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雲島

    泰山乃五嶽之首,“五嶽獨尊”,名副其實。誰登上了泰山,都會收穫“群山盡收眼底”的豪爽,真可謂“得其大者兼其小”。

    泰山的傳說,誠如其名,“國泰民安”之山;那麼,齊其名之傳說,首推泰山的祭祀文化。

    泰山真正馳名天下,恐怕是秦始皇“封禪泰山”為始,儘管其時天下儒生對秦始皇打破常規,登泰山之巔立碑封禪泰山予以冷嘲熱諷,正如《史記·封禪書》所載:“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休於大樹下。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始皇封禪之後十二歲,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僇文學,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訛曰:‘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邪”?

    但是,秦始皇力排眾議,敢為天下先,開山闢路,在泰山之巔封禪泰山,可謂開歷史之先河,影響深遠,以至於後來七十二帝王紛紛仿效“封禪泰山”,為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融入全國、引領全國,可謂功不可沒。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力排眾議,在泰山之巔“封禪泰山”呢?

    眾所周知,在古代,帝王強大,一靠軍事,二靠祭祀。秦始皇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滅亡了六國而一統天下,但是,人們的意識形態並未統一,而祭祀就是統一意識形態最簡單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封禪泰山,是秦帝國宗教上的需要; 與軍事上統一全國相適應,尋找全國統一的公認的天帝祭祀地點,以統一全國的“神界”,讓天下人知道,“君權神授”,成為秦王朝意識形態領域的迫切任務,封禪泰山自在常理之中。

    “得其大者兼其小”,秦始皇深諳此道,征服了五嶽之首——泰山,就等於征服天下大大小小的“神山”,也似乎鞏固了其“神權——皇權”。

    封禪泰山,秦始皇應該還有另一個重大企圖,那就是昭告天下,自己乃“始皇帝”,依次順推,江山永固;同時也昭告天下,自己功高無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封禪泰山碑文”,“窺一斑而見全豹”。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二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嶧山,群臣從者,鹹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攻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記”——秦始皇封禪泰山碑文。 泰山的傳說,美輪美奐;那麼,齊其名之傳說,次推泰山的神的傳說。

    泰山的來歷。‖ 相傳,遠古世界,混沌未開,盤古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豔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衰老了,最後終於溢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嶽,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南嶽,右臂變成了北嶽,兩腳變成了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髮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因為盤古開天闢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其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成為“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嶽之首。

    正如《述異記》所載:“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

    泰山的主神。‖ 傳說,姜太公助武王打下週室江山以後,論功行賞,大封眾神,神仙們各得名山大川,惟獨泰山沒有派封,原來,他發現泰山風水好,適合修煉,想把泰山留作自己的封地。後來,黃飛虎找到了姜太公,想要泰山作為封地,姜太公正在考慮,又來了一位神仙,定睛一看,原來是黃飛虎的妹妹黃妃,她也要求把泰山給她做封地。 姜太公想:這下好了,兄妹兩人都要同一個地方,說不定都不好意思爭都不要了,那樣,泰山還是自己的。於是就說“泰山只有一個,你們兄妹兩個只能有一個在那裡啊,你們誰要在泰山上啊”?結果兩人都不相讓。姜太公就說“要不你們比賽爬泰山吧,誰先到山頂,泰山就給誰,但是不允許使用法術”。兄妹兩人點頭同意。 比賽開始以後, 黃飛虎健步如飛往山頂奔去,黃妃則慢慢地邊看景色邊爬山。等黃妃到了山頂,她哥哥立馬跑過來說“妹子,你輸了,就不要和我爭泰山了”,“誰說我輸了,我比你到的早,我到了沒有看見你,以為你出了什麼意外,就又下去找你!我有證明比你到的早,不過證明要等到丞相到了,才可以給你看”!姜太公到了以後,瞭解了情況,然後要黃妃拿出證據,黃妃就走到了最高的石頭旁邊,從土中挖出了一隻繡鞋。最後姜太公只能把泰山給了黃妃,黃妃也就成了泰山上的神仙,也就是現在的泰山奶奶。

    到底怎麼回事呢,原來黃妃在爬山的過程中使用了法術,把自己的繡鞋先放到了山頂的石頭傍邊,只不過別人沒有注意罷了。而 黃飛虎對泰山始終戀戀不捨,最後在泰山腳下廣做善事,附近的百姓尊他為泰山神,並且給他立了廟----岱廟。

    天地之間,浩瀚無垠,上古先人,祭祀崇拜,為何對泰山情有獨鍾?敬畏鬼神,崇拜祖宗,崇尚神明,乃遠古文化之精髓。

    敬畏鬼神。‖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古人認為,鬼神是祖先死後的魂靈,可保佑其後代。古人經常祭祀鬼神,以求得佑護。鬼神處於天地之中,可謂盛大,人們雖然看不到、聽不到,卻不得不對其產生敬畏和謹慎之情。《易經·繫辭傳》中說:“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觀察天下的造化之道,四季週而復始,聖人仿效自然造化的萬物之道教化人民,而使天下信服。既然古人敬畏鬼神,封禪泰山,祭祀崇拜泰山,自在常理之中。

    祖先的化身。‖ 《述異記》載:“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既然泰山乃祖先盤古頭部化身,人們的祭祀崇拜,泰山當然乃首要之選。

    神權的化身。‖ 在古代,帝王強大,一靠軍事,二靠祭祀。軍事上一統天下,意識形態也必須一統天下,而祭祀就是統一意識形態最簡單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封禪祭祀泰山,尋找全國統一的公認的天帝祭祀地點,以統一全國的“神界”,讓天下人知道,“君權神授”。 “得其大者兼其小”,征服了五嶽之首——泰山,就等於征服天下大大小小的“神山”,也就鞏固了其“神權——皇權”。

    敬畏鬼神,崇尚自然,大自然才會有恩賜,人類才能生生息息、傳承綿長;崇拜祖宗,“孝為百善先”,人類才能“根”植沃土,根深葉茂,繁殖不息;崇尚神明,“舉頭三尺有神明”,人類才能去惡存善,“有所敬才能有所畏,有所畏才能有所進”,不斷進化,文明傳承……泰山積諸利於一身,這才是遠古先民祭祀崇拜泰山的“根”之所在,也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根”之所在!“根”所在的地方,泰山理所當然成為上古先民喜歡祭祀崇拜的地方,香火旺盛,源遠流長。

  • 2 # 程寶在路上

    泰山,五嶽之首,又稱岱山,岱宗,東臨黃海,西濱黃河,總面積426平方公里。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近兩千年來,莊嚴神聖的泰山一直是帝王朝拜的物件。

    泰山,相傳由盤古頭顱所化,比起海拔起點較高的其他山而言,泰山更顯雄偉壯觀,於是主峰海拔高度僅為1545米的泰山,成為中華文明最高大山的象徵,被譽為:五嶽獨尊。

    乾隆登泰山頂6次,漢武帝到泰山封禪8次之多。更有佛教,道教,儒家等文化的匯聚交融。

  • 3 # V盟文史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

    大家對泰山印象最深的可能來自前兩年熱播網劇《靈魂擺渡》吧!

    《靈魂擺渡》最後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對泰山府君祭的描述。在《靈魂擺渡》的設定裡,泰山府君的地位是極高的,最後的泰山府君祭也震撼人心。

    其實泰山府君祭,是日本陰陽秘術中一個古老又神秘的法術。日本繼承中國原始道教萬物有靈的概念,他們認為生人和亡靈生活在兩個不同的空間,他們把生人居住的空間稱為陽間,把已經故去之人所居住的地方稱之為冥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黃泉、地獄之類的。

    而泰山府君祭最重要的核心法術,就是安培晴明所遺留的詛咒之術,咒術的核心內容就是施咒之人與東嶽大帝作交換,用以命換命的形式,將已經故去的人從地府裡面換回來,用通俗點的說法就是,起死回生。

    一、盤古頭化泰山

    其實關於泰山的信仰,無論是在現在還是古代在我們傳統文化裡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傳說在盤古開天闢地的時候,盤古因為過於勞累,身體倒下化作了萬物,而他的頭腹手腳分別化作了中國的五嶽,他的頭變成了東嶽泰山,腹則變成了中嶽嵩山,左臂變成了南嶽衡山,右臂變成了北嶽恆山,而雙腳則變成了西嶽華山,也就是金庸小說裡嶽不群當掌門的那座山。

    可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也是三國時候,徐整寫的《三五歷記》中才記載的,所以說盤古頭化東嶽的這個傳說應該是在這之後,而泰山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先秦時期已有體現,這個傳說可信度並不高。

    那麼在我們文化裡泰山信仰是如何形成的呢?

    實際上,泰山在中國的本土文化裡,最開始它是作為一座仙都神山而存在的,漢以前歷代帝王封禪祭天全部都是在泰山舉行的,後來隨著道教的萌芽和佛教傳入中國。

    中國本土道教在佛經的說法上融入比較明顯的地方特色,將佛經裡“ 死入泰山,燒煮脯割,諸毒備畢 ”帶有明顯冥府定義的陰間歸於泰山府君名下,讓泰山府君統領萬鬼。

    這一說法由來時間大約在漢魏之際,府君在漢魏的意思其實是一個郡縣地方長官的尊稱,泰山府君則為天帝之屬吏,主管生死。

    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曹丕的《列異傳》中,其實很可能是曹氏父子麾下那些術士合著的一本志怪傳說合集,而並非曹丕所著。

    二、碧霞元君傳說

    關於泰山的神話傳說,還有一段不得不說的就是關於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故事。

    話說當年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後,武王認為封賞建立功勳的開國功臣,可思來想去,並沒有什麼特別好的禮物封賞給這些大臣們。

    在經過幾天的思考之後,他還真的想出了一個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於是他就將全國的土地分別封賞給了這些建立功勳的大臣們。

    這姜子牙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全國的名山大川,風水寶地都封盡,就唯獨剩下一座東嶽泰山,他想將這座山留給自己,可是沒有封賞的人卻還有好幾個。

    泰山這塊風水寶地,不僅武王的護駕大臣黃飛虎看上了,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吵著要這塊地,而且還搬武王作為威脅,說是武王答應了自己,把這塊寶地封賞給自己。

    這一個是護駕有功的大功之臣,一個有武王作為後臺的,這兩兄妹誰也不讓誰,兩個人爭的你死我活,姜子牙又誰都不敢得罪,於是只好說,這塊地你也想要,他也想要,你們就憑自己的本事是要這塊地吧,你們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

    兩人一聽好啊,簡單又公平,於是都興高采烈的去登山了。

    黃飛虎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只知道保家衛國的武夫,登山這天,就實打實的憑實力一步一步的登上了泰山,他登上泰山等了好久了,妹妹黃妃才姍姍來遲。

    他以為自己贏定了,正洋洋得意的宣佈領土權,沒想到他妹妹這才說,自己久等哥哥不至,才下山,看哥哥是不是出了什麼事兒,想去接他這才造成她晚來這麼久。

    黃飛虎當然不信,於是叫妹妹拿出證據,黃妃三下五除二,領著哥哥走到山頂,然後在玉皇頂上撿下自己的繡花鞋。黃飛虎不服,認定妹妹耍滑頭,於是兩個人又爭論起來,妹妹自知理虧。於是,就和顏悅色的對哥哥說,咱兄妹二人,本應是謙讓和睦共處,作為一個泰山爭得你死我活,況且泰山這麼大,我一個人也住不下,你看,這樣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們兄妹兩共同治理泰山你看這樣可好?

    黃飛虎無奈,只得同意了妹妹的意見,等姜子牙趕來時,看黃氏兄妹都已經協商妥帖,於是就將黃飛虎封為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住山下,一個住山頂碧霞祠。

    三、泰山石敢當

    關於泰山還有許許多多的傳說和神話故事,我們都就不一一贅述了,我們再講一個泰山比較出名泰山石敢當的故事。

    傳說原來泰山山腳下住著一個叫石敢當的人,他勇猛異常,在泰山一帶很有威望,泰安南邊五六十里有個叫大汶口鎮的地方。

    這裡有戶人家姓張,他女兒這年十六歲,生的清新自然,靚麗脫俗。可是貌美的東西從來就是被人覬覦的,這張姓人家裡果然進了一個妖物,每天太陽下山的時候就從東南方突然颳起一股妖風,這股妖風颳開姑娘門直吹她屋裡,天長日久,女孩就面黃肌瘦,虛弱的不得了。

    這家人找了許多先生,也治不好她,於是就抬了頭毛驢跑到石敢當家裡求救。

    那石敢當一聽立馬就怒火中燒,於是交代下人說,備下十二對童男童女,男的一人一鼓,女的一人一鑼,再備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捻成很粗的燈芯,準備一口鍋,一把椅子,把東西備齊了,我們一起降妖去。

    等這天天黑的時候,石敢當就用火把燈芯點著,然後用鍋把盆子扣住,偷偷的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不一會兒,東南風就刮來一陣妖風,眼看著風吹倒跟頭,石敢當當即用腳一踢,鍋翻了,燈光亮起來刺傷了妖怪的眼,同時十二對對童男童女一起將鑼鼓打得通天大響震傷了妖怪的耳朵。

    妖怪無奈只好往南方逃了,逃往了福建一帶,後來福建又有農戶家裡姑娘得了這個病,於是石敢當又被請去治妖,可是這方法總是治標不治本,他往哪裡走,妖怪就往反方向逃,治來治去,妖怪還是到處禍害姑娘。

    這天石敢當走到泰山底下看到泰山上那麼多石頭,又想要到降妖的難題,妖怪一會兒跑這裡,一會兒跑那裡,妖怪的腳程他可跟不上,可是又不忍妖怪禍害人間。於是就想了個辦法,到泰山找了一大堆石頭,上面刻上了泰山石敢當幾個字,誰家鬧妖怪,他就分誰家一個,讓他們放到家裡的牆上。

    這樣一來,妖怪果然就不敢到處為非作歹了。

    直到現在,泰山石敢當依然是,驅邪避煞,保家宅平安的鎮宅之物。

    參考典籍:《封神榜》、《三五歷記》、《列異傳》、《佛說鬼子母經》、《繳泰山文》、《十王經》、《風俗通義》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詩三百首裡有些格律詩不合律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