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橘子愛唱歌

    主角。是在龐大的榮,寧二府中發生的複雜的事情的主線。是作者表現紅樓夢主旨的中心。是在精神和行為上貫穿整部家族史的主心骨。是引發經久不息的爭論的主角。是紅樓夢最為悲傷的故事。 故事的主線 最後兩人的形象和一(判詞也是兩個人同一首: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是賈寶玉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 1.在《紅樓夢》中,薛寶釵與林黛玉的性格,都存在著A、B兩面。從表面上看,黛玉應該是清高的、孤傲的、叛逆的;但骨子裡,她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世俗名利、地位和聲望的追求。寶釵則正好相反。從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圓滑世故”;但骨子裡,她卻實在是一個耿介孤高又憤世嫉俗的女子!在小說裡,每至關鍵時刻,真正敢於堅持個性,以至於給家長們留下諸如“忌諱”、“離格”、“不祥”之類負面印象的,幾乎總是寶釵;而明確表示自己渴望“邀恩寵”、“獨立名”的,幾乎總是黛玉。《紅樓夢》全書又恰恰以寶釵的《螃蟹詠》罵世最狠,以黛玉的《杏簾在望》“頌聖”最力。這無疑是作者對釵、黛深層次性格的一種暗示。 2.從客觀能力上看,寶釵顯然比黛玉更善於處世,更善於解決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但從主觀意願上看,黛玉對各種世俗利益、名位的關注和嚮往,卻又遠遠強過於寶釵。相對而言,寶釵比黛玉處於更為優越的位置。但寶釵卻根本不屑於塵世的爭名奪利,甚至不屑於元妃的特別恩賞;反倒是黛玉連小小几枝宮花,都要斤斤計較,非得比出個勢利不可。一個是世俗世界中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是理想世界中的世俗主義者。所以,我們說,在《紅樓夢》(脂評本原著)中,寶釵是“身處世內而心向世外”,黛玉是“身處世外而心向世內”! 3.從形象解構的角度來看,黛玉身上其實更多地承載了儒家士大夫文化的某些特質;而寶釵身上則更多地體現了老莊哲學的審美觀。黛玉是外道內儒,寶釵是外儒內道。所以,作者用“有鳳來儀”與儒家皇權意識的“雙關暗合”,來暗點了黛玉性格中更為真實的一面;又以“蘅芷清芬”頗具道家色彩的“未揚先抑”、“別有洞天”,揭示了寶釵“淡極始知花更豔”的人格魅力。 4.釵、黛以上這種性格上的交錯、反轉的關係,猶如《周易》中太極圖所揭示的哲學原理:世間萬物,俱負“陰”而抱“陽”。而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魚” 的“魚眼”,恰恰為“陽”;“陽魚”的“魚眼”,恰恰為“陰”。由此,亦可以看出《紅樓夢》之於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老、莊、尹、列之道家文化的盡力汲取之態。 5.在小說中,襲人、晴雯、金釧、小紅,俱為釵、黛的影子人物。其中,金釧的真情與烈性,正與寶釵相通;小紅的心機與世故,正與黛玉相通!襲人、晴雯,作為釵、黛的一對“外影”,對映了她們各自性格的“正面”;而金釧、小紅,作為釵、黛的一對“內影”,則照出了她們性格中的“另外一面”。作者此種設計,亦是《紅樓夢》之“風月寶鑑”性質,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種直觀體現。 6.《紅樓夢》本是“才子佳人”小說的對立產物。作者尤其反對那種“假擬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間撥亂”的庸俗模式。但後人對《紅樓夢》的解讀,特別是許多“擁林派”評紅家對《紅樓夢》的解讀,卻恰恰陷入了所謂“才子”、“佳人”加“小人”的思維定勢之中,有意無意間就要把寶玉、黛玉、寶釵分別同這三種角色對映起來。而襲、晴、金、紅四影結構的存在,特別是金釧與寶釵、小紅與黛玉之特殊關係的存在,對於打破以上這種固化的成見,恢復原著的本來面目,無疑有著正本清源的意義和作用。 7.曹雪芹的一生始終處於“出世”與“入世”的雙重困境之中。在理智上,他看得透功名利祿乃至男女情愛的虛妄,但在情感上,他又放不下對往昔繁華以及舊日情緣的留戀。而釵、黛兩位女主角的設定,就多少反映了作者內心的這種兩難。排除枝節的差異,從更為抽象的角度來看釵、黛,她們亦與作者一樣,均徘徊於“出世”與“入世”之間。她們又同為“敏感的弱者”,都生活在一種小心翼翼的、惟恐受到傷害的生存狀態之中。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者才“使二美合一”,將她們看作了一人。這也就是脂硯齋所說的“釵玉名雖二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庚辰本第42回總評),以及畸笏叟所說的“將薛、林作甄玉、賈玉看書,則不失執筆人本旨”(庚辰本第22回眉批)。 8.然而,作者卻並不滿足於僅僅將自己內心的困境表達出來,他還時時考慮著如何用理智來戰勝情感,以獲得精神上的解脫。這樣,原本“合一”的釵、黛二人,在小說精神救贖的主題上,又出現了“分殊”的情形。其標誌即是看她是否成功地接受了“癩頭和尚”及“跛足道人”這一僧一道的點化。黛玉是點化之路上的失敗者。她拒絕了“癩頭和尚”為她設計的療病方案,反而代之以服用世俗的“人參養榮丸”等藥,其結果是終其一生也不能擺脫世俗佔有慾和小兒女之情的困擾,只能在塵網中越陷越深。寶釵卻成功地接受了癩僧的點化。她的“冷香丸”乃集盡四時白花之蕊,雨、露、霜、雪,甘苦二味,苦修苦煉而成。這象徵著她在歷盡人間甘苦、世態炎涼之後,能最終超越一切世俗之情的羈絆,而以一種大知己之愛和巨大的自我犧牲精神,去推動寶玉悟道、出家,復返大荒。誠如脂硯齋所說:“歷著炎涼,知著甘苦,雖離別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謂香可冷得,天下一切,無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雙行夾批)很明顯,二者的高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應該說,曹雪芹本人的情況,更接近於前者,但後者才是他所追求和嚮往的那種理想之態。 9.釵黛的A、B兩面性,也同樣反映在了她們的愛情方面。這就是一種相當複雜的三角關係:寶玉與黛玉“似近而實遠”,寶玉與寶釵“似遠而實近”!從表面上看,寶玉與黛玉好似心心相印、呼吸相通;但實際上,他們在內心深處卻始終存在著一種更為深刻的隔膜和疏離。寶玉把黛玉當作唯一“不說混帳話”的知己。可事實上,黛玉的頭腦中卻並非沒有所謂的“混帳思想”,她也並非真的不拿“混帳話”來勸諫寶玉。更重要的,在對待賈雨村一類“祿鬼國賊”的態度上,寶、黛二人的價值取向幾乎判若天淵。寶玉寧死也不願與賈雨村一類的人物相接觸,而黛玉作為賈雨村的學生,卻從未對她的恩師表示過任何形式的異議或不滿。所謂“何幸邀恩寵,宮車過往頻”,所謂“主人指示風雷動,鰲背三山獨立名”,寶玉卻顯然不可能有黛玉這種“邀寵”、“立名”的思想!寶玉與寶釵的情形則正好相反。從表面上看,釵、玉二人好像“志不同,道不合”,沒有什麼“共同語言”;但實際上,他們的深層次性格中,倒反而蘊藏了更大的相近和共通之處!寶玉最厭惡那些貪鄙官僚。無獨有偶,寶釵也是這麼一個現實社會的激烈批判者。她的那首《螃蟹詠》即是對以賈雨村為代表的那些貪官汙吏的最為尖刻的諷刺。寶釵勸寶玉讀書仕進,並非是要他也成為賈雨村一樣的“祿蠹”,恰恰相反,乃是希望他透過掌握權力,來懲治、消滅這些醜類。正所謂“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是也。二人的選擇看似相悖,其實卻正好反映了其根本一致的立場!而更重要的是,寶玉、寶釵都對佛、道一類“出世”理念,有著幾近於本能的偏愛。寶玉《天上人間》謎:“鸞音鶴信須凝睇,好把唏噓答上蒼”,關心的是來自仙家的訊息。寶釵《鏤檀鍥梓》謎:“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則感嘆世人難以領會佛法、禪宗的真諦。而事實上,寶玉對禪宗的最初感悟,也正是來自於寶釵的引導和推介(第22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寶釵對寶玉思想意志層面的影響,其深度和重要性,遠遠超過了黛玉。所以,脂硯齋才特別提醒讀者注意:“釵與玉遠中近,顰與玉近中遠,是要緊兩大股,不可粗心看過!”(庚辰本第21回雙行夾批) 10.以上情形,也就決定了寶玉一生的情感,必然會有一個巨大轉折的過程:由開初的獨“專情”於黛玉,最終轉向放棄這種“專情”,反過來與寶釵亦建立起同樣的真情至愛。黛玉是寶玉富貴年少時,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知己。而在寶玉貧寒落魄之後,能與他一道戰寒鬥霜、患難與共者,則不能不惟寶釵一人而已。顯然,原著中這樣的轉折,應該發生在八十回以後的佚稿之中。但實際上,也用不著等到八十回以後,在現存的八十回本中,曹雪芹即為這一轉折的過程,提供了多處暗示。譬如,甲戌本第8回題頭詩《金玉姻緣贊》、第34回“寶釵探傷”、第35回“黃金鶯巧結梅花絡”、第58回“茜紗窗真情揆痴理”等等,都是這方面的明確例證。 11.上述這些暗示寶玉終將移情於寶釵的文字,與小說中那些看似表現寶玉獨愛黛玉的地方,亦構成了“風月寶鑑”之“反照”與“正照”的效應。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原著中至少存在著以下六組針鋒相對的正、反面文字組合:第一組:正面文字:《終身誤》(第5回);反面文字:①《金玉姻緣贊》(甲戌本第8回題頭詩),②《紅樓夢引子》(第5回)。/第二組:正面文字:①寶玉拒斥湘雲(第32回),②黛玉的心理活動(第32回),③寶玉“訴肺腑”(第32回);反面文字:①黛玉探傷(第34回),②寶釵譏諷賈雨村(第32回),③寶釵探傷(第34回)。/第三組:正面文字:“情中情因情感妹妹”(第34回);反面文字:“黃金鶯巧結梅花絡”(第35回)。/第四組:正面文字:“寶玉焚書”(第36回);反面文字:①黛玉勸學(第9回),②黛玉《騄駬》謎(第50回),③“薛蘅蕪諷和螃蟹詠”(第38回)/第五組:反面文字:寶玉夢中的喊罵(第36回);反面文字:“通靈玉矇蔽遇雙真”(甲戌本第25回回目)/第六組:正面文字:“慧紫鵑情辭試莽玉”(第57回);反面文字:“茜紗窗真情揆痴理”(第58回)。——脂硯齋提醒讀者:“觀者記之,不要看這書正面,方是會看!”(庚辰本第12回雙行夾批)又云:“是書勿看正面為幸。”(甲戌本第8回眉批)顯然,如果讀者僅僅從上面列舉那些“正面文字”,來解讀《紅樓夢》,而看不見其針鋒相對的“反面”,那麼,十有八九是會把小說的本旨給弄顛倒的! 12.最後,作者以“莫怨東風當自嗟”和“任是無情也動人”,分別概括了黛玉、寶釵同寶玉的情緣。何謂之“莫怨東風當自嗟”?因為在曹雪芹的原稿中,寶、黛之不能結合,並非是出於什麼外部勢力的干涉。相反,賈母、鳳姐等人,倒始終是“木石姻緣”的支持者。而恰恰是他們自己在深層次性格上的隔膜與疏離之處,才導致了其愛情上的“求全之毀”和“不虞之隙”。黛玉之未嫁而逝,絕非寶、黛的不幸,從某個意義上講,倒是因此而避免了更大的悲劇!又何謂之“任是無情也動人”?因為如前所述,在原著後三十回佚稿中,正是寶釵憑藉自己在禪宗、老莊一類“雜書”、“雜曲”方面的“博知”,啟迪並引導了寶玉“悟道”,推動他出家為僧,進而得以復返大荒。——《山門·寄生草》、《邯鄲夢·賞花時》二件,即為明證!在當時那個社會,一般婦女都是嫁夫從夫,終身相倚。寶釵既嫁寶玉,做了他的妻子,亦理當如此。可她這個做妻子的,卻主動地引導了丈夫出家為僧。按世俗的觀點,這應該是非常“不情”之舉了。但寶玉卻深知,寶釵的這種“不情”之舉,倒恰恰是出於對他的一片至愛,一種感天動地的自我犧牲式的至愛!寶玉自己亦深深地為之感動。故而才以“任是無情也動人”,來表達了這種複雜的感情。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第63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寶釵抽得“牡丹”籤,黛玉抽得“芙蓉”籤,那“芙蓉”簽上,還特別註明:“自飲一杯,牡丹陪飲一杯”。“芙蓉”為何還必得“牡丹”陪飲呢?原因無他,因為在小說中,寶釵與黛玉又同為寶玉的知己。二人合起來,則構成了寶玉不同時期的最愛! 13.在《紅樓夢》的“色”、“空”二字當中,黛玉主要代表了“色”的這一面,而寶釵主要代表了“空”的這一面。小說把釵、黛二人放在一起,實際上也就昭示了“色”與“空”兩種精神對寶玉的吸引和爭奪。寶玉、黛玉的“木石姻緣”,更多地同作者放不下往昔繁華的心態相聯;寶玉、寶釵的“金玉姻緣”,卻更多地與作者看得透人生虛幻本質的理智相通。所以,小說中“木石前盟”與“金玉良姻”,一個承載了作者的“悲情”,一個寄託了作者的“高情”!在《紅樓夢》末回“情榜”中,黛玉得到的評語是“情情”,寶玉得到的評語是“情不情”,寶釵得到的評語是“無情”(“任是無情也動人”)。黛玉何謂之“情情”?因為她以“情”為情——以小兒女之情為情,以世俗之情為情,故終其一生也跳不出為情所困、為情所陷的孽障。寶釵又何謂之“無情”?此“無情”,非彼“無情”也。“無情”正是至情!看似“無情”,卻是情到極點,感人至深。故又曰:“任是無情也動人”。而寶玉的“情不情”,就正好處於黛玉“情情”與寶釵“無情”(至情)之間。這也就是脂硯齋所說的“三人一體”的結構! 14.《紅樓夢》問世至今已正好二百五十年。什麼是這部小說最本真、最永恆的精髓?筆者以為,這既不在於《紅樓夢》“批判”了什麼“封建主義”,也不在於她“歌頌”了什麼“偉大的愛情”。而恰恰體現於其所宣揚的“色空”思想之中。《紅樓夢》的“色空”,是“大色空”,是包羅人間百態、世上萬象的“色空”。其中,寶、黛、釵的故事,是“情”之“色空”。元、迎、探、惜的故事,是“運”之“色空”。王熙風的故事,乃“勢”之“色空”。秦可卿的故事,乃“淫”之“色空”。如此等等。而紅樓一夢,萬境歸空,給情天孽海里的痴男怨女們當頭棒喝;替功名富貴場中的仕子儒生輩警鐘長鳴;為普天下的失意者指引脫離苦海的道路;向塵世間的孤獨人提供聊以慰籍的精神家園。這樣的人文關懷,才是此書超越時空、超越社會形態而永放光芒的本質所在! 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之最高成就的代表,《紅樓夢》實在是有著無窮無盡的奇絕和神異。徜徉其間,即如我們在《弁言》所說的那樣,筆者絕不敢自誇完全掌握了其中的多少奧秘,或者有什麼“終結”紅學的力量。而只希望以自己對此書的一些新發現,能給當前的紅學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帶來幾種新的思路。昔日,某西哲有言:“懷疑乃發現之母,迷信是求知之敵。”而梁任公引周鼎銘文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為真理,今日之我不惜與昨日之我一戰”。筆者願意將此二語,奉送給所有愛好《紅樓夢》的朋友,亦回贈給自己,藉以鏡鑑、警醒之用。凡事多看看,多想想,這樣才不會被那些傳統的或流行的定見所左右,而不斷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 最後,再次向所有閱讀這篇小文的朋友,表示深深的謝意!

  • 2 # 增慕

    說林黛玉出世是不對的,所謂出世是看透或厭煩了人世生活,或隱居或出家或自殺,總之是避開人世。林黛玉卻是一心求愛,想和賈寶玉過恩恩愛愛的幸福生活,這不叫出世。至於薛寶釵費盡心機想安排好自己的後半生,沒想到卻嫁給了一個最沒有用的廢物,不僅養不了她,最後還甩了她,幸虧被花襲人供養才算沒餓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K9榴彈炮戰鬥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