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這要從北宋的海上之盟說起。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宋廷排使節自山東登(今山東蓬萊)、萊(今山東掖縣)泛海赴金,簽訂了共同滅遼復燕(今北京)的軍事合作盟約 。由於雙方地理上受遼阻隔無法在陸上接觸,而需要海上經渤海往來而得名。

    海上之盟結果是金宋聯合消滅了遼國,但是接下來金國又發起了對宋朝的進攻,滅亡了北宋。

    這件事讓南宋吸取經驗教訓,並沒有馬上同意和蒙古聯合消滅金國。

    然而金並沒有接受南宋的友好表示,反而希望透過進攻南宋,來彌補自己受到的損失。

    在擊敗入侵的金軍以後,南宋才意識到並不能和金和平相處,所以才同意了和蒙古聯盟。

  • 2 # 窩在紙盒子裡的貓

    回答“為什麼?”,這個真的沒有辦法回答出為什麼。但是透過各個方面的史料可以瞭解到,中原漢民族數次被外族侵略甚至滅亡:北宋被金滅亡,南宋被蒙古滅亡,大明被滿清滅亡,中國近現代遭到日本的侵略屠戮。雖然這幾個歷史事件發生時的各個年代不同,時間久遠的可相差數百年,但是每個事件發生時中國的社會形態是相同的,不管是官場政治生態還是社會民眾生態。有一本書值得閱讀:《韃靼征服中國史》、《韃靼中國史》、《韃靼戰紀》三合一本,這本書是由明末清初在華傳教的歐洲傳教士根據親歷撰寫,閱讀了這本書後你會發現很多殘酷的歷史真相,當今天我們在談到日本對中國下犯下罄竹難書的暴行,痛感中華民族苦難深沉時。其實早在300多年前滿清在滅亡明朝漢族政權時,所有的場景就己經上演過一遍了。日軍侵略屠戮華人民與滿清屠戮漢民族,兩者近乎是歷史重演。所以題主問為什麼南宋居然聯合蒙古滅亡金國政權?這個問題純粹就是皮毛,中原漢民族幾次亡國滅種的原因與這個根本不搭界。你好好把《韃靼征服中國史》看明白了,你也就明白了中華民族的苦難歷史在最近幾百年為什麼總是一遍遍地重演?許多事情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 3 # 史海悠遊閭春暉

    因金宣宗南遷後,與南宋屢起戰爭,以及在親眼見過蒙金戰場的出使金國的使臣真德秀等人,對蒙古軍武力的拜服,南宋朝廷為了抵禦金軍南下的威脅,曾兩次派遣使臣苟夢玉等前往中亞,與成吉思汗接洽聯蒙抗金的事宜,雖然由於成吉思汗當時的主要精力正用於攻打花剌子模,而指揮中原戰場的統帥木華黎國王沒有進一步與南宋朝廷取得聯絡。但成吉思汗本人,對於聯合宋軍攻滅金國卻是很有興趣的,在其逝世前告誡諸子和眾將時,說到了自己已經來不及去實施的戰略: 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汴京)。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蔽,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客觀來說,成吉思汗的這套戰略正擊中了金國防線的軟肋,多年後的滅金,也正是遵循這一戰略思想的結果。但當時成吉思汗去世後,由於諸子間因汗位不睦,拖雷監國數年間,蒙古軍基本處於收縮防禦階段。而南宋方面則經歷了宋理宗政變登位的事件,權臣史彌遠主政,把有可能成為政治對手的大臣全部予以貶逐,包括主張積極聯蒙的真德秀等人,加上之前蒙古軍在攻打金國鳳翔時,曾有偏師竄入宋境殺掠,因此史彌遠就此中斷了與蒙古的外交接觸,宋蒙聯合之事一時間告吹。

    等到窩闊臺汗下詔三路大舉伐金,以斡陳那顏部攻山東,自己率博爾術、失吉忽突忽、口溫不花、塔思國王等主力正面攻打河南,而以拖雷率軍依照成吉思汗戰略,假道宋境,抄出關中金軍集團背後。十月十七日,拖雷軍隊連續攻佔鳳州、西和州等南宋邊陲城鎮後,派出使臣速不罕前往沔州,正式向南宋守軍提出“假道”的要求,但宋軍將士早已接到不予蒙古軍便利的命令,且對於拖雷軍連破宋軍城鎮之事非常惱火,因此沔州守將張宣遣部將馮擇偽降,誘殺了速不罕等。拖雷聞訊後大怒,認為南宋“背盟毀約”,遂大舉進伐宋軍,以按竺邇、劉黑馬兩路出兵,攻克要隘饒峰關後,沿嘉陵江南下,殘破川北城寨一百四十多處後,方回師包抄金軍後路。

    面對蒙古軍露出財狼本色後,宋廷對於是否聯蒙抗金再次出現激烈爭論。在此期間,拖雷在得到口溫不花、塔思部增援後,在三峰山會戰中幾乎全殲金國關中精銳,其後窩闊臺、拖雷北返,以速不臺、塔察兒率軍圍攻汴京、蔡州等金國殘餘勢力,但金兵困獸猶鬥,速不臺等自感兵力不足,遂又派出使臣與宋商議聯合滅金事宜,提出若南宋能出兵助糧,滅金後黃河以南皆歸宋朝所有。

    有了這個誘人的條件後,宋廷中支援與蒙古結盟的臣僚大增,於是宋廷派遣史嵩之等前往拜見窩闊臺汗,基本達成了盟約。這期間,金哀宗也曾派使者來宋尋求聯盟,但為時已晚,惱羞成怒的金哀宗採納了部下粘哥完展的計劃,準備西向奪取川蜀立足,但西進金軍在宋唐、鄧守將孟拱的打擊下,潰不成軍,武仙部七萬人被俘,金國元帥右監軍烏古倫黑漢陣亡。

    唐鄧之役,標誌著南宋已經正式開始了聯蒙抗金的軍事行動,十月初,宋廷應蒙古方面要求,委派孟拱、江海率軍兩萬北上蔡州,並運糧三十萬石給蒙軍解困。十一月五日,宋軍進抵蔡州城下,孟拱入蒙古大賬與塔察兒見面,劃分攻城範圍,蒙宋聯軍圍攻蔡州、滅亡金廷的戰爭就此展開。。。。。

  • 4 # 小奔說史

    王夫之評價南宋聯蒙滅金的歷史,稱:“借金滅遼失中原,借元滅金失江左”。

    那麼,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蒙古滅金起始於1210年結束於1233年,前後長達23年。

    戰爭開始,金華人口千萬,幅員千里,根本不在乎蒙古這樣的小國,但隨著戰爭的進展,蒙古不斷取得勝利,金國一敗再敗,被迫從中都(北京)遷都汴京(開封),依託黃河、潼關苟延殘喘。最後,在被迫放棄汴京,在蔡州徹底滅亡。

    在這麼一個長達23年的過程中,南宋對於蒙古和金國的態度,是根據戰爭的進展從而不斷加以調整。

    並不是說,一開始南宋就要和蒙古滅金,或者說南宋不同意聯合蒙古進攻金國,就能阻止金國滅亡一樣。

    一、預感金國滅亡不可避免,但不知道如何應對

    南宋最早得知蒙古進攻金國是在1211年,這一年,距離第三次宋金戰爭已經過去了四年。

    6月,按照慣例,宋朝使臣餘嶸前往金國中都祝賀金國皇帝的生日,但讓餘嶸感到奇怪的是,他走到涿州就無法前進了。

    很快,餘嶸得知蒙古軍隊正在大舉進攻金國,而且在野狐嶺一戰中,金國三十萬精銳軍隊被全殲。

    得勝的蒙古軍隊已經進入居庸關,前鋒直抵中都城下,金國被迫宣佈戒嚴。

    惶惶不可終日的金國君臣,自然無暇接見前來祝壽的南宋使團,餘嶸等人被迫折返。

    回去之後,餘嶸彙報了金國蒙古開戰,並且被打的潰不成軍的訊息,此時的南宋有識之士立即意識到當年的歷史要重演:金國滅亡不可避免,南宋蒙古成為鄰國不可避免。

    然而,南宋上下找不到什麼辦法加以應對:既不能主動進攻金國,也不能去聯絡蒙古。

    於是,除了下令江淮、京湖、四川三個制置司加強防備外,並沒有制訂出一套應急預案加以應對未來的局勢。

    二、金國遷都汴京後,南宋內部出現兩種不同聲音

    早在嘉定七年,即1214年,成吉思汗就打算派使臣速不罕前往宋朝,企圖與之結盟並夾攻金國。不過由於交通不便,速不罕最終未能成行。

    在這期間,蒙古多次大舉入侵金國,失去抵抗能力的金國只能坐看蒙古騎兵在長城以南,黃河以東,以北的腹地大肆燒殺搶掠。

    1214年,金國被迫放棄中都,遷都汴京。7月12日,金國使臣抵達臨安,宣佈了遷都的訊息。

    虛弱的女真使得南宋上下對金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朝廷內部分成兩派大臣:

    有主張強硬的:

    起居舍人真德秀向宋寧宗奏報,建議停止歲貢,用節省下來的錢犒賞軍隊,整修武備。真德秀的主張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建議停止通好女真,不再繳納歲幣,同時派駐軍隊防備淮河沿岸。

    還有人主張暫時表面不斷絕關係,而是以種種藉口拖延歲幣等手段。

    也有主張扶持的:

    比如淮西漕臣喬行簡就提議說,強大的蒙古人足以滅亡金國,金國宋國雖然是世仇,但現在是南宋的屏障,古人講唇亡齒寒不可不引起注意。因此,應該繼續給金國輸血,幫助他們抵抗蒙古。

    兩派主張都有很多人支援,右丞相史彌遠傾向於扶持,不過南宋理宗最後採納了強硬派的意見。

    正式宣佈停止付給金國歲幣。

    三、不作死不會死的典型:金國主動發起第四次宋金戰爭

    俗話說,不作死不會死。

    南宋儘管停止了歲幣,但沒有斷絕兩國外交關係, 口頭上只是建議金國縮減歲幣數額,降到隆興二年的數目:即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

    然而,金國皇帝一口予以回絕。

    不僅如此,金國還以南宋不繳納歲幣為理由,主動發起了侵略南宋的戰爭。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被蒙古打的吐血的女真人已經無法透過戰場來獲取利益。

    第四次宋金戰爭持續數年後,金國多次被南宋擊敗,不僅損兵折將,而且根本無法取得進展。

    四川方向,名將完顏阿鄰戰死蜀口;京湖方向,猛將黃摑阿魯答被俘;兩淮方向,時全更是“一軍全沒”。

    正如《金史》評價:“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近喪”,“樞府武騎盡於南”。

    最終,迫於兩線作戰的壓力,只能放棄進攻南宋。

    金國自作孽的舉動,卻導致南宋方面失去了和平的興趣,原本主張維持和好的丞相史彌遠,也被迫改為對金強硬。

    事實上,在蒙古的連續打擊下,金國統治區域內的山東、山西、遼東、河北已經殘破不堪。遷都到汴京以後,只能依靠黃河、潼關防禦蒙古進攻。

    南宋無論是否支付歲幣,都已經無法改變金國滅亡的命運。

    隨著西夏的滅亡,金國開始了最後的倒計時。

    四、南宋最終決定聯蒙滅金

    窩闊臺繼位後,蒙古對金國發起總攻,三路蒙軍同時南下,窩闊臺親自率領中路蒙軍渡過黃河直撲汴京。

    其中,拖雷率領的蒙軍在三峰山全殲金國最後十萬精銳,金國末代皇帝金哀宗在汴京被包圍前,率軍隊逃離。

    此時的金國,滅亡已經是指日可待了。

    醒悟過來的金哀宗派使臣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試圖說服南宋,不過一切都已經太晚,因為此時的金國,已經失去了作為“唇”的實力了。

    這一年,蒙古使臣前往南宋,要求和南宋聯軍滅亡金國,不少朝中大臣都認為可以乘機報“靖康之恥”,以及一百多年來的血海深仇。

    儘管淮安安撫使趙範舉例當年聯金滅元,最終招來禍患的“海上之盟”加以反對。

    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宋除了聯合蒙古,已經別無更好的對策。

    名將孟珙也認為:“倘國家事力有餘,則兵糧可勿與。其次當權以濟事。不然,金滅,(蒙古)無厭,將及我矣。”

    意思就是,南宋並不具備坐山觀虎鬥的優勢,與其坐看金國滅亡,不如抓住機會“和蒙”。

    最終,宋理宗拍板派使臣回覆蒙古,同意聯軍滅金。

    在滅亡金國的過程中,南宋收復了包括壽、泗、宿、毫、海州,共五州、一軍、二十縣之地在內的兩淮全境。

    此外,京西方向,又收復唐、鄧、息三州十一縣,京東得邳州二縣。

    因此,從總體來看,南宋聯蒙滅金和聯金滅遼並不可相提並論。

    所以,南宋對金國的態度 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金國實力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如果金國能夠抵禦蒙古,那麼南宋自然不會冒險去破壞和平,聯絡蒙古進攻。反而是因為金國滅亡指日可待,南宋除了主動出兵為自己多爭取一點利益外別無選擇,才最終選擇與蒙古結盟。

    謝謝閱讀,歡迎點贊並分享您的觀點。

  • 5 # 書中有毒

    最關鍵的因素在於宋理宗,以及他那個有名無實化為泡影的收復故都的夢想。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宋理宗趙昀選擇了前者。他從一介平民一躍成為九五之尊,在權臣史彌遠把持朝政與楊太后的垂簾聽政下,他滿腔的熱情與雄心大志被埋汰了整整10年之久。端平元年,一代權臣史彌遠死去,理宗開始親政。新皇上任三把火,他要把自己被人為“耽擱”的10年快速補撈回來,由於這把火儲存時間太久,因此來得格外猛烈——理宗實行的一系列改革,即端平更化。其中當然包括“宋蒙聯手”這樣頭等頭的外交大政。

    當時,蒙古勢力已越來越強,已滅了前後左右41個國家,蠶食金國理所當然,而昔日不可一世的金人已江河日下走下坡路,一再敗退南撤,為避其鋒芒,金人甚至把國都由燕京南遷到了汴梁。南宋朝廷尤其是民粹主義者重新點燃了恢復中原的希望。面對急劇變化的“國際”局勢,宋朝廷內部產生了巨大爭議:一派人出於仇視金朝的情緒,主張聯蒙滅金,恢復中原;另一派則相對理性,援引當年聯金滅遼的教訓,強調唇亡齒寒的道理,希望以金為藩屏,不能重蹈覆轍。無休止的爭論使宋朝在這兩種意見之間搖擺不定,既不聯金抗盟,也未聯蒙抗金。然而,形勢逼人急,隨著蒙古與金國之間軍事戰役的推進,在金朝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宋理宗也與時俱進,最終還是做出了決策。

    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派遣王檝來到京湖,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史彌遠之子)上報中央,一直胸懷中興大志的趙昀把這看作是建立蓋世功業、留名千古的天賜良機,理宗為了一展心中抱負,便讓史嵩之遣使答應了蒙古的要求。蒙古則答應滅金以後,將河南歸還給宋朝,但這麼重大的外交事項只有雙方的口頭約定,而沒有書面留檔,為後來留下了巨大的後患。金哀宗得知宋蒙達成了聯合協議,也火Superb使者前來爭取南宋的支援,竭力陳述唇齒相依的道理。一時間,南宋成了各方爭取的香餑餑。怎奈金國大限已到,迴天無力了。最終,理宗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金人的請求。

    宋蒙同盟結成以後,很快便開始了對金朝的南北夾擊。端平二年正月,蒙古軍攻克汴梁;四月,宋軍出兵,將百餘年的仇恨化為一腔上場殺敵的熱血,2萬將士們在孟珙率領下奮勇殺敵所向披靡——先是攻佔鄧州等地,於馬蹬山大破金軍武仙所部,攻克唐州,切斷了金哀宗逃跑的退路。十月,宋蒙聯軍合圍攻蔡州,城破,金哀宗自縊於幽蘭軒,孟珙在廢墟中找到金哀宗的遺骨,帶回臨安。理宗將金哀宗的遺骨奉於太廟,告慰在“靖康之難”中飽受屈辱的“二聖”在天之靈。

    宋理宗,被建立蓋世功業的念頭衝昏了頭腦,終於決定鋌而走險,下詔出兵河南,收復已被金人佔領了一個多世紀的故都汴梁。一場註定是以南宋失敗而告終的戰爭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唐高宗,有武則天這樣的皇后,你會怎樣做避免武周政權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