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934696539789

    沒有超前的定位或思維架構!再高滴學歷也不是設計師!那只是模仿師!而且還不一定會成功!哈哈!成功了也不一定追的上別人的腳步!本人中學生一個

  • 2 # 喆silence

    設計師一定是走在大多數人的前面,及時的接受更多的新生產物,讓自身的思想意識保持活躍的狀態。設計靠的是創意,讓使用者有更好的體驗感,生活更便捷,社會更美好。

  • 3 # 披頭士

    前言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全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舞臺,所有紅塵男女均只是演員罷了,上場下場各有其時。每個人一生都扮演著許多角色,從出生到死亡有七個階段。”“角色”的概念,其本意是指演戲的人化妝穿戴後所扮演某個物件所說的話、所作的行為;從社會學角度來說,社會角色(social role)是在社會系統中與一定社會位置相關聯的符合社會要求的一套個人行為模式,也可以理解為個體在社會群體中被賦予的身份及該身份應發揮的功能。換言之,每個角色都代表著一系列有關行為的社會標準,這些標準決定了個體在社會中應有的責任與行為。

    設計師是一類從事“設計服務”的專業人群。通常是在某個特定的專門領域創造或提供創意的工作,從事藝術與商業結合在一起的人。這些人通常是利用圖形、影象或其他各種以視覺、聽覺甚至嗅覺傳達的方式來表現他們的工作或作品。

    因此其實我們每個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有成為本領域設計師的潛力,不論是對於外觀革新有所想法,亦或是對系統功能有所建樹,都可以透過調整或改進來成為某種產品的設計師。這也一定程度影響了職業設計師的權威性,我們在工程專案中通常會經歷方案評標、擴初評審、施工圖交底的過程,這些環節許多甲方管理者會充分參與,並提出影響性巨大的各種意見,某些意見會慢慢的將設計師原本一氣呵成的作品,像調製咖啡飲料一般,從純正的美式逐漸衝為拿鐵。當然,任何專案都必須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這杯拿鐵喝著舒心也就不需要美式了。

    作為設計師,必須完成自身角色所附帶的使命,即使最終沒有實現也並不表示不需要為此作出應有的堅持與反抗。一個成功的設計師要同時揹負多種角色,能成功扮演其中任何一種角色都是一次成功的“演出”

    設計師的多重角色

    (1)文脈傳承者

    專案甲方常常在建設專案前期規劃設計時會有許多的概念與想法,有十分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有與自身行業緊密相關的,也有寓意美好展望的。所有這些對於設計師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因為設計的本質就是解決各種限制條件下的問題,在建築大師眼裡,在條條框框裡尋找立身之所遠比在空無一物的白紙上隨意潑墨來的有趣。有時,場地中的退無可退也許能產生更為出彩的想法(圖1),這就需要設計師理清場地以及整體區域上的脈絡,延續並融合,體現出專案的適應性。

    設計師在專案中要成為文脈傳承者。絕不能單純的依賴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對於本土文化的瞭解,因為這可以使其在設計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並詮釋受眾所需的內容。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我們的設計師大可不必跟在歐美設計潮後面,尤其是一些形式上的追逐,中國傳統文化貫穿上下五千年,可以說是一片待開墾的沃土,隨便從中取一瓢便能滋潤我們的設計底蘊。對於文脈的理解需要進行深層次的加工、變形,絕不能簡單的設計輸出(圖2)所有設計語言都可以翻譯成文字,但卻不能將文字直譯為設計,這也正是設計師的使命與價值所在。

    日本設計師田中一光在《設計的覺醒》一書中提到:“即便如此,用從西歐直接進口的文化來設計是不行的。不得不完全按照西歐標準來進行價值判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藝術和設計領域,已經到了設計者們將各自國家和民族固有的東西透過現代手段表現出來,並相互爭鳴的時代了。”這樣觀點直戳重點的指出了設計界已經在經歷一個重大的轉折,迴歸傳統、迴歸本我的百家齊放的時代來臨了。

    無論哪種設計領域,擅長何種設計方法,善用傳統文化都能為作品增光添彩,有機的結合,恰當的運用,必然為整個設計注入新生命,使設計更加本土化,也更易被世人記住。傳承文化,創新生活。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設計師們可以找到創新的源泉尋找那些富有潛力的創意,才能讓設計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最近看到兩則設計界動態,令人五味雜陳,在這裡只想提醒所有設計師們牢記立身之本,千萬誤將糟粕當精華,捨本逐末的最後留下的只是笑柄。

    第一則,英國外交部發起了一場設計競賽,為英國新的駐華使館尋找建築師,根據競爭檔案,在現有英國大使館的場地內尋找新建築的方案,儘管要求設計一個展示英華人及其價值觀的設計方案,但英國外交部表示,中標方案應“在北京易於維護”,並應尊重“華人的敏感性”,如風水。英國外交部的檔案指出:“不希望擁有不遵守這些‘規則’的建築。

    (2)建築推廣者

    在目前發展如此迅速的市場經濟社會環境下,所有投資都會計算成本與收益,建築作為大量資金凝聚的產物,其從建造過程、運營過程乃至最終拆除都涉及大量的金錢關係,在開發者眼裡,它就是一件商品,需要被推廣和銷售。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這樣認為:“我希望企業能夠把更多的資金與時間花在設計優秀的產品上,而不是試圖透過廣告來操縱人們的心理知覺”。香港著名設計師陳幼堅先生說:“設計師設計出來的作品如果不能推動產品的品牌效應,不能帶來商業利潤的商業品牌和不能帶來大眾共鳴的文化品牌,都是不成功”。

    無論是商業、住宅、休旅、工業、醫療等各種功能性質的建築產品,都需要透過各種方式、手段使其擁有更為廣泛的認知度與肯定度。對於建築產品的總體把控者、創造者來說,設計師之於這樣的角色應該是義不容辭的。設計過程中應考慮到建成使用後的各種情況,並模擬執行狀態,一切積極的與消極的因素博弈後的結果應是利益最大化。

    圖4為普雷克建築工作室(Precht)推出了“伯特”(Bert)模組化樹屋。這是一個概念性的模組化樹屋,形狀像樹幹,帶有大的圓形窗戶,旨在讓它看起來像電影《小黃人》(Minions)中的獨眼人。這座樹屋是用木頭建造的,用葉子狀的木瓦來幫助它與森林環境融為一體。如果作為“離網度假地”(off-grid retreat),太陽能電池板將安裝在屋頂上,並在地面增加堆肥廁所。普雷克工作室的聯合創始人克里斯-普雷克(ChrisPrecht)說:“我們充分認識到,建築是一種嚴肅而深刻的工藝,有著悠久的文化和傳統。你可以看到,我們的建築師為我們在藝術、哲學、文學或自然方面的專案找參考”,“關於這個專案,我們還研究了藝術以尋找參考。但不從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或達利(Dali)尋找。相反,我們是在《芝麻街》(Sesame Street )或《小黃人》(Minions)的卡通人物中尋找。“小黃人”是戴著與眾不同的護目鏡的黃色小跟班,他們在電腦動畫兒童喜劇系列片《可鄙的我》(Despicable Me)中扮演主角。“伯特”是教育電視劇《芝麻街》中一個木偶角色的名字。普雷克工作室透過想象兒童畫的樹屋開始了設計過程。“伯特”被設計成在工廠預製,然後在現場組裝。可以新增更多的模組,並相互堆疊,以擴充套件每個樹屋。

    這是十分成功的設計靈感取材方式,從世界知名的動漫人物取得元素、概念上的聯絡,從而使平面卡通與立體建築有了溝通,當我們每次見到這樣的建築都會不由自主的透過其個性化的元素聯想到具體的形象,印象深刻甚至過目不忘。這是一次經典的建築推廣,設計師做到了角色應有的功能。

    (3)潮流引領者

    設計是一項極具前瞻性、全面性、藝術性且具有唯一性的工作,而設計師往往具有強烈的自我認知及感性意識。比如最典型的服裝設計師,顯然他們是橫跨藝術圈與時尚圈的弄潮兒,設計風格引領著時尚潮流,每年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群追隨其左右。近些年國內建築圈中也湧現了許多標籤式的建築師,馬巖松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至今才44歲的馬巖松已經已經在世界各地主要城市中擁有自己的作品,並且使之成為當地地標作之一。馬巖松無疑是中國建築設計師中的一個傳奇。他提出的“山水城市”正在逐步付諸實現,北京朝陽公園廣場及阿瑪尼公寓建築群“墨色山水”專案已經為他代言(圖5),該建築群極具未來感,將城市中的人造物“自然化”,強調了自然向城市的延伸和滲透,同時也運用了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中“借景”的辦法,突破了朝陽公園與城市的界線,使得自然和人造景交相輝映,融情於景。

    儘管外界對其外觀造型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它的火熱程度:36氪租了五層樓;OPPO計劃要搬進來;暇步士直接購買了部分樓層;而天后王菲已在阿瑪尼公寓購買了2套;靳東的新電視劇也在這裡取景。所有這些褒與貶以及企業、名人的行為都使得建築已不單單是原本的鋼筋水泥,它本身已成為一種標籤,能引領潮流的燈塔,就像時尚服飾一般吸引著追隨者。

    (4)現實批判者

    設計師同時又扮演著現實批判者的角色,其對設計作品及設計現象進行辨析和評價。設計師在長期的設計實踐中已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素養,具備對設計作品和設計現象的理解和領悟能力,具備對設計風格和設計潮流的敏銳洞察力,具備一定美學及哲學層次審美水平的鑑賞者和評價者。許多聞名於世的設計大師同時也是批評家,或著書立作,或創辦刊物,或將學校作為其言論的陣地,透過文字或言論發表對過去的或現在的設計作品及設計現象做出實事求是的判斷和解釋,併力圖找到其中可以遵循的規律;經過總結和歸納使其批評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並最終引導受眾的審美和價值判斷。如現代主義設計大師格羅皮烏斯就是以包豪斯作為“試驗田”,作為其設計思想的實現和言論發表的“陣地”,推動和發展了現代主義設計,其設計批評直接影響著設計潮流的變革,並改變了設計風格的發展方向。“批判”並非洪水猛獸,是設計師將自身理念嵌入到景觀、建築或城市中的一種思維模式。勒•柯布西耶以“人行之道”批判“驢行之道”開啟了現代城市規劃的新精神,在極度批判西特的“如畫風格”和“曲線頌歌”中展開了對以“直線”和“直角”作為秩序原則的新城市精神的探索,並以巴黎市中心300萬人、3500人/公頃的瓦贊規劃作為“一份規劃,一種精神的創造”提出了斬釘截鐵的行動宣言。柯布西耶並非第一個以批判性思維從技術角度提出完整城市構想的建築師,但鑑於他巨大的影響力,這一工作模式已作為“傳統”被眾多建築、規劃師所仿效,成為表述個人設計理想並籍以成為設計研究的方式。

    設計師之於醫院建築

    (1)接地氣,做本土型醫院

    國內著名的青年建築師崔愷提出的“本土設計”,其重點在於一個“土”字。他認為建築不是個人的作品,而應該屬於土地,完完全全屬於它所站立的土地。這裡所說的土地,既指自然的土地又指人文的土地,特定的土地產生特定的建築。中國這樣一個寬廣的沃土,不同地方的氣候、人文、宗教各不相同,這些都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資源,這片土地就是能成就建築的基礎。

    中國幅員遼闊,省級行政區劃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南到北、由東到西不論是氣候、地形、語言、文化都有很大的差異。所有這些都能為設計師提供創作契機,正如前述,設計正是解決各種問題的藝術,要想創作出公眾認同的作品,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地氣,與本土的文化脈絡進行交流,瞭解其需求,調和各種矛盾,所有這些努力可以體現在外部或內部。從近幾年的國內醫院專案來看,風格同質化較為普遍,不得不承認對於大體量的建築主體,按目前三大件(門急診、醫技、病房)的關係排布的相對位置已較為固定,而國內設計師仍以追隨現代風為主流,因此難以避免的出現千篇一律的外觀。而國外的各類醫院、診所雖然在規模上少有國內2000床以上的巨無霸型的醫療綜合體,但其在設計過程中,體現的風格化、個性化的元素、亮點無處不在(圖7)。也許可以這麼描述目前國內眾多醫院專案給筆者的感覺“醫院是療愈的機器,標準而實用但缺少情感”,也許這正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2)樹形象,做產品型醫院

    換一種思路,在設計師將醫院這個複雜的公共建築劃分為各個功能區的同時,我們要將醫院看作一個盛放這些部分的容器。醫院雖然屬於公益性質的事業單位,但是其公眾形象、醫療水平都與醫院這個容器有關。國內醫患關係的發展多與醫療資源緊張有關,加之醫患雙方所處位置懸殊,經常出現病患情緒上的焦慮、急躁,極易引發矛盾。設計師不能改變醫療資源的數量,但是卻可以提升內部與外部醫療環境的質量。同樣的預算,能有多種表現方式及處理手段,理想的設計可以提升醫院的附加值,這些附加可以體現在花園式的環境—撫慰人心;或者是人性化設計—提供便捷;也可以是感官的衝擊—震撼人心。一切的現狀表明我們現在更需要的是一種有側重的、有凹凸的、質感分明的醫院產品,設計師有義務和責任去創造它和推崇它,從而形成未來國內醫院設計的新方向、新潮流。

    (3)重服務,做港灣型醫院

    醫院(Hospital)一詞源於拉丁文原意為“客人”,起初在設立時為供人避難之用,還備有休息間,使來者舒適放鬆,有招待意圖。後來,才逐漸成為滿足人類醫療需求,提供醫療服務的專業機構,收容和治療病人的服務場所。我們可以展開想象,如果“醫院”還像設立之初時的職能定位去經營管理,那麼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會處於怎樣的位置與關係。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古人對其定位的核心功能理念是完全具有前瞻性的,因此對於設計師之於醫院設計的過程中,同樣要秉持這樣一種服務性、開放性、寬容性的思想。醫院需要的不是形式上的高強壁壘,而是作為一種公眾資源讓每個人都成為其使用者,同時成為每個人的療愈港灣(圖8)

    設計師的角色之於醫院設計過程至關重要,在專業技術上確保其可行性的前提下,必須以一種行業前瞻性、社會本源性的角度不斷的引導建設方朝著符合未來醫療衛生髮展的方向前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零基礎能練行書嗎?臨什麼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