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滿清、洋人、湘軍聯合剿滅了太平軍,圓明園被英法燒了曾國藩為啥不去護駕?
8
回覆列表
  • 1 # 普羅米修斯58345201

    一、遠水解不了近渴。二、也沒有這個能力護駕,英法聯軍的武器裝備處於絕對優勢。三、也未必有心去護駕,也許大清直接滅亡才是最想要的結果。四、也想儲存實力,有實力才有資本,曾國藩沒有另起爐灶稱帝已經是對得起滿清了。五、即便曾國藩想去護駕,也不會得到部下擁護,湘軍和太平軍作戰,主要是為了集團利益,而非為滿清天下考慮。六、民意不可違,天下百姓主流民意是反清的。

  • 2 # 一點點歷史

    咸豐是個多災多難的皇帝,內憂未平,外患又起,曾國藩分身乏術,遠水救不了近渴。

    我們先來看時間

    1856年英法聯軍以換約為名,先是與清政府展開談判。這一年曾國藩正被太平軍困於南昌,直到9月爆發“天京事變”曾國藩才得以解圍。

    1860年9月,英法聯軍從天津登陸進逼北京,同年10月18日火燒圓明園。而同時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解了天京之圍,隨後陳玉成和李秀成一鼓作氣,幾乎肅清了江南地區的清軍,清軍在江南形式極為不利。

    北方也有重兵

    當時曾國藩坐鎮江南和太平軍鏖戰,而在北方也有名將重兵。

    曾格林沁就是抵抗英法聯軍的主要清軍將領,曾格林沁率領清軍曾在大沽口大敗過英法聯軍,曾讓清政府看到了徹底消滅外敵入侵的曙光。

    但是由於咸豐皇帝在戰和之間搖擺不定,喪失了取勝良機,八里橋慘敗也是出乎清政府意料。最終導致北京淪陷,圓明園被焚燬,而此時的咸豐皇帝早已經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

    曾國藩不去有理

    曾國藩為什麼不去勤王,首先當然是江南戰事刻不容緩,洋人打過來無非是要談判,區區這點兵力,想滅大清,還是痴人說夢,但是太平軍就不同了,如果此時放任太平軍繼續攻城略地,會動搖大清統治的基礎。

    其次,曾國藩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湘軍軍餉嚴重不足,所依靠者不過是攻城之後的搶掠,進京勤王對於湘軍來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最後,湘軍是曾國藩的命根子,也是他得以在朝廷立足的根本,北上勤王如果拼光了,將來在拿什麼立足。

    出於以上考慮,曾國藩最終沒有北上勤王,而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洗劫了圓明園,給中華文明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

  • 3 # 狼煙火燎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候,曾國藩正在為剿滅太平天國而搞得焦頭爛額,而且太平天國牽制了清軍一大半的兵力,否則英法聯軍恐怕也不敢登陸作戰!

    太平天國作為起義軍,歷史給他太多好的評價,其實太平天國有些不人道,濫殺無辜,就有點ISIS恐怖分子的味道,整個南方死亡的人數比整個抗 戰損失還多,不是因為戰損,而是因為濫殺無辜,這大大降低了當時的清政府的國力,而且將最富裕的江南變成了人間地獄,整個清軍的大部分兵力都被牽制在這個地方,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也牽制在這個地方。

    而對英法聯軍的抵抗說白了只是偏師!當然客觀的講還有軍隊理念和武器的代差,3萬騎兵部隊在一個橋頭衝鋒被全滅,犯了作戰大忌,也見證了西洋火槍的威力,原來騎兵弓箭時代真的已經落後了。

    內憂外患造成清政府國力嚴重衰退,而曾國藩藉此掌握了自己的軍隊,而且有了稱帝的一切條件,如果曾國藩有司馬懿的野心,恐怕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但也很可能完成國家的分裂!

  • 4 # 中學地理楊老師

    圓明園,是清代的皇家園林,始建於1709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雍正帝)的賜園,後經過了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朝的不斷擴建,到咸豐帝時,已經經營了150多年。

    圓明園復原圖

    圓明園結合了中西建築藝術成就,聚集了古今藝術珍品和歷代的圖書典籍,是世界上少有的壯麗宮殿和園林,在當時的世界上恐怕只有法蘭西的盧浮宮和凡爾賽宮才勉強有資格與圓明園的區域性相媲美,絕對是當之無愧的萬園之園。

    圓明園遠瀛觀復原圖

    圓明園大水法復原圖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列強得寸進尺,沙俄更是趁火打劫,利用清政府忙於鎮壓太平天國的機會,藉口換約不斷的挑起事端。英、法軍隊於1860年8月在塘沽登陸,9月下旬逼近北京。咸豐帝在慌忙之中帶領后妃與主要官員逃往熱河,只留下恭親王奕訢在京負責議和。

    咸豐帝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佔領了北京西郊的圓明園,圓明園在慘遭搶掠之後,又被縱火焚燒,這座藝術瑰寶,萬園之園在戰火中損毀嚴重。同治帝時,清政府欲修復圓明園,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匪盜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圓明園遺址

    京城淪陷,皇帝行宮被燒燬,是晚清政府的最大恥辱之一。這個時候,其實在中國的南方,湘軍已經基本組建完畢,並且在曾國藩的率領下,戰力越來越強。不禁有人要問,英法聯軍進犯北京的時候,曾國藩為什麼不來解救?

    湘軍主帥曾國藩

    顯然,曾國藩的湘軍既救不了北京,也沒想救北京。

    首先,面對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咸豐帝採取的是先安內再攘外的政策。

    在清政府看來,西洋人侵略中國,本質上無非只是要撈點利益,洋人既沒有滅亡清朝的野心,也沒有滅亡清朝的實力。但是太平軍就不同了,他們的本質目的是要推翻清朝,改朝換代。一個是肌膚之痛,一個卻是心腹大患,曾國藩同樣也是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的。

    八里橋之戰

    所以在整個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不管北方的戰事多麼吃緊,清政府的主要軍隊都在忙著鎮壓各地的起義軍。對於英法聯軍,咸豐帝完全抱著打一場勝戰,就趁機罷兵言和,如果打不贏大不了多賠點錢的心態,寧與洋人,不與家奴,並沒有認真的備防,最後招致慘敗。

    湘軍與太平軍對峙安慶

    與此同時,在英法軍隊威脅京津的時候,湘軍的主力正在圍攻長江下游的重鎮安慶。在九江被清軍攻佔之後,安慶已經成為南京上游北岸的最後一個屏障。湘軍對安慶抱著誓死必爭的態度,在圍困安慶的近兩年時間裡,不論是陳玉成率軍西征,威脅武昌也好,還是李秀成從江西進軍湖北也罷,湘軍絲毫沒有放棄對安慶的圍攻。所以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曾國藩也不可能撤出主力軍隊,勞師遠征去解救安慶。

    捻軍的活動地區

    而且即使曾國藩真的放棄了進攻安慶的想法,從安徽戰場撤出主力,北上去救援北京。千里迢迢,除了太平軍,北方還有捻軍,以及各地的起義軍,湘軍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根本沒有條件北上。

    其次,曾國藩的湘軍即使北上,也未必救的了北京。

    曾國藩不同於僧格林沁、勝保這些人,他對西洋人有著相對比較清楚的認識。作為最早睜眼看世界的漢族官僚,曾國藩很清楚中、西方在技術上的差異是非常巨大的,軍隊的戰鬥力和戰術理念都有很大的差異。正是以曾國藩為首的漢族官僚看到了中西的巨大差異,所以後來他們才力主進行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自強。

    湘軍的兵勇

    所以湘軍雖然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表現的非常出色,但是若要與英、法軍隊交戰,曾國藩還是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的。如果湘軍主力北上的話,不僅攻佔的城池可能會再次被太平軍佔領,自己也未必能阻止英法軍隊,那就得不償失了。不誇張的說,太平軍完全有機會起死回生,扭轉天京事變後的不利局面。這顯然是咸豐帝不願意看到的局面,也是曾國藩不可能接受的局面,因而曾國藩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去救援北京。

    太平天國起義

    最後,也不排除曾國藩沒有想到兩萬多英法軍隊竟然就順利的拿下了京師的可能。

    雖然八旗軍隊腐朽不堪,並且與英法軍隊的武器裝備差異也很大,但是畢竟中國是主場作戰,並且英法軍隊軍隊數量也並不是很多。所以曾國藩恐怕也沒有想到區區兩萬聯軍,就敢登陸華夏,直接進攻京城,最後居然一路順利的就打下了北京城。

    事實上,二十歲就坐上龍椅的咸豐帝與他那暮氣沉沉的老爸道光相比,還是相對勵精圖治的,這從他執政之後的一系列施政舉措還是可以看出來的。不過咸豐帝即位之時,清政府早已內憂外患,太平天國、捻軍、天地會、各地的少數民族紛紛起義,這讓咸豐帝也是一籌莫展。對英法聯軍的抵抗也並非不積極,無奈雙方武器裝備差距實在太大,加之清軍有限的兵力都在全力鎮壓太平軍,八旗兵早已腐朽不堪,最後是損兵折將,八里橋一戰,清軍損失了1200多人,英法聯軍只有5人陣亡,足以說明雙方的技術和戰鬥力上的差異是十分巨大的。咸豐被迫離宮避禍,最後死在了承德避暑山莊。

    曾國藩的湘軍雖然戰鬥力比腐朽的八旗軍隊要強很多,但是和英法軍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並且主力被太平軍牽制在長江流域,最終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焚燬了圓明園。

    圓明園遺址

    無論如何,圓明園的焚燬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最大恥辱之一,而至今還殘存的廢墟也在時刻的提醒著華人,牢記歷史,落後就要捱打。

  • 5 # 腦洞大開的歷史

    火燒圓明園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恥辱,發生在1860年10月,屬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範疇。問題問曾國藩為什麼不去護駕,其實也就是問曾國藩為什麼不去救首都北京。

    曾國藩既然沒去北京救駕,那麼他人在哪兒,在幹啥?

    安徽祁門,一個不算大的小城,曾國藩把大營紮在這裡,而他弟弟曾國荃正率領幾萬大軍圍著太平軍在長江上的重鎮安慶。

    自從李秀成和陳玉成第二次樅陽會議後,兩人聯手,打出了一連串眼花繚亂的戰績。太平軍千里奔襲杭州,逼江南大營主力回援,設伏於半途,圍殲了這支援軍,繼而進攻空虛的江南大營,二次擊破江南大營。

    此時,唯一能和太平軍抗衡的,只有曾國藩麾下的湘軍。曾國藩認為,長江是一條龍,武漢為其首,安慶為其中,南京是其尾,武漢已經被湘軍收復,要想拿下太平天國首都南京,必須先收復安慶,安慶一日無險,則南京一日無恙。

    太平天國也深知安慶的重要性,所以四大主力雲集天京,四大統帥陳玉成、李秀成、李侍賢、楊輔清共同制定了“三步走”戰略,即先取蘇常,西征武漢,回援安慶。

    太平軍的精銳盡出而來,曾國藩手頭的實力不堪重負,哪還有力量去救北京?

    而且,他自始至終認為,和洋人打交道,能依靠外交的就不要動武。

    退一步說,就算曾國藩率軍北上救駕,不僅沒用(他認為湘軍不是洋人的對手),還會造成整個南方被太平軍橫掃的危險,拿不下安慶,可能導致武漢不穩,數年之功將毀於一旦。

    所以,儘管朝廷幾次催促,意志堅定的曾國藩始終不為所動,還是按照自己的原計劃行事,湘軍主力一兵一卒也不北上,而是集中對付南方的太平軍。

    事實證明,曾國藩的決策是對的。他堅持拿下重鎮安慶,使太平天國大勢已去,一蹶不振。在北方,清政府也與英法簽訂合約,穩住了江山。從這一點看,曾國藩確實是個出色的戰略大師。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 6 # 大風196272470

    圓明園被焚後肅清王和幾名大臣返回園中,發現以經變成一片焦土,被掠奪的奇珍不計其數……橫屍遍地太貴妃自溺幾名官員又在鴻慈永固廢墟發現了數百具屍體……這時湘軍首領曾國藩他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 7 # 文蹤旅跡

    今天我們說說來圓明園被英法燒了,曾國藩為什麼默然處之、不去救駕的問題。要說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把曾國藩和左宗棠比較著說好一些。

    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佔據圓明園。清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援下,下令搶劫圓明園中的珍寶藏品,搶不完帶不走的就破壞,最後與法軍直接燒燬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衝入圓明園,縱火焚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這場大火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這場大火連燒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圓明園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上至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法國著名文學家雨果就曾經這樣評價,“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搶劫,一個進行放火,他們共享了圓明園這座東方的巨大寶庫,卻還無恥的認為自己取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

    就這樣一場大火讓藏有各樣先賢智慧珍寶的萬圓之園化為灰燼,而當時晚清名臣曾國藩和左宗棠的反應卻截然相反。

    當時,正是曾國藩建立功勳、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先是在太湖之中打敗了太平軍的將領陳玉成。後來又成功出任了兩江總督。這意味著他終於到了一個位高權重的位置。

    曾國藩對於英法聯軍放火燒燬圓明園的行為,在當時其實是沒有做出明確表態的。當時的曾國藩選擇了得過且過,默不作聲。兩年之後,他才提及了自己的看法:當初聯軍的部隊入侵北京,一把火燒掉了圓明園、燒掉了京西的三園五山,搶奪中華瑰寶,這些僅僅只能算是小惡。至少聯軍的部隊並沒有攻佔紫禁城和太廟,沒有衝入皇宮挾天子,所以他們也算不上侮辱了清朝皇室的列祖列宗。況且英法聯軍在上海、寧波等地,還幫助朝廷一起剿滅太平軍,給清軍提供了一些戰備武器,這些都是“有助於”晚清的。因此在曾國藩看來,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做法,最多隻能算是小惡罷了。在曾國藩看來,或許透過這樣的方式給他們一點報酬也未嘗不可,但至少瑕不掩瑜,功不抵過。

    那麼左宗棠對於這件事又是一個什麼看法呢?

    當左宗棠聽到這個訊息之時,他正在徵軍的途中,那真是北望中原,悲憤不已,輾轉反側,不得安眠。左宗棠的內心,大有古人得知故土已失、朝廷無能的痛心疾首。打從這次事件發生之後,左宗棠就對英華人和法華人十分的警惕,甚至不願與他們為伍。

    左宗棠在興辦洋務運動的時候,更是堅決不僱傭英華人。再後來,左宗棠在擔任浙江巡撫的時候,得知境內有一支由法華人組建的“常捷軍”,更是直接出面對其警告,嚴禁他們騷擾浙江的民眾,否則就會嚴辦他們。

    這樣對比來看,一個文臣思維,一個武將思維。曾國藩認為只要沒有觸犯到朝廷宗室、太廟,那些天朝上國應有盡有的寶物,丟了也就丟了。天大地大,江山最大,社稷最大,只要天子在,天便不會塌。這也是歷朝歷代許許多多文人保有的一種思想。而左宗棠則認為“犯我中華,雖遠必誅”,無論是侵犯國土,還是在國境內肆意燒殺搶掠,都是不可容忍的。

    居廟堂之高的人總容易忘了開疆拓土之難,很少見到“邊庭流血成海水”的慘烈景象。因此也就一直認為天子在,宗廟在,即為天下在,民心在。而左宗棠的戎馬生涯讓他成為一個血氣漢子,從此警惕敵人,警惕英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下南洋在東南亞的雷州人,都說自己是潮汕人,而不說是雷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