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隔壁歷史老王

    不是

    朱國祚

    [明]

    出生地浙江嘉興

    中文名朱國祚

    逝世日期一六二四

    出生日期一五五九

    人物資料

      類別:文狀元

      朝代:明

      生卒年:1559~1624

      字:兆隆

      號:養淳

      籍貫(古稱):浙江秀水

      籍貫(今稱):浙江嘉興

      及第時間(中歷):明神宗萬曆十一年

      及第時間(西曆):1583年

      科別:癸未科

      名次:進士第一人

      授官:戶部尚書

      諡號:文恪

      著作:《介石齋集》二十卷

    人物簡介

    先世江蘇吳江人,其父朱儒。少時孤貧。明萬曆十一年(1583)舉進士第一,授修撰,進洗馬,為皇長子侍班官,又進諭德。二十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發兵攻北韓,明朝疆土受到威脅。朝臣沈惟敬慫恿兵部尚書石星奏請加封豐臣秀吉為王,朱國祚指斥沈惟敬是“鄉曲無賴”、“因緣為奸利”,責問石星:“公獨不計辱國乎?”石星不納其言。二十六年,豐臣秀吉死。明朝水軍大將鄧子龍和北韓水官大將李舜臣擊敗侵朝日軍,朱國祚被擢為禮部右侍郎。不久,代理尚書,為定皇儲上疏數十次,最後終於被採納。在內憂外患之際,提出“安人心,收人望,通下情,清監獄”等主張。不久轉為左侍郎,改吏部。御史湯兆京彈劾朱國祚“縱酒逾檢”,於是引疾回鄉,家居18年。

    人物背景

     泰昌元年(1620),光宗朱常洛因朱國祚曾是教他的諭德官,拜朱國祚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務,與大臣劉一燝、葉向高等同心輔政。同年九月,光宗死,朱由校即位。當時連續發生“紅丸”、“移宮”等大案,朝廷動盪。朱國祚素行清慎,力持大體,被稱為長者。

      天啟元年(1621),升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大學士。翌年任會試Quattroporte,選拔出倪元璐、盧象升、黃道周、吳麟徵、徐石麒、張國維等一批名士。三年,進少保、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改武英殿大學士。是年,太監魏忠賢勾結熹宗乳母客氏,提督東廠,專權亂政。朱國祚向熹宗密陳閹黨之害,魏忠賢甚為顧忌。會刑部尚書王紀為魏忠賢所逐,王紀曾因事得罪過朱國祚,但朱國祚不計較個人恩怨,聯合朝臣,上疏力救。國祚嘆息說:“撤免一大臣如小吏,國事不可為矣。”遂上疏請求辭官回鄉,至13疏始獲允。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次年去世,贈太傅,諡文恪。

    朱熹(1130-1200)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諡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於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嶽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  ,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併和高利盤剝,並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於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書省正字職,但因反對秦檜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陽家中。朱熹隨父在建陽度過了他的童年。 

      

    相傳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說:“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恐是後人附會,朱熹學成大儒則是事實。建陽近鄰有個南劍州,是道學最初在南方的傳播中心,朱松十分熱衷道學,與當地道 學家交往甚密。這種環境對朱熹的一生有著深刻的影響。 

      

    朱熹受教於父,聰明過人。四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大驚。他勤于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 能讀懂《孝經》,在書題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歲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參劉子、劉勉子、胡憲等人,這三人皆是道學家。當時的道學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後者。因此朱熹既熱衷於道學,同時於佛學也有濃厚興趣。紹興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參加鄉貢,據說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說:“吾取一後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紹興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進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道學家、程頤的丙傳弟子李侗。紹興三十年(1160年),三十歲的朱熹決心向要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時從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從此,朱熹開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理學。 

      

    朱熹認為在超現實、超社會之上存在一種標準,它是人們一切行為的標準,即“天理”。只有去發現(格物窮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壞這種真、善、美的是“人慾”。因此,他提出“存在理,滅人慾”。這就是朱熹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與當時著名學者陸九淵相會於江西上饒鵝湖寺,交流思想。但陸屬主觀唯心論,他認為人們心中先天存在著真、善、美,主張“發明本心”,即要求人們自己在心中去發現真、善、美,達到自我完善。這與朱的客觀唯心說的主張不同。因此,二人辯論爭持,以至互相嘲諷,不歡而散。這就是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鵝湖會”。從此有了“理學”與“心學”兩大派別。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關係緊張,金統治者完顏亮分兵四路南進,馬踏長江北岸。宋高宗準備出海南逃,由於右相陳康伯竭力勸阻而作罷。不久宋軍擊潰金兵,訊息傳至當時朱熹求學的延平,朱熹為民族的勝利欣喜若狂,寫下了慶賀的詩篇,表達他不可抑制喜悅心情。同時,他又給負責軍事的大臣寫信,指出必須乘勝出擊,坐視中原而不進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繼立,在廣大軍民要求的壓力下,起用了掂抗戰派張浚,平反了岳飛的冤案,貶退了秦檜黨人朱熹這時上奏孝宗,提了三項建議:(一)講求格物致知之學;(二)罷黜和議;(三)任用賢能。在奏章中鮮明表達了他的反和主張。 

      

    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趕至杭州,正值宋軍失利,朝廷派人議和,朱熹仍強烈反對,在孝宗接見時連上幾道奏章,慷慨陳詞。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為開學博士侍次,此職非其所長,未免有點諷刺。朱熹乘機面見張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體想法。但不久張浚罷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專程趕至豫章(今南昌)哭靈,痛惜抗金受挫。此時朝廷內主和派勢力猖獗,金兵渡過淮水。朱熹對此憂心如焚,但難有所為。隆興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臨行前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夫沮(阻)國家恢復之大計者,講和之說也;壞邊陲備禦之常規者,講和之說也;內(拂)吾民忠義之心,而外絕故國來蘇之望者,講和之說也……尖銳地抨擊了那些議和投降派。 

      

    1164年隆興和議之後,宋金結為侄叔,關係暫時緩和下來,朱熹便一頭鑽進理學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餘年,編寫了大量的道學書籍,並從事講學活動,生徒盈門。這一期間他對朝廷屢詔不應。 

      

    1178年朱熹東山再起,出任“知南康軍”,儘管他重新入仕,卻未忘自己的學者身份。在廬山唐代李渤隱居舊址,建立“白鹿洞書院”進行講學,並制定一整套學規。即: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之序”。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的“修身之要”。 

      “政權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接物之要”。 

      

    這個“白鹿洞書院”後來成為中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而其“學規”則成為各書院的楷模,對後世發生了巨大影響。 

      

    1181年朱熹解職回鄉,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召門徒,傳播理學。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他又於儒家經典中精心節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刻印發行。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書影響深遠,後來成為封建教育的教科書,使得儒家思想更進一步成為全面地控制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職於湖南,不顧政務纏身,又主持修復了四大書院之一的另一著名書院──嶽麓書院。使之與白鹿油書院一樣,成為朱熹講學授徒、傳播理學的場所。書院在南宋發展盛行,幾乎取代官學,這種盛況是與朱熹的提倡直接有關的。 

      

    朱熹一生雖然為官時間不多,但總是努力設法緩和社會矛盾,或多或少地為下層人民辦好事。他退居崇安時期,崇安因水災發生饑荒,爆發農民起義。有鑑於此,朱熹主張設“社倉”,以官粟為本,“俾願貸者出息什二,……歲或不幸小飢,則馳半息,大俊則盡”。設立社倉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地主豪紳在災荒時期用高利貸剝削農民,無疑是有惠於民的。此後,朱熹並在多處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軍”(今江西星子一帶),上任不久發生災荒,朱熹上疏要求減免租稅。同時,請求政府興修長江石堤,一方面解決石堤失修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僱用饑民,解決他們缺食問題,饑民稱善。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時值土地兼併盛行,官僚地主倚勢吞併農民耕地,而稅額沒有隨地劃歸地主,至使“田稅不均”,失地農民受到更為沉重的剝削,階級矛盾激化。為此,朱熹提出“經界”,即核實田畝,隨地納稅。這一建議勢必減輕農民負擔,損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後者的強烈反對。“經界”終於未能推行,朱熹憤怒不已,辭職離去,以示抗議。 

      

    朱熹的一生志在樹立理學,使之成為統治思想。但因理學初出,影響不深。同時,朱熹在官場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權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個悲劇的結局。 

      

    1181年8月浙東饑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薦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途經杭州,入對七札,陳述時弊。到職後,微服下訪,調查時弊和貪官汙吏的劣跡,彈劾了一批貪官以及大戶豪右。他不徇私情,牽連攻擊了王淮等人。於是,王淮指使人上書抨擊理學,斥其為“偽學”,朱熹被解職加鄉。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管理贛州(今贛縣)、江州(今九江)一帶地方的司法、刑獄、監察、農事等方面的事務。不久王淮罷去,理學一時得勢,朱熹更是仕途順利。幾年後受宰相趙汝愚推薦,當上煥章閣侍制兼侍講,即皇帝的顧問和教師。剛即位不久的寧宗全面肯定了理學,稱朱為“儒宗”,這反映了苟安江南的南宋企圖以理學加強內部團結的希望。朱熹為寧宗進講《大學》,每逢雙日早晚進講,但他藉此機會對朝政多有批評,終於使寧宗不滿,加以干預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慶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趙汝愚受韓胄排擠被罷相位,韓勢盛極一時。韓因朱熹曾參與趙汝愚攻擊自己的活動,於是發動了一場抨擊“理學”的運動。慶元二年葉翥上書,要求把道學家的書“除毀”,科舉取士,凡涉程朱義理不取。監察御史沈繼祖指控朱熹十罪,請斬。朱熹的得意門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時理學威風掃地,被斥為“偽學”,朱熹被斥為“偽師”,學生被斥為“偽徒”。寧宗一改舊態,下詔命凡薦舉為官,一律不取“偽學”之士。 

      

    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終於在家裡憂憤而死,享年七十一歲。臨死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 》,可見他是如何矢志於樹立自己的理學,然而生前終未如願。

  • 2 #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

    朱熹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朱熹出生於古代南宋時期,同時他也是一位在理學上很有成就的大師,他還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他的詩同樣寫得非常優美,他的一生基本上獻給了書本和教授別人知識上面,是孔子之後最具影響力的儒學教育學家。例如他的一首《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便是這方面最具代表性,詩人借景抒情,借物懷遠,表達了自己內心的一種願望。

    朱熹所生活的時代南宋,已經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整個帝國已經是搖搖欲墜,但是以朱熹這些人為首的文人,雖然自己無力於改變什麼,但是在他們的詩作中,卻是時常能夠感受到詩人對於整個國家的擔憂。

    朱國祚,[明](1559-1624)字兆隆,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先世江蘇吳江人,其父朱儒。少時孤貧。明萬曆十一年(1583)舉進士第一,授修撰,進洗馬,為皇長子侍班官,又進諭德。

    國祚攝尚書近二年,爭國本至數十疏,儲位卒定。陝西狄道山崩,其南涌小山五,國祚請修省。社稷壇枯樹生煙,復陳安人心、收人望、通下情、清濫獄四事。雲南巡撫陳用賓進土物,國祚劾之。尋轉左侍郎,改吏部。御史湯兆京劾其縱酒逾檢,帝不問,國祚遂引疾歸。光宗即位,以囯祚嘗侍潛邸,特旨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機務。尋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國祚素行清慎,事持大體,稱長者。

    明年會試,故事,Quattroporte止用內閣一人,是科用何宗彥及國祚,有譏其中旨特用者。國祚既竣事,即求罷,優詔不允。刑部尚書王紀為魏忠賢所逐,國祚合疏救,復具私揭爭之。紀為禮部侍郎時,嘗以事忤國祚者也。三年,進少保、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改武英殿。十三疏乞休,詔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乘傳歸。明年卒。贈太傅,諡文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藝術愛好者,你認為畫家為什麼不創作題材風格相同的兩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