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因為格律詩的演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形式出現,最早南朝的陰鏗就有完全合律的詩,但是規則到初唐並沒有完全定型。

    我們奉之為圭臬的《唐詩三百首》收錄了各種不合標準格律的律詩。後人創作律詩時越來越嚴格,這些不合標準律的律詩在中唐以後就非常少見了。

    《唐詩三百首》所選七言律詩,共53首 ,分盛唐中唐晚唐盛唐,可見蘅塘退士認為初唐的七言律詩好的不多,初唐唯一的一首被選入的標準律詩他還歸類到了七言樂府裡,就是《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 獨不見》。五言律詩有80首,其中有不少不完全符合格律的情況,很多剛開始學習格律的朋友拿起《唐詩三百首》很容易看得稀裡糊塗。

    1、通篇不對仗的律詩 這類詩嚴羽在《滄浪詩話》專門提到:

    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盛唐諸公有此體,如孟浩然詩:“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軸轤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標。”又“水國無邊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

    我們看看這首《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2.還有首聯對仗,後邊不對仗的偷春體

    偷春是一種比喻,就是指冬天的梅花先春天一步提前開放,實際就是指格律詩中第一聯就對仗,而應該對仗的中間二聯反而有一聯不對杖,例如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第一聯和第三聯對仗,第二聯反而不對仗,這種詩就是標準的偷春體律詩。但是這首詩的第一句是平收,所以上下句的平仄並沒有嚴格對仗。下面這一首李白的《送友人》因為第一句是仄收,所以第一聯是完全標準的對仗: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另外還有常建的一首著名的《題破山寺後禪院》也是這樣的偷春體,其中第一句和第五句還是三仄尾,後面也會說到。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3、還有僅僅一聯對仗的,叫做蜂腰體

    盛唐五律中比較多見,賈島、王維、李白、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蜂腰體詩作。就是首聯、頷聯、尾聯都沒有對仗,整首詩只有第三聯頸聯對仗。類似於蜜蜂之細腰。如王維的這首《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只有第三聯“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對仗。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4、犯孤平的律詩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5、律詩大忌, 三平調的律詩

    三平調就是指平收押韻的這一句,收尾三個字都是平聲。下面王維的《終南別業》中第二句“晚家南山陲”和第八句“談笑無還期”中的後面三個字都是平聲,這就是“三平調”,古體詩常常用這種句法。三平調是格律詩的大忌,如果有三平調就不能稱為格律詩。特別第一句“晚家南山陲”是仄平平平平,完全不是律體。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還有劉昚虛的《闕題》中第二句的“青溪長”也是三平調,而且最後一聯(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也不是標準的律句,後邊都會說到。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閒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6、孟浩然使用的一種特別的句式

    仄仄平仄平,這種拗體在《唐詩三百里》好像只有孟浩然在用。從對句”平平仄仄平“來看,出句應該是仄仄仄平平,孟浩然的這種句式是把第三個字和第四個字的平仄顛倒了。孟浩然至少有兩首用的這種句式。如《歲暮歸南山》的第一句”北闕休上書“和《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的第一句”八月湖水平“。這也不是律體詩的句式。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7、 題主說的崔顥的半首律詩·

    嚴羽的《滄浪詩話》有這麼一句:有古律(陳子昂及盛唐諸公多此體),有今律,有頷聯,有頸聯,有發端,有落句(結句也)……崔顥的《 登黃鶴樓》就是這一種吧,上半首完全就是古體詩,下半首是標準的律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和李白都有標準的格律詩作品,可是最好的詩卻不完全合律。

    8、李白被選入的失粘律詩

    李白在《唐詩三百首》中是唯一的一個人,每一種詩體目錄下都有他的詩作,這一點杜甫都比不了。李白的七律歷來評價都不高,孫洙只選了一首七律,說明了他也認為李白的七律遠遠不如杜甫、李商隱等人,李白的這首律詩上下都失黏,被稱為折腰體。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結語

    蘅塘退士的這本書不是按照格律和非格律劃分的,因此樂府裡有格律詩也有非律詩,絕句裡有律絕句也有古絕句,特別是五七言律詩中有很多不完全合律的律詩,很容易給初學者造成困惑。上面提過嚴羽在《滄浪詩話》裡提到過“古律”與“今律”,這裡面的好多律詩應該算是古律了。

  • 2 # 明月山脈

    格律來自於古代音樂,在古代音樂失傳之後,經過研究者總結古詩歌和諧優美的發聲規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

    格律詩發端於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到唐初趨於成熟定型。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的“齊梁體”和楚辭,其他的都被稱為古體詩。唐朝時候及以後所有不合近體格律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這裡需要說明,古體詩在唐詩中並不是少數。在當時寫古體詩是很常見的。

    格律的四大要素包含用韻、平仄、對仗、字數。格律詩必須全部滿足。很顯然,只要不滿足的就不能稱為格律詩。

    其次我們來看下格律的用韻。

    唐人寫詩時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一切韻書的鼻祖。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餘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鬱編的《平水韻》,以後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必須指出《切韻》原本已佚,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唐寫本切韻殘卷三種,是目前所存最古的、與陸法言編撰《切韻》最相近的版本。

    從《平水韻》和《中華新韻》的韻部不同就可以知道古音與今音存在不同,而且原來在同一個韻部的字在今天已不在同一個韻部。很顯然,《切韻》與《平水韻》也存在這樣的差距。

    第三是列出可能性。

    《唐詩三百首》流傳極廣,它的作者是清代的孫洙。他在對這三百首唐詩進行歸類的時候明顯是應該按照《平水韻》進行的。但是在這本書中確實出現了一些不合律的律詩,究其原因顯然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1.未嚴格按照格律詩的定義進行分類,而是參照古人的習慣進行分類,我們稱之為循古。這在中國古代是很平常的事,不足為奇。這裡需要指出比較有趣的一點冷知識可以加深大家的理解:杜甫被尊稱為詩聖,格律之精準無以倫比,但是到了晚年寫的很多詩都破格出律,根本不是律詩,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人敢懷疑他,人們都習慣把他的詩歸於格律詩,直到宋朝,才有一個人開始質疑並指出這一點。這個人大家都不陌生,他叫朱熹。很顯然在唐朝極其之後格律詩作為一種曲高寡合的東西,寫的人或許不少,但是研究的人並不多。

    2.由於《切韻》與《平水韻》存在差別,因此在對金代《平水韻》之前且在唐格律定型之後的詩,如果破格出律的情況較少(僅僅一兩個),且無法從別的詩推斷是否是由於韻的差別所導致,作者由於不確定性,參照古人的意見把這種詩歸於格律詩。這種情況極為少見。

    3.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在唐初格律定型之前或同一時期的詩,由於格律未完全定型,可以肯定存在這種區域性破格出律的情況。當然這種情況較少,時間僅僅限於杜審言(杜甫的爺爺,格律詩奠基者之一)生活的那個年代,約為公元645年到708年左右。

    最後我們再來進行分析:

    崔顥的《黃鶴樓》雖然被宋朝的嚴羽歸為七律第一,但是該詩出律的地方較多,不符合以上的條件。根據嚴羽本人的詩論及偏好,嚴羽本人很有可能在《滄浪詩話》中把一首並不完全符合律詩要求的七言當成了七律。原因當然是這個第一的排名。此外近年來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敦煌詩卷”中發現了崔顥的《黃鶴樓》一詩,文字與現在的版本有所不同。武漢大學歷史學博士劉文祥認為“敦煌詩卷”存放年代最晚不超過宋代,這應該是崔顥《黃鶴樓》的原作。而詩歌評論家李元洛認為崔詩是被明末清初的金聖嘆“篡改”了的。但是筆者經過檢測,這個《黃鶴樓》的原作,它的出律之處與現存的版本基本一致,仍然不滿足七律的要求。

    李白的《牛渚懷古》雖然出律的地方不多,但是其出律的地方均為常見字,可以斷定它不滿足以上三種情況。而且李白本人以古體詩出名,大量的作品都是古體詩。

    所以對於唐詩三百首,本人認為我們應該抱著意境為先的態度去學習古詩,而不是以是否滿足格律來判斷古詩的好壞,尤其是現代人在寫詩的時候,切勿貪圖虛名,把不合格律的詩標為格律詩,而應該首先以意境來衡量一首詩,當格律和意境相互衝突的時候,應以意境為第一。如果你的詩不滿足格律,就不應該自欺欺人標著格律詩,並以各種原因為自己開脫。我認為這是態度問題。即使一個字出律或者出現坳救的情況,大家都應該謙虛一點,嚴謹一點,不要標為格律詩,或者直接註明為古體詩。別忘了,唐詩中有大量著名的七言詩。

  • 3 # 今兒得閒了

    蘅塘退士在編寫《唐詩三百首》時,就是按合格律(格律詩),和不合格律(古體詩)的思路來編篡的。那麼,《唐詩三百首》中出現不合律的詩就是必然的了。

    下面引《唐詩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中的幾句,大家一看便知,“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乖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灸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蘅塘退士這裡所說的“殊乖體制”就是指特別違背詩格律而言。不過要再深入些瞭解,還得從詩的分類說起。

    一,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格律詩)

    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也稱“格律詩”)。

    1,古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仿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

    三個特點:

    1) 格律: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

    2) 字數: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還有很少見的六言詩。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3) 用韻:可以用仄韻。即使是押平韻的,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則的束縛。

    2,近體詩(格律詩)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於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

    四個特點:

    1)格律: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

    2)字數: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3)用韻:押平聲韻;

    4)對仗: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絕句比律詩的字數少一半。五言絕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絕句只有二十八字。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律絕兩類。

    一般所謂古風屬於古體詩,而律詩(包括排律)則屬於近體詩。樂府和絕句,有些屬於古體,有些屬於近體。

    二,《唐詩三百首》對所編選詩的分類

    《唐詩三百首》有各種注本,其中以陳婉俊本最為簡潔。在《唐詩三百首》(陳婉俊補註)的“出版說明”中有如下文字:

    《唐詩三百首》的命名,是沿襲“詩三百”的說法,當有要繼承者《詩經》傳統的做文章。“三百首”是取整數,實際上本書選了三百一十首詩,共分為八卷。入選詩篇按詩體分為五古、七古、七律、五絕、七絕六類,樂府詩附入各體之後。

    這段出版說明也是對蘅塘退士原序中“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很好的解釋。具體來說,《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0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註釋和評點。

    尤其初唐時,五古、七古應用達到極致。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有,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於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於戰國時期,甚至更早。蘅塘退士多有收錄就完全符合其編篡思路了。下面舉幾個經典五古、七古給大家看下。

    五古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唐代: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這首詩從用韻、平仄、對仗講,是完全不符合格律詩要求的,但其作為五古,傳世千載。

    七古

    長恨歌

    唐代: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這首也是七古的千古絕唱,同樣不是按格律詩走。

  • 4 # 莫意Myth

    我只能這麼通俗回答一下,唐詩裡有些格律詩不合律,因為人家是名人,至少到現在都有人讀他的詩詞,而當代的人,如想這樣,除非讓自己成為名人,這樣就是說一句話也是名言,不然別妄想自己可以創新,去些那些自認為有突破之作。實在忍不住要這樣做也是可以的,自娛自樂嘛。到發出來的話,就有點丟人現眼了,如果發出來是炫耀心態的,那就真得治治了。

  • 5 # 學而時

    法尚不咎既往,不具追溯力。格律形成,初唐濫觴,盛唐成熟定型。中晚唐或在細微之處有完善,同時也有些著作讀到格律的一些禁忌,其書影響也不著。宋代歐陽修作詩話。續有文人擬之,論作詩技巧偶有涉及格律的。明清詩人,詩寫不過唐宋諸詩人,就轉而談格律。王漁陽視格律為奇貨,當不傳之秘。趙執信著談龍錄,聲調譜,頗異其師之說。翁方綱申趙之說作五七言聲調舉隅,三昧舉隅,申述拗救諸原則。可以說詩之格律,直到明清時才有形諸文字的明確正規化。現代詩人把清人之說再加神聖化,弄成鐵律,再去頂禮膜拜之,作詩者不可越雷池一步。更有甚者,竟拿明清之詩律去檢驗唐人詩篇,查查唐詩哪首不合格律。鄭人買履,膠柱鼓瑟,拘執迂腐,莫此為甚!唐代詩人如何預知近千年後的清人詩律而一一遵循之。清之法律,尚不可追溯至唐朝,清朝區區幾文士商定約定私定的詩律能具有追溯至唐朝的威力麼!將今之格律穿越到唐朝作唐人作詩之規範,只能出現於科幻作品之中。以今之格律檢驗唐詩三百首或全唐詩,只的是今之格律派詩翁鬧出來的大笑話。大大大大大笑話!參與檢測者只是為這笑話再添點笑料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由邢菲、林一主演的熱劇《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