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onyDeng
-
2 # 小余的生活記錄
真實的歷史情況,是早在投下原子彈前,美國對日本本土的持續空襲,近乎徹底癱瘓了日本的工業生產,軍備完全跟不上,加上燃燒彈對平民民居的破壞,日本的人、財損失遠遠超過兩顆原子彈所造成的,縱然不投原子彈,日本也已經到了投降邊緣,再持續幾個月,就撐不住了,投原子彈是多餘的。
美國決定投擲原子彈,根本不是對付日本,而是用來威脅蘇聯,二戰未結束,這兩個同盟陣營已經醞釀分裂(三國戰爭,滅一國,剩餘狗咬狗),這就是丘吉爾在很快就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的理解。美國投下原子彈後,杜魯門第一時間告訴斯大林,想觀察他的反應,想獲得對方恐懼的表現,可惜斯大林面無表情,杜魯門相當失望。
-
3 # 破曉修羅
1,扔核彈之前,日本除了海上打的不怎樣,被打掉了沖繩,其他特別是中國大陸上,打的還挺順的,雖然德國義大利都被幹掉了,但是跟日本沒啥太大關係啊。
2,扔核彈之後,日本的反應也不是投降,是報復。
3,關東軍被幹掉之後,日本才反應過來,幹不過了
-
4 # 軍武最前哨
實際上早在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之後,太平洋戰爭的局勢走向就已經出現了改變:此役過後,日本海軍徹底失去了進行長期攻勢的能力,太平洋戰爭上交戰雙方的綜合實力再次達到平衡。
不過,日軍大本營為了避免挫敗己方士氣,竟然恬不知恥的虛構了一場“勝利”,甚至還忍痛在東京舉行了聲勢浩大慶祝遊行;因此,我們其實從日本對待中途島戰役結果的態度上就能看出他們的頑劣和固執。
到了1945年初,戰爭局勢已經非常明朗:被迫撤退至本土的日本必敗無疑;而且就在同年的5月,軸心國之一的德國已經無條件投降。趁此機會,同盟國也向東京發出了無條件投降的命令。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日軍卻拒絕了這一要求,甚至還在本國發起了“本土大決戰”的號召。
在這一號召下,日軍大本營開始了孤注一擲地擴軍行動:截止1945年5月,日本在本土新組建了42個步兵師團、4個高炮兵師團以及7個獨立坦克旅,總兵力高達370餘萬;與此同時,日本關東軍方面和對華派遣軍方面也進行了擴軍,合計總兵力增至185萬人。
對於日本法西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行為,筆者以為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之後的產物:
首先,“大陸經略政策”在日本軍政分子的認知中早已根深蒂固。明治維新後,日本一躍成為亞洲第一併躋身世界列強的隊伍,但其島國的地緣特徵卻讓他們憂患至極。於是,以天皇為首的日本便開始謀求對外擴張……
客觀而言,對外擴張幾乎是近代日本發展的核心國策,因此日本對這一方面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堪稱傾盡國力。所以當意識到自己行將就木時,日本不願、也難以放棄長達近一個世紀的努力。
其次,窮途末路的日軍大本營到最後一刻還認為自己擁有反戈一擊、顛倒乾坤的能力。他們甚至天真的以為美國的核武威脅只是虛構的恐嚇而已。這就像一個將身家性命下注在賭桌上的賭徒一樣,如果不親眼看到輸贏,就總以為自己還有勝算!
-
5 # 狼煙火燎
二戰太平洋戰爭被美國步步蠶食掉各大島嶼和東南亞以後,日本失敗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隨著歐洲戰場的結束,盟軍在東亞的軍事實力也就更強大了,美英的支援部隊會很快到來,蘇聯參戰也是必然的,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為何不選擇投降呢?
主要的原因還是盟軍提出無條件投降,也就是投降後日本什麼都沒有了,國內也被打得山河破碎,一旦投降也就成為待宰的羔羊,因此日本想透過最後一搏,來贏取一個有條件投降的籌碼。
其實早在1944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聚在一起,開始商討戰後事宜,並簽訂了著名的《雅爾塔協議》,這裡就已經明確了對戰後德國和日本的各種安排,按照協議德國將被美英法蘇四國瓜分佔領,而日本同樣將被盟軍進行瓜分佔領,至於日本整個二戰前後打下的地盤全部作廢,日本必須接受無條件投降,這顯然是日本無法接受的!而之後美英中領導人聚在一起又發表的開羅宣言,以及之後的《波茨坦公告》,再次明確日本必須接受無條件投降,日本提出的任何條件盟軍都不會接受!
而這個協議顯然是通報給日本的,日本也很明確無條件投降後的後果,一旦投降整個佔領的中國東北地區,還有太平洋上的島嶼,還有整個東南亞、臺灣等等地區全部要吐出來,而且還要被各國瓜分佔領,解除武裝等等,這些對於軍國主義的日本根本接受不了,尤其是日本軍方勢力無法接受!
因此日本提出的有條件投降的協議都不會得到盟軍的承認,而蘇聯按照協議在歐洲結束後的3個月後的8.8日向日本宣戰,8.9日蘇聯幾個集團軍進入東北作戰,而美國國內為了減小傷亡向日本長崎和廣島扔下了2顆原子彈,這種大殺器的出現一下子把日本高層震懾住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天皇和內閣才放棄了幻想,準備投降。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軍部都不主張投降,而是要1億玉碎與盟軍在日本本島決戰,而且軍部還在去電臺的路上派人攔截天皇投降錄音,不過天皇錄了好幾份並分好幾條線路趕往電臺,因此日本軍方勢力並沒有得逞!
所以說,即使被原子彈炸了2次後,日本國內仍有很大一部分人不願意接受投降,尤其是軍方勢力,因為一旦接受無條件投降,也就代表日本什麼都沒有了,尤其是軍方高層肯定是最慘的,他們在中國、東南亞、菲律賓等等犯下的惡性太大了,因此這幫人最怕投降後,被盟軍秋後算賬!
-
6 # 94310417小云
確實如此日本軍國主義喪心病狂,仍在作困獸猶鬥不甘心它們的慘烈失敗,在攻擊日本本土前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和尼米茲上將乃參聯會論證了攻擊日本本土的可行性,認為會又上百萬人的傷亡代價,因此空軍司令李梅制定了空襲用燃燒彈摧毀日本工業體系的計劃,後果大於原子彈爆炸,有盡50餘萬人死於轟炸和燒烤死亡,東京以成了一片海。由於日本天皇被內閣綁架,仍在作垂死掙扎,當第一彈元子彈爆炸時,它們無視人民的死活仍負於頑抗,也因此激怒了美國總統才又下令扔下了小男孩於長崎島上,造成了十餘萬人的死亡,而日本確希望於蘇聯從中調停,但斯大林據絕了這個無理要求,準備強勢出兵,迫於無奈,日本軍國主義唯心的下了停戰召書,實則賊心不死,仍在繼續幻想著春秋大夢。
-
7 # 使用者8084033424678灰
日本人表面做得像那麼回事,幾乎都在做惡夢,南京大屠殺其實它們怕得發狂,反人類的事是沒有好結果的,終歸是要還的…
-
8 # 武研社
其實日本並不是堅決不投降,對於美國對廣島,長崎的兩枚原子彈的作用,只是加速了日本投降的程序,或者說,日本人在對投降或者和美華人議和上一拖再拖,直接錯失了不少機會,也拖來了原子彈。
關於日本投降的程序,實際上這件事得追溯到二戰爆發之前的幾年,或者是從日本製造918事變,入侵東北並且扶植成立了滿洲國說起。日本作為一個海洋島國,在石油,鋼鐵,煤炭等戰略資源上極為貧乏,而當時發起918事變(918事變還是陸軍偷著發起的)乃至最後全面進攻中國,東南亞等主要就是為了掠奪這些資源。而建立了偽滿洲國後,日本曾一度想讓國際社會承認這個偽政權。當然了,我們軍民也在努力抵抗日軍的侵略,日本則想法設法的封鎖中國所有的補給線,而當時國民政府則將緬甸的貨運補給線(尤其是武器裝備等戰爭物資)作為了支援抗戰的一條重要線路。
1937年日本對中國的進攻遭到美國以及包括英國,法國,澳洲和荷蘭在內的國際聯盟若干成員的譴責。衝突期間的日本暴行,例如南京大屠殺,使日本與世界其他大國的關係進一步降溫。同時美國,英國,法國,和荷蘭這幾個國際聯盟的主要國家都在亞太地區擁有殖民地。很明顯,日本在這些區域不斷部署的軍事力量和中國所遭受的侵略讓這些國家感到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受到了威脅。
從1938年開始,美國對日本採取了一系列日益嚴格的貿易限制措施。其中包括在1939年終止與日本的1911年貿易條約,以及根據1940年的《出口管制法》進一步收緊。這些努力未能阻止日本繼續在中國發動戰爭,也沒有阻止1940年與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簽署《三方協定》,正式組建軸心國。1940年,日本入侵法屬印度支那,以試圖封鎖所有進口到中國的物資,包括國民政府從美國購買的戰爭物資。這直接引發了美華人的警惕,此舉直接讓美華人擴大了禁運條例所包含的清單,停止向日本出售廢金屬,並關閉了緊張日本或運輸日本物資的貨輪透過巴拿馬運河。這對日本經濟造成的打擊尤其嚴重,因為1938年日本的廢鐵中有74.1%來自美國。此外,1939年日本的銅中有93%來自美國。因此使得日美開始了貿易談判,但是談判結果我們很清楚,直接導致了珍珠港事件,美國參戰。
1941年7月,海軍省通知裕仁,如果找不到新的資源來源,其儲備船用燃油將在兩年內耗盡。在1941年9月6日的御前會議則開始討論襲擊珍珠港的計劃。且在日美談判中,美華人提出了讓日本放棄在1937年全面侵華之後在華取得的所有權益,很明顯這是斷了日本人的命根,這使得當時東條內閣和軍中的主戰派對美作戰的意願更加強烈。在接下來的幾週中,東條政府向美國提供了最終協議。他們提出日本只能放棄印度支那地區,但作為回報,美國必須給予日本大量經濟援助。11月26日,美國駐日大使赫爾拒絕了該要約,並要求日本人除了離開印度支那外,還必須放棄在918事變中獲取的權益(相當於放棄滿洲國)並同意遠東地區的門戶開放政策。1941年11月30日,高松親王警告他的兄弟裕仁,海軍認為日本與美國作戰,最多堅持兩年,並希望避免戰爭。但海軍的主戰派確信戰爭能夠勝利,並最終偷襲了珍珠港。
上述的文意在說明,日本人對美作戰,或者說二戰投降的主要目的,首先是保護本土不被佔領,其次就是保護在二戰爆發前所奪取的權益不能丟失,且當初對美宣戰時,日本國內就有很多人反對。以至於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國內依然有對美議和的聲音。到了1942年,日本人拖來了《聯合國宣言》(有必要說明,蘇聯本身出自利益考慮,並沒有完全遵守《聯合國宣言》的內容,除了繼續依照過去與日本簽署的協議而對於東北的日軍保持中立的態度,同時本身對於宣言的原則也沒有表達正面支援),不久又拖到了中途島沉了自己家4艘航母。
而到了1944年,日本節節敗退,東條內閣倒臺,小磯國昭內閣上臺。根據資料顯示,小磯國昭其實早在萊特灣大海戰開戰前就和美華人議和,但是手下山下奉文是強硬的主戰派(不僅他一人,但是陸軍居多),依然對美軍發起了決戰。這樣的拖拉導致萊特灣大海戰的爆發,同時也讓日本海軍的主力徹底損耗殆盡了。
到了1945年,日本人的一拖再拖拖來了雅爾塔會議,在雅爾塔會議上,盟國幾大巨頭劃定了戰後國際局勢,而一頭紮在戰爭裡的日本人卻不知道這個會議達成了對戰後國際局勢的協議,《雅爾塔協定》中,劃分了蘇聯如果出兵後空優獲取的北方四島等權益,而日本人卻還以為蘇聯人會遵守《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因此直到6月22的御前會議上,當時的主和派鈴木貫太郎內閣還在準備尋求蘇聯出面進行調停,而精明的蘇聯人當然不會放著北方四島不拿,蘇聯便開始對日本的調停請求以各種緣由一拖再拖,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蘇聯沒有簽署波茨坦公告。而7月22日的波茨坦公告上重申了繼續同盟國進行戰爭的決定,但是裡面說了會保留日本領土完整,這使得日本人以為此中的領土完整是指的戰前領土(也就是包括它侵略的那些殖民地),因此鈴木內閣在7月28日表示,並不理睬《雅爾塔協議》。
同時盟軍司令部也沒閒著,他們其實早就制定瞭如何攻克日本本土,也就是著名的“沒落行動”,但是介於硫磺島戰役和沖繩島戰役的傷亡過大,以至於單一登陸戰區就會造成十幾萬以至於幾十萬士兵的傷亡,因此最終選擇了用原子彈逼迫日本投降。
8月6號廣島遭到原子彈襲擊。同時,蘇聯的小算盤打的也很精妙,它一邊讓日本人放心,提出互不侵犯條約能維持到1946年到期,以及保留偽滿洲國等領土這些條件,一邊暗地裡準備著“八月風暴”行動。
在原子彈轟炸後,8月8號蘇聯人即刻開始了“八月風暴”行動,從東北出兵打擊關東軍。而過一天,8月9號,長崎也被原子彈打擊了。這下可直接將鈴木內閣嚇壞了,鈴木貫太郎主動上門尋找裕仁,讓它進行所謂的“聖斷”,此後的幾天,日本內閣頻繁開會商討投降事宜,以及保留天皇地位的請求。最終,8月15號,投降目的達成後的鈴木貫太郎內閣辭職,日本國內“玉音放送”,日本投降。
但是有關於日本這個民族的性格(只是指二戰和二戰之前,現代日本民族性格經過GHQ的民主化之後已經和當時有了較大區別),為何投降前後有巨大不同,日本這個民族把天皇作為精神象徵,並且堅決遵守階級意識。
因此直到現在還有不知悔改的右翼認為當時的侵略是將東亞各國從西方人的手中拯救出來,而二戰時的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深入大多日本人的人心,只要天皇讓他們抵抗,他們會一直抵抗到死,並且將死作為對天皇的感激和回報,而投降後,因為是天皇讓他們投降,所以他們又堅決服從,對待佔領軍恭恭敬敬。
回覆列表
其實原子彈投下後,日本也不投降,別受美國主導的日本教科書影響,說日本投降是因為原子彈,事實是在蘇聯宣佈出兵後,日本才認真考慮投降的事。
真實的歷史情況,是早在投下原子彈前,美國對日本本土的持續空襲,近乎徹底癱瘓了日本的工業生產,軍備完全跟不上,加上燃燒彈對平民民居的破壞,日本的人、財損失遠遠超過兩顆原子彈所造成的,縱然不投原子彈,日本也已經到了投降邊緣,再持續幾個月,就撐不住了,投原子彈是多餘的。
美國決定投擲原子彈,根本不是對付日本,而是用來威脅蘇聯,二戰未結束,這兩個同盟陣營已經醞釀分裂(三國戰爭,滅一國,剩餘狗咬狗),這就是丘吉爾在很快就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的理解。美國投下原子彈後,杜魯門第一時間告訴斯大林,想觀察他的反應,想獲得對方恐懼的表現,可惜斯大林面無表情,杜魯門相當失望。
蘇聯在很短時間後就研製出原子彈,傳聞是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實際上是三顆原子彈,有一顆沒爆炸,被日本送給了蘇聯,以換取蘇聯不出兵,但蘇聯仍然出兵,因此日本無退路,只有投降,並徹底倒向美國,換來實際有條件投降結局,即保留天皇體制。日本根本不算無條件投降,在天皇的《停戰詔書》上,寫得很清楚,不是投降,是停戰,只是軍隊無條件停止戰鬥,日本政體得以維持,忍辱負重,謀求復興,天皇為此承擔後果——這是白紙黑字寫得很明白的,自己可以搜到原文。“無條件投降”,國內政治和治安、經濟一切由對方接管,並接受改制,但美國是單方面接管日本,兌現了承諾,沒有動天皇體制,這是諾言,換言之,可視為對“玉碎計劃”的妥協,美軍的確不大敢登上日本本土與對方全民決戰,在太平洋諸島已經領教過,不是嚇你的,這是日本民族儲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