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源稚生

    在中國古代,很注重禮儀。而作為“十三經”的《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

    《禮記·昏義》《唐律》和《明律》規定“婚”的程式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和親迎,也稱“六禮”,即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

    “婚姻六禮”顧名思義講的是婚娶的禮儀。它主要指的是: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采指的是: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六禮去求婚。

    問名指的是: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即問生辰八字。

    納吉指的是: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占卜,即看吉凶。

    納徵指的是: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即送聘禮。

    請期指的是: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即訂喜期。

    親迎指的是: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親至女家迎娶,即迎娶。

  • 2 # 大秦鐵鷹劍士

    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結婚在古代是十分隆重的,男女成婚有六道程式要走,簡稱婚姻六禮,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

    一、納采

    也就是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說媒提親,古代婚姻多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兩個男女要成婚,第一步就是說媒。《禮記·昏義》曰“:納采者,謂採擇之禮,故昏禮下達,納采用雁也。”,媒人去提親,都要送女方家一隻雁,以示等侯女方答覆。《詩經.氓》裡寫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也是寫的婚姻的第一步是說媒。

    二、問名

    這一步是男方請媒人去問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等等。問名的目的:一是要知道女方的血統,防止近親結婚;二是要請人算算男女二人的八字是否相合。禮序為“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如初禮”。

    三、納吉

    男方取得女方姓名與八字後,回到祖廟進行占卜,如果是吉卦就派媒人去女方家定下婚約;如果是兇卦,這門婚事就不成。“歸卜於廟,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於是定。”因此古人的婚姻是神聖的,男子無故不得休妻,當然納妾沒有這麼嚴。

    四、納徵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送彩禮。男方把聘禮送到女方家,這裡的聘禮一般都不多,跟今天的萬紫千紅一片綠、一動一不動完全是兩碼事。聘禮上男方寫:素仰壺範,久欽四德,千金一諾,光生蓬壁。女方回帖寫:一枝幸附,三生契合,七襄愧極,九如慶祝。但是如果男方不給聘禮也不行,稱之為“非受幣不得交親”。

    五、請期

    也就是男女雙方定下結婚的日期,請期俗稱“擇吉日”。這個日期一定要吉利且符合男女雙方的生肖八字等,一般是雙月雙日。

    六、迎親

    也就是結婚當天的婚禮大典。婚禮前一兩天,女方將陪嫁送到男方,並派孃家兒女又全的女性長輩來男方家鋪新床,在床上撒上一些桂圓花生等乾果。結婚當日上午,新郎要去新娘家親自迎接新娘,代表了男方對女方的尊重與女方從此到男方家居住的事實。

    據說,新娘沒有被迎親前男方就死了,此女仍可再嫁;如果男方已經迎親了,但是男方突然死了,那麼女方不得再改嫁。六禮已畢,只意味著完成了成妻之禮,還須在次日完成“謁舅姑”,即成婦之禮;若公婆已故,則於三月後至家廟參拜公婆神位,稱“廟見”。

  • 3 # 潘不安講究史

    婚姻六禮最早出自《禮記·昏義》: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儒家認為婚禮,合兩姓之好,上事宗廟,下繼後世,所以需要非常慎重的對待,有著一套非常完整和嚴格的程式。整個過程歸納起來分別叫做“納采、問名、納吉、納徵

    、請期”以及最後的親迎這六個流程,所以也被叫做昏禮六禮。

    另外,古代婚禮因為都是在黃昏時分舉行,取陰陽交替有漸的意思,所以叫做昏禮,後來逐漸才寫成婚禮。並非是現在流傳的原始人把女方打昏拖進山洞。

    六禮的具體流程在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儀禮·士昏禮》中有詳細的描述:

    一、納采/問名

    就是提親的意思,但是有一套非常嚴格的禮儀流程。這天女方家要在家的西面設筵席,西邊是首席,首席右邊放一幾(矮小桌子)。使者穿玄端(古代禮服)到,主人派人出去問什麼事情,回來稟報後。主人也穿和客人一樣的玄端出迎門外。主人行再拜禮,客人不回禮。雙方再相互揖手行禮後一起進入。到二門又相互揖手行禮一起進入。進門後還要揖手行禮一次,然後到臺階前,雙方要推讓三次,然後主人從東面引導客人上臺階,面向西站立。客人從西面上臺階,面向東站立,向主人說納采詞,就是一些流程性的道理,然後說你家女兒不小了,我家兒子長大了,互相吹捧一下,請同意兩人結婚吧。主人站在大堂前東西的臺階上面向北行再拜禮,在楹間(就堂屋前的兩根柱子),客人把納采禮(最早是大雁,後來擴充不僅大雁)交給主人。然後客人下臺階出去,然後主人再下臺階。

    這時候納采算是結束了,但是一般納采和問名是連在一起的。所以,這時候主人又要派人去請客人,然後客人拿著大雁問名(問名就是男方向女方索要名字和生辰八字),按著上面的流程再來一遍。

    之後主人要撤掉幾,以東面為首席,向客人敬酒,又是一套複雜的禮儀,我就不再介紹了。

    二、納吉

    納吉就之前要了女方的生辰八字,古人核八字覺得雙方可以結婚,是吉兆,男方就把這個訊息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訂婚。

    納吉的禮儀和流程與納采是一樣的,也要用到大雁。

    三、納徵

    “納徵者,納聘財也。徵,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

    所以納徵就是男方送聘禮的意思,一切的流程也和納采一樣。

    納徵:玄纁束帛,儷皮。

    而男方的聘禮需要一捆五匹的黑色和淺紅色的布帛,一對鹿皮。早期比較嚴格,各等級按要求不能多也不能少,後面就慢慢寬鬆了,到了宋代大家都比較有錢,各種金銀送的就比較多,但了明代大家比較窮,又提倡節儉送的比較少了。到了現在嘛,就是要房要車了。

    四、請期

    請期就是雙方確定迎娶的日子了。是由男方算好吉日後,寫在紅色的紙上,交給媒人,媒人帶給女方,商量同意後即完成。一切禮儀和納采一樣,也需要用大雁。

    五、親迎

    就是婚禮的最後流程了,是一套更加繁瑣的流程,我就不一一寫出來了,有興趣的大家可以看《儀禮·士昏禮》。

    最後我再列一下昏禮六禮的祝詞模板分享給大家:

    昏辭曰:「吾子有惠,貺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禮,使某也請納采。」對曰:「某之子舂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辭。」致命,曰:「敢納采。」  問名,曰:「某既受命,將加諸卜,敢請女為誰氏?」對曰:「吾子有命,且以備數而擇之,某不敢辭。」  醴,曰:「子為事故,至於某之室。某有先人之禮,請醴從者。」對曰:「某既得將事矣,敢辭。」「先人之禮,敢固以請。」「某辭不得命,敢不從也?」  納吉,曰:「吾子有貺命,某加諸卜,佔曰『吉』。使某也敢告。」對曰:「某之子不教,唯恐弗堪。子有吉,我與在。某不敢辭。」  納徵,曰:「吾子有嘉命,貺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禮,儷皮束帛,使某也請納徵。」致命,曰:「某敢納徵。」對曰:「吾子順先典,貺某重禮,某不敢辭,敢不承命?」  請期,曰:「吾子有賜命,某既申受命矣。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請吉日。」對曰:「某既前受命矣,唯命是聽。」曰:「某命某聽命於吾子。」對曰:「某固唯命是聽。」使者曰:「某使某受命,吾子不許,某敢不告期?」曰某日。對曰:「某敢不敬須?」

  • 4 # 船伕

    古人結婚講究“六禮”,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源於《儀禮·士昏禮》,這是中國關於民間婚禮流程最早的記載,簡版如下圖:

    婚姻六禮詳細版

    採納:《禮記·昏義》曰“:納采者,謂採擇之禮,故昏禮下達,納采用雁也。”,就是說媒人去提親,要送女方家一隻雁,以示等侯女方答覆。

    問名:“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如初禮”。通俗來講就是問問名字,算算八字合不合,大致如此。

    納吉:以雁為禮物,禮節與納采禮相同。

    納徵:以黑、紅兩色的五匹帛和鹿皮兩張作禮物,禮節與納吉禮相同。

    請期:以雁為禮物。(賓請女家確定迎娶的吉日)主人推辭,賓表示同意,然後告訴主人迎娶的吉期。其禮節與納徵禮相同。

    親迎:這個就和現在的差不多了,只不過古代要複雜一些。

    沒有大雁怎麼辦

    這幾個環節裡有好幾個要用到大雁做信物,但大雁也不是遍地都是的,所以如果弄不到也沒關係,用鵝可以代替。如果家裡窮鵝也沒有,鴨子也可以湊合。如果實在窮鴨子也拿不出,拿塊木頭雕一個木鳥象徵一下也是那麼個意思。如果實在實在窮,窮的木鳥都沒有。。。。。。

    【那你都窮成這樣了,還以為有姑娘能嫁給你?】

  • 5 # 老照片

    自古以來,結婚都是男女的終身大事,為了突顯婚姻的重要性,人們設計了眾多的儀式禮節,使男婚女嫁成為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到了周代,隨著聘娶婚姻形式的出現與發展,相應的儀禮也應運而生,其中最重要也是流傳至今的就是“六禮”了。

    “六禮”最早見於《儀禮·士昏禮》和《禮記·昏義》,其程式一般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采指的是男方向女方交一點信物,表示求親的誠意。納采這一天,女方家要在西廳擺好筵席,男方使者恭謹入告,女方家主人要穿著賓服在門外迎接客人,兩拜客人以示歡迎,然後把客人請進屋子裡來。在古人看來,納采最好的禮物是大雁,意味著陰陽往來,男女交往。

    問名就是求婚的男子在納采之後請媒人向女方問姓名及生辰八字,準備結婚的儀式。納吉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訂婚,訂婚時再次使用大雁作為信物,以此表達誠意。納徵就是男方給女方彩禮。請期就是確定好結婚的日期。而最後的親迎也就是迎親了,女婿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

  • 6 # 沅汰

    周代的婚禮有一套完整的過程,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只有經歷過這個完整過程的婚姻,這個婚姻才能受到尊重。

    《禮記》裡說“聘則為妻,奔則為妾”。對於女人來說尤其重要,依禮而聘的女子才有資格成為正妻,而沒經過六禮私下結合的則視為野合,野合的女子只能是妾的身份。“奔則為妾,父母華人皆賤之”。

    《詩經*衛風》裡有一首詩名為《氓》。這詩裡講一對男女在集市上相遇,男子被稱為“氓”,即“民”,抱幣,理解為拿著錢,即布幣來市場買絲。從稱呼到行為,可以判斷是個典型的平民子弟。氓做出一副笑嘻嘻的樣子對女子進行挑逗。總之兩個人就是從此相識,女子想必也是和男子身份地位相似,所以才能在市場相遇,於是開啟一段感情。

    詩中提到他們兩個人的結合,有一句話說“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周代婚禮除了天子之外任何人娶妻都要親迎。詩裡的“氓”為什麼不親迎而只遣了車來?個人認為可以理解為這是私下的結合,沒有得到雙方父母的同意。而在派車來之前也沒有體現六禮的過程,只說“爾卜爾筮,體無綹言”。卜以龜甲、筮以蓍草,然後從兆象取徵,這是殷商時期的風俗,很普遍的行為。

    奔為妾的女子最後落了一個當牛做馬又遭拋棄的結局,回到孃家還要遭受兄弟嘲笑。如果這婚姻是雙方父母認可的,想必兄弟也不敢這麼取笑。

  • 7 # 帝國的臉譜

    婚姻的原意,有黃昏的昏的意思。古人認為,男女成親,有陰來陽往之意,而黃昏是一天中陰陽交替的時刻,婚禮便一般安排在黃昏進行,所以古代稱男人娶妻的行動為昏,後稱結婚,或婚禮。

    《儀禮•士昏禮》記載,古代“婚姻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項主要禮儀,便稱六禮。古人結婚之前,男方都要向女方下聘禮,在古禮中,這叫“納徵”。據《禮記·內則》記載說:“聘則為妻,奔則為妾。”意思是,明媒正娶的才是合法妻子,相約私奔的,只能算作妾。

    《禮·曲禮》說:“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可見,妾是要花真金白銀去 “購買”的,是買賣婚姻;但明媒正娶妻子,卻反而不用昂貴的金銀,而只是束帛之類象徵性的彩禮,不管東西的貴賤,無論數量的多少,形式大於內容。古人對婚姻的尊重,可見一斑。

    古代男子在行過成年禮(冠禮)後,便可以娶妻了,於是開始進行六禮。

    1、納采:就是男方家庭派人到女方家去示意,提親。納采這天,男方使者身著禮服,到達女家門外後,女家的擯者(佐禮的有司)會出大門詢問來由,然後入內稟告主人。主人也著禮服,到門外迎接,依禮進入家廟,舉行儀式,納采一般會帶一隻雁,作為禮,女方家長如果在家廟中接受了男方使者送來的雁,便表示接受男方的提親;

    2、問名:女方同意這樁婚事後,再詢問女方的名。因為納采只是表達向對方聯姻提親的想法,並未指明具體哪個,問名,就是明確物件的程式;

    3、納吉:男方問到女子的名,與女方家庭取得一致意見後,便回來到自己家裡,在家廟中占卜,如果占卜為吉卦,再使人告之女方;

    4、納徵:納徵即納幣,即後人所說彩禮,男方所送彩禮,為玄纁束帛(淺紅色的帛)、儷皮(成雙的鹿皮);

    5、請期:擇定吉日,由男方先確定,三次向女方請示日期,如果女方不願意定,便將自己確定的日期告之女方,求得同意;

    6、親迎:之前的五項,均由男方派出使者與女方交涉,到了親迎,則由新郎到女方家,執雁而入,揖讓升堂,再拜奠雁。此時,由女方父親攜女出來,交給新郎,新郎攜新娘出門,上車,新郎親自駕車,車輪三轉之後,再交御者,新郎下車,先回家,在門口等待。新娘車到,新郎揖而入門。六禮初成。

    親迎的當晚,夫妻還要“共牢而食,合巹(jǐn)而酳(yìn)”,古人宴會,獨牛羊都是分食,一人一份,夫妻則合吃一份,謂之“合牢”。把一個瓢,破開為二,各用一半,作為酒器喝酒。這是“合體,同尊卑”的意思,表示此後夫妻一心,同甘共苦。

    古人結婚,禮性紛紛,但在禮儀上,一般所費不多,尤其是彩禮顯得簡單,不過象徵。今天的彩禮似乎遠超古代,有的地方送彩禮甚至出現了所謂“萬紫千紅一片綠”,堆金砌銀,鈔票滿天飛。然而,錢多了,禮反而少了,沒有幾對夫妻是因為彩禮多而婚姻牢固、愛情幸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畫江湖之不良人》中不良帥的面具到底有什麼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