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溫情默默的兔子
對於被包圍大驚小怪。
在美軍那裡,至少在北韓戰爭中,如果被包圍了,那麼按照美軍的軍法規定,軍人完全有理由投降,即使後來再被救出,也不違反任何軍事條例,不會受到任何懲處。至於二戰時期,美軍也差不多吧。
但是對於中國軍人,哪管什麼包圍被包圍。就算是井岡山革命時期,從五次反圍剿到湘江血戰,再到四渡赤水,哪次不是從深陷重圍打到起死回生?至於後來,不是怕被包圍,而是解放軍發展壯大,沒機會被包圍了。
所以,華人對於軍隊被包圍,為何要大驚小怪呢?那不是外華人才會有的態度嗎?
-
3 # 紅色手電筒
我們是傘兵,本來就該被包圍。這句話在兄弟連裡邊聽起來特別提氣,而且就101師來說,也正是巴斯托涅的防禦作戰確定了101師在美軍中的江湖地位。HBO的經典大作兄弟連兄弟連是根據原來E連老兵的回憶錄改編而成
對於傘兵來說,這句話也是對於傘兵作戰模式的一句高度概括。一直到現在,傘兵的作戰模式其實都一個空降-扼守-匯合這樣一個模式。具體地說就是,首先利用空軍的運輸機一下子降落到一個特定目標附近,一般是敵人縱深內的一個要點,比如一座橋什麼的,或者是對方的指揮部之類的高價值目標,當傘兵降落到地面以後,機動能力基本上就合普通的徒步步兵差不多了,就算是現在各個國家給傘兵配備了各種機動車輛,傘兵的機動能力也是很差。傘兵一旦降落到地面周圍就是敵軍,在另一部電影最長的一天中,美軍的傘兵被告知,當降落到法國以後,你們能夠依靠的只有上帝和自己的來福槍。
當空降兵奪取目標以後,剩下的事情就是守住這個要點,等待地面部隊的匯合,通常這些要點都是在敵方的縱深,而且本身不會有大部隊駐守,所以一般都能奪取,但是當目標要點被奪取以後,傘兵的位置也就是明擺著了,由於這個是要點,敵方肯定要奪回,而且這個要點是在敵方的縱深,所以敵方馬上會調集預備隊進行反擊,這個時候傘兵肯定就是會被包圍,這個時候就是開始扼守了,等待地面部隊的到來,而且這個階段也是傘兵傷亡最大的時候。空降兵缺乏重武器,火箭筒這種東西,只不過是改善了步兵對坦克的自救能力,使步兵在面對坦克的屠殺時能夠刺坦克一下。被包圍並不是好玩的,缺醫少藥,糧彈匱乏,如果地面部隊不能及時趕到,空降部隊最後一定是全軍覆沒,空降兵的任務縱深是有限的。包括現在的空中突擊部隊,就是利用直升機機降的部隊也有這方面的問題。
而如果傘兵空降的縱深太大,超過了地面突擊部隊的攻擊範圍,那麼空降過去的傘兵很多時候就會被敵方的反擊部隊消滅,尤其是如果對方投入裝甲部隊,那麼傘兵由於缺乏重武器,那麼就會被敵方輕鬆的消滅,象英華人在阿納姆就是被德軍的裝甲部隊圍攻,要知道當時的黨衛軍第一裝甲軍在諾曼底被打的幾乎全滅,撤到荷蘭正在休整,全軍不到1萬人,但是由於建制完整,所以還有一定的戰鬥力,在面對這樣一支殘破的裝甲部隊,英軍第1空降師雖然齊裝滿員,但是也是無可奈何。而象蘇軍在第聶伯河一線進行的空降作戰,空降縱深倒是不大,但是正好遇上了邊上的德軍裝甲預備隊,蘇軍的傘兵幾乎是從天上下來就被德軍消滅了,加上蘇軍自己的組織混亂,導致整個空降行動失敗。
對於空降兵來說,由於在預想的作戰就是要進行艱苦的作戰,所以對於傘兵的選拔訓練都會比普通的部隊要嚴格很多,在傳統意義上,空降兵屬於特種部隊範疇,和山地部隊,海軍陸戰隊一樣都是地面作戰部隊中的精銳部隊,出於對於自身能力的自信,溫斯特中尉很自然的回答了這樣一句,當然這一段中,也表現出了美國戰爭片中少有的悲壯,本身就是一件有點悲壯的事。溫斯特中尉,老爺子已經過世了。
-
4 # 萌萌的歷史君
這句話也是我看《兄弟連》這部電視劇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背景是101空降師孤軍進入阿登森林阻擊德軍進攻。溫特斯的話讓我們直觀的瞭解傘兵的的作戰特點--那就是敵後作戰、無後方大縱深作戰,這本就是其使命所要求的,無論是從飛機還是卡車上跳下來。
同時,溫特斯上尉作為E連的優秀指揮官,其信心還來自於對E連乃至整個101空降師能力的信任,也來自於其對自身指揮能力的信心,最關鍵的是這種態度會極大鼓舞下屬計程車氣,消除孤軍進入敵後的恐懼。
-
5 # 李三萬的三萬裡
這就是101師的名言:“傘兵天生就是被包圍的!”。傘兵所有的戰術,都可以歸結於一條;突然空投到敵後去卡點!而且要卡住的要點,必然是雙方必爭的戰略要點,一但卡住,必然就要面對敵人內線作戰優勢的瘋狂反撲圍攻。空降的方式,又限制了傘兵的裝備,現代各大強國,都對此做了最大努力,但到目前為止,也改變不了傘兵一旦空降下去,就是一支輕步兵的事實。最要命的是投放後,傘兵的機動性多半就靠十一路,空投的範圍隨機性,傘兵還必需得有個集結時間,靠飛機空投創造出的突然性,對戰爭是又用的,對傘兵本身,則併為產生多少可利用的有效時間,往往做土工搶修陣地工事的時間都沒有或不足,一旦附近有裝甲部隊,那幾乎就是滅頂之災,傘兵的生存機會,還根本不取決於自己有多頑強,多能戰鬥,而取決於外圍地面部隊能儘快突破,衝進來接應自己的時間夠快!不過101空降師作為一支美國空降部隊,換任何人都可以坦然的說出這句話,我個人認為他們說空降兵天生就是被包圍的,其實矯情了,美國自組建空降兵以來,一直到今天,且一直到我們所能見到的將來,美國軍隊始終在任何一場戰爭到戰鬥中,都保持著跨代的空中火力優勢,101師所有參加過的戰鬥,都有強大的美國空軍在為他們保駕護航,在他們面前,所有有點規模的集結,都會引來空中火力的飽和打擊,他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清掃一下漏網之魚,所以這句對所有傘兵都適用的話,唯獨對美國傘兵不適用。
-
6 # 漩渦鳴人yy
倒也不是說這句話坦然,而是當時的傘兵,其實也差不多就是這種現狀。
在納粹德國和盟軍這兩個勢力來講,其實這兩個事例都曾使用過傘兵,而且有一段輝煌時期,並且二者之間結束傘兵活動的理由和條件也特別相像。
納稅德國使用傘兵的巔峰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的時候,那段期間幾乎是德國傘兵開掛的時期,在進攻挪威的時候,德國傘兵在失去了海軍和空軍的協助之下獨自完成任務,可以說技驚四座,在這之後德國傘兵也有多次成功地發揮,只不過後來在進攻義大利的一座地中海的島嶼的時候損失慘重,後來希特勒幾乎就廢除了傘兵單獨活動的命令。
至於說能軍方面使用傘兵最巔峰的時期,毫無疑問肯定是諾曼底登陸的時候,那個時候散兵作戰幾乎是一種常態化的作戰形式,但是在這之後在市場花園行動裡面,由於盟軍的傘兵包出了巨大的損失,所以盟軍方面也暫停了傘兵的活動。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傘兵的活躍期特別短,為什麼傘兵其實就是一個殺著你?如果說在敵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之下使用傘兵可以獲得奇效,可一旦敵人對此有所防備,你無論有再多的傘兵,你也是上去送菜的市場花園行動,就已經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當德華人有所準備的情況之下,即便盟軍方面能夠拿出足夠數量的三倍。德華人依舊把你在天空之中的散兵當做鳥射!
傘兵由於其特殊的作戰形式,攜帶的裝備以及能夠得到的資源少之又少,甚至有的時候傘兵就是用來賣的。
傘兵天生就是用來被包圍的,這點在東方看來可能很容易接受,為什麼我們講究的就是為了整體大局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圍點打援的時候,通常為了掩護主力部隊行動分隊和小支隊,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來拖住敵人的進攻鋒芒。
但是對於西方來講這一點難以接受,為什麼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高貴的,這就很奇怪,打仗的時候哪有不死人的,但是你說士兵的生命太過於高貴,這就顯得美華人有些束手束腳。
傘兵的侷限性在哪裡?在於他的犧牲性,即便是在諾曼底登陸的時候,這一次被稱為散兵作戰成功的戰例裡面仍有大量的傘兵死在了戰場之上,反兵的陣亡率也是挺高的,這一點無可否認,如果說你因為害怕犧牲害怕損失而不選擇去使用傘兵的話,也會造成另一個方向上面的損失,尤其是戰略方向上的損失。
傘兵作戰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劣勢,總之不能夠只因為它的優勢而忽略了它的劣勢,也不能夠因為它的劣勢而忽略了它的優勢,總體而言傘兵肯定是要付出犧牲付出自己的生命來為主力部隊開山闢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選擇放棄為主力部隊做掩護的話,那這一隻傘兵就不是一支傘兵!或者說不配做一個傘兵。
回覆列表
1944年11月末,也就是盟軍實施“市場花園”行動慘敗後的2個月。美軍第101師、第82師從前線移師法國莫米昂兵營進行休整,同時擔任盟軍總部的衛戍任務。這裡有熱水澡,有乾淨床單,更難得的是,這裡有釋放壓力的酒館和女人。
儘管巴黎的憲兵很多,但依然阻擋不了傘兵們的喝酒胡鬧。也許“同行是冤家”,82師和101師的傘兵們常常因一句話而大打出手。在他們看來,無非就是關幾天禁閉而已,這不算什麼,因為他們估計至少要到來年的3月份以後,才會有作戰任務。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戰局出現了重大變化。12月16日莫米昂,E連的官兵們正沉浸在聖誕節前的興奮中,到巴黎尋歡作樂依舊是他們的“最愛”,大部分軍官也請假去了巴黎。同時,連隊也在積極準備一場橄欖球比賽和火雞大餐,慶祝即將到來的節日。
就在同一天,溫特斯上尉接到命令停止休假,收攏部隊。在巴黎,空降師的官兵們被憲兵從酒館、劇院裡趕回部隊。憑老兵的經驗,這一定是有什麼緊急的戰事。果不其然,希特勒在阿登地區實施反擊,盟軍損失慘重。
首先,阿登戰役是德國發起的最後一場戰役。他們又一次的選擇阿登地區,就是想麻痺和迷惑盟軍,從而達到戰役的突然性,但其規模遠比1940年進攻法國時要大得多。按照情報部門估計,美軍的正面有4個師的德軍,但實際上有25個師,其中包括了7個裝甲師。
這一天,天氣十分惡劣,空中能見度很低,盟軍的空中優勢被瓦解,德軍就是要利用這樣的天氣發起偷襲。因為在地面上,無論是士兵的戰鬥素養,還是裝甲部隊的實力,他們完勝美軍,並以此打亂美軍的部署,爭取時間攻下安特衛普城。
其次,自從盟軍突破 “大西洋壁壘”後,認為德軍已成頹廢之勢。他們要做的就是勇往直前,根本就沒有人相信德華人還有實力做垂死掙扎,甚至“市場花園”行動的慘敗,依舊沒有引起盟軍高層的警覺。
艾森豪威爾考慮的是如何對付德軍,從來沒有思考過德軍會怎樣對付盟軍?在“D日”前,他對德軍在諾曼底的部署、戰鬥序列和番號都瞭如指掌,但現在只是瞭解這個地區有多少兵力。可見,盟軍的過於自信和對德軍的輕視,是損失慘重的關鍵。
同時,可以預見失敗的是,美軍將領們只有進攻的經驗,沒有防禦的經歷。自美軍參戰以來,真正反映在戰役級別上的經驗就是如何進攻,從來沒有遇到過德軍大規模的“閃擊戰”。這次,他們算是領教了德軍地面部隊的強悍和實力。
這是美軍在二戰中遇到的最大一場戰役,結果是慘重的。參戰的60萬美軍,傷亡6萬餘人,被俘2萬餘人。艾森豪威爾清醒地認識到,在崎嶇不平的阿登山區,唯一要堅守的是巴斯托涅,那裡是多條公路的交叉口,也是扭轉戰局的關鍵。
傘兵們“臨危受命”,但缺衣少食。艾森豪威爾決定“以快制快”。他要以快速地填補防線漏洞,來遏制德軍的“閃擊”戰術。他手裡唯一可以作為戰役預備隊的只有在巴黎的2個空降師了。眼下要做的就是將他們快速地部署在防線上。
他命令從諾曼底海灘往前線運送物資、汽油、給養的運輸車隊,放下手中一切工作,改運增援部隊到阿登地區。由於命令突然,E連並沒有做好戰爭的物資準備,因為在莫米昂沒有彈藥庫,官兵們只有從荷蘭帶回的一些彈藥。
而且,作為衛戍部隊,E連的新兵沒有補充到位,出發前只達到滿編的65%。同時,冬季服裝還沒有下發,甚至鋼盔都缺少,乾糧就更不用說了,可以說是缺衣少糧。12月18日晚8點,運輸第101師的380輛卡車準時趕到。
為了趕時間,搶速度是必須的,但是一路上車燈大開,顯然是違反《戰時條例》的。從巴黎到巴斯托涅300多公里的路程,他們直到進入了比利時境內才熄滅了車燈。被顛簸一路的傘兵們,終於在離巴斯托涅幾公里的地方下了車。
道路上滿是撤退下來的美軍,垂頭喪氣、疲憊不堪的樣子像是經歷了一場人間地獄。不遠處,巴斯托涅的槍炮聲不斷,E連要趁著德軍還沒有完全包圍,儘快進入戰場。他們不斷地向撤退的步兵索要彈藥,因為子彈是戰場上安全的保障。
“我們是傘兵,本來就該被包圍”。電視劇《兄弟連》中,也真實還原了當時的情景。美軍第10裝甲師的後勤官賴斯少尉,將彈藥分發給路過的傘兵。並好心地提醒溫特斯:“一個德軍裝甲師要切斷南面的道路,你們可能被包圍”。
“我們是傘兵,本來就該被包圍”,溫特斯回答的這句話,成為本劇的一個經典“格言”。它既不是豪言壯語,也不是孤雁哀鳴,就是一句很平常的話,卻讓他說得如此坦然,底氣從哪裡來呢?
首先,過硬的戰鬥素養,他們有這個自信。空降兵在美軍序列裡是步兵中的佼佼者,他們擁有強健的體魄、過硬的戰鬥意志。在他們眼裡,傘兵就是用在最艱難的時刻,一般步兵做不到的事情,他們卻能很好地完成。
從諾曼底登陸以來,傘兵們經歷了空降作戰、塹壕戰、遭遇戰,更有步兵沒有經歷過的“敵佔區”作戰。這些經驗讓他們有足夠的自信面對德軍的包圍,被包圍是傘兵們司空見慣的平常事。這句話有“諷刺挖苦”友軍的味道。
其次,珍惜團隊榮譽,士氣高漲。自空降兵成為美軍的新軍種以來,在各個戰役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尤其是第101空降師,他們在歷次戰役中,打出了傘兵們的強悍實力,在美軍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是艾森豪威爾手中的“王牌”。
這些榮譽,讓傘兵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在他們看來,越是不利的時候,越是襯托他們高於一般部隊的時候,更是獲得更多榮譽的時候。為了這份榮譽,“他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句話就是傘兵們的“榮譽證書”。
更重要的是,他們是“鐵板一塊”的戰鬥集體,再大的困難也不怕。經過兩年半的摸爬滾打,一起經歷炮火,一起衝鋒陷陣,傘兵們早已結成了超出一般友誼的“戰友情”,他們是彼此信賴的兄弟,是團結一致的戰鬥集體。
有這樣的團隊,就是安全的保證,就是勝利的關鍵。所以,他們看到撤退中的美軍,沒有驚恐,沒有退卻,只是感覺到將要面對一場惡戰。為了打好這一仗,他們需要更多的彈藥來保護自己和隊友。這句話,其實也是對他們自己最好的安慰。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兄弟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