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模小范創業

    老家山東的喪葬文化

    山東地區的喪葬習俗雖然摻雜了些許迷信的成分,但不乏文化的情調,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給你講講我的所見所知:

    1、壽終正寢,告別,停喪:一旦老人進入彌留之際,需將其移到正屋明間的臨時床上,然後火速告知最親近的兒女孫輩們回家來,看上最後一眼,即告別。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

    待老人真正嚥氣後,要趁身體尚熱給死者沐浴更衣,邊穿邊呼喚親人穿衣、伸手、登鞋……並用手將死者眼閉上,嘴合攏,謂“整容”。然後將其抬於靈床上,靈床用兩條長凳上橫門板而成,逝者仰面朝天,身體上蓋上白紙。

    找中間有方孔的古銅錢,用紅線穿其孔,打結,塞人死者口中,再把絲線系在死者兩耳上,此所謂“噙口錢”。烙薄餅,分3-5個一組,連同部分麩皮,分別裝入死者兩袖內,用生麻綁住,傳說這些麩皮、薄餅是專供死者靈魂過螞蟻山而準備,不然會多受折磨。死者多放在門板上,面蓋白布,枕頭事先用麥秸裝好,刺有雄雞圖案的“長鳴雞枕”,枕邊放穀草,謂“招魂草”,草邊放白紙剪成的“招魂幡”,之後燒紙焚香,家屬號啕大哭。

    門前插白幡,以示鄉鄰。逝世後,一般都要停屍1-2天,等完成以下程式後再埋葬。停喪緣由,一是為親人弔喪,瞻仰遺容,二是農家認為,陰司“小鬼”往往有“誤拿”,停喪1-2日,如“小鬼”誤拿,死者靈魂或會被放回。

    2、報喪:報喪是人死後的第一個儀式,由司儀(主持人)安排三服以內的晚輩或同輩,透過各種方式把老人逝世的訊息告訴所有的親友和村人。收到報喪通知的人只要方便就會趕來。報喪也稱“通喪”,孝子遣人持孝布向親友們報告死訊、死因及葬期,出門在外的子女及親友要及時奔喪,弔喪,問明死因,靈前跪叩,出嫁的女兒要一路哭著而來,近門前時,在家的女兒和媳婦要出門迎哭,見面後抱頭痛哭,引致靈前一同嚎哭。

    3、弔唁、哭悼:前來弔喪之人,需戴孝哭喪,孝服一般由主家提供。親友來吊,孝子迎接,陪同哭悼,謂“陪孝”。男子弔喪,先叩拜作揖,跪伏叩頭,連哭三聲,沒有詞;婦女哭喪,涕淚交流,嚎啕大哭,有調有詞,謂“嚎喪”。該哭的人不哭,被認為不知禮,不孝順。所有客人來吊,孝子孝女們要陪著痛哭,但客人行禮時不許哭。

    親友奔喪,要攜禮弔喪,叫“上祭”。分兩步:送葬時,只需帶燒紙、香箔、蠟燭即可;第二步是上五七墳時,禮品要重,有:點心、油果、白麵饃饃、壽桃之類,現在用現金、輓聯、花圈等,並在其上書祭者的姓名。

    4、哭喪(潑湯):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5-7次。在村前或村頭田地裡樹立一個靈牌,由潑湯的人引領挑著米湯罐子到田地牌位前燒紙、澆湯,晚輩們跟在隊伍後面嚎啕並跪拜,目的是送老人昇天後順利進入,用迷魂湯堵住鬼神的嘴巴。最後一次潑湯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隆重的,所有的晚輩和兄弟姐妹小者都要跟隨潑湯,後輩多便是浩浩蕩蕩顯示其家族龐大有規矩。

    5、守靈:老人亡故後,孝子孝女端坐或蹲在地上,不能坐凳子及高處,日夜不離亡者,謂“守靈”。死者頭前置一盞用麻油或棉籽油作燃料的油燈,為“長明燈”,還放有祭果、薄餅及一個瓦盆(俗稱“老盆”),“老盆”底部要鑽眼,有幾個兒女鑽幾個眼,順序由長到幼。孝子們不斷在“老盆”裡焚香燒紙。老盆旁放一隻碗,俗稱“遺飯碗”。孝子用餐務必先向“遺飯碗”裡盛添少許,出喪時置籃內,放墳頭上。靈堂地面上撒著麥洋等,守靈期間兒女們不能吃葷的食物,只能吃饅頭豆腐之類的素食。

    6、入殮: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入殮又稱“殮棺”或“合棺”,也即將死者裝入棺材,是送葬前的最重要的一個儀式。其過程是:先將棺底用石灰鋪上薄薄一層,按死者的年齡向棺底拋撒錢幣(古幣或現在的硬幣,也可是類似古幣形狀的紙錢)。再將五穀(麥、谷、豆、黍、芝麻)撒人棺中,孝男孝女取淨棉絮蘸水為死者擦洗面部,謂“淨面”。之後緩慢將逝者置人棺中,兒女們環繞著棺材看上最後一眼,嚎啕大哭方止。

    入殮時有屬相犯忌之說,某些屬相的人不能在那一刻面見。

    7、出喪、指路、摔老盆:出喪是殯葬儀式中最隆重的一環。午飯後,主持人呵聲震天,鄉鄰抬棺出正屋門,稱“起靈”,送殯親友匯齊,哭聲連成一片。孝子持引魂幡,披麻戴孝,按長幼羅列,用白布拉靈,其他親眷、親友依次按輩份,親疏排列於後。

    此時,主持人持一柳木棍子,送交長子手中,長子站在凳子上面朝西方,一邊手指西方,一邊說“爹啊(娘啊),西方大路去吧!”,連說兩三聲後昏厥,由主事者攙扶。

    送葬隊伍出發前,主事者將老盆用力在館前摔破,挎藍(內放遺飯碗)小孩在前引路,吹歌班及旗牌執事隨後,男眷步行在靈柩前,女眷在靈後或騎馬或坐車,浩浩蕩蕩,繞街出村。

    8、下葬: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至墓地後(女眷一般不到墓地)將棺木置入墓穴,喚死者兒女調正向口(棺材大頭所向位置),放“長明燈”於棺前,棺上放“陰陽瓦”(瓦上寫死者姓名,字、生卒年月),孝子繞墓穴分左右各轉3圈,向墓穴扔土,燒“回頭紙”,向鄉鄰親朋叩首感謝。

    親人散開後,要將孝服迅速脫掉回家。由鄉鄰將死者掩埋,堆起墳頭,出喪結束。

    9、送紙馬,送盤傳:殮棺結束,掩埋過後,夜深人靜之時,孝男孝女們要持紙紮的“送魂馬”和“牽馬童子”等至村外,紙紮的動物們面向西方,人前放一個桌子,由主持人喝令兒女晚輩們逐一祭奠叩拜後,主持人開始念念送行詞:一里路,一爐香,一盞明燈照西方,西方大路明黃輝,我將亡人免一罪,楊柳枝,順水漂,我送亡人第一程,直至9——18程。(現在由於時代原因已簡化好多)

    最後將其焚化,洶洶大火中,兒女們邊哭並默唸“親人走哇”“親人走哇”,此俗稱“送魂”,好讓長輩順利昇天。

    10、護墳: 埋葬後的前幾天裡,由孝子們親赴林地(墓地)看護墳墓,叫守墳或護墳。一般要帶上豆秸和高粱桔、黃草等,點燃,燃燒有聲響,把逝者的衣服等一同點燃。

    11、圓墳:自古中國喪葬習俗中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逝者逝世3天后,由兒女們到墓地為父母圓墳。擺上供品、祭奠完後,開始環繞墳頭上香(插香),然後是踩院子(畫陰宅宅基)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12、燒七及五七: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三次,即:一七(被三天圓墳所代替)、三七、五七(現在只燒單數,曰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五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其中,五七活動是最隆重的,所有親友們要隨禮,用紙紮的各種現代化傢俱和設施齊全,鮮花、花圈等,一同送至墓地前,將隨葬品燃燒後,最隆重的哀悼才算結束,其中要注意的便是有几子不燒幾期。

    13、喪服: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孝子要穿孝帽、孝衣。孝布分“大孝”、“小孝”、“花花孝”。死者的兒女和妹妹要破“大孝”(約兩丈白布)。侄兒、侄女為“小孝”(約6尺白布),其餘為花花孝(約一尺白布),繫帶白頭繩。孝子賢孫所穿孝服,有孝帽子,白腰帶。不鎖邊,沒有釦子,製作粗糙。孝子腰繫麻絲,拖拉著鞋子,謂“披麻戴孝”。孝子的手中還要持有一根柳木棍子,棍子上用白紙包裹。

    14、守孝禁忌:老人亡故後,謂“孝子帽壓住了頭”,從掩埋至“七滿”(即七七四十九天),孝子、孝女或穿孝衣或臂戴黑紗,不理髮刮鬚,每隔七天,帶鞭炮、紙箔。香、燭、饅頭,到墳前祭典,謂“燒盡七紙”。守孝當年,春節不貼紅對聯,元宵節不掛彩燈。

    15、燒百天(百日祭)、燒週年(週年祭)、燒三週年:人死到陰曹地府後,共有十位王官(陰府之檢察官)和四位審判官,其職是將亡者提詢,以生前所作所為:善善、惡惡,加以偵訊。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過前七殿:

    第一殿秦廣明王

    第二殿楚江明王

    第三殿宋帝明王

    第四殿伍官明王

    第五殿閻羅帝君

    第六殿卞城明王

    第七殿泰山明王(百度+問老一輩)

    兒女燒七,希望父母在陰間能安然舒適,過王順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跡,

    四十九天後移送陰曹法,經四審,每十日為一旬,調審一次:

    一審,(頭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

    二審,(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

    三審,(三旬,第七十九天)韓氏判官;

    四審,(四旬,八十九天) 楊氏判官;

    再過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燒百天(叫做短百天,長週年),再拜

    第八殿平政明王、燒一週年拜,

    第九殿都市明王、燒三週年拜,

    轉輪明王后、決定如何投生,轉入來世,方真正可以長眠於地下了。

  • 2 # 遲金燕1

    我的老家在喪葬文化上的習俗,真是戴孝帽翻跟頭~“官門"多了。第一,逝者是昨晚前半夜還是後半夜(以午夜零點為界線),還是後半夜辭世的。這就決定了逝者在家裡,停放的天數。一般要在家停放二至三天。前半夜去世,算是過去了一天,逝者於第二天午後,家人要在幫忙頭的操持下,為其舉行接旌儀式。這樣到明天早晨的出禮殯,逝者就算是在家呆了兩天。而後半夜去世的,就算是今天的,逝者到明天午後接旌,再到後天早晨出禮殯。就算是逝者在家裡,呆了三天。我本來不想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接觸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一個人從去世到下葬,中間所要完成的專案,也是太多太多。為了節省讀者的寶貴時間,我就不一一敘述。人死了,火化完,就該下葬。像民間喪事中,太多戴孝帽翻跟頭之事,我倒覺得沾汙了文化。什麼都把它當成文化,言者,根本就不懂的什麼叫做文化。而他所言談不是文化的東西,確以他的“文化”思維,迷惑了眾多的老百姓。民間盛行的這種"假洋鬼子"的殯葬“文化",用老百姓的話說:是活人折騰活人。

  • 3 # 茶館閒聊

    曾經歷過,還有印象的習俗,有這幾種:

    一、跪拜祠堂、逝者、土地、河神

    大概是這麼個說法,具體是先跪拜祠堂,然後跪拜逝者,再在專門請來的類似法師的人帶領下,到河邊三跪九拜,最後還要拜土地公。

    二、停棺祠堂

    人逝世後,不會立刻下葬,而是先在祠堂停留幾天,應該是要做幾天法事。

    三、請人佔算下葬時間

    這個記得很清楚,什麼時候下葬,是要請人來算的,而不是想什麼時候就什麼時候。

    四、擺宴席

    就跟有新生命誕生一樣,要擺宴席,請親人前來,迎接新成員。人去世後,也要擺宴席,請親人,來送最後一程。

    五、演滑稽劇

    同樣大概是這樣的說法,就是會請人來演一段搞笑的情景。人在上面演,逝者親人在下面看,以將人逗笑為目的。

    這樣做,意思應該是人死只是一種解脫,從疾病中解脫出來,獲得新生,所以人死了,並不只是一件悲傷的事情,同樣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六、請和尚來唸經超度

    這一個大概很多地方都是這樣做的。

  • 4 # 悼亡吟

    喪葬文化是圍繞死亡活動即死亡事件而展開的活動,死亡文化則是圍繞死亡事件而建立的文化,也就是一切都是圍繞“死亡”展開的觀念形態(人對死亡的看法)、操作形態(也就是殯葬活動)、實物形態(壽衣、棺木、墳墓)方面的活動。

    “人死了”其實並非一切都成了“無”,而是意味著另一類活動的開始,於是,在對待死亡問題上便產生了關於死亡的認知(或觀念),對死者的安葬活動以及給死者奉送某些殯葬實物,這些活動處處都體現著各民族各時代的文化規定。

    我的老家是山東的,山東曲阜因為是孔聖人的故鄉,又因孔子(儒教)被尊為殯葬業的始祖,儒家意欲透過殯葬活動起到教化民眾的作用——孝道文化,所以哪怕在山東一個省的喪葬習俗也是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如取意24孝的二十四拜禮在魯西南地區就比較盛行,其他地方責少見。

    不管什麼地方的喪葬習俗,喪葬流程基本都是一樣的——初終、殮、殯(出殯)、下葬、祭祀幾個大的程式。

    先說一說我工作的青島地區的喪葬禮儀文化,青島地區的喪葬習俗市區和周邊(城中村)地方也不一樣,比如在市區的,一般老人去世都是在醫院或者養老院(我做過一次調查,青島市殯儀館一年接收一萬左右的遺體火化,其中四成是在醫院去世,六成是從養老機構或者家裡去世拉到殯儀館的),親人去世後,會在第一時間給去世人沐浴、更換壽衣、入棺,然後送到殯儀館冷藏,青島當地行“三日墳”也就是第三天圓墳,所以絕大多數會在第三天火化,而且希望火化時間越早越好,火化以後絕大多數會選擇骨灰寄存,畢竟十幾萬的墓地不是所有人能買的起的,然後會按規定的時間來上墳祭拜。

    而青島周邊的轄區或者農村會在親人去世入殮完成以後(也有必須回家穿衣服的,或者必須留一口氣讓親人回家斷氣的),再把去世人遺體拉回家守靈,直到第三天火化,他們的意思是讓去世人最後回家看看,其他的殯葬流程就大同小異了。

    這裡邊有一類比較特殊的,就是信佛的和信耶穌的,信佛的講究人在去世後的八個小時裡儘量不要去動去世人的遺體,因為這八個小時是去世人肉體和靈魂分離的階段,會很痛苦,所以不要去動他,要給去世人的身體蓋上陀羅尼經文被,還要念經幫助去世人順利完成分離的過程,八個小時以後再給去世人沐浴更衣,其他流程沒有特殊要求,“作七”是信佛的很重視的流程,因為他們希望去世人可以在七七四十九天內輪迴……

    有基督教信仰,也就是信耶穌的因為在入教時有個洗禮,所以去世後的沐浴對他們來說尤其重要,必須要沐浴清洗乾淨後才能穿衣,信耶穌的不燒紙,告別會是由教徒主持的追思會,唱聖歌以此懷念去世的弟兄姊妹……

    到我的老家壽光那邊,親人去世後的當天只要來得及,殯儀館能給辦理火化手續基本就會在當天火化,然後帶骨灰盒回家設靈堂直到第三天下葬。

    不管在什麼地方,現在都涉及到新舊交替的問題,很多舊的習俗被打入迷信活動範疇,年輕人對殯葬禮儀文化了解的越來越少,都是聽從長輩的意見,往往長輩們也是一人一言,往往都是親人的喪事辦完了,當事人子女都是處於蒙圈的狀態。國家推行殯葬改革,個人覺得改革的重點應該是在“葬”上,畢竟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節約用地,而對於殯葬禮俗予以恰當合適的保留,這樣才能對先人起到“慎終追遠”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穆公幫助晉文公上位,晉文公為何奪走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