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黑咬了小白two
-
2 # 戴訓德退休教師
《百合花》是茹誌鵑的代表作,也是她的風格臻於成熟的標誌。作品取材於一九四六年解放戰爭時期的生活。這裡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作者只截取了戰爭中的一個片斷,透過前沿包紮所發生的一段生活插曲,以小見大地展開了對軍民關係的富有詩意的描寫。小說把棗紅底色的灑滿百合花的新被子作為情節發展的紐帶,以晶瑩潔白的百合花作為人物關係的象徵,透過"我"和通訊員路遇、攀談以及小通迅員與新媳婦借被子過程中發生的誤會,真切動人地塑造了一個普通戰士和農村新媳婦的感人形象。
細膩的心理描寫是這篇小說的主要特色之一。全篇沒有曲折、複雜的故事情節,也沒有正面表現人物的尖銳矛盾和鬥爭。它主要透過"我"的心理活動展開故事情節,通訊員的形象是透過"我"的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認識和感情變化逐步明朗化的。最後,通訊員負傷以至光榮犧牲,並沒有正面渲染,只是透過一系列啞劇式的動作和心理描寫烘托了他的高大形象,並透過"我"和新媳婦的震驚心情,最後揭示了新媳婦誠摯、美好的情操。這種心理刻畫與人物肖像、動作神態融合一起,針腳綿密,別具神韻,令人耳目一新。
透過"道具"連線故事是這篇小說另一特色。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茹誌鵑還特別善於藉助"道具"連線故事情節,精心設定蘊含深意的典型細節,使小說結構嚴謹,前後呼應,富有節奏感。如通訊員槍筒裡前後兩次出現的樹枝和野菊花;四次迭出的軍服肩膀上被撕裂的破洞,不僅鮮明地勾勒了一個熱愛自然、充滿樂觀情趣的年輕戰士的精神風貌,而且把人民戰士的爽朗無私、勞動人民對子弟兵的摯愛之情坦露無遺。
-
3 # 秦一農夫
上海女作家茹誌鵑的《百合花》是一個短篇小說,始發在1958年3月號的《延河》雜誌上,農夫在上個世界60年代便讀過茹誌鵑的這個"成名之作“。
透過閱讀很多茹誌鵑的作品,例如《百合花》,《靜靜的產院》,《高高的白楊樹》,《兒女情長》,《一支古老的歌》等發現茹誌鵑在取材方面,善於抓取生活中的一個斷面,一朵小浪花,經過精心而細緻的描寫,反映出事物的本質。《百合花》就是這樣的作品。
的陪嫁被子,而展現出人物的心裡活動,反映人民軍隊愛人民而人民也熱愛軍隊的軍民魚水情。
茹誌鵑一貫的寫作特點在《百合花》這個短篇中出也表現得十分突出:語言清新樸實,人物內心活動刻畫十分細膩,生動。加之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抒情,給人一種清新自然之感。,有人稱讚《百合花》可以和孫犁的《白洋淀》媲美,從此足見茹誌鵑駕馭語言的藝術功底。(農夫補白:這個回答剛寫了開頭,不小心觸碰了”釋出"二字,結果就發出去了。當時我又氣又急,扯又扯不回來,只好硬著頭皮胡亂寫了下去,不用點贊,敬請各位讀者諒解,農夫在這賠禮了。)
-
4 # 鹿鹿哥
我看過ee的《百合花》,原來我記得高中課本里面有過!
《百合花》寫在1958年,是茹誌鵑前期的代表作。
運用典型細節是《百合花》的一個重要藝術表現手段。《百合花》的情節單純,故事性不強,並沒有多大的波瀾起伏在她的筆下,豐富的細節是開展情節、刻畫人物形象的有力的藝術手段。如新媳婦要替通訊員縫上衣肩上的破洞這個細節,是貫穿全篇的鼎力之筆。此後共有三處寫到這衣肩上的破洞。第二次是寫新媳婦憑著“軍裝的肩頭上,露著那個大洞,一片布還掛在那裡”,認出了躺在門板上的身負重傷的正是通訊員。第三次則寫通訊員犧牲了,新媳婦“依然拿著針,細細的、密密的縫著那個破洞。” 這一針針縫進去的是農村婦女對解放軍的真摯、純潔的愛,表現了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的骨肉深情。在這裡,掛破衣肩如此平常的生活細節,卻被作者描繪得細緻入微、惟妙惟肖,發揮得淋漓盡致、委婉曲折。在這個細節佈置過程中,作者又十分注意了它的前呼後應,所以不僅圓滿地完成了對新媳婦的性格刻劃,小說的主題得到了昇華,同時也產生了感人肺腑的藝術效果。在《百合花》中,細節描寫可謂俯拾皆是。如通訊員步槍筒裡插上的幾根稀疏的樹枝,通訊員給“我”開飯的兩個饅頭,新媳婦低頭咬著嘴唇笑的神態,和她那條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等等。它們有的直接或間接地表現主題,有的為人物形象的描繪添上精彩的一筆,有的渲染了環境氛圍,有的為情節的開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百合花》中的細節描寫是獨具匠心,富有表現力的。乍看描寫的是不起眼的細節,然而作者的筆觸卻是遊弋在人物的內心世界裡。在她的筆下,普通人物閃爍著熠熠光彩,革命戰爭年代裡的軍民關係被寫得溫馨、聖潔、詩意、富有情致,這一切著實令人神往。
作品採用第一人稱的手法來敘寫。作者構思精巧,她聰穎地把“我”作為作品敘寫故事、展開情節、刻畫主要人物形象的一個“視點”。作品的情節一展開,就寫道:由於通訊員撒開大步一直朝前走,一點也不顧及“我”,“我”對通訊員“生起氣來”。接著寫當“我”對他的走路動作仔細觀察後,發現了他的敏銳機警,於是對他“發生了興趣”。當“我”瞭解了他的家庭和經歷,“我”立刻“對這位同鄉更加親熱起來”。以後又寫“我”已“從心底裡愛上了這個傻呼呼的小同鄉”,直到最後懷著崇敬的心情,“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蓋上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作者對“我”的感情起伏變化作了多方面的深入挖掘,細緻描繪,隨著“我”內心世界細膩而有層次的揭示,主觀感情的抒發,通訊員的英雄形象也由遠到近,由淡到濃,由表及裡地逐漸清晰豐滿了起來。作者就是這樣巧妙地藉助了第一人稱“我”這個“視點”,來刻劃形象組織情節,強烈而鮮明地抒發了感情,表達了主題的。
《百合花》取材於人民革命戰爭的鬥爭生活。作者以“我”去前沿包紮所幫助工作為情節線索,以借一條印有百合花圖案的被子為中心事件,精心塑造了十九歲的團部通訊員、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兩個人物形象。小說選取的是革命戰爭洪流中的一朵浪花,它由小見大,沒有正面描寫戰火紛飛、壯懷激烈的戰鬥場面,而是描寫了前沿包紮所裡發生的一幅動人景象; 小說也沒有直接表現我軍戰士衝鋒陷陣的驍勇鬥志,而是刻畫了和作者 “同過甘苦”,“一起面對過嚴峻的現實”的平凡而又崇高的人物形象。作者用委婉、柔和、細膩而優美的抒情作為《百合花》的基調,把一個流血犧牲的戰鬥故事,寫得意味雋永,充滿優美的詩情。同時也表現了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思想主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本質特點。這種空靈的抒情筆致,為我們創造了一種優美的人情和革命的哲理相結合的藝術境界。通訊員犧牲了,新媳婦一掃原先的“那種忸怩羞澀”,替通訊員“拭著身子”和“縫他衣肩上的那個破洞”時所表現出來的虔誠與莊嚴,正是體現了“一個人倒下去,千千萬萬人站起來”前仆後繼的革命哲理。作者把普通人民這段歷史的心理歷程,惟妙惟肖地記錄了下來。茹誌鵑的藝術風格使她的小說成為小說的詩,詩的小說。因而,《百合花》讀起來與其說像小說,不如說像抒情詩。
很多年以後《百合花》 被拍成了電影,女高音歌唱家演唱的主題歌《百合花》細膩動聽感人!
茹誌鵑的女兒受母親影響,愛好文學,也成為了著名作家,受到很多讀者的喜愛!
-
5 # 蘇臺文苑
說來慚愧,我沒上過高中,初中畢業直接上的中專。2002畢業後,去重慶的大渡口打工。一次偶然逛自由市場途中,在路邊書攤上,淘得三本高中《語文讀本》。封面上揮揮灑灑寫著“劉娟麗”三個字。不用猜,是女生名字,她一定金榜題名了,才把陪伴三年的課本賣給了生意人。或者還有其它原因。
書內空白處密密麻麻加了批註,可見劉娟麗讀書時多麼踏實認真。
買這三本的書的原因有兩點,一,我喜愛文學;二,因為它們是高中生的《語文讀本》,多少可以滿足我沒讀過高中的遺憾。三本普通的讀本代表不了什麼,但裡面的濃厚的文學氣息吸引了我。
茹志娟的《百合花》在第四冊的第四十頁。百合花的花語是純潔,這篇名為《百合花》的小說,全書將“純潔”貫穿到底。
生活所迫,不停地換地方,換工作,好多書籍和曾經喜歡的東西,都丟在了東奔西走的途中,唯有這三本《語文讀本》,一直跟隨我走南闖北。未曾丟過一本。
近二十年時間已過去,前些日子回老家替母親收拾屋子時,從一隻黴味撲鼻的破紙箱裡,竟然翻找出這三本讀本。我一時欣喜,忘了幫母親拾掇,自己埋頭看起了書。
依舊讀《百合花》。
小說中百合花第一次出現,是“我”和通訊員借被子時,出現在小媳婦家被面上。為什麼?因為被子是小媳婦愛情的見證。為什麼小媳婦第一次沒借給通訊員,這裡有她對愛情的堅守,難道這不是一種純潔嗎?為什麼“我”一來,小媳婦又願意把新婚作為陪嫁的被子借人呢,這裡有她純潔的心思;純潔的心思源自哪裡,愛!
第二次提及被子上的百合花,通訊員已經犧牲了。書中這樣寫道:“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裡晶瑩發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徵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這是《百合花》的昇華,也是故事的昇華。通訊員犧牲,像一隻百合花凋謝,但是,百合花留給人們的“感情”,永遠綻放。
《百合花》刊登在1958年6月的《人民文學》,截止今天,已61年時間。但每次翻看《百合花》,這象徵純潔與感情的花,使人感到芳香,馥郁。讀它,其實是在讀一朵綻放的百合花,經久不衰!
小說構思新穎,詩意濃郁,有深刻的象徵意義。
-
6 # 江河七號
小說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作者從日常生活中取材,不正面描寫生活的巨流大波,而從中擷取一片微瀾,一朵浪花,加以精細挖掘和描繪,來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精神世界的變化。
-
7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看到這個題目讓我想起人民藝術家老舍的一篇《想北平》。這篇文章中,作者寫了許多北平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卻表達出了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喜愛和眷戀之情。這就是“小處著眼,大處達意"的寫法。
茹誌鵑的《百合花》主要寫作特色,就是"以小見大”。與老舍的《想北平》有異曲同工之妙。
情節“簡單“卻能讓人能夠感受到戰爭殘酷!這篇小說屬於戰爭題材。但是作者沒有大刀闊斧的去描寫激烈殘酷的戰爭場面。只是圍繞通訊員寫了幾件事。通訊員送我去前沿包紮所;和我一起向老百姓借被子;為了保護擔架員犧牲生命。通訊員為了保護擔架員而壯烈犧牲是小說情節的高潮。這個情節作者也沒有正面描寫,二是透過擔架員之口講述出來的。但是讀完小說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小學也有多時不開課了"。"他們滿身泥濘,極度疲乏的神色上"!都能看到戰爭的殘酷。
人物“小"卻能讓人感受到人性之美!小說裡面的主要人物是一個19歲的農村拖毛竹的小夥子。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去表現平凡人物身上的人性美。“槍筒上不知什麼時候又多了一支野菊花。”“槍筒上的樹枝和菊花在他耳邊一顛一顛。”大戰在即,信手拈花。稚氣未脫,樸實可愛,熱愛生活的農村小夥子的形象躍然紙上!為我“開飯“的“兩個饅頭”,則表現了他的細心和關心他人。“臉漲得像關公”“他飛紅了臉,更加忸怩起來,兩隻手不停地數摸著腰皮帶上的扣眼。”“偷偷的用毛巾拭汗。”把小夥子的靦腆憨厚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篇小說玻無論從結構上還是人物上都表現出來了“以小見大”的寫作特色。
-
8 # 作家鬼譚
十幾歲時,我在一本舊文學評論雜誌上看到著名文學評論家邵荃麟對短篇小說《百合花》的評論,引起了閱讀興趣,後來終於找到了《百合花》這篇小說。此後幾十年,那個形象鮮活的房東小媳婦和那個可愛的新四軍小戰士的形象,就一直刻在了腦子裡,至今不能忘卻。
《百合花》是茹志娟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小說創作於1958年3月,寫完後卻兩次遭遇退稿,幾經周折,最後才在《延河》雜誌發表。三個月後,大作家茅盾向讀者推薦了它,引起文學界的關注,茹志娟因之而一夜成名。
這篇小說雖然是戰爭題材的小說,但是帶給讀者的卻是清新的氣息和人性的光輝,與五十年代其他戰爭題材的小說形成鮮明的對比。故事單純簡單,文筆清新自然,是典型的抒情風格的小說,以空靈精緻的筆觸展示軍民間的詩情和厚意,柔美、纖細,洋溢著濃郁的女性氣質。
茹志娟的創作以短篇小說見長。筆調清新、俊逸,情節單純明晰,細節豐富傳神。善於從較小的角度去反映時代本質。值得稱道的,還有這篇小說的語言,簡潔凝練,生動鮮活,口語與書面語不露痕跡的融合在一起,形成通俗明快的語言特色。《百合花》至今仍然是新中國文學史上短篇小說的經典之作。
茹志娟的另一身份,是大名鼎鼎的女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王安憶的母親。我不確定王安憶的創作受其母親的影響有多少,她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是不同的女性寫作方式。但是她自小受到了其母親的文學薰陶是毋庸置疑的。
六十年代,《百合花》因為對人性的描寫與當時的政治氛圍不符,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評,但是幾十年過去了,這篇小說中閃耀的人性光輝,依然能讓人們感受到一種溫馨和美好。正因為人性的閃光,才使這篇小說成為不朽的經典。
回覆列表
這部小說有許多獨到之處。從選材上講,作者將戰火紛飛的戰鬥場面推為背景,將小通訊員壯烈犧牲情景透過民工的敘述從側面表現出來,就連小通訊員第一次向新媳婦借被碰壁的衝突也是做暗場處理,不做正面描寫。作品僅僅擷取幾個極為普通的生活橫斷面,從幾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開掘,展開對軍民關係饒有詩意的描寫。在構思上善於以小見大。作品以新媳婦“那條棗紅底上灑滿百合花的假洋緞被面做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以純潔的百合花象徵人物的美好心靈,使小說中的人物聯絡起來,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和力量源泉,以小見大,意味深長。”作者還擅長透過細膩而有層次的心理活動來刻畫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剛剛接觸小通訊員時,因趕路不及而“生起氣來”,然後又對他奇怪的保持距離的作法而“發生興趣”,以後是對小同鄉“越加親熱”,接下去是“從心底上愛上這位傻呼呼的小同鄉”,最後,“我”懷著崇敬的心情,“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就這樣,小說透過“我”的一系列心理變化,由遠而近、由表及裡、由淡而濃地刻畫和凸現了小通訊員動人的形象。善於運用典型的細節描寫也是這篇小說的特點。如小戰士槍筒中插的樹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給“我”開飯的兩個饅頭,以及那條百合花被等細節都在作品中重複出現,前呼後應,這些描寫不僅渲染烘托出情境氣氛,而且極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態和心理,使作品極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