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儒釋道
-
2 # 佛三元
人體五臟心腎的平衡 跟內經記錄的醫學宏觀天文圖坎離二卦平衡原理是一樣的 腎水虛了 心火就會獨盛 在人體就會出現癢瘡 腫瘤 癌變疼痛 熱火結毒是人體五臟發病的根本原因 中醫只要認識到發病的原因 是火 就可以用寒藥去對待 用重寒去降火 如果是消渴 用寒涼藥仍然無法止渴的 中醫就會用滋陰藥去補腎水 腎水足才能平衡心火獨盛引起的各種火熱病症 疾病就會痊癒
西醫發展才一兩百年 她治各種創傷鋸腿鋸手 開腸破肚 消炎消毒效果是很不錯的 這是西醫的長處 不可否認
西醫對腎功能不行就是換腎 骨無力就是換鋼筋 如果病源在眼睛後面 就只有用把眼睛弄瞎了去整治 殺敵三千 自損八百的的錯誤 病毒沒弄死 患者會疼痛難受
西方國家高蛋白吃得多 認識理念不一樣 所以不會明白中醫的腎虛說
-
3 # 仁者247
有一個真實病例,有一位患者四肢無力精神不佳,到西安某大醫院檢查,化驗結果支原體乙原體都不正常,幾個月下來化了十多萬,無有效果,後到西京廠看後屬腎陰虛,吃了幾合六味地黃丸後一切正常,患者將某大醫院告上法庭。
-
4 # 醫聯媒體
中醫所說的腎虛並不是指腎這個器官,而是指一個症候群的診斷,它可能是由於多個系統功能失調所引起的,但不一定與腎實質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病變有一定關係,中醫上把這種疾病稱之為腎虛。那腎虛具體指什麼呢?
中醫上的腎虛是指患者由於自幼體弱、手淫過度、房事過頻、工作勞累等但一些原因而造成的腰痠背痛、陽痿、早洩等等一些表現症狀。中醫上所說的腎虛反映的是功能上的一些病變。比如患者因為腰肌勞損而出現缺血、缺氧等等一些表現,又或者是前列腺炎所導致的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這些並不是西醫上所說的腎臟方面的病變,所以患者在驗血驗尿等等一些現代檢測結果顯示為正常。
當患者出現這種症狀時候,不要自己私下去找偏方或者去藥店買一些補腎的藥物,而是需要先找出這種病形成的根本原因,如果是性生活頻繁所導致的,那就應該減少性生活發生的頻率。如果是工作太累所導致的,那就需要讓自己多加休息。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就要及時去中醫院找醫生看自己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根據醫生的指導進行中醫調理。
由於中西方醫學文化的差異,有許多相同的詞彙所表現出來的實質內涵卻不一樣。比如說肝心脾肺腎,中醫上是指功能上的藏象,而西醫所反映的是解剖上的臟器。所以當患者的腎功能出現任何異常時,應該及時去腎病科診斷,不要認為是腎虛而進行吃補腎的藥物。
指導專家:李梅,主任醫師,錦州市中心醫院中醫內科。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工作21年,擅長中醫常見疾病的診斷、中藥與針灸治療。
-
5 # 曹中醫女權上天入地
很簡單,國外不好騙。
中醫在國外不是醫生,沒有處方權。敢裝醫生治病就是非法行醫蹲監獄。
中醫只有在國內被政府包養、在民間騙傻子才能生存。
-
6 # 常行居士
因為中醫誤認為腎臟是生殖器官,所以才會出現“腎虛”這個概念。
所謂的“腎虛”實際上是根本不存的。
中醫粉常說“中醫所說的腎不是西醫所說的腎臟,而是虛指,代表生殖等先天能力”。
然而《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腰為腎之府”,已經說出了“腎”的位置在腰部。可見中醫所說的“腎”並非“虛指”,而是確確實實有實體。
根據古代的中醫書配圖來看,中醫所說的“腎”就是腎臟,絕無虛指:
從上圖可以看出,中醫誤認為腎臟連著輸精管,誤認為腎臟是產生精液的地方。
實際上,腎臟連著輸尿管,通向膀胱:
腎臟是排尿器官,卻被中醫誤認為是生殖器官,可見中醫是何等荒謬。
中醫粉們一直用謊言欺騙別人,同時也在欺騙自己,恰如安徒生童話裡的《皇帝的新裝》。
-
7 # 小林養生雜談
不是腎虛的概念沒有,脾虛肺虛也國外也沒有,其中虛實還分陰陽呢。這些都是中醫的概念,日常我們也有這些概念,也說明中醫文化或多或少在影響我們的吃穿住行。
當然虛實是陰陽不平衡的表現,我們及時發現及時調整就好,防病於未然。當然這些虛實問題不是西醫的儀器能檢查出來的,不能被儀器肉眼發現的東西,西醫是不承認的。
-
8 # 涵涵SOS
中醫是在民國時期開始不承認腎是一個單獨的器官的!原因是民國時期中國開始大規模引進西醫西藥,在解剖方面顯然西醫更細緻些,這就導致了當時以魯迅為代表的一派年輕醫生掀起的反中醫浪潮。中醫為了保住公眾的信任,當然不能承認是自己學藝不精解剖不到位,只能相處腎是一個概念,中醫認為的腎是一系列器官的總稱。以這種荒謬和含糊其辭的概念來蠱惑無知民眾!
還有一點我不得不說,在自然界的動物裡,沒有中醫藥,沒有針灸,大家都能活過青春期,正常繁衍後代不成問題!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35左右(非戰死),不如現在印度人的平均壽命65歲左右,講衛生、吃喝不愁、沒有繁重的體力勞動加上中醫保健,居然比不過生活在垃圾堆裡喝仿製西藥的印度人!那些說中醫藥拯救華人是不是滿腦子人中黃什麼的傻缺藥?
正常人性生活一天一次沒任何問題,多了也沒興趣,也沒見哪個皇帝對後宮嬪妃能雨露均霑的!而且皇帝每次啪啪都會有記錄!誰有閒心可以去找找哪個皇帝最愛啪啪!但是說皇帝除了戰死剩下都是因為精盡人亡死的,純屬扯淡!你當豬能當皇帝啊!
以下就是有關中醫解剖的轉文
轉自:這個歷史很靠譜V連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6551022385730310&wfr=spider&for=pc中醫原是有解剖的,有不同時代的內境圖。解剖人體就是罪犯·。在先秦的文獻中,也已經有關於人體解剖研究的記載。《靈樞經·經水》中就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這表明中國在2000多年前確已進行過人體解剖研究。2000多年前發明的“解剖”這個詞,不僅一直沿用到現在,而且還傳到日本,並且也一直沿用至今。《靈樞經·腸胃》儲存了當時所作的內臟解剖測量記錄: 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一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鬥五升。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迭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 迴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迴腸,左環葉脊,上下闢,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靈樞經·腸胃》對人體消化道各器官部位的測量,不僅記錄了消化器官的長、寬度和容積,還記錄了相對位置和分佈情況,顯然是經過多次實際解剖觀察,並精細測量取得平均數值的結果。這些記錄與近代解剖學的記錄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根據《靈樞經·腸胃》的記錄,食道與腸的長度比值是1:36,而近代解剖學家斯巴德辭(Spalteholz)《人體解剖圖》一書所提供的食道與腸道的長度比值為1:37,兩者幾乎相等。可見古代內臟解剖測量工作做得相當精細。 此外,古代還進行了活體表面測量研究。《靈樞經·骨度》中儲存著古代通常人的高度和各部位的長短、大小尺度。(見表1) 這是一份很少見很珍貴的古代人體測量記錄,其測量專案達38項之多,有長度、寬度和圍度;從專案排列的先後順序看,反映出當時人們作人體測量時的先後操作程式。千百年來,不少人對這份人體測量記錄做過研究,特別是近年有人以現代人體測量結果與《骨度》篇的記載進行對照,發現兩者數字基本相似。 《靈樞經·骨度》中的人體測量專案 部別 部位起止點 尺度(周尺)全身 人長 七尺五寸頭面部 發所復者顱至項(前髮際至後髮際)耳後當完骨者(耳後兩側乳突之間)廣頭之大骨圍(頭蓋周圍)發以下至頤長兩顴之間相去耳前當耳門者(耳前兩側外耳孔前緣之間距離) 一尺二寸九寸二尺六寸一尺七寸一尺三寸角以下至柱骨長 一尺頸項部 項發以下至背骨(即項後髮際至大椎)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 二寸五分四寸胸腹部 缺盆以下至髑骬(胸骨上切跡至劍突)長髑骬以下至天樞(劍突至臍)長天樞以下至橫骨長橫骨長兩乳之間廣胸圍 九寸八寸六寸五分六寸五分九寸五分四尺五寸背腰部 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腰圍 三尺四尺二寸側胸腹部 腋以下至季肋長季肋以下至髀樞長 一尺二寸六寸 全身 人長 七尺五寸上肢部 肩至肘長行腋中不見者(柱骨至腋橫紋頭)肘至腕長腕至中指本節長本節至其末長 一尺七寸四寸一尺二寸五分四寸四寸五分下肢部 兩髀之間廣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骨之上廉內輔骨上廉以下至下廉內輔下廉至內踝長膝膕以下至跗屬長跗屬以下至地長髀樞以下至膝中長膝以下至外踝長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京骨以下至地長足長(足蹠側長)足廣(足蹠側寬) 六寸五分一尺八分三寸五分一尺三寸一尺六寸三寸一尺九寸一尺六寸三 寸一寸一尺二寸四寸五分《骨度》篇還根據人體各部位表面解剖特點,確定內臟器官與體表各部位的關係,並根據體表測量結果推斷內臟器官的體積大小。如它指出,從缺盆中(胸骨上切跡)到□骬〔heyu合於〕(劍突)之間的距離一般為九寸(約合17.7釐米)。如果超過這個長度,就表明肺體積大,相反即表明肺小;從劍突至天樞(臍眼)距離通常為八寸(約合15.8釐米),過長則表明胃體積大,太短則表明胃體積小。這都同現代解剖學知識相一致。據《漢書·王莽傳》記載,東漢時,太醫尚方曾以犯人屍體進行解剖研究。“量度五臟,以竹筵〔ting廷〕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可見為了醫學的目的,秦漢時,對內臟的解剖測量研究還時有進行。可惜資料大都散失了。《新唐書》和《舊唐書》著錄有《五臟圖》、《五臟識》等,可惜也沒有留傳。 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人體解剖圖,是五代煙蘿子所繪的《內境圖》(圖19)。這是近人從《道藏》中發現的,煙蘿子又名燕真人,為五代時道士。《道藏》收載的南宋石泰及其門人所編的《修真十書·雜著捷徑》中收錄有煙蘿子著作多種。其中,有圖六幅,依次為“煙蘿子首部圖”、“煙蘿子朝真圖”、“內境左側之圖”、“內境右側之圖”、“內境正面圖”、“內境背面之圖”。這後面四幅圖,是人體內臟解剖的不同側面圖。在左側圖和右側圖上所繪脊柱,均為24節(不包括骶椎)。這與實際解剖是相符的。在正面圖上,繪有表示食管和氣管兩個孔。有肺四葉,心在肺葉下,胃在心下。賁門在胃左,幽門在胃左下,肝在右上,其下為膽。下腹部繪有小腸、大腸、魄門(肛門)、膀胱等。煙蘿子《內境圖》對後世解剖圖有直接的影響。宋代吳簡《歐希範五臟圖》和楊介《存真圖》,都參考了《內境圖》,但又都是在實際解剖觀察基礎上繪製的。慶曆年間(公元
1041-1048
年),廣西歐希範等600多人因參加叛軍,被官兵誘殺。其中56具屍體被當作標本進行了解剖研究,宜州推官吳簡還令畫工繪圖,並作了記錄。這就是吳簡的《歐希範五臟圖》的由來。原圖早已散佚、全貌已不得而知,但從後世僧幻雲《史記標註》所引楊介的追述中,還可以瞭解梗概。吳簡當時曾用了兩天時間解剖考察。他說:“喉中有竅三,一食、一水、一氣。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肺之下則有心、肝、膽、脾。胃之下有小腸,小腸下有大腸。小腸瑩潔無物,大腸則為滓穢。大腸之傍則有膀胱。若心有大者、小者、方者、長者、斜者、直者、有竅者、無竅者、了無相類。惟希範之心則紅而硾〔zhui墜〕,如所繪焉。”當時的觀察顯然還很粗糙,並且有錯誤。但對臟腑的位置及其比鄰關係的記述則基本上是正確的。同時代的沈括很快就對《歐希範五臟圖》的錯誤提出了批評和糾正。他在《夢溪筆談·藥議》中說:“世傳歐希範真五臟圖,亦畫三喉,蓋當時驗之不審耳。水與食同咽,豈能就口中遂分二喉?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沈括的正確批評,從一個側面說明宋代學者很重視對人體解剖構造和生理的研究。
《存真圖》是楊介編著的。楊介字吉老,泗州人,為宋代當地名醫。崇寧(公元
1102—1106
年)年間,泗州處決人犯,郡守李夷行派醫生和畫工去刑場作解剖觀察並繪圖。楊介校以古書,認為它“比歐希範五臟圖過之遠矣,實有益於醫家也”。 楊介《存真圖》也已佚失,但在當時還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些圖為元代孫渙重刻的《玄門脈訣內照圖》所儲存。明清時期許多著作,如王圻的《三才圖會》及《臟腑證治圖說人境經》(簡稱《人境經》)等書都有引用。 (圖20)
藏醫中也包含有豐富的人體解剖知識。成書於公元8世紀末的《四部醫典》認為,人體全身有360塊骨頭,其中脊椎骨28塊,肋骨24條,牙齒32顆。四肢大關節有12個,小關節210處。頭髮有21000根,汗毛孔有1100萬。藏醫還認為,人體中有一系管線系統。其中的白脈是非常重要的。《四部醫典》中說:“從腦脈的海洋裡,像樹一樣向下延伸,司管傳導的水脈有19條。”此外還有像絲線一樣的連線臟腑的脈等。這與現代所理解神經頗為一致。藏醫中還提到黑脈,認為它如同樹枝一樣,有的與髒髒相連,有的與面板肌肉相連,其分支有大幹脈,有小脈。小脈有700條,小脈下還有更微細的脈道遍佈全身。這些應該就是現在所說的血管系統。 -
9 # 男科鄒醫生
中醫有腎虛,而西醫沒有,這個和醫學的發展方式有關。
中醫主要是根據症候群來診斷,而西醫主要靠檢查各個器官的指標。所以中醫上有腎虛腎虧來判斷患者的問題,而西醫卻沒有。
-
10 # 亳州市中醫協會副會長
首先在外華人眼裡只有儀器檢查出來的,才認為是生病了,但是對於腎虛儀器根本判定不了,因為腎虛是屬於亞健康。
其次儀器只能檢查已經病了的腎,比方說什麼尿毒症,什麼尿蛋白等等吧,只有中醫可以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提前找出你的健康問題,然後利用辨證施治的方法,把疾病扼殺在搖籃裡。
最後如果有健康問題,在還沒有生病之前,可以找中醫體檢一下,自己的身體是怎麼回事,然後讓他們幫忙調理,不要等身體病了再去治療,那時要花大錢,而且身體還要受罪,我們看到現在太多的水滴籌,很多到最後都是人財兩空,不要讓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
回覆列表
中醫的腎虛,是身體功能虛弱的一種,中醫擅長調理功能性疾病,把疾病消滅於萌芽狀態。國外西醫看病檢查出的是器質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檢查不出來就說沒病、不用治療,等到疾病發展到檢查出器質性病變,就不容易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