆鋒回彈而致,殷字少一捺有可能是避趙匡胤,那府字和偏字名少一點,是何原因便不得而知了,但有一條,在這些名家那裡,犯今人這種低階錯誤的可能性為零。
再說我怎麼看,我認為欣賞書法作品應多關注其精彩的部分,現在人以為的瑕疵在當時未必是,因為文化氛圍和各種書寫習慣多有不同。
就連我們書寫毛筆字時也一樣,不要把有一點失誤的字隨便給扔了,與此同時,要把有一字妙筆偶得的字給留下來,像欣賞名家作品一樣去品讀,且莫輕視自己,在起初的日子裡,這個字是榜樣,在未來的日子裡,這樣的字不僅要進步,而且會更多。更不能懼怕失誤,恰恰相反,失誤出來了,才能改正,抱歉,有點跑偏了。
-
10 # 煉木大師999
書法是藝術。錯別字是藝術表現手法之一。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應該出現明顯的錯別字。比如我寫的沁園春雪。沁字多了一撇。
回覆列表
首先說明一下,一般來說,正式的文稿是很少有錯誤的,假如有錯一般會全部重寫,但非正式的文稿(如平時的草稿或書信手札類的),為了節省時間就可以直接在文稿中進行修正。
舉例:
這是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列傳》裡的錯字截圖,在寫錯了的字右邊點三個點(也有點兩點的)表示這個字寫錯了,不要了。
蘇軾《寒食詩帖》
孫過庭《書譜》,這個錯的夠多了吧,但為了節省時間,還是保留錯的地方,還是用在右邊點三點或兩點的方式進行表示,這些字都不要了。
米芾《苕溪詩卷》,這裡老米用的是在字的右下方寫個“卜”字表示寫錯了,不要了。這也是古代的一種表示方法,所以看到這個“卜”字就要知道是這個字寫錯了的。
這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錯的地方大家都能很清楚看出來,可以瞭解一下他的處理方法。
這是顏真卿的《祭侄稿》,這篇被譽為書法中的交響樂的手稿塗改就更多更明顯了,因為顏真卿是在極其悲憤的狀態下寫就的,一開始可能覺得不夠工整端正,但有了一定書法審美之後再細看,你一定會拍案叫絕,完全不會因為手稿中的塗改而影響作品的整體美感,反而更體現了顏真卿高超的書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