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云八侃

    盧象升,字建鬥,又字鬥瞻、介瞻,號九臺。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明末將領,民族英雄。

    自崇禎六年起,盧象升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崇禎七年,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

    崇禎十一年(崇德三年,1638)八月,皇太極決定奔襲明朝,發動了清朝入主中原前最大的一次入關奔襲戰。

    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極命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以豪格、阿巴泰副之,統率八旗左翼軍;以嶽託為揚武大將軍,以杜度副之,率八旗右翼軍,分兩路攻明。八月二十七日,嶽託自率右路軍自瀋陽出發;九月初四日,多爾袞率左路軍從瀋陽出發,浩浩蕩蕩,殺向大明。

    為配合多爾袞和嶽託,皇太極親率大軍於十月初十日離開瀋陽,向山海關進發,以牽制住遼西的明將祖大壽等入援關內。皇太極率部先後騷擾義州、錦州,一直至中後所,遍擾遼河以西地區,牢牢地牽制住了遼西的明軍。

    多爾袞、嶽託率部分別從牆子嶺、青山口等關隘攻入長城。正在密雲為監視太監鄧希詔祝壽的總兵吳國俊急忙率兵至牆子嶺與清兵激戰,潰敗退至密雲。薊遼總督吳阿衡率兵救援,兵敗而死。太監鄧希詔不戰而逃。兩路清軍會合後,乘勝挺進,越過遷安、豐潤,至通州以西地區,繞過北京,南下涿州,然後分兵8路,在京師南部地區往來掃蕩。

    面對清軍的凌厲攻勢,崇禎帝急令各地兵馬勤王,並賜盧象升尚方寶劍,總督天下援兵。

    十月初二日,京師戒嚴。

    十月初四日,崇禎帝在武英殿召見文武大臣及盧象升,商議禦敵之計。盧象升向崇禎帝明確提出主戰的基本方針。盧象升列舉了消極防守的諸般困難,認為與其處處被動防守,還不如主動出擊。崇禎帝認為言之有理,便命他與兵部尚書楊嗣昌、總督中官高起潛商議具體之策。當時楊嗣昌、高起潛並不同意盧象升的看法,於是雙方意見不一,不歡而散。盧象升返回昌平前線。

    當時盧象升正遭父喪,本應卸職丁憂,但崇禎帝令他奪情留任,所以他是穿著麻衣草履做督師的,心中不免會有些悲壯。

    初五日,盧象升以3萬兵馬扼守昌平。當時,清兵正在南下,勢不可阻。盧象升偏不信邪,想迎其鋒芒,與其碰一碰。他下令手下諸將,挑選精兵銳卒,約定於十五日夜裡分4路襲擊清軍營地,並下死令:“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這在當時確實是個大膽的計劃,大概也只有盧象升才會有這樣的膽子。

    總督中官高起潛得知後,很不以為然。他說:“只聽說過雪夜下蔡州,未曾聽說月夜突襲。”意思是你盧象升搞夜襲,也不應該把日子挑在月半。於是,高起潛便以騎師應該少而精為藉口,不肯出兵助戰。

    盧象升哪裡能受得了這種氣,便要求分兵。楊嗣昌便以宣府、大同兵歸盧象升,以關寧諸路兵歸高起潛。如此一來,盧象升手中只剩下不足2萬兵馬。不過,決意要戰的盧象升,仍如期在鞏華城誓師。他慷慨激昂,說到激動處,淚如雨下。

    楊嗣昌見盧象升真要拼命,心中不安起來,便令盧象升赴通州與高起潛會合,盧象升根本不聽,認為這是有意阻撓他出師。楊嗣昌不得已,便急衝衝趕到盧象升軍中,勸說盧象升不得輕舉妄動。盧象升哪裡能聽得進去,反而痛斥他道:

    “你們決意要與清軍議和,難道不想想城下之盟是春秋大恥嗎?況且我身負重任,京城中口舌如鋒,如果一開和議,肯定是袁崇煥第二。即使不懼殺身之禍,那麼像我這樣身服重孝之人,現在不去奮身報國,移孝作忠,則是忠孝兩失,我還有什麼臉面立於人世呢?!”

    楊嗣昌被說得無言以對,過了很久才說道:

    “你是用尚方劍架在我脖子上嗎?”

    盧象升接道:

    “尚方劍須先架在我的脖子上!如果自己不能殲敵,尚方劍哪會輕易架到別人脖子上。不戰而言撫,我決不同意!”

    當時楊嗣昌等人主張與清兵議和。在他們看來,清軍勢不可擋,打起來大概不是其對手。另外,當時陝西的局勢雖趨穩定,但河南、湖廣仍在激戰,朝廷也實在無力兩面開戰。如果讓盧象升一味浪戰,弄不好會把京師丟掉。不過,楊嗣昌也知道,議和畢竟不光彩,危險也很大,袁崇煥就是一例,況且崇禎帝現在也決意要戰,所以經盧象升這麼一說,也就不便再爭下去了。

    盧象升如期發動了進攻,可惜沒有得手。也就在同一天,高起潛部的劉伯祿也在盧溝橋被清兵擊敗。形勢陡然緊張起來。十九日,崇禎帝下令諸大臣分守京師各門,併火速檄召陝西前線的軍隊入援,於是,總督洪承疇、巡撫孫傳庭等率15萬大軍匆匆北上救援。

    十一月初,清兵掠良鄉、高陽、涿州等地,然後分兵出擊,勢如破竹。

    初八日,崇禎帝再次召集文武大臣等商議戰局。工科都給事中範淑泰說:

    “現在敵已臨城,朝廷卻無定議,不知是戰?還是款?”

    崇禎帝反問誰人言款?範淑泰答道:

    “外面都是如此之說。而且凡有警報,秘而不傳,俱諱其事。”

    崇禎帝則辯解說,這是因為事涉機密。

    不過,範淑泰講的確是實情。當時形勢如此危急,朝廷竟態度不明,或戰或和,連許多大臣都弄不清。崇禎帝還以事關機密為由,不向臣民公佈實情。如此做法,豈能讓天下臣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

    範淑泰還針對崇禎帝抱怨糧餉匱乏而發表看法。他說:

    “戎事在於行法,今法不行而憂餉,即天雨金,地雨粟,何濟?”

    他這句話大概說得過重了,逼得崇禎帝說出了真話:

    “朝廷何嘗不欲行法!”

    此言足見崇禎帝的無可奈何。連位居九尊的皇帝也講出了這種話,由此也不難知道當時的朝政了。君臣們討論了半天,仍是拿不定主意。倒是大學士劉宇亮,一時熱血沸騰,站出來自請視師,著實讓崇禎帝高興了一陣。不過,劉宇亮過後又有些後悔自己的一時衝動,便自己把視師改為閱視,令崇禎帝很不高興。

    清兵繼續攻掠。十一月初九日,清軍圍攻高陽城。原大學士、遼東督師、少師孫承宗就住在高陽城中。當時76歲的孫承宗,親率家人上城抗敵,視死如歸。初十日,高陽城破,孫承宗被俘。清兵不忍加刃於他,而讓他自盡。孫承宗望北叩頭,投環而死。全家子侄男婦百餘口,及家中傭人,除一個6歲的孫子及其母親2人倖免於難外,全部罹難。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數千人,在城陷之時,僅有數十人逃亡。

    孫承宗之死,令朝野震驚。崇禎帝令有司優恤。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對孫氏的優恤直至第二年才進行,據說是首輔薛國觀、兵部尚書楊嗣昌在暗中壓制。

    攻克高陽後,清兵連下衡水、武邑、棗強、雞澤、文安、霸州、阜城、平鄉、南和、沙河、元氏、贊皇、臨城、高邑、獻縣等地,而明朝卻始終無法進行有效反擊。督師盧象升處處受制。崇禎帝在薛國觀、楊嗣昌的影響下,打算以孫傳庭替而代之,並拿掉了盧象升的兵部尚書銜,令其戴罪立功,又令大學士劉宇亮督察各鎮援兵。

    當時清軍兵分3路,分頭進擊。盧象升在崇禎帝的壓力之下,分兵救援真定,自己則率兵赴保定,尋敵決戰。當時盧象升只有殘卒數千,缺糧少餉,已無多少戰鬥力。

    十二月十一日,盧象升進師至順德府的鉅鹿縣賈莊,與清兵發生遭遇戰。盧象升居中,楊國柱居右,虎大威居左,列陣迎戰。至次日,清兵合圍,騎兵數萬圍之3匝。盧象升率部奮勇衝殺,自辰時激戰至未時,炮盡矢窮。最後,盧象升在親手擊殺數十人後,身中4矢3刃,仆地而亡。其親兵楊陸凱伏在盧象升身上,保護其遺體,身中24箭而亡。此役,盧象升所部幾乎是全軍覆沒,僅有楊國柱、虎大威等少許人得以脫身。

    盧象升在鉅鹿激戰時,高起潛正率兵自駐地廣平府雞澤縣北上,僅距盧象升50裡之遙。當盧象升戰敗的訊息傳來,高起潛急忙避退,沒想到中了清軍埋伏,大敗而逃。當時大學士劉宇亮駐紮在定州(今河北定縣),盧象升敗報傳來時,他竟嚇得癱在地上,不能站立,後來匆匆趕到保定孫傳庭的兵營中,以求自保。

    高起潛竟把盧象升的死訊隱匿不報。楊嗣昌得到死訊後,先是想誣陷盧象升遇敵退卻不戰的罪名,沒有成功,繼而又疑盧象升是否真的戰死,派人驗視。後來,兵部主事楊廷麟派人在戰場上找到了身穿孝服、遍體鱗傷的盧象升遺體。順德知府於穎,據實上報朝廷,這才弄清了真相。

    由於楊嗣昌的阻撓,盧象升的遺體過了兩個多月才得以收殮。其應該享有的優恤,也是過了好久才給予。天下的人都為他鳴不平,認為是楊嗣昌在暗中搗鬼。這也是難免的,因為很多人都把盧象升之死歸罪於楊嗣昌。如計六奇就認為,盧象升的戰死,原因有六:一是與楊嗣昌不和,二是與高起潛不協,三是以弱當強,四是以寡擊眾,五是無餉,六是無援。後面5條都是因楊嗣昌奸謀所致。所以計六奇說:

    “雖然,殺象升之身於一時者,嗣昌也;成象升之名於千載者,亦嗣昌也。”

    不過,也虧得有一位像盧象升這樣的忠臣,才讓後世的宜興人心裡好受些,否則天下還以為明末的宜興人都像周延儒一樣。宜興自古以來人傑地靈,出了不少人物,卻以文人為多,少有帶兵征戰、搏殺疆場的慷慨之士。盧象升實在是周處以後、千年以來的第一人。不過,做忠臣的代價也實在是大。盧象升戰死時才39歲,正是壯年。他的弟弟盧象觀等,數年後又在宜興起兵抗清,最後兵敗被殺。盧氏一門,從此以後一蹶不振。

    盧象升之死,令天下大震。大明朝自與後金開戰以來,雖多次損兵折將,但尚未有督師戰死的先例。而另一主帥總督高起潛也是兵潰而逃。這真是前所未有的慘敗

  • 2 # 一貳一橙

    崇禎二年,皇太極率清兵南下,繞過了袁崇煥鎮守的寧錦防線,借道內蒙一帶突入山海關內,離紫禁城不到數十里,史稱“己巳之變”。

    在這種情況下,京師危難迫在眉睫,除了袁崇煥正帶著關寧鐵騎回師之外,其餘各地的勤王部隊要麼就是被清軍擊敗,要麼就是不敢挑戰,作壁上觀。在這時候卻有一個名不經傳的文官,帶著在大名當地率領的一萬多兵團軍隊,千里迢迢前來勤王,還多次請戰,為國效力的積極性極高。這對於本來就對明軍失去希望的崇禎皇帝是如沐春風。

    大明的擎天柱石,農民起義軍的“活閻王”

    這位勤王的人就是大名知府盧象升,江蘇宜興人,雖然他的軍隊在“己巳之變”中沒上戰場,建立過功勳,但盧象升這個名字卻是牢牢地刻在了崇禎皇帝的腦海之中了。京師解圍之後,盧象升被直接提拔為昌平、大名、邢臺三地練兵的參政,負責當地練兵的事宜。

    盧象升是明朝嘉靖名將戚繼光的鐵桿粉絲,《紀效新書》就是他的桌頭書,走到哪帶到哪。按照著戚繼光的練兵方法,經過三年的努力,在崇禎六年,盧象升總算是不負聖恩,果然練出了一支後來讓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聞風喪膽的軍隊,崇禎特意授名“天雄軍”,盧象升也因此升任“五省總理”,專門負責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五省的軍務,賜予尚方寶劍。

    從崇禎六年,天雄軍第一場大戰湖北開始,三年間經過了大小戰役百餘場的洗禮,李自成、高迎祥、張獻忠等帝國內部叛軍節節敗退,盧象升也被農民軍惡狠狠地稱為——盧閻王。在明末內憂外患並起的局面中,橫空出世的天雄軍無疑是大明延續的希望,在暫時解決完內部農民起義後,盧象升和他的天雄軍又被搬到了和清軍的角鬥場上。

    救國柱石最後也是躲不過內部黨爭

    崇禎九年一月,清軍大舉進攻宣府、大同兩地,二月,盧象升被任命為“宣大總督”,全權管理兩地的軍事。在宣大時,盧象升短短兩年就把天雄軍擴充到兩萬多人。而朝廷裡的東林黨又坐不住了,開始無事生非地彈劾盧象升,有說他“殺良冒功的”,也有說他“濫用民力”的,所幸是此時的崇禎皇帝已給予盧象升絕對的信任。可以說清軍在勢如破竹之下,卻無法踏過宣大防線一步,除了天雄軍的善戰之外,最重要的還是紫禁城裡那位統治者沒來弄出什麼么蛾子出來。

    可到了崇禎十一年八月,多爾袞率八萬大軍又故技重施,繞道內蒙南下包圍密雲。九月多爾袞破密雲,殺薊遼總督吳阿衡後,幾年前己巳之變的陰影又出現在崇禎的眼前了。眼見紫禁城有急,崇禎任命盧象升“總督天下兵”,手握天雄軍、宣大精騎、關寧鐵騎的盧象升,在保定城下和清軍展開了激戰,大敗保定清軍。

    本來這是乘勝追擊的好機會,可盧象升追到半路才發現:他的後續部隊全部失蹤了。之後天雄軍受到了清軍的圍困,在傷亡過半的損失之下,士兵們護著盧象升衝出了包圍網。可這下子就給了朝廷裡一個把柄:兵部尚書楊嗣昌大肆報道,說盧象升擅自出戰,招致大敗。第二天崇禎就下詔罵了盧象升一頓,而崇禎此時也想著和清軍議和,於是一邊讓盧象升出兵清軍大本營——鉅鹿,一邊又剝奪分散了他的天雄軍指揮權。

    盧象升十一月到鉅鹿,在前線點兵之時,堂堂“總督天下兵馬”的盧象升,手裡只剩下不到一萬的軍隊,原本由他管理的天雄軍、宣大、關寧鐵騎,全部被監軍太監高起潛給扣住了。鉅鹿大戰,盧象升以不到五千人的部隊(開戰前又被楊嗣昌調走了五千人給高起潛),居然拖住了八萬精銳精軍一個多月的時間。

    最後盧象升和五千兵馬被團團圍住,盧象升格殺了二十多名清兵後,發起了自殺式襲擊,率僅有的二十人衝向清軍,被亂箭射死。

    盧象升為什麼最後的不到援軍呢?

    這要怪的話,首先崇禎皇帝是主要的,在和清兵開戰以來,他的戰和之心就一直搖擺不定,看著清軍敗了就開戰,看著明軍敗了就求和,猶猶豫豫之中,崇禎就這樣失去了他能光復大明的多次機會。

    第二就是那個兵部尚書楊嗣昌了,因為他提倡“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主張和清兵講和,全力對付農民軍,而盧象升是堅決反對的,他不止要滅掉農民軍,還要把清軍趕回白雲黑水之間。就因為這一點,楊嗣昌堅決要整死盧象升,畢竟比起帝國的安危來,他的兵部尚書位置更重要些。

    第三就是監軍太監高起潛了,在保定大戰中,下令不去追擊,把盧象升置於險地的人就是他,而在鉅鹿之戰中,高起潛手握數萬精銳,卻在離鉅鹿五十里不到的地方觀望,眼睜睜地看著盧象升全軍覆沒。而高起潛整盧象升的原因更簡單了,因為盧象升沒賄賂他,所以他討厭這個人。看來比起國家安危,高監軍口中那幾十兩銀子也還是要重要一點。

    盧象升死後,楊嗣昌憑死力上奏他“畏敵不戰”,高起潛扣住他的屍首,五十餘天不上奏朝廷,畢竟當事人全死光了,是非真相還不是高監軍一句話的事。而崇禎對於這個曾經給予絕對信任的盧象升,兩年不給體恤,直到崇禎十五年,離大明滅國只有兩年的時間,崇禎才給盧象升追封為太子太師、兵部尚書,追諡盧象升為“忠烈”則是要到南明時期了。可這時候再來補救,已為時過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足利義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