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甯先生2

    二戰二十發彈匣輕機槍一般是前期,例如德國的傘兵裝備的fg42,美軍的勃朗寧1918,中國的zb26,因為輕機槍都是採用氣冷而不是重機槍的水冷或者通用機槍的附加氣冷套件,因此散熱效率低下,如果彈匣容量大,則會導致槍管受熱時間長,發射過多彈藥可能會炸膛。不過這些可能是陸軍的慣例彈匣容量較低供彈可靠,二戰中前期沒有自動步槍,輕機槍更多是精確短點射壓制栓動步槍,後來mp44等突擊步槍出現使得很多輕機槍都改稱自動步槍了例如fg42和bar1918。也有zb26升級版zb30和英軍的布倫輕機槍也是才用三十發,法國也有一種垃圾輕機槍,才用三十發供彈,故障率超高,二戰前期彈匣技術不過關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 2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大都由兩人組成輕機槍戰鬥小組,一名是射手,具體操控輕機槍;一名是副射手,兼彈藥供應手,並隨時準備射手犧牲時,能馬上頂上去操控輕機槍。

    由於輕機槍是伴隨步兵作戰,要求射手能持輕機槍與步兵前行,提供火力掩護步兵衝鋒,所以輕機槍都是彈匣供彈方式,不似現在的班用機槍,有的都可以彈鏈供彈了。

    當時輕機槍,大都採用20發彈匣供彈,當然,也有特例的,譬如日本軍隊就使用30發漏斗供彈的歪把子輕機槍,蘇聯軍隊使用47發彈盤供彈的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二戰時期,由於槍械材料的原因,所有輕機槍都非常沉重,譬如歪把子輕機槍重達20.5斤,且還是空槍狀態;勃朗寧自動步槍空槍狀態重達15斤,架上兩腳架後,分量就更沉了,整個二戰時期,美軍就將其當作輕機槍來使用。

    因此,二戰時期的輕機槍,採用彈匣供彈的,基本上都是20發,譬如捷克ZB-26輕機槍,但脫胎於捷克ZB-26輕機槍的英國布倫輕機槍,為了增強火力就採用了30發的彈匣。

    至於二戰時期,輕機槍採用20發彈匣的原因,最主要是為了減重的需要,因為空槍都超過了20斤,加上空彈匣和子彈,重量就更大了。

    此外,也是出於射擊穩定性考慮,當時軍隊對輕機槍射手要求,都會掌控打2-3發的短點射,既提高射擊精度,增加了殺傷效果,又節約寶貴的子彈,短點射壓制大都持栓動步槍計程車兵,完全能夠勝任了。

    最後,由於二戰時期的輕機槍的彈匣都安裝在槍匣上方,採用30發的彈匣,多少會影響射手的視野,可能也是採用20發彈匣的一個原因。

  • 3 # 世紀末之魔術師

    因為,輕機槍主要是在一戰由英華人推廣。但是,他們認為它的作用類似於如今的衝鋒槍。更多的是在士兵的時候,對於區域性的火力點進行清除。至於火力壓制那是重機槍和火炮的任務。因此,輕機槍的靈活性非常重要!如果,彈容過大,肯定重量↑。當然,靈活性也隨之↓!

  • 4 # 例如101908651

    1、重量問題。二戰輕機槍很重。子彈也重,多數用的是全威力步槍彈。2、材質問題。二戰時輕機槍不適合長時間連射。槍管無法承受。3、作戰需求。持續射擊那是重機槍乾的活。輕機槍是伴隨步兵衝鋒的。4、對手問題。二戰雙方武器一栓動步槍和半自動步槍為主。這些武器射速慢裝彈量少,所以20發輕機槍算可以了。5、時代科技問題。你覺得二戰輕機槍裝彈量少。你怎麼不問黑火藥時的火銃他怎麼不用連發呢。

  • 5 # 戰壕

    當時的作戰中,輕機槍主要就是伴隨步兵作戰,需要不停的機動,所以此時需要嚴格控制輕機槍的重量,所以在彈容量方面,就明顯不如重機槍了,往往只有幾十發子彈,比如ZB26捷克式輕機槍就是20發彈匣,英國布倫式機槍是30發,蘇聯的DP機槍較多一些,是47發。

    雖然當時已經出現了MG34通用機槍這樣的劃時代產物,但是當時其他國家還是沿用著此前的戰術思想和設計目標,劃分輕重機槍,重機槍用於防禦、火力壓制等這些任務,一般使用彈鏈供彈,採用水冷散熱,比如蘇聯馬克辛M1910機槍、美國M1917機槍,不過也有另類,比如日本的92式重機槍使用的就是30發的彈板,火力持續性不佳。

    而輕機槍,伴隨步兵班組作戰,減重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美國的M1918勃朗寧輕機槍,使用20發彈匣的重量就已經達到近10公斤,已經很沉了,而20發基本已經能更夠勝任輕機槍的任務了,無非就是更加頻繁的換彈罷了。而增大彈匣容量的也有,比如布倫式就改成了30發,再大就沒有必要了,供彈可靠性是個問題,而且過大的供彈具攜帶起來也很麻煩,比如蘇軍的DP機槍使用的47發彈盤體積太大,攜帶極為不便。

  • 6 # 兵器世界

    很多答主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輕機槍橫行的二戰時代為了降低士兵載荷,普遍將輕機槍設計得很輕,同時將彈倉容量限制在30發以內,而20發彈匣比前一種更輕、更小,因此更適合輕機槍使用,因此在各種輕機槍上都出現過20發容量的彈匣。

    捷克人在設計輕機槍時充分考慮到減重的需要,ZB-26不僅採用了結構簡單的氣冷式槍管,還用導氣式原理代替了傳統的機械式退殼原理,這樣做也是也是為了減重。因為導氣式原理雖然多了一個導管和活塞,但卻省略了複雜的退殼機構,反而更簡單也更輕便了。

    劉易斯機槍設計的很失敗,它的冷卻槍管和盤型彈匣都不利於減輕重量,圓盤狀的彈匣也利用了彈簧的力量供彈,省去了重機槍“撥彈滑板”輸彈機構的重量,但是彈匣本身也很重啊!看看上圖的視覺效果就知道,劉易斯機槍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它的槍身空重11.8公斤,加上填滿子彈的盤型彈匣之後估計在14公斤左右。

    大正十一式的漏斗式彈匣內可以裝填6個彈夾,一共30發子彈,當子彈連續激發時利用後坐力帶動複雜的退殼、上彈機構,將彈夾一點一點向右移動,這個過程中最核心的機械構造就是一個鋸齒狀的“撥彈滑板”輸彈機構,如上圖所示,這種鋸齒狀的撥彈板運動軌跡很複雜,同時也帶來巨大的重量。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全重10.2千克,而捷克式的重量僅有9.6千克,它使用的還是7.92mm子彈,大正十一式使用的是6.5mm子彈。

    (恍然大悟的日本改進了大正十一式的氣冷槍管和彈匣,由此誕生了99式)

    捷克式的瘦身秘訣就是在退殼、上彈原理和彈匣上下功夫。導氣式原理省卻了鋸齒撥彈板和其他很多發雜的零件、彈匣也避免了漏斗和彈夾的重量,因此捷克式槍身很小、很輕、很緊湊。20發彈匣使用彈簧板將子彈向下壓,密封的彈匣結構使它不需要沉重的潤滑油油壺(大正十一式內建一個油壺),但這種設計也是有代價的!

    使用彈簧板的彈匣早在一戰就出現過,當時的設計彈匣不能取下來,子彈只能手動裝填到機槍的彈倉裡,這時候彈簧板彈匣裝彈速度很慢,相比之下漏斗式彈匣更快。捷克人想到的辦法就是採用可更換的彈匣加快裝彈速度。這時候為了便於攜帶,彈匣內的子彈數量就不能太多,20發是最好的選擇了。英華人決定採用ZB-26時覺得20發太少,因此改成了30發容量的彎型彈匣,代價就是重量猛增到10.6千克。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願意犧牲彈匣容量來降低重量,德國在研製通用機槍時毫不猶豫的使用了彈鏈式供彈,這就是鼎鼎大名的MG-34\42機槍,使用彈鏈就必須使用重機槍的撥彈滑板式輸彈機構,因此德國通用機槍的重量高達12.1千克,比歪把子機槍還重。

    但是相比美國M1919A6式機槍好得多,後者槍身重量高達14.7千克,M1919是很尷尬的存在,它比重機槍輕、比輕機槍重怎麼用都不是很合適,最後被M60通用機槍取代了,而後M60是融合了納粹傘兵槍與MG42形成的產物,在此不做介紹了。

  • 7 # theWilZ

    首先,要知道輕機槍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就不難理解了。

    一戰讓重機槍一戰成名,當時的戰爭就是戰壕鐵絲網加炮火來配合機槍陣地。

    到了二戰,吸取了一戰的經驗,機槍陣地被重點照顧,成了第一威脅目標,加上坦克,飛機,都出來了,精確炮火覆蓋,使笨重的重機槍很難發揮出一戰的戰鬥力。

    由此,才大力發展輕擊槍,優點,輕,兩三人作戰小組,機槍手,副機槍手,彈藥手組成的機槍小組可以在戰壕來回迂迴,被發現,換個地方再來。缺點,射程,持續性沒有重機槍好。但是貴在便宜,可以佈置多個機槍組,至於射程,二戰期間飛機坦克都來了,遠距離阻擊戰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有一個誤區,實戰中絕不會像神劇那樣,扣住班機噠噠噠噠噠,輕擊槍大多數是點射,單點,兩連發三連發短點,用數量優勢配合步槍形成火力網,20發可以有效短點7-10次,效果還是不錯的,加之輕擊槍在設計上,換彈夾,槍管都比較迅速,機槍的總體數量上來了,換彈夾也不是大問題。

    回到上面,最主要的,輕擊槍存在的根本優勢就是輕,你覺得多10發20發子彈,也不見得重了多少?錯了,輕擊槍是要機動的,機槍手不僅要扛機槍在戰壕穿梭,找到有力射擊點以後還要臨時改造戰壕,架機槍,這才是重活,多5斤10斤也許扛起來沒什麼,但是在子彈橫飛的戰壕,架機槍,校準,固定一系列做下來,輕出來的5斤10斤也許會讓你更快的投入戰鬥!

    捷克的20發彈夾可能到了二戰後期也不夠用了,所以有了30發的,布倫標配的也是30發,那也是後期的戰爭需要,槍械的發展也是從戰爭上不斷改進的,但是20發對於二戰前夕絕對是夠用的,絕對可以勝任戰爭賦予它的任務。

  • 8 # 一口紅1

    二戰時期步兵的武器大部分是栓動步槍,5發彈容量,輕機槍20發連發短點射足以對付衝鋒的步兵,不會像影視劇裡那樣摟住板機不鬆手。

  • 9 # 飛行者埃裡克

    因為面對一眾拉大栓的,20發基本是夠壓制一個班的步槍手了。畢竟大多數的人二戰輕機槍都設計於20年代,稍後設計的布倫就改30發了。G34也用彈鼓和彈鏈,美帝也有用彈鏈的M1919。

  • 10 # 優己

    沒其他原因,就是因為重!一把槍連著子彈好幾十斤重,扛著這玩意兒打仗那對戰士的體力要求會很高的。在當時並不是所有機槍彈夾都是30發,還有轉盤式彈夾轉盤式彈夾的容量有90發的,但是呢,在當時所有人在關於轉盤式彈夾還是直插式彈夾的選擇上時都選擇直插式彈夾,因為輕。端著這麼一柄槍每多一斤重量都是大大的負擔。

    其次,關於直插式彈夾為何排彈是30發而不是25發或者35發等其他數目的子彈主要是因為方便於裝箱運輸。當時的子彈在運輸的時候要考慮一個三五裝比,就是子彈箱子的長寬比例是5比3,這是因為裝車的時候好排,橫著排或者豎著排都是根據車輛的比例來安排的,儘量的讓卡車能夠多裝子彈。而這種數量的比例來裝到牛車馬車上時也可以符合比例。

    最後,當時除了裝彈夾的機槍也有裝彈鏈的機槍,這種裝彈鏈的機槍完全不考慮裝多少子彈了,都是看彈鏈有多長就能有多少發子彈,一般來說是有150發彈到200發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鏽鋼與碳鋼焊接使用什麼牌號的焊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