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愛福州

    一方面隨著中學生身心不斷髮育成熟,獨立意識、自我意識開始增強,試圖擺脫家長的約束和管教;另一方面,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傳統的家長專制作風很容易對孩子心靈造成傷害,使孩子慢慢失去對家長的信任。

    案例一:他們只關心分,不關心我

    “怎麼學習又退步了!”“什麼都不讓你幹,就為了讓你專心學習,你說你成天都幹些什麼,怎麼成績老上不去呀!”面對家長的指責小茜抱怨道:“他們就知道分!考好了,他們高興;考得不好,就開始批評、甚至謾罵,他們什麼時候真正關心過我!”

    點評:

    其實孩子們最希望父母能瞭解他們,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並給他們以支援。可是很多家長不理解這些,把全部的目光都盯在孩子的成績或是生活起居上,一旦孩子成績下降,就橫加指責。殊不知,一般孩子如果學習成績下降,一定是在心理上出現了某種困惑,比如學習遇到了困難,自信心受挫等等,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家長的幫助與理解。而有些家長成績不好就指責孩子貪玩不用功,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孩子對家長產生憎恨心理,認為家長只關心成績,不關心自己,慢慢地孩子和家長就會越來越疏遠,並逐漸失去對家長的信任。

    案例二:早戀是家長“逼”的

    小文是名高二學生,她性格活潑,喜歡參加團體活動,長得也漂亮。班上的同學都很喜歡和她相處,她也很願意和同學們交往。可她的媽媽總是擔心她和同學(尤其是男同學)的交往會耽誤學習,所以只要一有男同學打電話給她,媽媽就盤問個沒完:“是誰呀?找你幹什麼呀?怎麼說了這麼半天呀?他幹什麼找你不找別人呀?怎麼打電話還關門呀?……”其實小文沒有早戀,可任憑她怎麼解釋媽媽就是不相信,甚至還偷聽她打電話。一氣之下她真的早戀了:“反正再怎麼解釋都沒用,這樣還省得被冤枉!”

    點評:

    其實類似現象在生活中很多,不單是早戀問題。問題的根本是家長不相信孩子,不相信孩子說的話,不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為了證明自己的經驗判斷沒有錯,家長們千方百計地蒐集證據——偷看孩子的日記,私拆孩子的信件,竊聽孩子電話等等。殊不知這些行為極易刺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家長們可以想想,你不相信孩子,孩子怎麼可能相信你呢?

    案例三:不該把秘密告訴媽媽

    小明這幾天總是魂不守舍,因為他把自己的一個秘密告訴了媽媽:一次班裡的一個女同學給他傳紙條,約他一塊兒出去玩,他不想去,便寫紙條告訴了她。但是那個女同學還總是找時間約他,前兩天又傳來了紙條。可媽媽聽了這件事,第二天就跟他的老師說了,還給那個女同學家長打了電話,弄得他現在在班裡都不敢看那個女同學。他真後悔,不該把這秘密告訴媽媽。

    點評:

    小明之所以把自己的秘密告訴媽媽,是基於對媽媽的信任,希望得到媽媽的理解和幫助。結果媽媽卻沒有尊重孩子的意願,把這件事情弄得一塌糊塗。其實家長在遇到這類事情的時候用不著那麼緊張,應該先聽聽孩子對事情的看法,繼而引導他們去想一些可能解決的辦法,並讓孩子自己嘗試著去解決。這樣既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還可以鍛鍊他們處理事情的能力。

    案例四:家裡沒有我的發言權

    小剛是個有正義感的孩子。一次他看到班上一個男同學欺負女同學,於是上前制止,結果卻和那個男同學發生了衝突,兩個人推搡了起來,為這事小剛的胳膊還受了點傷。回到家,父母看到他胳膊上的傷,劈頭就是一連串兒的指責,“又和別人打架了吧,老說你老不聽話” “行,你不用解釋了,別人怎麼不管呀?”“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讓我們省心呀……”小剛聽了委屈極了,眼淚奪眶而出。

    點評:

    正處於成長期的孩子,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也許不是特別成熟,但是一定是有理由的,這個時候不管孩子做了什麼事,切忌不要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評判孩子所做的一切,一定要給他們解釋的機會。很多家長在孩子做錯事或認為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往往不給孩子申辯的機會,以自己片面的判斷去批評、指責孩子,這樣是不對的。這個時候,應該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訴說,瞭解他們的行為動機,然後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利弊關係,引導孩子從多角度看問題。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只能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專家建議:

    擺脫信任危機,同孩子建立和諧信任的關係,家長應該注意:

    1、要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真正的尊重意味著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他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2、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的家庭氛圍。要讓孩子知道,不論怎麼樣父母都是愛他的,都會支援他,關心他。他可以放心大膽地在家裡談論自己的想法而不會受到批評和指責。

    3、對事不對人。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家長要做到只談事情的對錯,事情做錯了,錯在哪裡,要用平緩的語氣向孩子一一講明,而不是橫加指責。

    4、要經常和孩子溝通和探討問題。當孩子的認識有偏差時,要適時引導,比如家長可以這樣說:“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的,你覺得有沒有道理?”“你的想法很有道理,可是有沒有考慮不全面的地方?”要讓孩子相信和你交流可以得到一些幫助,或者開闊一些思路,這樣孩子就會願意和你交流溝通。

    5、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有照顧自己,處理學習、生活和人際關係的能力,相信他們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意圖。不要包辦太多的事情,要給孩子成長的機會,讓他們經歷成功和失敗。

    6、要賞識自己的孩子。要對孩子的成功給予及時的鼓勵,培養孩子信任自己的能力。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為他們每一次的成長,每一點的進步感到自豪。

    千萬別做“壓力鍋” 父母 用過壓力鍋的人都知道它的方便快捷,也大概都瞭解壓力鍋的工作原理:水在壓力鍋裡被緊密地封閉起來,壓力鍋被加熱時,鍋裡的水受熱蒸發,但這些蒸汽不會擴散到空氣中,它們保留在壓力鍋裡,使得鍋內的氣壓高於一個大氣壓。這樣的話,水要在高於100℃時才會沸騰,在壓力鍋內自然就形成了高溫高壓的環境,飯菜當然就很容易做熟了! 我想說的是,由法國發明家丹尼斯·帕平發明的壓力鍋,最好、最恰當的使用方式就是在廚房裡,不過很奇怪的是,有不少的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居然把自己裝扮成了一隻壓力鍋! “我忍你很久了!”“我好幾次都想收拾你,最後都算了,今天你又惹我!”“你是在考驗我的耐性嗎?”“我不想再說第五遍!” 聽聽這些父母說的話,就知道他們體內的“氣壓”已經嚴重超標,就快到噴發的頂點了!這些話乍一聽,覺得父母還挺“仗義”的,孩子犯了那麼多次的錯誤,他們都“一忍再忍”,沒想到孩子那麼不識好歹,不但沒領情,反而再三犯錯,這怎麼能叫父母不生氣呢! 但是再一琢磨,發現不對,是誰讓父母變成了一隻“壓力鍋”?是孩子?我看不是,恰恰是父母自己選擇了這種方式刺激自己。 孩子常常會犯錯誤,但很多時候,他們由於心理和年齡的特點,根本不知道自己犯錯了,這就需要家長的指導和糾正,時間長久了,孩子的很多行為問題就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得到改善。但是如果父母沒有做到“及時地、耐心地、再三地、平和地”指教,而是選擇咬牙忍耐,那不管時間過去多久,可能孩子都不能順利地“開竅”。 一次在一個朋友家聊天,她六歲的兒子帥帥說要去樓下找小朋友玩,媽媽說:“好,只能玩20分鐘就回來,外面太冷了。”帥帥樂顛顛地就要去拉門,媽媽突然大喝一聲:“帥帥!我說過什麼?”別說帥帥,連我也被嚇了一跳。只見帥帥皺著小鼻子很努力地想了想:“你說……你說玩20分鐘就要回來……”“不!我不是說的這個!你再想想!”我和帥帥一起開始想,可我們實在想不起來她還說了什麼要緊的話。看著兒子發懵的臉,朋友簡直怒不可遏,她衝到帥帥面前提醒道:“昨天,媽媽昨天剛給你說過的,你難道忘了嗎?”看得出來,帥帥趕緊把思維回放到昨天,他眼珠轉了轉,突然想起了什麼:“哦!媽媽昨天說今天晚上做紅燒牛肉!”媽媽聽了帥帥的回答,幾乎要暈倒。“天哪天哪!你到底有沒有長耳朵啊!我昨天剛跟你說了,現在是冬天,外面很冷,出門去的時候一定要戴上帽子,要不然會生病的呀!你怎麼把媽媽的話當耳旁風呢?啊?你是不是想氣死媽媽呀?”帥帥在喉嚨裡憋了一口氣,火速轉身在衣帽隔裡抓上帽子就奪門而逃了。 我在沙發上笑得直不起腰來,帥帥他媽卻氣得呼哧帶喘的。其實,帥帥並沒有得健忘症,也沒有故意把媽媽的話當耳旁風,他只是一心想下樓去玩,忘了要帶帽子和手套而已,在這種時候,媽媽只需要說兩個字就可以了:“帽子!” 實際上,父母對孩子每一次的調教,就和壓力鍋釋放氣體的原理一樣。壓力鍋到了該釋放的時候不釋放,恐怕連灶臺都有被摧毀的危險,父母焦燥的情緒也需要隨機地、合理地調控,才不至於讓自己有一種“一忍再忍,忍無可忍”的悲憤。想想看,孩子們的一日生活,從早晨開始就瑣瑣碎碎、拖拖拉拉,起床、穿衣、洗臉、刷牙、吃早飯、上學,哪一樣離得了父母的催促、監督?不幸的還在後面,隨著孩子放學回到家裡,新一輪的戰爭又打響了!父母一邊要做晚飯,一邊要扯著嗓子叮囑孩子做作業,吃完了晚飯還要照顧他們洗澡,上了床還得講故事,講完了故事還得監控他們是否老實地睡覺……這還僅僅是一個平常日子裡的生活內容,還不包括不定期的“突發事件”,比如孩子像帥帥那樣,一個簡單的戴帽子都記不住,這確實讓人想想都發怵。但是,做父母的樂趣,不也就是來自這平常的點點滴滴嗎?當一個只知道傻笑的小不點兒在自己的教養下,長成了一個活潑健康、獨立自信的小人兒,這難道不是做父母的最大享受嗎?可見,要想不讓自己變成一隻可憐的壓發展興趣比關注成績更重要

    孩子抱怨,假期補習讓他很壓抑

    吃飯時,兒子問我,媽媽,地球在將來是否會變成水球?我點頭,心裡暗喜,這傢伙這兩天的讀書還是有收穫的。誰知兒子話鋒一轉,說,那我們不用學習了,反正到時候人都被淹死了。兒子的話讓我心中一驚,沒想到他考慮到這上面去了。

    我不禁想起早些時候,兒子也說過類似的話。那天,兒子突然向我提出想要一個弟弟,我能理解他內心的孤獨,但是像大多數母親那樣,我說,如果有個弟弟什麼好的都得讓給弟弟,而且上學的學費高,你們兩個只能有一個去上學,這些你都願意?沒想到這傢伙很爽快地說,趕緊讓弟弟去上學吧,我再不用寫作業了。當時沒想那麼多,覺得這是小孩子的幼稚想法,現在想想覺得事情並不是如此的簡單了。

    妹妹說我對孩子的要求太嚴格,總想讓孩子學習,考出好成績,孩子便害怕了,想想她的話也有道理。這次來東北,我提出帶上大外甥,他的英語數學差,我正好可以趁機給他補習。誰知他死活不來,說,和我在一起太壓抑了,只知道讓他學習。壓抑?他竟然用了這個詞來形容,我的付出完全沒有得到肯定,難道順著他胡來就不壓抑嗎?

    到底外甥沒有來,他提出暑假打工掙錢。妹妹倒也爽快,給他找一個燒烤店幫忙的活,一天十元錢。妹妹有自己的道理,反正他也不想學,硬逼著他上補習班,也沒什麼效果,他想打工就讓他去。一打工就知道金錢的價值,必然會體會到上學的好處,到時候自己就知道學習了。如果現在非逼著他學習,恐怕到時連本來的一點興趣也抹殺了,那時才是真正的麻煩!我把妹妹的理論叫做曲線救兒教育。

    本末倒置,讓孩子丟失學習興趣

    興趣比成績更重要。可很多時候,我們把興趣和成績的位置本末倒置了,我就是如此。作為老師,我覺得我們容易犯職業病,見不得孩子有一點玩樂。或許是教初三多年養成的習慣,面臨畢業,我們要求學生吃過飯坐到教室,放學後延長時間讓學生學習,總之,恨不得把時間變成倍數讓學生學習。如果看到學生在玩或沒有進教室,我們就很生氣,當然這些要求我也不自覺地用到了我孩子身上,他只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如何受得了?怪不得一到週末非要上妹妹家去住,現在想想自己總是有很多做的不對的地方。

    什麼是成績?我們通常把分數看做成績,其實成績不只是簡單的用分數來衡量的,有時成績和分數沒有太多的聯絡。比如說某人在工作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這個成績和分數有關嗎?對於孩子來說,成績就是能力的體現,而這個能力的基礎就是興趣,而興趣需要廣泛地發展。可以這麼理解,在孩子不同興趣的基礎上,表現出自己的能力就是成績,而成績的取得必須要有廣泛的興趣來護航。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在無形中磨滅了孩子的興趣,比如我們用課本代替課外書,用跳繩來代替乒乓球等,孩子把學習看作是恐懼的事情,特別是作業的出現更讓孩子體味到學習的無味。當我們的孩子抱怨學習沒意思時,我們是否想過只是興趣單一的問題呢?

    我現在不再要求孩子每天必須做到什麼,而是讓他自己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其實不一定非要拿著語文課本讀,他捧著一本課外書不也是學習嗎?一旦我們規定了任務,孩子就沒有了興趣,好像這個任務是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對於日記,我也不再要求兒子天天寫,與其記流水賬,還不如一週寫一篇高質量的作文;不喜歡跳繩那就不跳了,打籃球不也是在跳中練習嗎?給孩子自由才能讓孩子橫向發展,孩子才能有更寬的興趣,否則,在一個規定的狹小的範圍內,孩子雖然被拔高,但卻脆弱,經不起風雨。

    只要培養好孩子的興趣,我們遲早能成功,失敗幾次也沒關係;只要我們懂得呵護興趣,孩子就會在發展中前行,成功是必然的事情,因為發展興趣比只關注一個分數更重要。

  • 2 # 無名老律師陳維國

    這是一個家庭教育的難題。現代媒體發達,學生接受的各種資訊的影響很快,在某種程度上,學生接受的資訊比家長還多,從而導致許多家長在知識上、智力上與孩子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致使家長的信任度被降低。

    另外,許多家長經常對孩子實施錯誤的教育方式,如打罵、或者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統一,致使家長的信任度被降低。

    還有許多家長不能以身作則給孩子以良好的教育影響,致使家長的說服力下降。比如,許多家長喜歡上網遊戲,卻禁止孩子上網遊戲;有的家長經常參加賭博,卻禁止孩子參加賭博遊戲;有些家長對自己的父母不孝,卻要求孩子對自己孝順;有的家長有許多不良嗜好,卻限制孩子同樣的嗜好;有的家長說假話、欺騙他人、偷盜他東西、愛佔別人便宜等,都與孩子接受的社會教育要求不同,他們自然而然地會不再信任父母。

    比如,有一個以請病假為由逃學去遊戲廳打遊戲,他對孩子懲罰的時候問道:“你跟誰學的撒謊?”

    孩子說:“跟你學的。你經常請病假去打麻將,不也是撒謊嗎?”

    爸爸知道是自己的不良品行影響了孩子,從此不再打麻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潤梅羊肉臊子面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