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莊周夢蝶的蝶
-
2 # 萬里長空夜未央
這塊石碑是大清皇帝功德碑,又名“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因其最早立於南韓首爾市松坡區三田渡而得名。此碑是南韓第101號指定史蹟,但南韓人民視之為“恥辱碑”。
圖一:2007年2月3日(丙子戰爭後370年),三田渡碑遭到南韓民族主義者以紅色油漆破壞,碑正面被寫上:“撤”,“370”;碑背面被寫上“去”,“丙子”的字樣。
(同年6月15日,石碑被修復完成。)
圖二:2008年,南韓對三田渡碑進行考證並遷移,原建於石碑基座下,描繪北韓仁祖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的銅板,南韓文化財委員會認為“沒有文物價值”,將其撤去。
今天南韓人的這種恥辱感,來自於當年發生在後金與北韓之間的丙子戰爭(史上北韓稱為丙子胡亂)。1. 戰前:因北韓對後金的態度,皇太極多次大怒
1619年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對原遼東地區以及北韓的影響力嚴重下降。1627年,後金皇太極入侵北韓,北韓被迫與後金議和並結盟;但在朝堂上,執掌政權的西人黨*依然保持與明朝的關係,對後金持敵對態度。
(注:北韓王朝宣祖時期,兩班士林派朋黨先對抗勳舊派,後者勢微後,又分裂為西人黨和東人黨)
1628年,明將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決,皇太極計劃趁明軍陷入混亂的時機進攻明朝,派遣使者向北韓徵調兵船。北韓仁祖故意拖延三日後才接見使臣,並回絕道:“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船殆不可藉也。”
於是,皇太極被狠狠擺了一道。
1632年,後金巴都禮、察哈喇等人前往北韓頒定貢額。仁祖僅同意了貢額的十分之一,並推託說金銀、牛角不是北韓的特產,拒絕貢獻。皇太極大為光火,於次年致書仁祖,責其減歲幣額,並竊參畜、匿逃人之罪,欲罷遣使,專互市。北韓方面反應強硬,索性拒絕同後金在會寧城的互市,此後又多次拒絕互市,並在京畿、黃海、平安三道加築白馬等十二城,以加強對後金的防備。
1635年,皇太極攻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獻傳國玉璽投降。各貝勒與蒙古王公皆建議皇太極稱帝,皇太極遣英俄爾岱通報北韓,北韓群臣皆言不可。北韓仁祖將英俄爾岱囚禁在議政府,英俄爾岱等人奪民間之馬,破門北逃。仁祖派人追上,宣佈不承認1627年的城下之盟。英俄爾岱逃回後金並報告皇太極。
至此,雙方已經基本撕破臉了。
2. 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1636年四月,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當時北韓的春信使羅德憲、回答使李廓正在盛京,參加了登基大典。典禮上,羅德憲、李廓二人拒絕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堅持明朝是北韓的宗主國(這兩位使者倒確實是有骨氣的很)。
當時北韓一國上下也是群情洶湧,掌令洪翼漢就上斥和疏言:“臣墮地之初,只聞有大明天子耳...今乃服事胡虜,偷安僅存,縱延晷刻,其於祖宗何,其於天下何,其於後世何?...臣愚以為,戮其使而取其書、函其首,奏聞於皇朝。”另外還有138名太學生聯名以及諸多官員上疏,請斬使焚書。
這時的皇太極,顯然已經出離憤怒了。
圖三:於是戰爭開始
3. 相對於政治上的強硬,北韓在戰場上基本可以算是一敗塗地
1636年臘月初二,皇太極派濟爾哈朗守盛京(今瀋陽),阿濟格、阿巴泰守遼河入海口以遏明軍,皇太極親自率領清軍十二萬入侵北韓。
其中,多爾袞、豪格分統左翼滿洲兵、蒙古兵,從寬甸入長山口;戶部承政馬福塔、英俄爾岱等率兵三百人,裝扮成商人,突襲北韓王都漢陽城;多鐸、嶽託等人率數千兵馬接應。皇太極與代善率其他各路軍馬進攻北韓。
臘月初十,清軍主力渡過鴨綠江。
十二日,兵至郭山城,定州、安州投降。
十四日,兵過鬆都(即今天的開城),北韓仁宗撤退出城時,遭遇一路潛行而來的馬福塔部隊,仁宗一邊派人去馬福塔和談,一邊自己退至南漢山城(和300人的清軍部隊談和,雖說是大勢已不可為,但好歹總得吃掉一小股清軍,也好有底氣和皇太極坐下來談,想不明白北韓的禁軍得弱成啥樣……)。
十五日,仁宗從南漢山城再次派使臣求和。
十九日,清軍前鋒兵臨南漢山城下,要求仁宗送世子李溰為質,作為議和條件。
二十日,皇太極率清軍主力至松都,再次勸降。
其後,北韓各地守軍多次趕來勤王,皆被擊敗(個別畏敵不敢進);雙方也多次交涉和談方面的問題。
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二十日,仁祖正式決定向清朝稱臣;翌日,遣李弘冑出使清營,獻書投降。皇太極要求仁祖下城親自投降,仁祖懷疑是奸計,因此不接受。
二十二日,皇太極遣多爾袞襲破江華島,俘虜北韓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屬等眾。前右議政金尚容、前右承旨洪命亨、司僕寺主簿宋時榮、前司憲府掌令李時稷等人不願成為清兵的俘虜,自殺身亡。
皇太極再次要求北韓仁祖親自出城投降,並威脅若是不從,城破之後便要屠城。世子主動要求出城做人質,表示:“泰山既垂於鳥卵之上,國步誰措於盤石之堅,事已急矣!予既有弟二人,又有一子,亦可奉宗社。予雖死於賊,尚何憾焉?”
二十三日,仁祖決定送世子李溰代他出城投降,稱:“予為宗社、生靈,出不得已之計矣……渠為父出去,不害於義理,而人子之至情也”。但英俄爾岱傳諭,一定要仁祖親自出城,並威脅說皇太極準備回到盛京去,若不答應就不要再求和了。在此期間,清兵又發動了幾次攻城,希望迫使北韓投降。仁祖只得在二十七日答應了這個要求。次日,皇太極同意了仁祖的求和,並要求他親自出城。清朝提出“三田渡盟約”,要求北韓以“長子及再一子為質”。
圖四:不知道皇太極是否想過,弱小的北韓何來螳臂當車的勇氣?
圖五:仁宗的幾次反覆不定,猶豫不決,最終使他遭受了更多的羞辱
4. 作為明屬國,北韓算是盡到了本份
次年,皇太極要求北韓建立一座功德碑,以頌揚滿清皇帝的功績。在清朝的壓力下,仁祖被迫同意了,大清皇帝功德碑於1639年豎立於當年皇太極受降的三田渡地區。
碑文用滿文、蒙古文和文言漢文寫成,正面為滿文和蒙古文,背面為漢文,其內容大致相同。漢文版本為北韓官員李景奭撰寫,其他兩種語言的版本應是由漢文版本翻譯而成。
清朝人認為三田渡碑對北韓伏屬清朝的統治起著很好的效果,康熙帝便曾說:”此等地方,太宗文皇帝定北韓之役,我兵無處不到。以已破之國,我朝為之重加營建,俾安堵如故。是以其華人於太宗文皇帝駐軍之地樹立石碑,備書更生之德。”
自1639年後,每當清朝敕使到達北韓,都會前往三田渡,拜謁大清皇帝功德碑。
另一方面,自從三田渡碑建立以來,北韓人便一直視該碑為恥辱碑,一直有人試圖破壞。比如在1640年,全羅、慶尚兩道儒生因反對北韓送舟師助清伐明而不受採納,便揚言要搗毀三田渡碑。
此後北韓專門定軍守直碑閣,直到1895年拆除為止。
最後是彩蛋:大清皇帝功德碑文內容大淸皇帝功德碑大清崇德元年冬十有二月 寬溫仁聖皇帝 以壞和自我 始赫然怒 以武臨之 直擣而東 莫敢有抗者 時我寡君棲於南漢 凜凜若履春冰而待白日者 殆五旬 東南諸道兵 相繼崩潰 西北帥逗撓峽內 不能進一歩 城中食且盡 當此之時 以大兵薄城 如霜風之卷秋蘀 爐火燎鴻毛 而皇帝以不殺為武 惟佈德是先 乃降勅諭之曰 來 朕全爾 否 屠之 有若英馬諸大將 承皇命相屬於道 於是 我寡君集文部諸臣謂曰 予託和好於大邦 十年於茲矣 由予惛惑 自速天討 萬姓魚肉 罪在予一人 皇帝猶不忍屠戮之 諭之如此 予曷敢不欽承 以上全我宗社 下保我生靈乎 大臣協贊之 遂從數十騎 詣軍前請罪 皇帝乃優之以禮 拊之以恩 一見而推心腹 錫賚之恩 遍及從臣 禮罷 即還我寡君于都城 立召兵之南下者 振旅而西 撫民勸農 遠近之雉鳥散者 鹹復厥居 詎非大幸歟 小邦之獲罪上國久矣 己未之役 都元帥姜弘立 助兵明朝 兵敗被擒 太祖武皇帝 只留弘立等數人 餘悉放回 恩莫大焉 而小邦迷不知悟 丁卯歳 今皇帝命將東征 本國君臣 避入海島 遣使請成 皇帝允之 視為兄弟國 疆土復完 弘立亦還矣 自茲以往 禮遇不替 冠蓋交跡 不幸浮議扇動 搆成亂梯 小邦申飭邊臣 言渉不遜 而其文為使臣所得 皇帝猶寬貸之 不即加兵 乃先降明旨 諭以師期丁寧反覆 不翅若提耳面命 而終未免焉 則小邦君臣之罪 益無所逃矣 皇帝既以大兵圍南漢 而又命偏師 先陷江都 宮嬪王子曁卿士家小 倶被俘獲 皇帝戒諸將 不得擾害 令從官及內侍看護 既而 大霈恩典 小邦君臣及其被獲眷屬 復歸於舊 霜雪變為陽春 枯旱轉為時雨 區宇既亡而復存 宗社已絶而還續 環東十數千裡 鹹囿於生成之澤 此實古昔簡策所稀覯也 於戱盛哉 漢水上流三田渡之南 即皇帝駐蹕之所也 壇塲在焉 我寡君爰命水部 就壇所增而高大之 又伐石以碑之 垂諸永久 以彰夫皇帝之功之德 直與造化而同流也 豈特我小邦 世世而永賴 抑亦大朝之仁聲武誼無遠不服者 未始不基於茲也 顧搴天地之大 畫日月之明 不足以彷彿其萬一 謹載其大略 銘曰
天降霜露 載蕭載育 惟帝則之 竝布威德 皇帝東征 十萬其師 殷殷轟轟 如虎如豼 西蕃窮髪 曁夫北落 執殳前驅 厥靈赫赫 皇帝孔仁 誕降恩言 十行昭回 既嚴且溫 始迷不知 自貽伊慼 帝有明命 如寐之覺 我後祗服 相率而歸 匪惟怛威 惟德之依 皇帝嘉之 澤洽禮優 載色載笑 爰束戈矛 何以錫之 駿馬輕裘 都人士女 乃歌乃謳 我後言旋 皇帝之賜 皇帝班師 活我赤子 哀我蕩析 勸我穡事 金甌依舊 翠壇維新 枯骨再肉 寒荄復春 有石巍然 大江之頭 萬載三韓 皇帝之休
嘉善大夫禮曹叅判兼同知義禁府事 臣呂爾徵 奉敎篆
資憲大夫漢城府判尹 臣吳竣 奉敎書
資憲大夫吏曹判書兼弘文館大提學藝文館大提學知成均館事 臣李景奭 奉敎撰
崇德四年十二月初八日立
回覆列表
南韓在歷史上最早記載是在商朝時期,在商朝時期當時的歷史暴君商紂王因其執政期間的一些問題,導致國內出現起義,而其中商紂王的叔叔箕子,發現商朝的大勢已去,比較有先見之明整合了自己的部隊,遠離西周一路向東走去,而當時西周坐穩之後,對於箕子的遠離也無意征討,便封了箕子為“北韓王”,而箕子本無意於受封,畢竟自己是商朝人過不去心理這道坎,便繼續東征,而隨著他的徵走,西周也是你走到哪裡,我封到哪裡,用古代的一句話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既彰顯了自己的皇帝的豁達,又體現了皇帝的威嚴。順水推舟“何樂而不為呢”。
最終箕子來到了北韓半島,並不是說箕子自願止步於此,實在是再往東走就是大海了,所以便決定定都於平壤,這是“箕子北韓”也就是南韓最早的歷史王朝成立。而當時箕子帶過去5000左右的商朝移民,其中很多都是社會上的人才棟樑,便開始進行了文明,農業等發展。
而隨著時代的更替,箕子北韓的緊鄰燕國、高句麗、辰韓、而有政權的地方勢必就會有戰爭,所以當時也是戰戰和和。時間定格到秦末漢初時期,燕國大將未滿,打算起義推到秦皇朝統治,但很可惜的是失敗了,於是衛滿便帶兵東逃,途遇箕子北韓,便順手一舉攻破箕子王朝統治,自立為王,並將勢力範圍再次擴大。這也就是南韓歷史的第二個朝代時期“衛氏北韓”也叫“衛滿北韓”。
而就在漢武帝時期,因治國有方,國力強盛,於是漢武帝覺得男兒應徵戰天下,便再次開始擴充疆土,便發兵進攻衛氏北韓。並在北韓半島建立的統治區域,結果顯而易見的,衛氏完全不是對手,被打的一路往南跑,也隨之建立了三韓,後三韓有變成了新羅、百濟、高句麗、不過,其實現在的南韓的國名其實也是從那個時候出來的。而三個分治國家,有沒有感覺很熟悉,像極了我們歷史上當時的三國。而這裡也被稱為“三國時代”。
而隨著中國北韓半島的三國時期的發展,當時的百濟、高句麗打算聯合一起殲滅新羅,可惜的是雖然當時百濟背後是日本的支援,但是新羅的背後是大唐的支援,於是在大唐的扶持下,新羅也是一舉滅了百濟與高句麗,最終唐朝對於北韓半島等地進行了詳細的州縣等劃分,南韓進入了統一新羅的時代,而新羅也成為唐朝的附屬國存在。
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來高句麗的部將,成立高麗,並一舉殲滅了新羅與百濟,建立了高麗王朝。而當時中國也進入了宋朝時期,當時的高麗被契丹擊敗,無奈下選擇臣服於契丹,慢慢隨著國內金的發展,高麗又成為了金的附屬國。隨著元朝的建立,蒙古軍驍勇善戰,一舉攻破高麗,高麗投降,成為元朝時期的一個省級行政單位。
而到了明朝其實,日本當時因為豐臣秀吉的治理,國力增強,北韓不堪一擊,被日本一舉打破國門,而當時的北韓國王,發覺局勢不對,直接跑到了中國,希望在明朝可以有個一官半職,安養晚年。但是當時明朝時期,直接派兵過去把日本打跑了,明朝皇帝便把北韓國王放回去,繼續去管理自己的國家。而北韓也是把中國尊為再生父母。其實即便是在清朝,北韓也是被大清輕鬆給打垮了,只不過後來是因為俄羅斯的幫忙,才獨立起來成為南韓。直到美國干預下,出現了三八線,自此北北韓,南南韓徹底分裂。
其實我們從中國歷史上的記載來看,不難看出,南韓的存在從成立之初,一直以來都是受到宗主國也就是中國的統治和影響,而國內的任何動盪和朝代的更替也讓其不斷的進行臣服,雖然臣服的朝代皇帝不同,但是最終還是臣服於中國。所以從歷史上看,南韓沒有一個時期說是自主發展,能達到自主自強的程度,可以說自卑心作祟,而他的所有歷史文化,包括思想都是在中國的幫助下完成。而一個國家的成立,卻沒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這無疑是可怕的,同時,你想在國際提升自己本身的國際影響力,那麼你至少得有自己的國家文化和國家歷史吧?所以說他們得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而文字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脈,歷史是一個國家的傳承,但是無中生有的歷史又不可能,怎麼辦?只有篡改歷史,廢除漢字,於是乎,就有了南韓廢除漢字推出韓字,同時還說孔子是南韓的,端午節是南韓的,筷子是南韓的等等這些笑料,讓人嗤之以鼻。終歸到底,一句話,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與其搞這些讓人恥笑的行為,不如踏踏實實的認清自己的歷史,而隨著中國的經濟、軍事等國力迅速發展,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加大,終究你要明白,你老師永遠都是你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