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羊駝媽媽

    寶寶愛打扮其實是到了寶寶審美的敏感期,審美敏感期常發生於2.5~5歲之間的孩子,這個時期的審美是對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願望和審美標準,孩子們常常對於自己的穿著打扮十分挑剔和敏感比如:出去玩的時候一定要穿一條喜歡的公主裙,看到其他小朋友梳了一個麻花辮也希望自己能扎一個很漂亮的麻花辮。

    而且還喜歡觀察大人化妝並且會模仿大人化妝比如喜歡口紅指甲油。敏感期最早是由義大利偉大的教育家蒙臺梭利得出來的,所謂敏感期就是孩子在0-6歲這個年齡段,他會出於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突然地對某種特定的事情或者事物非常感興趣,甚至出一種狂熱的狀態,直到滿足他內心的需求或者敏感度下降或被人為地阻止。教育研究與實踐證明,如果孩子能順利充過敏感期他的心智發展會有一個巨大的飛躍。

    孩子在“審美敏感期”家長該注意問題有:1.不要對孩子有不滿的情緒2.不要嘲笑孩子,給孩子審美自由3.不要讓孩子產生錯誤的審美觀。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審美,要儘可能地給他提供更好的條件,而不是破壞孩子的審美需求。

    你想了解的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兒童成長髮育、家庭教育、母乳餵養、疾病護理,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 2 # 旺寶家

    這個問題生活中真的很常見~其實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想要變成“萬人迷”也是一種天性。

    很多明星都在各大平臺分享過關於自己孩子成長的這些“甜蜜的苦惱”:貝克漢姆的女兒小七、馬伊琍的女兒愛馬、孫儷的女兒小花妹妹,還有去年六一兒童節楊紫在她的微博裡發了一張穿著媽媽高跟鞋的照片,引起大家的熱議。當然,這可不是明星家孩子才有這特點,平常人家的孩子,這一波的臭美操作,也是很溜的。趁家長不注意,偷偷地抹一抹媽媽的口紅,披上媽媽的絲巾在鏡子前左扭右扭,感覺自己美美噠……很多家長為此很憂心,這麼小就開始臭美,長大後還得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臭美”行為。

    很多家長吐槽自己的孩子每天早上都要上演一場時裝秀,結果是孩子上學遲到家長上班遲到,但是往往屢教不改;孩子過分關注自身的形象,對外貌特別在意,很多家長為此很擔心孩子會因此荒廢學業,更擔心他們從小价值觀的扭曲。其實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家長只有在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那麼孩子為什麼會這麼“臭美”吶?

    自我認知的發展

    當孩子自我意識逐漸開始發展,他們會開始在意自我形象,會對著鏡子看著自己覺得很有趣。這個時候孩子的思維活動空間增大,自我認知不斷增強,他們特別需要獲得別人的肯定與讚美。心理學認為,成年之後的氣質是由兒童期間的審美導致的。童年的審美水平奠定了人一生的審美傾向和生活品質。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從認識自我開始。隨著自我認知的發展,孩子會對自己的外貌、形象有了最初的判斷,並有了“理想中的自我”形象,而當她們發現現實中的自己與理想中的有差距時,就會藉助一些外物裝扮自己,以期達到理想水平。

    ❷審美敏感期

    審美敏感期是指發生於2.5~5歲之間孩子的審美行為趣向,這個時期的孩子對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願望和審美標準,尤其女孩子對自己的衣著和服飾產生起濃厚興趣。《捕捉兒童的敏感期》一書中說道:孩子審美的敏感期是螺旋式發展的,從對吃的東西要求完美、完整,到對所用東西要求完美、完整,再到對自我的形象要求完美,最後上升到對環境、對內在氣質、對藝術品質追求完美等。這個時期的孩子會變成一個完美主義者:牛奶不能灑出一滴、喝水的杯子不能有裂縫、衣服上不能有汙點,總是有一個髮箍別在頭上,開始對媽媽的高跟鞋和口紅有了濃厚的好奇。審美敏感期是孩子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過程,這個階段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巨大,最終孩子會形成自己的審美標準,成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❸模仿的天性

    孩子最初對美的萌發和好奇,一定是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2-6歲階段幼兒的大腦正處於活躍的黃金時期,有著超強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孩子首先會模仿的物件,就像看到媽媽化妝,穿高跟鞋,那是孩子接觸不到的東西,所以會有種強烈的模仿心理。其次,還有可能受到隔壁鄰居的小姐姐、或者是動畫片的某個形象、某部電視劇裡的造型所影響。

    ❹缺少關注的補償心理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做過一個關於孩子的實驗:一個叫Anano的小女孩被工作人員安排穿上質感很好的裙子和毛呢小大衣,一個人安靜的站在那裡,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和父母走散的有錢人家孩子。就陸續有陌生人前來主動關心她,問她是否和家人走散了。路過的人們紛紛對這個落單的小姑娘釋放了巨大的善意。

    但當女孩換了另外一副裝束——化妝師透過技術手法把她打扮成了一個邋遢,衣衫襤褸看著像乞丐的小女孩。同樣的地方,她依舊靜靜的一個人站在那裡。廣場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居然沒有任何人理會這個衣著邋遢的小女孩。

    實驗結束後,女孩對工作人員說,“因為我的臉黑黑的,衣服髒髒的……他們都讓我走開。”

    確實,面容姣好、衣著得體的孩子能夠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和幫助,能給孩子更多的信心!很多孩子發現自己得不到身邊人的關注和誇讚,就會對自己的外貌,衣著格外注重,以期獲得外界的高度關注。那些成績不好又叛逆的孩子之所有那麼注重個人的打扮的原因就是從小缺乏關注,也希望透過讓自己變美來向外界索取關注。

    ❶積極面

    愛“臭美”的孩子,他們自帶成功的武器。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美”是獲得肯定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建立自信心的途徑之一。很多孩子在愛美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我的真正價值,成為越來越好的自己。上個月與世長辭的老佛爺卡爾.拉格斐,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很“愛美”,對自己的服裝有著挑剔的審美,所以後來他站在了時尚界的巔峰,成為香奈兒藝術總監,即使離開人世,也為後人留下寶貴的藝術財富;楊冪的爸爸在電視訪談中提到楊冪從小就很愛臭美,給自己的定位很明確,長大後要當明星,就有了現在千萬粉絲狂熱追隨的“大冪冪”。

    “臭美”是孩子成長中重要的心理過程,也是個體心理能量的基礎。孩子在童年前期會有一段時間的“臭美”,迫切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和讚許,來增加自信的籌碼。從一定角度來說,這種“臭美”是態度、是自律,是孩子未來感受美、接受美、擁有美的基礎。

    ❷消極面

    孩子盲目的“臭美”很容易造成自我傷害。前幾日新聞裡報道湖南一名7歲小女孩到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就診——因為愛美,她拿了幾顆綠豆當耳釘模仿媽媽平時戴耳環,沒想到,使綠豆誤入耳道深部膨脹發芽致耳內感染,導致聽力下降。

    南韓某美妝品牌開設兒童美容中心,推廣兒童化妝品,消費的顧客群體大多是三到七歲的小朋友,美妝逐漸滲透到兒童領域,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也不忽視化妝品本身對孩子的危害。孩子的面板厚度只有成年人的十分之一厚,化妝品中含有糖皮質激素或雌激素,若長期使用會引起激素依賴性皮炎,可致兒童生長髮育早熟,影響身高發育。如果孩子想要嘗試,一定要選擇專為兒童設計的安全無毒的化妝品。

    另外孩子過度“臭美”,容易造成虛榮心膨脹、蠻橫嬌縱,對身邊的事物十足挑剔,甚至口出惡言,傷害他人自尊心,這也從根本上不利於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

    愛臭美,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家長要學會接納,不要覺得這是不好的現象。試問哪個做家長的小時候沒有臭美過。愛和界限的並存,不是一味的打壓,我們要告訴孩子們,什麼不美,什麼才可以美,要帶她們去認識這個多彩的世界,幫助建立多元的審美觀,才能讓孩子獲得內心的滋養。

    ❶理解臭美的動機

    蒙特梭利曾說,如果錯過敏感期的教育,就像織毛衣漏下一針一樣。無論以後怎樣彌補,都會留下痕跡,即日後兒童在身心、行為、品質上的偏差。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孩子特別需要獲得他人的肯定與讚美。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加以批評和指責,往往會導致孩子恐懼性退縮,失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反之,家長巧妙地引導孩子去追求美,讓他們盡情享受這個過程,隨著社會活動的增多,在與外界他人磨合的過程中,孩子會漸漸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定位。

    當孩子愛臭美了,這恰恰說明了孩子意識裡對審美的覺醒。壓制只會把幫助孩子建立審美觀的機會拱手讓人。很多青少年期孩子,因為第二性徵的發育,開始在意自己在異性心目中的形象,注重裝扮,家長如果強制壓制,反而更容易讓處在叛逆期的孩子被社交媒體或者同齡人“帶偏”。這個時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拉近彼此距離,進行有效溝通,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及時制止孩子危險的臭美行為,以防對孩子造成傷害。

    ❷客觀評價,尊重審美

    不要輕易給孩子冠上“虛榮”等負面標籤,壓抑著孩子使他們不敢正視和追求美好的事物,產生自卑心理。父母這樣的態度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一個資訊,“你不該這樣”,“不允許這樣欣賞自己”,久而久之,讓孩子懷疑自己的存在感,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欣賞、被愛,從而破壞了孩子生命初期一個重要心理過程的完成。在瞭解孩子的臭美動機基礎上,家長應該客觀去評價孩子的行為,一味的打壓只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創傷。

    日本文化教育的特點就是尊重孩子的“愛美”之心。電車或地鐵的車站裡,會掛著中小學生的牆畫展;很多展覽沒有設定的主題,任由孩子們自由揮灑創作,並且在公共場所進行展示;日本的校服也是全世界公認的時尚和好看。日本從幼兒園起步的層級傳授,使得人民的鑑賞力與創造力從小孩子開始培養和提升。

    孩子自己搭配的衣物、製作的手工、畫的畫作,我們要給予客觀的評價,適當採取積極鼓勵方針,不澆滅孩子的熱情,不打擊孩子。家長要高度尊重孩子對審美的選擇,把審美的權利交給孩子,尊重孩子的審美,無分好壞,全然接納。

    ❸幫助孩子建立美的格局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而審美就是詩和遠方。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這樣說過,“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言一行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父母有必要給孩子上好關於“美”的課程。

    【發現自然美】查德•洛夫《林間最後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寫道,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的接觸。父母應該多利用休息時間帶著孩子走進自然,讓孩子充分用他的五官感受自然形態中各種美,陶冶情操,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美與智慧並存】黃磊的女兒多多12歲時,對耳環十分好奇和迷戀,孫莉就帶她去打了耳洞。很多網友譴責黃磊夫婦,認為他們過度放縱孩子。然而多多7歲就用英文寫劇本,為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圓夢巨人》配音、彈鋼琴、演話劇,樣樣精通,還參加巴黎時裝週,在舞臺上綻放人格魅力,做到了美與智慧並存。很多時候家長可以對孩子的“臭美”行為和心理進行適當的干涉,把孩子的“愛美”轉化為奮鬥和自我激勵。讓孩子懂得,追求的美可以是多元的,不單單指的是外貌,更是美麗的腦袋和美麗的靈魂。

    【心靈美才是真的美】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父母的善良,孩子們能模仿到!凱特王妃為喬治小王子選擇了一間以“善良”為教育理念的學校,讓孩子從小學會善良。為什麼善良很重要?我們常說做事要“盡善盡美”,這句話看起來“盡美”似乎比“盡善”更重要,抑或“盡美”本身就是“盡善”。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家長日常的一言一行孩子會潛移默化的受到薰陶,教育孩子從小懂得善待生命、同情弱者、友好待人,讓他們懂得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和友好相處,這是他們未來人生幸福的基礎。日常中,熒屏等形式可以更直觀地震撼孩子的內心。2017年上映的電影《奇蹟男孩》講述了一個從小面部長相畸形的男孩的成長經歷,以小見大,小故事大題材,從中折射出的真善美,勇敢與希望,寬容與理解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建議家長們可以帶孩子一起看一下。

    所以,美,並只是塗脂抹粉的美,而是樂觀的心態和向上的正能量,是把富有的精神揉入生命力,用內在美詮釋生命的意義。

    當然了,培養孩子的審美,不是把我們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這裡和大家分享一本繪本《紅色最棒》,書中的小女孩,她喜歡一切紅色的東西,可是媽媽卻總是以各種各樣的理由阻止。她卻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為什麼執著於紅色:因為穿紅夾克可以當小紅帽、紅色的果汁最好喝、紅色的衣服能嚇走妖怪……我覺得家長比孩子更應該看這本繪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帝錢和安忍水化解作用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