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楊品史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廢除了在秦國流傳了300多年的人殉制度。秦獻公是依靠奴隸主貴族的幫助才登上秦國國君之位的,為什麼要冒著得罪這些貴族的風險,迫不及待地廢除這項制度呢?原因有三:

    一、秦獻公曾長期流落民間,深知人殉制不得民心

    秦獻公父親去世後,叔祖父贏悼子篡位,害怕留下後患,將年僅10歲的秦獻公逐出宮牆,趕進隴西大山。從此秦獻公開始了長達30年的流浪逃亡生活,在秦國境內,秦獻公深徹地感受到底層民眾對殉葬制的痛恨;到達魏國後,接受了先進文明的薰陶,秦獻公對人殉制的弊端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人殉制使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白白喪命,影響了秦國的發展

    秦國的人殉規模龐大,一次就要幾十上百的青壯年奴隸陪葬;上行下效,宮室是這樣,貴族也有樣學樣,損失了很多的青壯年勞動力。

    《史記·秦本紀》記載:前667年,秦武公去世後,

    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

    前621年秦穆公嬴任好去世時

    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

    秦穆公用了177人殉葬(考古發現,實際上有184人,可能是臨時增加的),大大小小的奴隸主都在用人殉,人殉數量甚至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徵。

    盛行的人殉製造成了惡劣的後果:一是秦國勞動力數量上不去,生產跟不上;二是其他國家百姓不到秦國來,秦國封閉落後;三是民眾情緒消極低落,缺乏安全感,害怕哪一天被主人拉去陪葬。

    三、秦國的人殉制臭名昭著,天下士子視秦為虎狼之地,不肯入秦

    陪葬秦穆公的,不但數量極大,而且還有戰功赫赫的奄息、仲行、針虎三兄弟。子車氏的這三兄弟,都有百夫不擋之勇,曾為秦穆公掃西戎屢立戰功,落得如此下場,百姓惋惜,創作了《黃鳥》這首輓歌: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秦國的賢者、有大功之臣都會被陪葬,誰還會到秦國來?誰還敢來?穆公之後,秦國沉淪了幾百年,文化落後中原一大截,在外人眼裡秦國就是粗鄙、野蠻的代名詞。

    孔子周遊列國,很多國家都去過,就是沒到秦國,反映了當時天下士子的普遍心態。秦獻公在魏國多年,親眼目睹了文化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上位後自然要廢除這一陋規。

    綜上所述,人殉制影響了國家的發展,損害了國家的形象,故秦獻公登位後要馬上廢除。

  • 2 # 波哥侃事

    人殉制度是早期的一種葬制,但是到了周朝,這種葬制基本上被廢除,只有一些極其落後野蠻的民族還保留這種落後的制度。比如秦,就因為它直到戰國時期還保留有這種人殉制度,因此很為東方列國所瞧不起,視為戎狄。秦穆公死時,因為死後子車氏五子陪葬(《詩經·秦風·黃鳥》),受到東方列國從貴族到平民的大加撻伐。在東方列國,別說人殉了,就是用人形陶俑陪葬都為人所不恥,孔子就就詛咒用陶俑殉葬的人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那些製作陶俑來陪葬的人,一定會斷子絕孫的!)秦獻公,一心想要恢復穆公霸業,聚人心,知人理,並想出函谷指向東方,潛在的有種向東方列國強國靠攏的意思,因為戰國時期的秦國處於“天下卑秦”的一種尷尬局面,列國孤秦,羞於結盟,不管作為那種考慮,獻公一繼位變廢除了人殉職,這也提現了秦獻公迫切恢復國家實力,增強列國外交的內心心理!

  • 3 # 熱狗愛電影

    楚國的變法和魏國的改革徹底堅定了秦獻公的心。公期望著有朝一日能緊握秦國政權,將這個在流亡期間學到的經驗應用在秦國身上,如果這樣,秦國必然強大秦獻公在魏國學到了這層道理。同時,他也從統治者身上尋找間題。對比秦兩國的國君,秦國從秦厲共公起就不曾出現過一個英雄般的君主。無論是魏文侯,還是其後的魏武侯,都具有非凡的政治魄力和戰略眼光,更兼文侯其人,有識人之能,容人之量,方可籠絡眾多賢臣。因此,在魏文侯、魏武侯和楚神王這些君主身上,秦獻公看到了一個強國的統治者理應具有的品質,便將這些品質學了過來。秦獻公在魏國期間學到的治國方法可謂不少。這全賴於他那顆堅決復興國家的心,如果換了別人,在魏國安逸地過著日子,三十年過去,只怕全然忘掉了自己國家的疼痛。秦國有這樣的君主,又何愁不復興呢?看來,秦國百姓這次的賭注是下對了。這個君王在自己即位的第一年,便開始改變了秦國的生活。 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獻公剛在人民的歡呼下登上君主位子,忽然就做出了一件轟動秦國的改革一廢除人殉制度。人殉在秦國有多年的歷史,它除了讓貴族大夫們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外,對於秦國的發展毫無益處。若在國家盛時,對於人口的需求不高,人殉制度的缺點自然也不會太明顯。可到了秦獻公這年代,對於人口尤其是青壯年的需求提高,人殉制度奪取生產力的缺點便暴露無遺。因此,秦獻公的廢除人殉制度意義非凡。它從根本上制止了秦國生產力和兵源的缺乏。而有了生產力,秦國的農業和工商業便興盛起來,秦國的經濟也因此而重回平穩發展的軌道。至於有了兵源,這對於秦國軍事的貢獻,自是不用多這之後,秦獻公做了第二件大事一一遷都。秦獻公將都城從本來的雍城遷到了秦國東部、地近河西地的標陽(今陝西西安間良區武屯鄉)。這櫟陽地近河西,秦獻公的這次遷都之舉一來向秦人表明了自己奪回河西之地的決心。另一方面也使得自己遠離舊都雍的束縛,因為在這裡聚集了一大批有權有勢的貴族。除此之外,秦獻公還繼續推廣當年由秦簡公頒佈的初租禾。初租禾對於土地私有的認可,對於地主來說當然具有誘惑,但對於貴族來說,卻無疑暗中剝奪了他們的權利。因此,初租禾在東部邊防地區推行得較為順利,在西部以雍城為中心的貴族聚集地便受到了很大的牴觸。 另外,初租禾作為支援地主的政策,還經常引起貴族和地主之間的衝突秦獻公對於兩者之間的衝突,採取了平衡緩和的政策。他沒有硬性地要求奴隸主貴族實行自己推行的初租禾,為了拉攏這些貴族,秦獻公和當中最有勢力的家結成了煙緣。對於地主階級,秦獻公在他們之中挖掘人才,從中選拔官員地主的勢力變大,從而平衡其與奴隸主貴族之間的力量。秦獻公以聯煙和寬容的方式對待貴族階級,同時又讓實行的政策偏向地主的和農民在這種兩平之下,秦獻公拉找了子貴族勢力的同時、,也獲得了地主階層的支援。 因此,秦國漸漸有了復甦的勢頭。這之後,秦獻公還在國家的各個方面實行各種改革。在秦獻公的改革之後秦國的國力漸強,人口增加,經濟復甦,軍事素質也提高了不少。但是,當貴族們看造了秦獻公的政策後,便明白了這些政策都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為前提的因此,秦獻公的改革引起了部分貴族的不滿,也因為這個原因,改革在秦獻公這裡才無法跨出更大的一步。當國內的改革引起了貴族的抗議時,秦獻公便想出了對外戰爭從而轉移國內關注點的方法。於是,在秦國經歷了秦獻公的改革而開始有萬物復甦的美好景象時,秦獻公便將眼光放到了外國。而在秦獻公的眼睛裡面,首當其衝的便是在自已東邊的韓、魏兩國。

  • 4 # 書史煙雲

    秦獻公是在魏國成長的,深受中原文明的影響,而秦國地處西陲與犬戎交界,到了戰國初期文明仍然比較落後,有著“人殉”這一殘忍的制度。

    秦獻公登基時,秦國就是一幅爛攤子,百弊叢生,而且河西之地也被魏國奪去,若再不進行整治,秦國亡國指日可待,特別是“人殉”制度,不僅使得國內人心惶惶,而且讓中原國家鄙夷不已,被打上“西戎”的標籤,羞與秦國為伍,中原人才也是唯恐避之而不及,都不願到秦國來發展。

    而且“人殉”制度讓本來人口就少的秦國更加民力匱乏,生產力大大降低,不利於國家的經濟建設,所以秦獻公一上臺,就廢除了“人殉”制度。

  • 5 # 漩渦鳴人yy

    20世紀什麼東西最重要,人才,這是《天下無賊》這部電影裡面葛優所扮演的那個角色,說的一句最經典的話,其實在戰國時代也差不多都是這個道理。

    秦獻公這個人是誰呢?他是秦孝公的老子,也就是說商鞅變法之前的一任秦國的君王就是個秦獻公,秦獻公也一直主持著能夠東出天下和三晉抗爭這樣一個事情。

    其實正所謂虎父無犬子,一個孩子究竟有什麼樣的脾氣?從他父親身上也能夠知道你比如說秦孝公,秦孝公是將自己整個國家都託付在商鞅的身上,讓商鞅主持變法,最終秦國得益崛起,你要說他這個思想沒有他老爹的影響,這一點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因為秦獻公和商鞅這一對組合太過於耀眼,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會忽略掉秦獻公這個老秦人。

    相比較於秦孝公而言,秦獻公這一輩子過的太悽慘了,十歲的時候秦國內亂,他被人趕出了宮牆,然後整個人流亡在魏國30年,30年的時間吶,這麼一段時間能夠撐下來也不容易,後來他回到秦國做了秦國的國君,並且在這之後主持著歷次對於三晉地區的作戰。

    有的時候想要改革,必須得先從思想入手,你比方說洋務運動為什麼李鴻章最後說我練了一輩子的兵全是紙老虎?就是因為當時的清政府光靠技術光靠錢能夠續命嗎?不可能的事情,重要的是清政府的思想已經迂腐到了骨子裡面,這樣一個政府不可能留存下去。

    對於秦國來講,此時最重要的是什麼人?我們有土地我們也有要生產力,我們也可以生產,唯獨缺的就是人才,但是為什麼從秦穆公之後秦國的人才就一蹶不振了?活人殉葬。

    秦穆公死了以後,跟他在一起的人才跟他在一起的那些戰士都跟隨他一起殉葬,秦國的人才整個就斷了一截,甚至因此其他國家的諸侯不願意有人才過來投奔你秦國的國君,為什麼?我之所以過來投奔你,我是要一個好前程的,結果我投奔你立下大功勞,你不獎賞我,不說我還得跟著你一起殉葬,我到底過來圖個什麼?

    所以秦獻公阻止活人殉葬這件事情很有可能就是從魏國的身上得到了相應的想法,由於魏國尊重人才,所以魏國在戰國開啟的第一階段稱霸整個中原,這一點所有的諸侯都看在眼裡,所以在這之後所有人都開始招攬人才,手段也是五花八門,在魏國流亡了30年時間的秦獻公自然對這件事情再清楚不過,所以他首先提出來不允許活人殉葬,這一點恐怕是他在魏國和那些人才交流的時候,問他們說你們為什麼不來親過他們說我們去幹嘛去了之後被你們拉著去殉葬!

  • 6 # 秉燭讀春秋

    秦獻公(前424~前362),是戰國時期秦國的第31位君王,嬴姓,名師隰(xi),他是秦靈公之子,秦孝公嬴渠梁之父。

    老爸秦靈公去世後,本來應該由當時是太子的秦獻公繼位(秦獻公當時被人稱為:公子連)。

    然而靈公的叔叔、也就是公子連的叔祖父嬴悼子不講道德,乘機奪得君位,史稱秦簡公。

    當時只有10歲的公子連,就這樣丟了屬於自己的王位。為了防止叔祖父斬草除根,在僕人的保護下,公子連一行人逃到東邊的鄰國魏國避難,公子連開始了長達29年的流亡生活。

    轉眼多年過去了,秦簡公去世,其子齊惠公繼位。

    秦惠公在位13年後去世,由其子秦出公繼位。

    秦出公繼位時年紀兩歲,由她的母親垂簾聽政,其母重用外戚和宦官,這就和秦王室的子孫產生了矛盾。

    為了籠絡這些貴族,秦出公的母親就動用國庫大肆賞賜,藉以籠絡人心,這樣一來國庫空虛,繼而加大賦稅,秦國百姓怨聲載道,秦國出現了動亂。

    此時,在魏國流亡的公子連看到的機會,就在魏國國君的支援下,回國奪了王位。最終38歲的公子連奪回了屬於自己的王位,史稱秦獻公。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秦獻公繼位的當年廢除了人殉制,這是為什麼呢?

    人殉使秦國衰敗

    殉葬是古代一種醜陋的喪葬制度,上起自商朝。

    古人認為人死後到了另一個世界生活,當初陪葬的是器皿和一些日用品。到後來君王和奴隸主害怕在另一世界寂寞,就強迫妻妾僕人殉葬,甚至活埋不願意殉葬的人,這就出現了人殉。

    考古學家發掘的一些殷商時期的陵墓,裡面都有許許多多的陪葬者。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殉葬逐漸減少,中原地區基本絕跡了,這和人類文明程度有關係,但是邊遠地區仍然保留著人殉陋習。

    秦朝處在邊陲西北,與夷狄相鄰,受其影響一直保留著人殉。

    比如秦武公殉葬66人,春秋五霸之首的秦穆公殉葬者達177人,其中有三位秦國良臣。

    原來秦穆公深受人死如再生的影響,為了在另一個世界不寂寞,病重的時候,和三位輔佐他的重臣:奄息、仲行、針虎喝酒。

    等把三位良臣灌的暈暈乎乎的時候,穆公問:“咱們生前同樂,我死後咱們還能不能同樂呢?”

    不知是酒精的作用還是忠心耿耿,三位良臣表示願意殉葬,表示到另一個世界與君上同歡樂,結果穆公死後就把三位良臣帶去了另一世界。

    人才到了另一個世界,後來繼任的大臣都是碌碌無為之人,秦國再也沒能力東征了,自此秦國失去了春秋霸主之位。

    秦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

    秦獻公廢人殉

    史記記載:獻公元年(前384年)即獻公繼位的當年就廢除了人殉制。

    獻公廢除人殉,是出於要振興秦國的目的,人殉造成了秦國勞力上的流失,殉葬的都是一些精壯勞力,大規模的殉葬破壞了生產力。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中的霸主,由於殉葬等各種原因使秦國逐漸衰敗。到了獻公繼位的時候,秦國已經破敗不堪。沒有能力東擴,還被鄰國魏國欺負。

    由於獻公在魏國流亡29年,寄人籬下體會到了底層人的生活,他同情奴隸,到後來他為了遠離奴隸主聚集的雍城,遷都到了櫟陽。

    他之所以選擇把王位傳給次子嬴渠梁,也是出於嬴渠梁更貼近底層百姓。同情奴隸,這也是獻公廢除人殉的原因之一。

    秦獻公決心要振興秦國,繼位後就要招賢聚能,秦穆公給人才留下了很壞的印象,那就是誰做了秦國君王的良臣,最後還得陪他君王去死,這樣一來誰還願意輔佐秦國國君呢?為了免除人才的後顧之憂,獻功廢除了人殉,向世人表明好好幹,我不會把你們帶到另一個世界去。

    廢除人殉就是獻公的第一項變革。獻公在魏國待了29年,期間瞭解到中原內地已經廢除了人殉,他繼位的第一個舉動就是把這種文明帶到秦國。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人殉確實阻礙了秦國的發展。古人活的壽命又短,一些青壯年被活埋不利於農業生產,加上祖先秦穆公殉葬良臣的做法,造成了秦國的衰敗。

    獻公為了防止這種殉葬制度愈演愈烈,果斷廢除,表明了他要變革的決心,獻公雖然變革不夠徹底,但為秦國的復興做出了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距離東京奧運會不到1年時間,國乒小將孫穎莎能拿到參賽資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