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邪惡毒蛇

    很難說,其實趙惠文王不錯的,發展了實力,和秦打仗還贏了,後來的長平之戰如果作壁上觀的五國中任何一國的國君有戰略眼光和膽識,結果都不一樣。

  • 2 # 使用者思緒87

    在那個奸佞當道的時代,商君走入啦自己編製的羅網,車裂之痛如灰飛煙滅!而政治商人(大鹽商)逐漸演義了《呂氏春秋》!

  • 3 # 小怪軟體管家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

    如果商君不死的話,嬴駟繼續倚重商君,秦國會不會加快統一程序呢?我認為是不會的!

    歷史中,每個歷史人物都有自己的歷史使命,商君的使命就是在秦國進行商鞅變法!完成使命,商君的存在就意義不大了!這種看法是我們在後人的角度來看的,可能理由不太充分,那在當時看來,商鞅也必須要死嗎?答案是是的!

    1.嬴駟

    嬴駟少年做太子時因其封地交雜糧而鬧出人命,後被商鞅流放。雖然心裡記恨商鞅,但是經過幾年的流放,見識了新法對百姓對秦國的好處,也明白了其父和商鞅的良苦用心。如今,嬴駟繼位。現在的他完全可擔大任,且對新法一力維護,所以商鞅可以放心的離開官場,於是提交了辭官書。商鞅在秦國貴為商君,在秦國國內有自己的領土,也有自己的官署,已經貴不可言了,權力僅在秦公之下,但嬴駟始終不是秦孝公,沒有那份君臣信任,也沒有那份君臣相攜的感情,君臣猜忌就會產生!

    秦孝公時期,秦國有奏章文書,都是秦孝公商君一人一份,而到了嬴駟當政,發現很多情報自己都不知道,很多政務也不問自己,而去問商鞅,而大臣口中也是商君不停,華人只知商君也不知新秦公了!作為秦國的新國君,把控朝政是必須要做到的,如果嬴駟想徹底掌控秦國,就必須消除商鞅的影響,於是,商鞅就必須要死了!

    2.公族世族

    我們也都知道,但凡變法,就一定會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變法的範圍越大,而被損害利益的人越多!商鞅的變法是貫徹秦國各個方面的,雖然很符合秦國的國情,但是卻很大的損害了公族和世族的利益。秦孝公和商鞅在秦國進行變法新政幾十年,新政已經收到了極好成效,而華人也已經接受了新法!公族世族的人想要復辟舊制已經不可能,於是公族世族的人,就將怒火和怨恨全部歸結到了商鞅的身上。統治秦國的畢竟是這些貴族,平民得不到重視,無論當政的是不是嬴駟,為了安定秦國的局勢,商鞅也都要被除掉!

    3.六國

    秦國在經歷了商鞅變法之後,迅速崛起,從一個隨時被魏國滅國的積弱國家變成了強國!當發現商鞅在秦國的處境後,六國為了不使秦國更加強大,支援除掉商鞅,引起秦國內亂,對六國再好不過了!不然,六國也不會再坐視秦國繼續強大,可能又會來一次六國伐秦,這對於剛剛強大起來的秦國絕對不利!

    所以說,商鞅被處死是當時諸多因素導致下的必然結果,如果嬴駟繼續重用商鞅,秦國未來的道路是好還是壞,還未可知呢!

  • 4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秦惠文王不可能獨倚商鞅

    歷史擺在新繼任的秦惠文王面前兩條截然不同的路,一是重用商君,坐享其成,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國君,其結果是逼瘋那些盼著改朝換代帶來新希望的一群舊世族絕望式反撲,國家極有可能陷入內亂;二是按照舊勢力的意願誅殺商君還歸秦國舊制,可以得享一時明君稱謂,使得秦國之富強胎死腹中。年輕的秦惠文王無論走那一步都是陷阱深坑,然而,蒼天給了秦國一個另類鐵腕人物,一個敢於舞弄雙刃劍的人物,一個敢於用權術玩弄法術的人物,一人敢於在刀刃上跳出圓舞曲的人物。

    要說這個秦惠文王是正常繼任,但太史公有點意思,在繼任這件事上一反常態地加了個墜子,說“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衛鞅。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什麼意思呢?其一,這個太子年輕時是犯過法的,由其師傅代為受罰;其二,這個太子是長子,但不一定是嫡長子,關於這個問題一哥沒有見過其他定論,小說家言其是胡女所生亦不知從何得來?其三,贏駟繼位年齡19歲,剛剛成人,按照秦國慣例是宗親世族所認可而立,此事恐怕商君難以插手;其四,據《戰國策》義“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此事絕非空穴來風,太史公未予採信,不知何故?看來是有所存疑或是顧慮的,若存疑則是孝公未必有禪讓之心,說了假話,若顧慮則是此事背後定有隱情,作為史家不說最好。於是引來後世史家學者村野俗夫諸多猜測,有禪讓說、有聽政說、有試探說、有交待贏駟誅殺說,不一而足,湮滅於歷史的煙雲之中。

    然而,此時的秦王需要的是商君之法而非商君其人,是執行商君之法而非壓主權臣商君,君臣之間鬥爭從一些史料中透出蛛絲馬跡,人知商君、不知秦王,商君開府、總攬朝政,孝公禪讓、朝野非議,商君不死、於國不利。

    太子繼位了,繼承了一個正在法治體制下逐步走向富強的秦國,繼承了一箇舊勢力隨時有復辟可能的秦國,繼承了一個隨時有可能人亡政息的秦國,繼承了一個權臣壓主的秦國,繼承了一個天下人忌憚的秦國,如何辦?年輕的贏駟揮舞著權力的雙刃劍,用到極處。“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一是借宗室之誣告逼反了商鞅。二是以商君之法車裂了商鞅。三是以誣告之罪懲治了大批舊勢力。四是透過權術玩弄法術鞏固了商君之法。

    從此,秦國仍有商君之法,秦國再無商君之人,秦國用商君變法,秦國誅商君護法,秦國得商君而強,秦國裂商君而穩,噫,這個贏駟不簡單,比老爸的獨撐乾坤來的更加鐵血,難怪會自稱為王啊。

  • 5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水滿則開始溢,月盈則轉向虧。如果商鞅不死,惠文王反而會處處掣肘。

    1 如何安撫老貴族。

    嬴駟繼位後,老貴族以為商鞅的支持者秦孝公去世,就不會有人再護著商鞅。商鞅變法,尤其是世卿世祿制,讓舊貴族如喪考妣,之前的榮華富貴轉眼灰飛煙滅。所以舊貴族非常痛恨商鞅。

    反過來,如果商鞅還活著,嬴駟繼位後的政治基礎就會大打折扣,恨屋及烏,舊貴族也會對嬴駟不滿。

    2 如何繼續推行新法

    聽著覺得很矛盾,難道嬴駟不殺商鞅就不可以推行新法了嗎?非也,商鞅在,舊貴族對新法牴觸非常大,惠文王不可能全部滿足舊貴族“殺商鞅,廢新法”,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口吃,殺商鞅是為舊貴族的“私”,但如果廢新法等於是在廢國家前途。惠文王不會退讓到這個地步,殺商鞅只是堵眾人之口而已。

    3 個人威望

    如果說前兩點殺商鞅是被迫性的,那麼惠文王的主動性就表現在這裡。這裡的樹立威望有兩點:一 讓舊貴族擁護(或者不反對惠文王);二 如果商鞅還在的話,以商鞅在秦國百姓基層和秦軍基層官兵的威望,惠文王難免有點“被架空”的感覺(雖然沒有那麼誇張),惠文王不想事事聽從商鞅,否則就會變成風箱裡老鼠—兩頭受氣。不僅要尊重商鞅,還要招致貴族的仇恨,惠文王是不會讓自己落到這步田地的。

  • 6 # 買魚送熊掌

    孝公死後,商鞅的使命和價值也就基本算是完了。贏駟繼續重用商鞅的話,可以說非但不會加快秦國的統一,還可能會拖慢秦國統一的步伐。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人有一代事。歷史也向我們證實了這一點。可以看一下秦國幾代君臣的配合和他們在位時期奉行的國策也就知道了。

    商鞅和孝公時期,力行變法,逐步發展國力,最終使得秦國在新法的作用下,變得越來越強盛。可以說他們這一代君臣是為後世子孫統一天下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然而基礎再好,也得有勤慧的子孫繼續延續才行。

    所以我們再看惠文王和張儀。秦惠文王,秦國第一個王,在位二十多年,在位期間大小戰役無數,最大的功績就是滅巴蜀,為秦國搞得一個大“糧倉”,也正是有巴蜀這個糧倉,才使得秦國在後來著名的長平之戰中得以拖垮趙國,一戰改變天下格局。而在秦惠文王這幾十年的執政生涯裡,功績最大的臣子當屬丞相張儀,張儀未入秦時,秦人只知征戰,不識邦交,或者說不懂得邦交手段。自張儀事秦始,秦國才開始了邦交征戰並用的政策。而張儀也常以自己的邦交之才為秦國屢次化解危難,從而使得秦國在六國之間遊刃有餘,沒有被六國聯合打垮。可以說,沒有張儀,秦國就沒有邦交手段。再強大的國家,不懂得邦交,沒有一個牛逼的外交大才,也很難在列國之間討得大的好處。如果只知征戰,不懂邦交,再強大的國力也經不住折騰的。所以,張儀和秦惠文王的配合可以說是黃金搭檔,無可替代。正如孝公與商鞅。

    也正是有了惠文王和張儀的影響,才讓秦國後世諸君懂得了伐交併用。可以說,若不是張儀的出現,商鞅法再牛逼,也經不住秦國連年征戰的。搞不好秦國在某個戰爭中膨脹了一次,就會導致六國合力擊垮它,到時候內力不足抗六國,外力又無邦交國。恐怕秦惠文王得一輩子都閉關自守,不敢東出了。更別說稱王!

    所以,我覺得商鞅如果沒有被殺而是繼續跟著惠文王,對秦國來說並非好事。不要說能不能提前統一了,就是能讓贏駟稱王都算牛逼了。

  • 7 # 鐵板古卷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覺得要分析一下當時的戰國局勢和全國的國內局勢。

    首先是戰國局勢:秦惠文王繼位的時候是齊國魏國馬陵之戰,秦國魏國河西之戰後不久。大局勢的表現是為國霸權崩潰淪為二流國家,齊國秦國崛起,和楚國一起作為國力第一梯隊的國家。南韓被魏國打掉了所有國力,自此一蹶不振到滅亡都是末流國家。趙國還沒有精力胡服騎射,國力弱小。燕國依舊在最北面打醬油。

    秦國國內局勢:此時國內已經完成了變法,商鞅的法令深入人心。也就是說中央集權已經完成,國家機器系統運作,有穩定的財貨產出和充足的物資儲備。如果想再有發展,只能向外擴張。也就是說秦國要面對的主要問題大部分是秦國外部問題(即戰爭與外交),內部除了沒有被徹底剷除的老氏族復辟勢力,已經沒有太多需要被關注的點了。

    這個時候再請大家想一下商鞅和張儀兩個人天賦樹是怎麼點的。商鞅擅長治國理政,主要解決的是國家內部問題。而張儀擅長耍嘴皮子的外交,解決的是外部問題。顯然此時的張儀更適合當時的局勢。如果秦國要尋求更大的發展,即使商鞅還在也應該重用張儀。

    記得大秦帝國第一季裡,商鞅不止一次的說過變法成功之後想要隱退。原因就是商鞅解決了秦國的內部問題之後,在後續的發展上幫不上大忙。

    其實仔細分析局勢,秦孝公之後最需要商鞅這種人才的是秦始皇。六國剛剛統一的時候,秦朝的內外局勢像極了秦孝公司機的秦國。外有匈奴和沒有平定的楚國(秦孝時期機是義渠和魏國),內有六國貴族準備復辟(秦孝公時期是準備復辟的老世族)。向原來六國的老百姓推行秦法,難度又無異於第2次變法。可惜命運沒有給秦國第2個商鞅,不要說李斯,李斯遠遠比不上商鞅。因為問題沒有妥善的解決,秦朝十幾年就被三座大山壓垮了。

  • 8 # 江湖小叨叨719

    商君不死不會加快秦國統一天下的程序!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從大勢和人心兩個角度來看。

    一、嬴駟繼位時的秦國局勢

    1、外勢——六國建議誅殺商君。 經歷了先父秦孝公與商鞅二三十年的變法圖強後,在嬴駟(秦惠文王)繼位時,秦國已經成為令“山東六國”(此“山東”非是今天山東省,戰國時期,秦人將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統稱為“山東六國”)畏懼的“強秦”。對於山東六國來說,秦孝公去世對他們是大喜過望,因為缺少了孝公的鼎力扶持,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很可能就付諸東流,那“強秦”就可能再次變為弱國,這是山東六國最喜歡看到的局面。所以,在秦孝公駕崩後,六國都派出使者去秦國祭奠,但是真實的目的是想看嬴駟這位新君對變法的態度。同時,六國特使在進見嬴駟時也都提出了誅殺商君,恢復舊制的建議。

    2、內局——商君不死,朝局不穩。嬴駟繼位之前,因為觸犯了商鞅新發,被秦孝公流放邊地近20年,所以嬴駟在朝臣中間沒有太多的威信。孝公去世後因新法受到巨大損失的老世族們,因為商鞅新法去除世襲,按功分封,他們的封地和專權損耗極大。所以,新君繼位後,以甘龍,杜摯等為首的老世族們在公子虔(公子虔是支援變法,但是之前他也因為觸犯新法被商鞅處以挖鼻之刑,從此記恨商鞅)的支援下上書發難要求嬴駟車裂商鞅恢復舊制。

    對嬴駟這個新君來說,外有山東六國施壓,內廷還沒有培植起自己的勢力,老世族根基深厚。在這種客觀情況下,內外施壓,造成了商鞅非死不可的局面。

    二、帝王之心

    1、新君繼位,斡旋籌謀。嬴駟對商鞅的情緒很複雜,一是,自己年少流放就是因為觸犯商君新法,對於商君他是有怨念的。但是,透過這麼多年在秦國的遊走勘察,他也發現了商鞅變法在秦國引起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他從內心也理解了商鞅的做法。尤其是做了國君之後,他覺得堅持變法之路是秦國繼續強大的基礎。其二,面對外憂和內鬨都直指商鞅,嬴駟為了平息自己繼位後第一次危機,所以必須殺掉商鞅。但是,嬴駟有其高明之處,殺商鞅畢引起民憤,他將殺商鞅的真兇引向了山東六國和秦國的老世族,這樣一來,即為將來東出六國留下了口實,同時也為掃除老世族打下了群眾基礎。最後嬴駟也是這麼做的,從這點上來看,嬴駟的城府甚至要強於其父秦孝公。

    2、聲威赫赫,功高蓋主。商鞅在孝公時期主持兩次變法,使秦國脫胎換骨,百姓富庶,社會安定,軍隊強悍,收地闊土。所以百姓極其愛戴。還有一件事就是秦孝公死之前與商鞅的對話,《戰國策》中有記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對商鞅說若嬴駟不能堅持變法,謀國圖強,商鞅可殺之取代,被商鞅回絕了。種種這些都使嬴駟意識到商鞅不除他就是個被架空的新君。

    所以,以上種種,商鞅有一百個必死的理由,最後也是被處以車裂的極刑。其實,商鞅的死從另一方面來說成就了嬴駟。而且,嬴駟本身對商鞅是很敬佩的,商鞅死後嬴駟處理了老世族,繼續實行新法,秦國繼續走在強國的之路上。這也是為什麼後世並沒有因為處死商鞅而把嬴駟看成暴君的原因。

    如果商鞅不死,則嬴駟繼位就會面臨六國外患,老世族內亂的局面。如果六國合縱抗秦,在內亂又起的情況下,那嬴駟將面臨一個很難挽回的局面,就算不一定會亡國。但是,會使秦國元氣大傷,變法估計也會“流產”,要想再恢復“強秦”的氣勢恐怕就難了。

    也許,有人會說,不是有商鞅在嗎?這個天才有絕對的能力處理危機。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商鞅在秦國變法沒有秦孝公的鼎力支援是不可能成功,而且除了秦孝公,握有大權的公子虔也支援變法。而嬴駟剛繼位時,還沒有威懾朝局的能力,而公子虔又要處死商鞅。所以,中央權利機構都人心不一。如果商鞅活著,變法就很難實施,反而成了新法推進的掣肘,那秦國還何談發展。所以商鞅之死是時也勢也,雖然扼腕嘆息,但是歷史之勢不可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們,你們都是如何理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