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日慕鄉關

    先說印度教!

    印度教起源於婆羅門教,婆羅門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間,當時雅利安人(和德國起源的雅利安人是一家子)剛剛進入印度,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為了讓當地人老老實實聽指揮,雅利安人搞出了婆羅門教這一傳銷神器,把個印度土著忽悠的五迷三道,乖乖上了道,從此雅利安人在當地安居樂業,過起了上等人的生活。

    婆羅門教威力如此巨大,核心在於她提出的靈魂轉世思想,即人死後是靈魂會進入輪迴轉世,至於轉世成為什麼由你上輩子的功德決定,這個說法聽起來很佛教,不過當時佛教還沒有誕生。

    轉世不是目的,婆羅門教讓教眾明白,上等人之所以為上等人,是因為上輩子積了德,所以不要嫉妒人家上等種姓,那是人家修來的。下等人要想逆襲,就的好好聽話,為下輩子做準備。

    怎麼樣,是不是很神奇?

    當然,婆羅門也不是這麼簡單,除了紛繁複雜的宗教儀式還有多的讓人眼花繚亂的主神,地位最高的是毗溼奴、溼婆和梵天三位,其中梵天造物神,類似於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溼婆毗是宇宙的維持者,類似運營總監兼CEO,溼婆是毀滅者。

    公元2世紀,印度教聖典“奧義書”大成,六派哲學體系各歸其位,婆羅門教進入印度教時代,毗溼奴、溼婆和梵天三大主神地位進一步提高,各地開始建起寺廟。印度教正式取代婆羅門教登上歷史舞臺。

    經濟學告訴我們,競爭是破除壟斷最好的方法,公元六世紀,印度八小國中一個叫做悉達多的太子爺,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忽然拋家舍業出家為僧,終其一生建立了一個新的宗教,教導信徒“色即可空,空即是色”,凡事講因果,萬法都是空,看破一切就成佛!

    這位王爺就是佛祖釋迦牟尼!

    佛教教義部分繼承了婆羅門教思想,但是破除了複雜的宗教儀式,講究眾生平等,人人皆由佛性。這一先進觀念填平上等人下等人之間的鴻溝,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風靡一時!

    強大的競爭對手迫使印度教信徒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公元八世紀,婆羅門教出了一位大師級商業奇才--商羯羅,他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出了一元論思想,一元就是梵天,商羯羅創造性的借鑑了佛教的思想,認為人的精神最終可以實現超脫,與梵天結為一體,這種說法淡化了種姓意識,收到了低種姓人的歡迎,印度教煥發了第二春,成為新一代爆款宗教!

    由於涉嫌廣告剽竊,印度教公然對外宣稱:釋迦牟尼佛是毗溼奴的第九個化身。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而佛教卻在創始人釋迦牟尼涅槃逐漸衰落,由於自身教義寬鬆,加上與印度教搶地盤互相吸收,時間長了佛教逐漸失去了核心競爭力,而劣勢也慢慢體現出來,先是大乘佛教導致佛教徒不思進取,後來又走入密宗這個死衚衕,脫離了群眾,到了11世紀穆斯林這個外來戶殺入印度,佛教徹底被邊緣化!

    而印度教卻在改革後越來越火,最終成為印度最大的宗教,據統計,現在全球印度教徒已經超過十億,位列全球第一大宗教。

    佛教在印度混不下去,卻在中國煥發了強大的生命力,牆裡開花牆外香,經過華人的改良,又傳入了日本南韓東南亞,成為非常有影響力的宗教。

    德國著名學者馬克思韋伯就認為,印度的宗教在亞洲扮演了希臘文明在歐洲的作用,而中國扮演了法國在歐洲的作用,源於印度,繁榮於中國,自中國走向世界!

  • 2 # 趙凡丁201

    1丶印度教歷史更長。印度教前身是婆羅門教。創始於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公元前10世紀。公元2世紀改名印度教。

    2丶佛教誕生於公元前6世紀,由古代尼泊爾一小王國的王子悉達多創立。悉達多即為佛祖釋迦牟尼。

    3丶印度教與佛教教義的主要區別:

    (1)、印度教信奉三大主神:毗溼奴、溼婆、梵天。佛教信奉佛祖:釋迦牟尼。(2)、印度教主張眾生有等級,施行種姓制度。佛教主張眾生平等。

    兩個宗教相同點,都主張苦修來世。

    4丶佛教於公元13世紀在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夾擊下在印度境內滅絕。19世紀始得恢復,目前為印度地域一小宗教。

    5丶佛教後來分裂為三個教派,大乘教派、小乘教派、密宗教派。佛教在印度地區外獲得發展,從傳承方向看,分為三個支系。南傳佛教,傳至東南亞泰國、高棉、緬甸等國。藏傳佛教傳至西藏、蒙古等地。漢傳佛教傳至中國、北韓、日本等國。

  • 3 # 國家人文歷史

    總體上,印度教歷史更長。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五、六世紀的南亞次大陸。創始人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徒對其尊稱為“釋迦牟尼”。喬達摩出身於剎帝利種姓,釋迦族人,因不滿於當時的婆羅門教,20歲時離家悟道,創立佛教並廣泛傳播。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大力宣揚佛法,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卻將佛教定為國教,並派遣僧侶向國外宣揚,公元五、六世紀其發展達到極盛。到了六、七世紀曾顯赫一時的佛教開始衰落,佛學漸漸依附於密教,進入密教時期,但此時的印度佛教已經處於內外交困的局面之中,競爭異常激烈,異族入侵帶來嚴重的危機,內部也少有大師出現,佛教在印度本土開始衰微,公元十世紀後逐步走向滅亡,十三世紀在本土絕跡。儘管佛教在印度本土歸於沉寂,但其在境外的世界各地得到廣泛的傳播,如傳到緬甸、泰國等地形成的南傳佛教,傳至中國漢地的大乘佛教,經中國傳至日本等地區的北傳佛教等。除此之外佛教在印度的長達一千五百多年的傳播與發展,對印度的歷史和文化也產生了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印度恢復獨立後,佛教信徒有增加趨勢。

    “印度教”一詞並非印度人民對自有宗教的稱謂,是來自於西方的說法,代指印度文化圈內產生的宗教。公元前四世紀初的笈多王朝統治時期,婆羅門教大量吸收其他宗教諸如佛教的教義教規和民間信仰,逐步向印度教轉化。至公元八世紀,宗教改革家商羯羅在吸收佛教內容的基礎上改革婆羅門教,完成了從婆羅門教向印度教的過渡。印度教結合了印度境內的文化背景、社會結構、宗教理念等,各自形成了數百個宗派,宗派間沒有統一的信條,只有兩個教義相同,即多神教的泛神論和輪迴說。16世紀面對西方殖民入侵,印度教中也出現一些近代社會改良團體和民族主義運動。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印度教成為印度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運動的有力武器。可以說相較於佛教,在印度本土印度教有著更強大的生命力,長期在印度佔據統治地位。

  • 4 # 可可西里209916697

    應該是佛教長 很多人可能不以為然 但聽我細說有沒道理。 古印度最早的宗教是婆羅門教。注意是婆羅門教而不是印度教。兩者雖有傳承但絕非一體 佛教從婆羅門教分離出來後 婆羅門教受到極大衝擊。後來經有識之士改革後發展出印度教 是印度教後來居上戰勝了佛教。有了話語權後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統地位 才宣講自己是婆羅門教的傳承。但他們和婆羅門教教義有了很大區別 有些甚至張冠李戴 有意混淆。這就是話語權的歷害。三者的關係有點象天主教 東正教 新教的關係。新教最後形成 但由新教國家發展最好 有一定話語權。所以宣稱自己是基督教 將前二者矮化為天主教和東正教。但這種說法前二者是不承認的 都自認為自己是正宗的基督教

  • 5 # 夢露居士

    顯而易見,印度教的歷史更為悠久,佛教是為了反對印度教(婆羅門教)而誕生的,並吸收了印度教的很多內容。

    婆羅門教是起源於古印度的宗教,是現代的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以《吠陀經》為主要經典,顯著特徵是多神崇拜,舉行繁瑣的祭祀,並主要崇拜三大主神:梵天、溼婆和毗溼奴。婆羅門教主張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迴,它的另一個著名特點就是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種姓氏: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種姓之間等級森嚴,不可逾越。

    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古印度出現了與婆羅門教相對立的沙門思潮。沙門思潮是由多個哲學派別構成的,他們都主張種姓平等,反對祭祀,反對梵天創世論,認為世界並不存在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

    沙門思潮中最重要的一個派別就是佛教,所以後世的佛教徒也自稱“沙門”。比如晉代高僧慧遠大師就曾寫過一篇《沙門不敬王者論》。

    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佛經裡面再三強調佛教不重視種姓差別,特別是反對婆羅門。比如,當年佛陀釋迦牟尼反對弟子們用梵語來解說教義,講經說法,因為梵語是婆羅門的語言。釋迦牟尼強調一定要使用各地土語。

    佛教雖然反對婆羅門教,不過也繼承了婆羅門教的一些教義與世界觀。比如,佛教的輪迴就來自於婆羅門教。佛教還吸收了婆羅門教中的很多天神,比如梵天、帝釋天等等。不過佛教認為,這些天神並不是至高無上的存在,他們和人一樣也是六道眾生,天神的福報享盡了也會死去,重新墮入輪迴之中。婆羅門教認為,透過達到“梵我同一”,即可獲得解脫。佛教的目標也是從輪迴中解脫,不過佛教的解脫是無我的涅槃。

    因此,佛教晚於印度教(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歷史更加悠久。

  • 6 # 桃花石雜談

    佛教與印度教,誰歷史更長久?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在不同人的眼裡答案也可以是不一樣的。因為嚴格地說,佛教與現代的印度教都是起源於古印度恆河地區流行的一些哲學思想,特別是跟古婆羅門教相關的一些哲學思想。所以無論是佛教還是印度教,都可以把自己的起源追溯到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但從不同角度去解讀,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佛教與印度教的共同起源

    應該說佛教和印度教都是起源於遠古時代印度地區雅利安人的社會體系之中,特別是雅利安人基於其社會制度所產生的哲學思想。而在雅利安人的社會制度中,佔據核心位置的一個要素就是種姓制度。從很早開始,由雅利安人主導的古印度社會就被分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種姓階層,其中的婆羅門主要是祭司階層,剎帝利主要是貴族階層,吠舍主要是商人和手工業者,而首陀羅則是貧窮的自由民。而在這四個種姓之下,則還有從事與死亡、排洩物和血汙相關職業的賤民階層。

    古婆羅門時代的種姓制度,其中前三個種姓主要是雅利安人,首陀羅和賤民則主要是其它種族

    所以古印度的種姓劃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將不同職業與種族以宗教的方式固定下來,形成了一個種族隔離,同時階層高度固化的社會。而維繫古印度這種社會的宗教就是古婆羅門教,可以說佛教和印度教的世界觀都跟婆羅門教有密切的關係,比如在佛教和印度教裡分別具有核心地位的輪迴與種姓概念。但種姓社會很自然地給許多人帶來了很多苦難,所以到公元前6-5世紀的時候,開始出現了大量希望在古婆羅門宗教之外尋求精神解脫以及對社會進行改革的思潮運動,這些運動被統稱為沙門新思潮。

    佛教也是沙門新思潮中的一個流派

    而沙門新思潮的一支就是由古印度北部釋迦族所統治的迦毗羅衛國(今天位於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釋伽牟尼)所創立的佛教。在佛教中,將其它幾個同樣在沙門新思潮運動中創立的主要派別稱為六師外道,其中就包括目前在印度仍然屬於主要宗教之一的耆那教。而在包括佛教在內的新興思潮的衝擊下,以及周邊一些不奉行古婆羅門教的部族的衝擊下,印度的吠陀時代在公元前5世紀逐漸走向了終結,這也就意味著古婆羅門宗教的衰落。

    佛教與印度教的興衰

    所以從公元四世紀阿育王的孔雀王朝開始,印度有好幾百年都由佛教主導的,佛教能夠被傳出印度次大陸,成為東亞地區的流行宗教其實也跟孔雀王朝時期官方大力支援其傳教有著密切關係。而這個時期的婆羅門宗教則很不成體系,不同教派差異極大,並沒有一個主流的“印度教”存在。但佛教在印度統治了幾百年之後,各個寺院都成了大封建主,僧侶階層的整體腐化也非常明顯,同時同時佛教不同派別的不斷分化,與密教類似的教派在印度大行其道,使其與婆羅門宗教之間的差別變得不太明顯。另外佛教在印度始終與其帝王關係密切,對帝王支援的依賴程度很高。但在公元8世紀,世代信仰婆羅門教派的笈多王朝興起,佛教失去了帝王的支援。最終佛教迅速衰落,而婆羅門宗教再度崛起。在公元8世紀印度出現了“印度教復興”運動,之後各個婆羅門宗教的教派重新成了印度的主導宗教。

    在印度孔雀王朝時期,佛教成為國教

    但此時崛起的婆羅門宗教與古婆羅門宗教其實也有了很大差別,印度教復興的主要領導者商羯羅在其倡導的教義中對古婆羅門宗教進行了大量改革,吸引了很多佛教、耆那教和其它一些教派的思想,同時借鑑了佛教的僧團制度,促進了印度教的發展。所以其實後來“復興”的印度教也可以說和佛教一樣,是在古婆羅門教的哲學基礎上重新創立出來的一個新宗教,它和古婆羅門教的關係其實也類似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與猶太教的關係,它們對其信仰的主神有不同解讀,嚴格地說也不是同一種宗教了。而“印度教”這個名稱的出現時間就更晚了,其它這個名稱是公元19世紀英國殖民時期對印度流行的各個類似教派進行歸納之後才形成的一個名稱。

    笈多王朝時代佛教在印度衰落

    所以從這個過程來看,就很難再對哪個佛教與印度教哪個宗教更早出現下定義了,因為其實雙方都對古婆羅門有一定的繼承,卻也都沒有全盤繼承,而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都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教義。佛教因為釋迦牟尼的核心地位,所以時間還好確定一些,而印度教其實具體的誕生時間是爭議很大的。

    佛教與印度教的聯絡與區別

    因為佛教與印度教都是基於古婆羅門教的一些世界觀發展出來的,所以這兩者的教義方面其實也存在著一些共同點,比如兩者教義中都有轉世輪迴和業力報應等基本概念,而且在修行方式上也有類似之處,比如都會使用大量咒語,還都重視冥想等修行方式。

    印度教對主神的信仰是其核心教義

    但佛教和印度教有個最大的差別是佛教沒有創世主神這個概念,“佛”的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所以佛教(特別是早期佛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個沒有“神”的宗教,但印度教的教義卻是圍繞“神”建立的,特別是其三大主神,大梵天、大自在天和妙毗天。另外佛教的誕生就是源自對婆羅門時代種姓制度的否認,所以佛教主張眾生平等,但在印度教裡,種姓制度仍然是其教義的核心,所以在這方面,佛教和印度教也有著本質區別。

    總體來說,佛教和印度教是有密切聯絡,也有根本區別的兩個宗教。它們有著類似的起源,卻也有著區別非常明顯的價值取向,在歷史上也都幾經興衰,按照不同解讀,確定誰出現的更早其實也是一個可以有不同說法的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軟考系統架構師的含金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