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剛日讀史
-
2 # 歷史中的故事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呂不韋,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累積出千金的家產。
呂不韋曾跟父親有一段經典的對話:
“耕田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十倍”
呂不韋又問:“販賣珠玉,或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百倍。”
呂不韋又問:“立一個國家的君主,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無數。”
呂不韋說:“如今努力耕田勞作,還不能做到豐衣足食;若是擁君建國則可澤被後世。我決定去做這筆買賣。”
那麼我們回到問題,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首先,他不是王族血統。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很講究這個的。
你非王族而代君自立,名不正言不順,沒有人支援你。
2.他的權勢雖然大,但還沒到一手遮天的程度。如果他敢篡位,會有很多王公貴族、公卿大臣出來反對,畢竟嬴政不是昏君,沒犯什麼錯誤,呂不韋沒有將他拉下位的正當理由。
-
3 # 專注很難
呂不偉是古天才的投機商,唯利是圖、深謀遠慮。不謀反之原因筆者認為有二、首先其不具備謀反的條件:其本人根本沒有這個想法,一門心思為權和名,後其主導編寫的《呂氏春秋》得到史學家司馬遷的高度重視,將之與周易、春秋、離騷等並列。二是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有一段秦始皇的出生:呂不偉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為此呂不偉絕不會反兒子,如反可能到頭是一場空,皇權落於他人之手。
-
4 # 前史今談
首先,呂不韋是個商人。經商有道積累千金財富,說是富可敵國也不算是誇張。其次呂不韋主持撰寫了聞名於世的鉅著《呂氏春秋》,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呂不韋對思想和政治也有很深的見解。
那麼為什麼在秦始皇嬴政的步步緊逼下呂不韋寧願選擇自盡而不造反呢?這個問題司馬遷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早有記述。
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史記.呂不韋列傳》翻譯為: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殺,就喝下酖酒自殺而死。
害怕日後被殺所以現在就喝毒酒而死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我認為司馬遷真正想表達的應該是呂不韋害怕秦始皇遷怒於他的家人所以才喝毒酒而死。
這一點可以從呂不韋進獻太后的男寵嫪毐看出,嫪毐當時因為深得太后趙姬寵愛日漸膨脹。一次酒醉竟脫口說出乃是嬴政的假父。
嬴政聽說後大怒,殺了嫪毐和趙姬的兩個孩子,車裂嫪毐,滅其三族。正所謂兔死狐悲呂不韋看到自己進獻趙姬的男寵落得如此下場,更是擔心有朝一日嬴政的屠刀會落到自己的頭上。
所以呂不韋行事更加小心謹慎,沒想到還是被嬴政免去相國職務遣出京城派往河南,最終在嬴政的緊逼下飲毒酒而亡。
要說造反我認為呂不韋不是沒有想過,可是縱觀呂不韋一生哪有半點帶兵打仗的經歷,更不要說起兵造反了。
正所謂商人趨利低買高賣,將帥趨勝屍累成山。呂不韋一生都在追逐利益起兵造反可能會成功但失敗搭上的是全族人的性命,兩相權衡呂不韋也只能在嬴政下手之前飲下毒酒,保住自己家人族人的性命了吧。
-
5 # 言其故
秦莊襄王為了感謝呂不韋的幫助,不忘當初共治天下的許諾,請呂不韋做相國,封他為文信侯。秦莊襄王僅僅在位三年就去世了。13歲的太子羸政繼位,就是秦王政。秦國的朝政大權這時候完全掌握在母親趙太后和呂不韋的手裡。呂不韋接著做相國,還被秦始皇尊為仲父。
呂不韋不僅在朝廷上專權,而且據說還和趙太后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甚至傳說嬴政就是呂不韋的兒子。趙姬懷上了嬴政後才被送給秦莊襄王子楚的。
隨著羸政一天一天地長大成人,自然對呂不韋和趙太后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和怨恨。公元前238年,22歲的羸政相繼除掉了呂不韋和宦官鏐毐,親自掌握了秦國的朝政大權。呂不韋至死沒有像嫪毐那樣圖謀不軌,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是主觀上貴族階級觀念牢固。先秦時期貴族、士、平民的界限是很清楚的,各國王族為代表的貴族雖然相互攻伐,但是在維護貴族統治這一共同利益上觀點是高度一致的。所以才有“尊王攘夷”的共同理想。士的使命就是為貴族統治服務的,所以作為士階層傑出代表的呂不韋,根本就是一個高階打工仔,是不可能與秦國的董事長嬴政分庭抗禮的。
二是客觀上沒有軍事力量。自古槍桿子裡出政權,沒有兵權就只能任人宰割。呂不韋雖擔任宰相多年,但是軍權一直掌握在秦王手裡,僅靠一些門客是不可能進行軍事鬥爭的。從嫪毐起兵迅速被剿滅可以看出,軍隊動起手來可是不含糊的。
三是感情上可能也於心不忍。即使嬴政不是呂不韋的兒子,也是在呂不韋的保護下長大的,對一個尊自己為仲父的晚輩,呂不韋還沒有達到為了權勢六親不認的厚黑程度。
-
6 # 大唐都護
奇貨可居-呂不韋
縱觀呂不韋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
從一個低賤的小商人,靠自己那獨到的眼光、努力,一步步的爬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秦國的國相、秦始皇的仲父。
可以說是一個勵志性人物。
呂不韋在當時秦國的政治影響力非常大,被因為嫪毐與趙姬的事情被秦始皇貶封地之後,各諸侯國都紛紛派人去拜訪。
為什麼權傾朝野的呂不韋不謀反呢?會不會是他沒有這個野心呢?人心是永遠滿足不了的,慾望那個窟窿眼只會越來越大。瞭解呂不韋的一生說他沒有這個野心,估計誰都不相信。
既然他有這個野心,在秦國又權傾朝野,為什麼不謀反上位呢?
我想可能只有這四個原因了。
1,他不是王族血脈,名不正言不順
從古至今,血脈對於我們華人來說特別的重要。
贏氏一族在秦國是統治者這個身份早已深入人心,呂不韋雖然權傾朝野,可他畢竟不是秦國的王室血脈,要是謀反的話,名不正言不順的,根本就不會有人支援他。
2,出身問題
封建社會不像現在,很注重出身。
呂不韋雖然權力很大,可也改變不了他的商人出身,這點呂不韋也沒辦法,不過他想為自己正名,所以他就大費周章弄了一大堆的事,想美化改變自己的出身,包括他支援撰寫的《呂氏春秋》。
地域歧視,我想不僅僅是今天才有,古代也應該有。
呂不韋他對於秦國本地的王公貴族來說就是一個外來戶。有功於秦國,權利大或許沒什麼,但是要是謀反的話,就不一樣了,會有很多人跳出來反對他的。
3,呂不韋的權利雖大,不過還沒到那種一手遮天的程度,更達不到改變當時人們的思想。
4,最後這個原因是最沒意思的,很多人都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說他一個老子不可能謀兒子的反。
當然了本人是不贊同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這個說法的,因為秦始皇在我心裡是最偉大的皇帝。
個人觀點
-
7 # 農夫看天下
謀立儲君誰孕姬,鉅商販鬻巧歡時。十年富貴隨輕覆,奇貨元來禍更奇。
這是宋朝詩人徐鈞寫呂不韋用“奇貨可居”之計卻自取其禍的一首詩。
呂不韋當初為什麼不謀反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已是垂暮之年的呂不韋不想毀了自己親手栽培的累累碩果。眾所周知秦始皇其實就是呂不韋的親生兒子,這一點在司馬遷的《史記•呂不韋列傳》之中是這樣記載的: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悅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原來呂不韋在還沒有把趙姬許給子楚之時,就已經知道趙姬懷有了他自己的後代。之所以把有孕在身的趙姬許給子楚,就是“欲以釣奇”而已,想著早晚有一天他的後代能夠得到整個秦國的江山。
可是後來的事情居然全都依照了他的意願實現了,他的兒子順利地成為泰國的秦始皇了,只是由於某種原因,或者是害怕後人戮他脊樑骨,或者迫於秦國皇家威力,呂不韋父子竟然不敢相認。當然,哪有老子對兒子造反的呢?
2、當秦始皇寫信逼迫呂不韋之時,呂不韋手上已經沒有兵權,根本無法再掀起什麼波瀾。呂不韋的倒臺是由於嫪毐造反之事而受到牽連的,嫪毐是呂不韋暗中把他在沒有淨身的情況下,送給太后趙姬的。這個嫪毐下身的陽具特別碩大無朋,而且力度驚人,竟可以把正在轉動的桐木車輪逼停。
那時太后趙姬快活得有如神仙,愛嫪毐如掌上明珠,卻不料後來瞞著秦始皇生下了兩個兒子。有大臣向秦始皇秘密告狀,嫪毐利用真姬太后的玉璽調取兵馬乘機造反,被秦始皇殺了。秦始皇的兩個幼小的弟弟(嫪毐之子)被裝進口袋裡活活摔死。
太后趙姬被貶往離宮幽禁,呂不韋被罷相貶往河南封地。此時他的手上已經沒有兵權,但是他還是有些自信,認為秦始皇不會把他怎樣,不懂得韜光養晦、閉門思過,反而照樣和各國使臣往來喧囂。
這事傳到了秦始皇的耳朵裡,秦始皇害怕呂不韋會聯合諸侯造反,於是給呂不韋寫了下面這封信: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於家屬徙處蜀。”呂不韋再次遷往蜀地之時,此時手上再無任何兵權,此時就是想造反也無能為力了。
3、被贈貶往蜀地的呂不韋已是年老體衰,沒有膽力和魄力造反。
呂不韋是戰國末年衛華人,大約出生於公元前292年,到235年的時侯已經是58歲了。在那個遠古時代,這樣的年齡已經是風燭殘年的糟老頭子了,就算野心很大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呂不韋要不是年老體衰怎麼肯把如花似玉的趙姬太后推給嫪毐呢?當然他也是有考慮保全自己的,卻不料事與願違仍然不得瓦全。
4、呂不韋功成名就之後只想著青史留名了,不願意再往自己身上抹黑了。
呂不韋是戰國末期的巨賈,家中財富富可敵國,光童僕就有上萬人之多,錢財和權勢對於他來說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此時的他腦子裡想的是“名”。那麼如何才能名垂青史呢?
當時戰國末年有錢有勢之人流行“養士”,比如當時的楚國春申君黃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等,這些各人門下全都養了幾千人的食客。這些食客都是擁有一技之長之人,往往都能夠為主子在某些方面謀得利益。比如孟嘗君手下就有“雞鳴狗盜”之徙救了他的性命。
呂不韋看在眼裡也不得心裡發癢,於是也開始養士幾千人,不過呂不韋卻為後人留下了一部光輝的,號稱“一字千金”的名著《呂氏春秋》。
這部彙集了先秦各派各類五光十色的學說,整整20多萬字,其中內容相當豐富,代表了當時社會人們的最先進思想,這是呂不韋留給我們後人的寶貴遺產。
呂不韋當了秦國11年的丞相,自覺躊躇滿志,有功於社稷,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所以他不想在自認為美好的人生旅程上抺上任何黑斑,所以他選擇了悄然離去。
總之,我認為呂不韋以奸詐巧計謀取富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王世貞就曾經說過:
自古至今以術取富貴索權勢者,毋如呂不韋之穢且卑。然亦無如不韋之巧者也。凡不韋之所籌筮,皆鑿空至難期,而其應若響,彼故至天幸,亦其術有以攝之。人人皆有崇尚富貴之心,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取富貴應該走正道,若是玩一些陰謀詭計,就是苟然得到富貴,也未必就能長久。“佛說,悖入悖出,相酬之道”,就是這個道理。
回覆列表
呂不韋為什麼不造反?
呂不韋本是南韓商人,因見秦子楚,認為奇貨可居,進行重大政治投資,大獲成功,晉位秦國丞相。曾經在秦國朝堂一手遮天,在秦始皇嬴政要罷免呂不韋時,或者呂不韋就國河南時,為何不伺機起兵謀反呢?
呂不韋:
原因有幾點
1,呂不韋屬於外來戶,無根基
呂不韋和趙姬:
他門下廣招的賓客,這些是公開的資訊,只是依附他的勢力進仕謀生,絕沒膽子跟著他謀反的,呂不韋自己心裡也清楚這些人的心思。就國河南後,在河南地方,更加沒有熟人和根基,這就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準備了。
2,根本沒有心思,也沒有準備謀反
謀反成功是需要精密的準備和計劃的,呂不韋根本沒有往這方面想過,所以就沒有謀反的準備,比如謀反的親信兵力安排,謀反所需的軍械兵器盔甲糧草,謀反的精密計劃,進攻路線等等,他根本就沒想過,所以這些就沒有考慮過,到嬴政發難,他也只能是呆呆的默默接受。
3,最大成功的刺殺計劃,也有投路石去做了
刺殺國君,是最激進,最快速達到政治目的的。可是弊端也是最大的,刺殺成功,固然可以短時間掌控朝廷中樞。但是,此舉會招致秦國群臣反撲,就算把群臣也消滅了,外駐的大部軍隊分分鐘拉回來教刺殺者重新做人。
大陰人嫪毐:
刺殺國君是得不到群臣和王室公族承認的,而且屬於外來戶無根基,只會招致本地勢力的瘋狂反撲。這是最愚蠢的狗急跳牆做法,而且也有人去做這個投路石了。
這個人就是嫪毐,秦王九年,有人告發嫪毐並非閹人,且已與嬴政生母趙姬太后通姦,並生有兩個孩子,嫪毐知道被人告發,驚恐之下,偽造太后旨意,率門下一幫閹人和一些被欺騙的軍隊攻擊蘄年宮,屬於臨死前的最後瘋狂。欲刺殺嬴政,被嬴政派一支軍隊即撲滅了這場倉促的兵變鬧劇。嫪毐兵敗身死,並被夷三族。
嫪毐與太后:
受嫪毐謀反影響,嬴政本來想一起誅殺呂不韋,因念其迎奉先王子楚功勞大,加之大量賓客辯士為其遊說,才倖免於難。
秦王十年十月,免去呂不韋相國一職,把他放到河南就國,更加遠離咸陽他的根據地。
一年後,諸侯各國的賓客以及使者,在路上攔住秦王車架,要請見呂不韋,秦王嬴政見他影響力如此大,怕他作亂,遂寫封書信質問他:你有什麼功勞於秦國?我秦國把河南給你做為封地,有十萬戶家庭給你提供稅收!你有什麼血緣是親近秦國王室的?竟敢號稱仲父。你及你的家屬必須遷徙到四川蜀地!呂不韋看後,怕連累家族,遂飲毒酒而死。
秦王嬴政:
從秦王九年嫪毐被告發誅殺後,呂不韋就沒有想過謀反,到秦王十年被免相國一職,封地河南,遠離他的咸陽根據地到一年後,他被秦王書信嚴詞質問飲毒酒死,中間只有一年時間,他根本就沒有準備過謀反。
故而,自始至終,呂不韋都沒有過謀反的心思。怕是呂不韋自己心裡都認為嬴政是他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