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定勝天天定勝人

    在明朝歷史上,戚家軍是明朝中後期歷史上一支赫赫有名的部隊。對於戚家軍,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戚家軍抗擊倭寇,但是在倭寇被基本肅清以後,戚家軍還曾經和參加了明朝後期的一系列戰爭,例如與後金政權的大戰。在公元1621年的渾河大戰中,明朝戚家軍最後的精銳力量幾乎全軍覆沒。當然,戚家軍戰鬥力強悍,這是清朝軍隊也承認的。

    首先,我們聊一下戚家軍崛起的過程。在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時期,倭寇的問題逐步加劇,大量的倭寇不斷侵擾中國東南地區。當時,明朝原有的衛所軍基本上已經喪失了戰鬥力。依靠當地的軍隊根本指望不上,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將領戚繼光開始在浙江義烏地區招募官兵,經過不斷的嚴格訓練以後,組建成了戰鬥力強悍的戚家軍。

    在平定東南倭寇的問題上,戚家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倭寇問題基本肅清以後,明朝先後進入了隆慶時代和萬曆時代。戚家軍的部分力量被調往北方邊陲,防禦北方遊牧騎兵南下,拱衛京城的安全。在萬曆皇帝在位的後期,努爾哈赤在東北地區逐步崛起,並且建立了後金政權。

    明朝曾經與後金政權爆發了薩爾滸大戰,結果,4路明朝軍隊中,有3路大軍全軍覆沒。由於損失慘重,在遼東地區的力量對比中,明朝開始轉守為攻。由於遼東地區的軍隊損失慘重,後金政權即將進攻瀋陽城,為了保障瀋陽的安全,明朝開始從全國各地調兵,其中包括了四川秦良玉手下的川兵和浙江戚家軍的剩餘力量。

    浙兵和川兵萬里迢迢的增援遼東,但是兩支部隊的關係很差,甚至發生了小規模的衝突。這為此後的見死不救,埋下了伏筆。其實明朝在瀋陽城的防禦並不算太薄弱,但後金軍隊利用反間計,致使城內的蒙古僱傭軍反水。結果,後金軍隊輕而易舉的攻入了瀋陽城。事已至此,川兵和浙兵只能選擇分散突圍。

    無論是川兵還是浙兵,都是步兵部隊,撤退速度並不快。在瀋陽城外的渾河附近,川兵被後金騎兵追上,雙方展開了大戰。此時,浙兵沒有主動靠攏,增援川兵。不得不說,川兵戰鬥力確實強悍,連清朝史料中都直接說:“川兵營甚堅,皆系精銳兵,驍勇善戰,戰之不退,我參將一人、遊擊二人被擒。”但是川兵的武器裝備不行,後金軍隊利用繳獲了明朝火炮轟擊川兵的陣型,川兵陣型潰散以後,後金騎兵才開始全面突擊。不過即使這樣,川兵仍讓後金軍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史料記載後金軍隊“死於槍弩者數千人。”剩餘的部分川兵突圍,投靠了只有3000多人的浙兵。與川兵不同,浙兵是當年戚家軍的老底子,裝備了各種火器。後金騎兵曾經進行試探性進攻,結果被浙兵的火器“教做人。”但後金軍隊人數眾多,而且採用了非常狡猾的戰術,後金軍隊派遣少量的騎兵,引誘浙兵不斷的開槍開炮。結果一段時間之後,浙兵的彈藥耗盡。在近距離作戰中,浙兵的戰鬥力明顯不如浙兵。雙方開戰了激烈的肉搏戰,由於兵力相差懸殊,最終3000多浙兵和剩餘的川兵,基本全軍覆沒。當然,後金軍隊的損失也不小。清朝文人魏源紀錄:“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就連屬於中立國的北韓王國也有相關紀錄,《李朝實錄》中記載:“虜之死傷亦相當,虜至今膽寒。”由此可見,此戰確實打得氣壯山河。

    但是在這次戰役中,由於各路明軍相互不配合,甚至見死不救。以至於精銳的川兵和浙兵全軍覆沒,後金軍隊佔領了遼東重鎮瀋陽,在東北地區徹底站穩腳跟。作為戚家軍的後代,3000多浙兵非常英勇。但由於之前的嫌隙,川兵被包圍以後,浙兵沒有主動增援。

  • 2 # 關河南望

    首先是兵力上對比懸殊。明末明軍與清軍的渾河之戰,是戚繼光侄子統領帶著火器的戚家軍和四川白桿兵共一萬人,和清軍三萬鐵騎進行的一場大血戰。清軍首先從人數上就佔據絕對優勢。

    其次是明軍援兵的不作為。戰爭開始後,戚家軍先以火器遠端打擊,殺傷無數。火藥用盡再近身肉搏,與後金軍激戰到入夜,打的八旗軍竟然出現了逃兵。但此時後金援兵趕到,而戚家軍旁邊的兩萬關東明軍卻見死不救,坐視同胞力戰而亡,總兵童仲揆戰死、總兵張明世戰死、總兵戚金戰死,都司袁見龍、鄧啟龍等120餘名將領皆力戰殉國,戚家軍全軍覆沒。

    八旗軍雖然贏得了勝利,為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傷亡上萬人,為歷來之最。而曾經馳騁疆場數十年、所向無敵的戚家軍,終成絕唱,從此大明再無精銳。戚家軍的沒落,就是大明國運的一個縮影,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就算戚家軍依然保持著戰力,也無法挽救一個明朝後期的落寞。

  • 3 # 我淡如菊

    “野戰之壯莫如黑山(即渾河)” ,此語即是戚家軍最後的悲歌。

    隨著後金的崛起,明與後金之間在遼東進行了多年大規模的征戰。明軍多以紅衣大炮配合城垣據守,野戰中由於明軍多為步兵,對陣滿人騎兵自然多處於下方。因此有言:滿人不過萬,過萬莫能敵。

    明軍是否真的不能野戰?非也。在渾河大戰中,川兵(白桿兵)和浙兵(戚家軍)就給遼東軍好好上了一課。可惜的是,遼東軍就跟東北兵一樣,平時能咋呼,戰時腳抹油。而且這個習性一直帶入民間

    戚家軍的陣法

    明朝在與後金政權爆發的薩爾滸大戰中大敗,從此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明遼東軍轉攻為守。此時,努爾哈赤即將進攻瀋陽,為了保障瀋陽安全,明王朝從內地調兵支援遼東,其中就包括了著名女將四川秦良玉手下的川兵和浙江戚家軍的剩餘力量。

    戰役經過:

    公元1621年(明天啟年間)3月,後金進攻瀋陽,奸細開啟城門,砍斷吊橋繩索,只一日,後金大軍即佔領瀋陽。

    瀋陽的失陷並未嚇退赴援的川浙明軍,反而激起赴援明軍血性,諸將都憤然求戰,於是秦邦屏(秦良玉兄弟)帶川軍渡過瀋陽渾河,後續跟進的戚家軍也在渾河對岸立營。

    後金首先對川軍發起了進攻,八旗驍騎數次衝鋒都被明軍打退,這些明軍(四千人)雖人數少於八旗,卻都殊不畏死,組織嚴明,殊異平時明軍,使八旗軍極不習慣,打頭的精銳紅巴甲喇軍經惡戰被擊敗,當即退卻下來,八旗軍上下震驚!騎兵不敵,努爾哈赤繼續派後續部隊加入進攻。就在滿清兵要崩潰的時候,投降後金的原明朝撫順降將李永芳利用瀋陽城中的大墩臺以千金急招明軍敗兵當炮手,居高臨下猛轟正在驍勇血戰的川兵,再調援兵後續攻上,並以鐵騎從兩翼圍殺。川軍雖浴血奮戰,把五倍於己的八旗精銳打得鬼哭狼嚎,但是集結的槍陣也不可能禁得住大炮轟,白桿兵統帥秦邦屏和明將周敦吉、吳文傑、守備雷安民皆戰死,剩下的殘部只得退過渾河與童仲癸的明軍(浙兵)匯合。

    八旗軍渡河強攻,迅速把明軍包圍數重。浙江兵與北岸撤下來的川兵一道奮起迎戰。

    這一仗打的是驚天地泣鬼神,雙方展開一場惡戰,後金慘遭重大殺傷,墜馬者多達三千餘眾。但是敵眾我寡,三千多戚家軍被數萬八旗圍困,戰況異常激烈。童總兵急派人求援,但是附近的數萬明軍都被嚇破了膽,有的裝裝樣子上前稍觸即退,有的徘徊不前,更有甚者在附近只是觀戰。而後金兵不斷增援,明軍則孤軍奮戰,陷入重圍, 雙方血戰到天色將晚,八旗援兵又趕到戰場!童仲癸見已方援兵遲遲不至,遂與部眾將士都抱成仁之心,決死回殺向八旗兵。最後,除極少數明軍倖免回到遼陽外,童仲癸與副將戚金、將領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斗等大小將校共120多人全部義無反顧、悲壯殉國。外圍其它遼東明軍採取坐視的態度,任由這隻千里赴援遼東,明軍最後的最精銳的部隊覆滅。

    是役,川浙明軍英勇戰鬥,但由於寡不敵眾和漢奸的出賣以及遼東本地軍閥及官僚的無恥,終於慘遭失敗,全軍覆沒。而努爾哈赤雖然取勝,也是慘勝,損失多員戰將和大量的八旗兵。

    清人魏源也感慨其為:"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 4 # 野史官人

    我們知道,戚家軍是明朝中後期歷史上一支赫赫有名的部隊,也許對於戚家軍,很多人還停留在抗擊日本倭寇的層面,其實在倭寇被基本肅清以後,戚家軍還曾經和參加了明朝後期的反後金戰爭。

    在倭寇問題基本肅清以後,明朝先後進入了隆慶時代和萬曆時代。戚家軍的部分力量被調往北方邊陲,防禦北方遊牧騎兵南下,拱衛京城的安全。

    根據史料記載,在北方明軍不停的戰敗,明朝皇帝便把戚家軍,調回京師附近,在支援瀋陽時,瀋陽守軍已經被打敗,剛趕到渾河南岸,進退兩難,陷入絕境。

    軍事會議上陳策、童仲揆兩位總兵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最終做出了主動進攻、以攻代守、血戰待援的部署。不足萬人的隊伍,被分成了兩個部分,向強大的後金軍發動自殺式攻擊。戚家軍主將、戚繼光的侄子戚金指揮火器見長的戚家軍,在渾河南岸迅速擺開車陣。

    周敦吉、秦民屏率領3000餘明軍,從渾河浮橋過河,排開陣勢向北岸八旗軍衝去。戚金知道,這些頭也不回的川軍是用生命給自己爭取時間,只要能固守到後援的明軍到來,或者堅持到夜晚,尚有一線生機。

    後金軍渡過渾河,從四面圍了上來,很快先以優勢兵力從左翼發起進攻。匆忙擺好陣勢的戚家軍,利用車陣和訓練有素的火銃三疊陣迎敵,但還是有兇猛的後金軍騎兵,突破火力網衝擊到了車陣前,此時明軍中馬上衝出手持戚家軍特製兵器——鐵狼筅計程車兵將其刺倒。

    兩輪進攻之後,後金兵墜馬傷亡者達三千多人。雙方僵持之時,一個噩耗傳來——外圍打援的皇太極在白塔鋪一帶,竟然以幾千之眾擊退3萬明朝援軍。

    戚家軍外援斷絕,已無退路。努爾哈赤連下死令,讓八旗不計傷亡輪番攻擊。一方死攻,一方死守,明軍最後彈盡矢絕,車陣終於被打破。後金軍突入車陣之後,包圍圈逐漸縮小。

    後金兵四面包圍明軍後,並沒有選擇肉搏。而是,萬箭齊射……

    此一戰,明軍犧牲近萬人,後金八旗兵也付出了傷亡上萬人的代價。據史料記載,戚家軍此戰中以數千火槍兵擊斃,滿清精銳上萬人,並在後金炮隊轟擊之下,苦撐數日,最終彈盡糧絕,全軍覆沒。

    這是一次慘烈的戰役,間接說明了,明軍最後的精銳,在國家危難之際,所做出的無奈努力!

  • 5 # 火器工坊

    關於這個問題,我也是回答了很多遍了,在這裡必須糾正一個觀點:參加渾河之戰的浙兵並不是戚家軍,所謂的戚家軍早就已經消失了二十年之久了,渾河之戰中的浙兵可以說和戚家軍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所以說,戚家軍血戰渾河,根本就是現代網文編出來的熱血詐騙網文。

    關於渾河之戰,《明實錄》是這樣記述的:

    川浙總兵陳策等率師援瀋陽,及奴賊戰於渾河。死之時,策等提兵至渾河橋南,聞瀋陽失守下令還師。禆將周敦吉等固請進戰,石柱土司副總兵秦邦屏引兵先渡河,與諸將營橋北。浙兵三千與陳策等營橋南。邦屏等營未就,奴四面攻之,將卒殊死戰,殺奴二三千人,賊卻而復前。如是者三奴益生兵至,諸軍飢疲不支,周敦吉、秦邦屏、吳文傑、雷安民皆戰死。他將走橋南入浙營,奴圍之數重。副將朱萬良姜弼擁兵去渾河數里觀望不前,及賊圍,浙兵始領而前,與賊遇即披靡不支,賊乃萃力於浙營。初用火器擊之,殺傷相枕,火藥已盡,短兵接戰,遂大敗。陳策先死,童仲揆騎而逸,副將戚金止之曰:“公何往?”遂下馬語其屬曰:“吾二人得死所矣。"與諸將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皆死。

    在這段文字中,有提到浙營。有人說戚家軍不就是浙江人嘛,那這支浙兵又是用火器的,還有個戚繼光的侄子戚金在裡面,不是戚家軍是什麼。

    邏輯錯誤,一個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即戚家軍是浙江人,所以浙兵是戚家軍。統兵的將軍有戚金,所以這是戚家軍。這支浙兵善用火器,所以也是戚家軍。

    只能說,這是揣著糊塗裝明白。

    如果熟悉戚繼光這個人,你就會知道,早在隆慶二年的時候,朝廷為了保證戚繼光在薊門練兵順利,便將他的浙江老兵稀疏調往薊鎮,作為戚繼光的親兵衛隊。而這些浙江老兵來到北方之後,又被戚繼光改編成了中國第一支火繩槍騎兵隊。

    可以說貨真價實的戚家軍在歷史上真的是戰功赫赫,在南方打過倭寇,在北方抵禦過蒙古,在北韓打過日本正規軍,可以說一支奇兵跨越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不過英雄的結局往往都是悲慘的,在1595年的時候,薊門發生了一場兵變,理由是“南兵因為缺餉而譁變”,原來的浙江義烏3000多南兵被薊鎮總兵官王保引到演武場,之後再手無寸鐵的情況下被北兵殘忍的殺害,最後原本的四千多浙江南兵只剩下了不到兩千人。《北韓宣祖實錄》:

    建昌營調南兵三千留養,以備倭之緩急。而十月間,以離家日久,錢糧不給,含忿謀作亂。事覺,殺三千三百餘口。

    這場屠殺直接摧毀了戚繼光多年培養的薊鎮戰鬥系統的核心,以至於一年後明軍第二次奔赴北韓,薊鎮出現了人手不夠的情況,又重新從浙江招募了1785人賴湊數。

    這才是真正的戚家軍的結局,很遺憾的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

    那麼渾河血戰中的浙兵又是何來歷呢?

    根據《神宗實錄》的說法,早在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就從浙江徵調了兩萬多老兵,統一由劉挺統領。後來明軍兵敗薩爾滸,浙江的精銳老兵也就損失殆盡了,只有八千多殘兵退守瀋陽,後續為了和後金繼續作戰,朝廷又分三次從浙江徵兵,並且悉數派往遼東地區。而參戰的這一支,由將軍陳策統領,是最早招募的一批,也不過是參戰的前一年招募的,人數只有3000人。

    除了浙兵的兵跟戚家軍沒有關係,就連指揮的將軍也和戚繼光沒有太大關係。主將陳策,是廣東東莞人,一直以來都在四川任職;副將童仲揆是南京人,卻一直在江西任職;周敦吉是四川永寧參將;最後唯一和戚繼光有關係的,就是戚繼光的族侄戚金,卻也是被革職了十一年,最後去援遼的時候,所帶領的也只有300真定親兵。

    可以說將軍來自五湖四海,兵是新兵蛋子,這樣的軍隊別說精銳,就連老兵都比不了。

    至於浙兵所採用的車營戰術,也是參考的戚繼光的半成品,沒有騎兵的掩護,沒有奇兵隊和殺手隊互相運動,這樣的車營自然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所以正如各路文獻所記載的那樣,當明軍的火藥用完時,八旗軍也就突破了浙兵的防線,並迅速的拿下了陣地。在戰後,努爾哈赤對於戰勝浙兵也並沒有表現出什麼自豪來,也沒有稱讚浙兵的戰術有多麼厲害。倒是一直對駐守北岸的川軍陣地耿耿於懷,打心裡由衷的佩服秦良玉帶出來的這群土司兵。

    不過我們還是要稱讚這些勇士,即使是新兵,即使他們近戰很垃圾,他們還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沒有投降,沒有一鬨而散,3000人從上到下,逃生者寥寥無幾,可以說,他們不是什麼強大的軍隊,但他們絕對是優秀的軍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109-97擊敗快船,季前賽拿下二連勝,哈登轟下37+7,你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