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簡簡單單的䑂
-
2 # 四棲職場—山海客
——教學相長,互相成就
筆者曾有五年半的粉筆黑板生涯,這幾年又在一家集團企業負責培訓業務管理,對這個題目頗有感觸。
2、分類二:老師自身的特點,偏重理論教學還是實戰培訓,我們行業人士俗稱“學院派”、“實戰派”,前者主要在高校,後者大多來自企業。
3、無論如何分類,一個趨勢是互相取長補短,逐漸融合。理論的老師增加實踐經驗和體會,實戰派的豐富、補充理論素養,慢慢形成一支複合式的老師隊伍。
這種融合派,筆者認為是院校和企事業都需要的,有獨特優勢,是老師能力素質建設的趨勢。
傳統課堂,大家都經過應試教育的磨練,都很熟悉,老師是主角,是主講,基本是一言堂。理科老師為例——先講理論、舉例、中間拋一些問題提問、練習、留家庭作業、判分講評,週而復始。老師累,學生乏。
這個時代,內容仍然很重要、形式依然很關鍵。下面簡單展開。
一是內容仍然很重要。這裡,我願意推薦ASK模型。ASK是抽取了三個英文詞的首字頭形成的縮略語,是Attitude, Skill, Knowledge(態度、技能、知識)的組合含義。我特別喜歡這個縮略語,還因為它本身就有探尋、研討的含義。當然,要真正掌握ASK,離不開刻意的、持續的練習,所以國際上卡內基顧問公司提出ASKP模型(P是Practice的簡寫)。普通高校(不僅是高職院校)也很有必要借鑑ASKP模式——作為用人單位,我曾長期在外企、本土企業負責人力資源,一個痛點就是難以招到合適的大學應屆畢業生——理論知識尚可(與實踐也有脫節、滯後或者衝突)、技能不足、實踐經歷不足,一些畢業生就業心態還有偏差。
筆者建議,高校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降低講授知識的時間(在網際網路上、各高校的內網上學習各類知識,太方便了),應增加課前閱讀、課堂研討、教師引導、實踐課題的分量,主要就是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的訓練。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社會和產業需要的。
二是形式依然很關鍵。簡練起見,這裡只談談MOOC(慕課——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和微課兩個較新的課程形式。慕課這個術語較早於2008年由加拿大專家學者提出並實踐。當初是將一些課堂內容搬到網上,提高學生的覆蓋率和學習效率(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反覆觀看、學習,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慕課,強調知識的系統性、結構化、循序漸進,是一個系列和系統的性質。國際上基本模式是學生選擇上慕課,通過後獲得學分,本校以及院校聯盟機構中的高校,都予以認可。國內一些高校,也採納了近似做法。這樣,跨校、跨專業、跨時空學習,都可以實現。優秀師資和其他教育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共享,促進了教育公平、教學效率和效果。
微課,顧名思義,長度通常從3、5分鐘到10、15分鐘不等,最長不應超過30分鐘,涵蓋一個或兩三個知識點、以講解為主、練習少而精、容易記憶、便於學習(休息、坐公交地鐵或者等待的幾分鐘,就可以看完一個微課,還可以反覆觀看學習)。微課將系統知識打散、碎片化,聚焦性強。微課在企事業單位中使用逐漸增長,結合了組織的環境、業務特點、挑戰和痛點,開發的微課更具針對性和實戰性,因此很受歡迎。
高效課堂的一個最佳模式就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共創是顯著特點。
時代要求與時俱進,技術呼喚教學創新。老師群體要做好充分的轉型準備,包括理論知識、教學技術(特別是引導技術)、教學形式、職業心態等多方面。
其次,打造高效學習和培訓環境,筆者推崇建構主義。本文不做理論研討。建構主義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引領學生,建構情境,探求原委”。知識通常不是直接拋給學生,學生是學習主體,老師是重要資源,師生互相尊重,韓愈在《師說》中寫到,“師不必強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教師要扮演好引導員和教練的角色,激發、導引學員自己思考和總結出來知識——共研、共創。當然,這是個過程,涵蓋學生(課前)閱讀與自學、課堂上調動已知知識和自身經歷、連結新問題,充分參與,匯出、學習、練習、掌握新知識。在如何有效學習上,中國古代大儒或大家都有名言可循。陸游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陽明先生講“知行合一”,都是學習和教學要追求的高境界。今天仍是真知灼見。
最後,我想引用荀子的名言——“學不可以已”,學習是終身的事情,是我們個人的一個決定;課堂也不是隻是教室,無論學生或老師,教學相長,互相成就。共勉!
-
3 # 數學樂壇
積極探索“高效課堂”的基本課型
新 授 課 模 式
堅持“以學定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理念,倡導實施“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釋疑達標”的課堂教學模式,把促進學生積極緊張的思考作為主要任務,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圍繞學生的疑難點、易錯點、易混點講授、提問、指導、評價,確保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高效達成。在新授課的教學上,使用“三主四統五步”課堂教學模式。
所謂“三主”,是指:
1、學生為主體原則
教育物件是學生,要把書本知識內化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讓學生去思考、討論、交流和遷移。為此,必須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最佳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重視課堂上的師生情感交流,教師要親切,語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慾,激勵學生勇於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使學生在課堂中既感到積極緊張,又感到輕鬆愉快。給學生多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從牽著學生一步一步過河,到讓學生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2、教師為主導原則
學生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對教材的把握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此原則的要求是: 第一、轉變教師角色。教師的角色應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生生交往、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過程不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研究、豐富課程的過程,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第二、更新知識、與時俱進。現在的學生難教,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學生獲取資訊的渠道多,其知識較為豐富,教師在課堂上傳遞的資訊,很可能學生早已經知道,這就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根據時代的要求,不斷探索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索學習的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論,探索教學規律,掌握新的教育技術,對網上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獲取豐富的新鮮的教學資訊,滿足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
第三、改變評價觀念。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物理學家勞厄曾說過:“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高效評價應當是受教育者對知識的內化和遷移。評價的內容應包含:對學生的基礎知識,道德情感、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
3、教材為主線原則
政治教材中的觀點符合現行的國家政策、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所以,中學政治教學要求我們必須以教材為課堂教學的主線。但不能只教教材,應該“用教材教”,因此,這就有個如何處理教材的問題。
第一、尊重教材的觀點
教材體現國家意志,反映國家的政策方針和法律,如果教材觀點沒有政策和法律衝突,應該按教材的觀點進行傳授,不應該按自己的主觀願望隨意地改變教材。
第二、及時更新和補充教材
因為國家的經濟和政治情況會不斷變化,特別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和深化,教材帶有一定的滯後性。如銀行改制,現行教材上的國有獨資銀行的觀點已經與現實明顯衝突,對這類問題,教師應及時地進行處理,以緩解教材的滯後性。
第三、用教材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學以致用”是教學原則。在教學中,結合教材提出一些現實問題,讓學生去思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達到了學習教材知識的目的,既學習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所謂“四統”,是指:
1、知識與情感相統一原則
政治學科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情感教育和意識的養成教育。包括愛國情感、民主的情感和意識、紀律觀念和法律意識、尊重他人愛護同學的情感和意識等。或者說,透過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譽觀,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2、知識與能力相統一原則
“授人以漁”要求教師告訴學生“捕魚”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捕魚“的能力。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改造客觀世界,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學習是為了生存和發展。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提高表達能力、分析判斷和推理等思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
3、知識與實踐相統一原則
要達到既學習知識又培養情感和提高能力,必須堅持知識與實踐結合。因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引用人們在實踐中發生的問題,結合教材進行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4、知識與人文相統一原則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它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看到,不僅理工科的學生,往往有知識,缺人文,社會學科的,甚至學文學藝術的學生也往往有知識、有藝術,缺人文!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所謂“五步”,是指:
(一)自主預習 開闢道路(課前完成)
為指導學生預習,提高預習的有效性,為課堂小組合作、展示作好充分準備,我們專門設計編寫了預習指導學案,一般提前一週發到學生手中。預習指導案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課標導航——展示目標。結合課程標準、考綱要求,對本節課所學內容形成三維目標,直接展示給學生,並提出明確要求。
2.基礎過關——知識梳理。我們將教材基礎知識設計成填空、表格等不同形式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疑問,小組合作解決。
3.材料蒐集——連結生活。注意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搜集相關資料,為合作探究做好準備。
4.體系構建——把握主幹。培養學生宏觀把握教材的能力,做到綱舉目張,心中不慌。
5.預習自測——學生自查。設計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檢查預習的情況。
6.問題反饋——收集問題。讓學生將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如實地寫下來,便於老師釋疑解惑。
(二)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可以設計 1— 2個問題,透過學生回答引出一個故事,創造一種情景,自然銜接新課程。
(三)預習檢查 查漏補缺
匯入新課後,教師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透過不同的形式(我們一般採用課前小測或課堂提問的形式)來檢查落實學生自主預習情況,一方面督促學生搞好預習,另一方面也可以發現預習中新生成的問題。
(四)啟發精講,達成目標
根據學生的預習反饋情況進行精講。政治教師的課堂教學應從關注“這節課我講了多少”轉變為關注“這堂課學生能提高多少”,從關心“這道題我佈置學生做了沒有”轉變為關心“這道題學生能從中悟出多少”,使課堂教學從勤奮型向效益型的轉變。注意“三講三不講”。“三講”——講學生理解不了的問題(疑點、難點);講學生歸納不了的問題(規律、方法);講學生運用不了的問題(知識的遷移、思路的點撥)。“三不講”——過易的問題(學生透過看書能解決的問題、學生透過做題能解決的問題)不講;過偏的問題(超越考試大綱規定的問題、超越本階段教學深度的問題)不講;過難的問題(超越高考題難度的問題、講了也不懂的問題)不講。切忌:攬的過多、面面俱到、不深不透,刪除無效教學環節,力求高質高效,杜絕“水過地皮溼”。
(五)題組訓練,鞏固提高
教師要立足校情、學情,最佳化精選練習題,不求深但求新、不求量要求質,按考試說明選題,按學生實際選題,在比較中選,在反思中選,在創新中選。要做到“教師跳進題海”,這樣學生才能跳出題海。選題的設計要做到“低起點、密臺階、小坡度、多層次”。要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的原則。一般第一個題組為“瞭解”層次,最後一個題組達到“靈活運用”的層次。這樣,便於學生形成技能,提高能力。
回覆列表
其實我自己就是一個大學生,說起高效的學習,讓我最深刻的是我高中時的數學老師,數學老師給我能講的就是怎樣的高效學習,在我們英語課上,老師從來不會死命的硬講,因為他覺得這麼講沒有效率,他講的也累,每次上新課,他會讓我們去討論,如果有不對會給我們指正,這樣我們就真正的參與了進去,一道題會了每個人都會有成就感,不會感到枯燥,也更有動力學下去。不像一些的老師在上面滔滔不絕,下面卻昏昏欲睡!複習時會讓已經會的給還沒有會的去講,如果講錯了也會及時的發現。
我一直覺得興趣是最好的良藥,如果可以讓學生自己想學,那麼你不去督促也會去學習,此外,適當的鼓勵和誇獎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高中的時候有一次物理意外的考了年紀第三,但是我的物理老師就在全班裡說我聰明,說我物理學的好,其實我的物理平時也就六七十,那次考試只是我複習時碰巧複習對了。後來我自己也覺得我物理學的不錯,我開始努力的學物理,後來我考了年紀前五,但是這次是實實在在的成績!
興趣和誇讚我覺得可以激發一個人的上進心,一個高效的課堂就應該讓學生和老師都參與進去!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