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喬治花生豆

    從宋朝以來,朝廷都是重文輕武,這樣的後果就是軍隊很弱,即使再龐大的軍隊也很難打勝仗。原因就是軍隊裡的將軍和士兵脫節,平時欠缺溝通,戰時交流不暢,不能相互理解對方的意思,最終導致指揮失調,一敗再敗。遼國也好,金國也好,蒙元也好,滿清也好,漢族王朝幾乎都是被這些少數遊牧部落打敗甚至滅國的,這些遊牧民族和平時期各自放牧打獵,戰時聚集一起就是士兵,他們的統領平時也是他們的首領,這樣長期在一起生活的將領和士兵比較互相理解。

    而漢族的王朝一般都是生怕將軍推翻自己,於是不是殺了有功的大將就是奪了將軍的兵權,要麼頻繁的讓將軍更換防地,讓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樣的軍隊怎麼能打贏戰爭。

  • 2 # 8910俯視天地

    既然佔據絕對優勢但又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只能說明宋朝君主沒有雄心壯志,只能苟且偷安看家護院而己,永遠也強大不起來。

  • 3 # 為國釣魚

    謝小蜜邀

    漫談.澶淵

    景德之役宋遼達成和議,稱為澶淵之盟

    表面關鍵人物:宋真宗、寇準、李繼隆;遼聖宗、蕭太后,蕭撻凜

    隱藏關鍵人物:王超,王繼忠

    1.王繼忠

    王繼忠是“真宗宮邸攀附者”,原任宋軍殿前都虞侯領雲州觀察使,駐防定州。鹹平六年(1003年)四月在望都之戰中因王超、桑贊畏縮退師而被遼軍俘獲。

    遼國蕭太后久聞王繼忠之名,“授戶部使,以康默記族女女之”。~《遼史》卷八十一.王繼忠

    王繼忠軍敗的訊息傳回,宋“真宗聞之震悼,初謂已死,優詔贈大同軍節度,賵賻加等,官其四子”。~《宋史》卷二百七十九.王繼忠

    王繼忠被俘後在遼國出任高官,重新成了家。真宗以為自己的嫡系將領一定已經戰死,甚為悲痛

    2.請和.WHO?

    王繼忠在宋遼雙方都有傳,他在澶淵之盟中起到的作用記載卻有區別

    景德初,契丹請和,令繼忠奏章,乃知其尚在。朝廷從之~《宋史》王繼忠

    景德元年閏九月,契丹駐陽城澱,因王繼忠致書於莫州石普以講和……十月癸卯,保、莫州、威虜、岢嵐軍及北平砦皆擊敗契丹。既而王繼忠上言契丹請和……十一月庚午,車駕北巡……丙子,帝次澶州。渡河,幸北砦,御城北樓~《宋史》卷七.真宗二

    從宋史看,從景德元年閏九月起遼國數次請和都被宋朝拒絕了,卻在射死遼國統兵大將蕭撻凜,真宗親征到澶州,宋軍士氣正旺時,雙方意外地正式達成和議

    (統和)二十二年,宋使來聘……詔繼忠與宋使相見,仍許講和~《遼史》王繼忠

    (統和)二十二年十一月丁卯,南院大王善補奏,宋遣人遺王繼忠弓矢,密請求和。詔繼忠與使會,許和。庚午,攻破德清軍。壬申,次澶淵。蕭撻凜中伏弩死……丁丑,宋遣祟儀副使曹利用請和,即遣飛龍使韓杞持書報聘……戊子,宋遣李繼昌請和,以太后為叔母,願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許之~《遼史》卷十四.聖宗五

    按遼史記載,宋方十一月向遼求和,看在真宗誠心認蕭太后為叔母,願意每年納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份上,遼聖宗同意了宋朝求和

    宋方不知道王繼忠活著,自然不會主動去找一個死人聯絡求和事宜;

    宋方記載遼方透過王繼忠求和是在閏九月,而遼方記載宋方透過王繼忠求和是在十一月,與宋方數次拒絕遼方求和相吻合

    宋使曹利用一到遼營,遼方馬上作出了積極迴應,“即遣韓杞持書報聘”

    遼聖宗和蕭太后親征的目的是以戰促和,遼方超額達成了目的

    3.坑爹戰神之.王超

    王超長得儀表堂堂,“弱冠高七尺”,是宋太宗潛邸老人,“太宗尹京,招置麾下”,在太宗朝就混上了河西軍節度使、殿前都虞侯的位置

    作為太宗留下的實力遺產,真宗即位后王超便“以翊戴功加檢校太傅,領天平軍節度”,再加“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領兵數十萬

    鹹平六年望都之戰,“(王)繼忠弛前與契丹戰,超、贊遂旋師,繼忠孤軍沒焉”。真宗追究了鎮州副部署李福和拱聖軍都指揮使王升“當戰先旋”的責任,王超和桑贊仍然安安穩穩地做著官

    然而,王超這坑貨終於把真宗坑了一把大的

    景德初,上親巡澶淵,召超赴行在,復緩師期,契丹遂深入。~《宋史》王超

    冬十月乙未,詔王超等率兵赴行在。《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十八

    先是,詔王超等率兵赴行在,逾月不至。寇益南侵,上駐蹕韋城,群臣復有以金陵之謀告上宜避其銳者,上意稍惑,乃召寇準問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十八.十一月壬申條

    王超不聽詔,又沒有出擊攔截遼軍,只在唐河築柵,窩在定州。這讓真宗有些慌神了,要不是寇準連哄帶嚇“若回輦數步,則萬眾瓦解,敵乘其勢,金陵亦不可得而至矣”,再發動禁軍將領向真宗表白,估計不用打,嚇也被嚇成南宋了

    4.要怕一起怕

    宋真宗知道王超不聽詔;遼聖宗卻在擔心前有堅城,側後有宋軍王超重兵集團,後路又被楊延朗抄了

    遼聖宗知道蕭撻凜被李繼隆的部下以伏弩射死了;宋真宗卻在擔心“撻凜乃于越之儔也,于越舊樂野戰,頗難制,撻凜之勇不在其下。而(吾軍)多務城守,此所以不及也”

    既然雙方都怕,議和就成了必然選擇

    5.誰更怕

    十二月庚申朔,是日,德、博州並言契丹已移寨,由東北去。而前兩天曹利用去契丹軍營議和還“議未決”。剛進入正式談判,契丹人怕議和不成被包了餃子,草草收拾了一下行李就跑了

    十二月壬午,具言撻凜中矢死,其夕侯騎自澶州繼至,寇聞駕起衛南,皆相顧失色,復有馳騎往來傳報,擊鼓歡噪,悉遁去。蕭撻凜死了,宋軍開封援軍到了,真宗親征澶州了,一個個噩耗讓契丹人相顧失色。雙方開始正式議和的訊息傳來,大夥好比過年一樣敲鑼打鼓地高高興興跑路了

    十二月乙未,李繼昌至敵帳,群情大感悅,館設之禮益厚,即遣其西上閣門使丁振奉誓書來。看到宋朝和平天使李繼昌來了,契丹人笑得嘴都合不上,殷勤地款待了李繼昌,並馬上派丁振帶著誓書出使宋朝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十八

    6.意義VS轉折

    北宋滅亡後,大家才知道澶淵之盟的意義是

    景德不戰而和,欲和者敵也,遂使靖康坐視寇之深入,而獨意和好之可久

    景德既和,詔邊郡無邀其歸路,所以示大信也,遂使靖康敵人議割吾三鎮,而猶縱之不追

    其守不足以為謀,其和不足以為信,其縱不足以為德,準之言,至是驗也

    澶淵之盟開了一個雖勝猶敗,寄希望於敵的壞頭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十八

    宋仁宗慶曆初宋夏開戰,遼國“趁擊聚兵幽燕,聲言南下”恫嚇宋朝,索要關南十縣。仁宗派富弼出使遼國

    富弼面對遼國提出要宋朝割地(關南十縣)、嫁公主(公主才五歲)、賠款(對西夏和遼)等無理要求大動肝火,猛懟:

    “北朝忘章聖皇帝之大德乎?澶淵之役,若從諸將之言,北兵無得脫者!

    遼興宗默認了富弼的說法,要的錢卻沒少一個銅子,北宋增給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史稱“重熙增幣”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三十六

    傳至真宗,內則升中告成之事舉,外則和戎安邊之事滋,由是食貨之議,日盛一日

    仁宗之世,契丹增幣,夏國增賜,養兵兩陲,費累百萬

    澶淵之盟是宋朝財政進入困境的開始

    ~《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貨上一

    澶淵之盟並未換來真正的和平

    宋軍在澶淵之盟後不斷擴編,(慶曆年間)中外禁、廂軍總一百二十五萬,視國初為最多

    就如皇祐七年韓琦所說:“今二邊雖號通好,而西、北屯邊之兵,常若待敵之至,故竭天下之力而不能給”。

    按《文獻通考》所載,皇祐年間宋軍已增長到140萬。養兵的費用和真金白銀的歲幣,成為最讓宋朝頭疼的兩大開支

    ~《宋史》卷一百八十七.兵一

  • 4 # 陸棄

    原因有兩點:第一,客觀上宋真宗認為宋國與遼國國力差不多,因為澶淵之戰前宋遼交戰遼國取得兩場勝利,宋國對遼國的國力估計過高,所以見好就好,以戰促和。事實上訂立盟約後達到了宋國的戰略目的;第二,宋真宗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沒有宋太祖與宋太宗的英明神武,御駕親征還是寇準逼著去的,宋軍佔據優勢,取得勝利後,寇準建議一鼓作氣收回燕雲十六州,但宋真宗否決了這個建議,即使花使百萬銀兩的代價也要求和,最後寇準與負責談判的曹利用說,不得超過三十萬兩白銀。談判結果:每年給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休兵。宋朝在軍事勝利的情況下與遼國約為兄弟之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賠款條約。

    雖然澶淵之盟宋朝付出了金錢的代價,但卻換來了一百二十年的宋遼和平,客觀上對於兩華人民有利。但另一方面,宋朝從此失去了收回燕雲十六洲的機會,兩國因為罷兵休戰,兵備鬆弛,反而讓女真人崛起,最後宋、遼都被金國亡國,這大概也是宋、遼兩國國君沒有料到的事。

  • 5 # 火器工坊

    絕對優勢?那這些人可是真能扯。

    可以說,終宋一朝,就從來沒有對大遼有過絕對優勢的時候。即使是戰鬥力最強的太祖太宗時代,宋軍也只是略強於遼軍,但是因為太宗皇帝不善兵事,致使宋軍多次出現指揮失誤而兵敗。

    在宋遼結成“澶淵之盟”以前,遼軍已經多次入侵宋境。從宋軍的表現來看,雖然每次都能驅逐遼軍,但是戰損比卻是非常巨大的。最狠的一次在999年直接打到了山東,還在大宋境內殲滅宋軍兩萬。雖然最後北歸,但是所掠奪的物資是遠遠多餘損失的。

    達成澶淵之盟這次,遼軍會集固安,攻順安軍、威虜軍、北平寨、保州,均末克。後轉攻定州,被阻於唐河。遂移師東向瀛州。之後瀛洲未克,轉兵攻天雄軍不克,南下破德清軍,威逼澶州,襲取通利軍。

    可以說遼軍此次兵峰很強勢,在宋境內東打西打,打不下來就跑,然後一路逼近開封。

    迫於壓力,宋真宗只能親赴前線鼓舞士氣。與此同時遼軍大將蕭撻凜在澶州察看戰地時,中宋軍三弓床弩身亡。遼軍士氣低落,又擔心被抄了後路,這才萌生議和的想法。

    的確,在這次戰鬥中,宋軍的表現還不錯,多數重鎮都能守住,要比五年前的表現好了不少。但是每逢宋軍同遼軍野戰,宋軍又往往是以戰敗告終,這都說明了宋軍已經是在垃圾的軍事指揮體系下已經基本喪失了野戰能力。所以像楊延昭所說的趁遼軍強弩之末一舉收復燕雲地區是非常不靠譜的,只能是義憤填膺之詞。

    對於大宋來說,當時最有利的手段,當是繼續拖延,直到遼軍因為後勤不力不拖垮,然後再出兵截殺,迫使遼軍主動求和。但是也別想著可以趁勢奪回幽州,就像前面說的,此時的宋軍因為體制問題,野戰能力太差,主動進攻遼境,無異於暴露實力送死。但是以大軍壓境迫使遼軍妥協,這還是可以的。

    不過縱然是達成了澶淵之盟,對宋朝的實際損失也不大,反倒還間接推動了南北經濟鏈的迴圈,對華北地區的百姓來說還是件好事。而且給遼國的“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在北宋龐大的稅收中也不過是九牛一毛,可以接受。而且還讓窩囊的大宋皇室得到了期待已久“兩國和平”。對於邊境地區的百姓來說,至少他們再也不用天天提心吊膽了。

  • 6 # 小梁說歷史2019

    宋朝與遼國簽訂了《澶(chán)淵之盟》意義重大,宋軍在當時的形式下,並不佔絕對優勢,為什麼這麼說,且聽過我慢慢道來。

    遼王朝疆域全圖

    一、首先我們來講一下遼朝:

    遼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零九年。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北到、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兩院制的政治體制,既兼顧遊牧民族(契丹人)的特點與又保證農業民族(漢人)的特徵,分開統治,有點一國兩制的特徵。遼朝在發展中國東北地區經濟、鞏固東北邊疆方面,起過巨大的作用。遼朝創造,開創了自己的文化。

    耶律阿保機-遼國建立者

    二、我們再來說說北宋(960—1127年):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建立宋朝,定都(河南開封)。後透過,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的亂象。宋朝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採用分化事權方式,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這些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

    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得到復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經濟文化繁榮。 北宋時期,因推廣,人口從3710萬迅速增至12600萬,北宋是中國歷史高速發展的黃金期。

    清明上河圖-展示北宋的繁華

    三、遼朝與北宋的關係:

    兩者的關係從澶(chán)淵之盟為分界線,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1)遼朝和北宋建立初期,互不服氣,戰爭不斷,雙方互有勝負。

    遼朝建立後,逐步成為中國北方一個強大的多民族政權。契丹貴族不斷向中原用兵,引起了漢族人民的頑強反抗。

    在漢族人民反民族壓迫的鬥爭中,湧現出抗遼英雄楊業。楊業原籍麟州(陝西神木縣)人, 979年,宋太宗滅北漢,楊業已50多歲,被宋廷任命為代州刺史。他曾率領幾千騎兵與10萬遼軍對壘,在雁門關挫敗遼的攻勢,被遼軍稱為楊無敵。"楊家將"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講述了年間楊家名將、等人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

    楊家將的故事

    澶(chán)淵之盟:是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公元1004年秋,遼國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一作凜)。雙方堅持不下,最終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2)、澶(chán)淵之盟之後,遼宋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南北之間的貿易、經濟和文化交流,出現了繁榮景象。遼朝在這一時期裡,也學習了宋朝先進的政治制度,建立了有自身特點的政治制度,實現了向封建制的轉化。宋朝沒有戰爭的威脅,開始放心的發展經濟,這段時期,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人口增長,迎來中國歷史上再一次的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裡鳴人和佐助實力差距最大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