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碧水大叔

    大膽預測一次:若果如題主問題所述,我也認為袁紹終會敗亡,官渡之戰結果不會改變,只是時間早晚而已。簡要分析如下:一、曹操偷襲烏巢,袁紹率主力回援,若果真如此,那烏巢之戰曹操必敗,袁紹得勝。但此時得勝乃是小勝,隊伍中必然有離心離德之人(參考袁紹三子後期為奪大位而見死不救),想搶奪功勞,而袁紹並不是一個英主,難免利令智昏,無法有效調和內部爭鬥。二、袁紹陣營中謀士也有派別,各有心思。主上不能英明決斷,自然難以成大事。三、曹操折了烏巢一役,必然更加謹慎奸詐,應對之策必然更加多用計謀,最可能利用的或許是離間之計,使袁紹陣營不能同心同德,共御外敵,從其內部分化瓦解。四、烏巢之戰,袁紹若勝,從上至下必然更加傲慢,輕視曹操,曹孟德亂世之奸雄,也不過如此,好大喜功,助長驕兵之氣。反觀曹操,則哀兵必勝。五、從袁紹和曹操兩人的個性來看,一個優柔寡斷,謀而無斷,一個多謀善斷,敢想敢幹。最終成敗,也是可以管窺見豹。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 2 # 臨石觀海

    如果曹操偷襲烏巢,袁紹率主力回救,攻擊曹操,官渡之役結果會不會改寫?個人認為只要袁紹能聽從張郃建議,率主力回救,攻擊曹操,官渡之役是有可能改寫的,至少烏巢不會失,生路不會斷。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此戰奠定了曹操北方雄主的地位,而袁紹也因此戰元氣大傷,之後便鬱鬱而終,自此天下再無人能單獨抗衡曹操。

    那麼作為官渡之戰轉折點的火燒烏巢,如果袁紹率主力回救,那會發生什麼呢。

    火燒烏巢的起因

    首先來說說火燒烏巢的起因,曹操雖然取得了白馬,延津之戰的勝利,但卻沒有動搖袁紹的根基,局勢還是袁強曹弱,且當時曹操已經彈盡糧絕,本來都想回老家了,是荀彧勸曹操挺住,曹操才咬牙死撐。

    而許攸的叛逃是一個轉折點,讓曹操知道了袁紹的命門所在,於是曹操二話不說,立刻留曹洪守家,自己親率5000精銳,前往烏巢放火。

    火燒烏巢的經過

    負責運送糧草的是袁紹大將淳于瓊,當時有萬餘人,袁紹聽聞曹操攻打烏巢,也派了援兵來救,但不是主力,主力是去打曹操大本營了。而曹操最終擊敗淳于瓊,燒了袁紹的糧草,從而士氣大震。

    公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會明至。瓊等望見公兵少,出陳門外。公急擊之,瓊退保營,遂攻之。紹遣騎救瓊。左右或言“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公怒曰:“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大破瓊等,皆斬之。—《三國志武帝紀》

    而觀曹操此戰也是孤注一擲,過程相當驚險,是透過死戰才得以成功,而這次來支援的是小部隊,那麼如果袁紹親自領兵來救,曹操很有可能擋不住,畢竟袁紹兵力優勢巨大。如果烏巢不失,張郃,高覽也不會降,那這場仗勝負尤未可知。

    火燒烏巢的結果

    回過頭來看曹操攻擊烏巢也是受到了阻擊,但曹操頂住壓力一戰功成。張郃,高覽偷襲曹操大本營也受到了阻擊,因為曹營堅固,沒有攻下,加上袁紹內部勾心鬥角,張郃,高覽投降,戰局扭轉。於是袁紹軍無心戀戰,全體潰敗。

    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候夜潛往攻瓊。紹遣騎救之,敗走。破瓊等,悉斬之。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眾降。—《三國志袁紹傳》

    那麼如果袁紹守住了烏巢,能不能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呢,不好說,只能說結果有可能改寫。因為袁紹太不靠譜了,把握機會能力極差,完美的避開了所有能翻盤的妙計,且御下無方,內部矛盾太多,就算烏巢不失,也可能在別的地方翻船,所以只能說有可能。

    總結:官渡之戰意義重大,決出了誰才是北方霸主,曹操雖兵少將寡,但他能聽取意見,反轉了局勢,而反觀袁紹,佔盡優勢,卻不聽人言,被曹操絕地反擊,殺得丟盔卸甲,狼狽不堪。

  • 3 # 散落君

    首先要確認的一件事是:官渡之戰對曹操很關鍵,但對袁紹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四世三公、兵多將廣並不是說著玩的,官渡時的袁紹佔據了天下四州(幷州、冀州、幽州、青州),幾乎可以說他佔據了天下的一半。就官渡戰後的情況來看,袁紹雖退,然並未元氣大傷,看曹操不敢乘勝追擊就知道了。

    袁紹的失敗在於生病,可以說,如果袁紹不生病,曹操想要橫行天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即使袁紹二子為爭奪統治權大打出手,曹操也只能默默地等著。因為他發現只要他一出手,袁譚、袁尚就會聯絡起來對付他。袁氏二子的練手對曹操仍有一定的威懾力,所以他只能等他們打出真火、徹底決裂才會去動手。

    所以說,救不救烏巢的影響不大,畢竟烏巢燒糧並不是袁軍遇到的第一次軍糧被毀。為什麼派淳于瓊運糧,就是因為徐晃襲擊過袁軍的運糧部隊。

    袁紹部隊的缺點不在於缺糧,而在於令出多門、士氣不高。田豐、沮授、郭圖、荀諶、許攸各有各的建議,袁紹優柔寡斷,無所適從。手下將領也不知道該執行什麼措施。而張郃、高覽在郭圖的讒言後,放火大燒袁營,怒而投曹,導致了連環效應,袁軍就這樣崩潰了。

  • 4 # 爬到井口看天下

    三國時代有三場戰役最有名,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再就是官渡之戰,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都是以少勝多,該贏的沒贏。結果最慘的就是官渡之戰,因為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以後,曹操、劉備頂多是傷了元氣,但是根基未動。然而袁紹輸了官渡之戰以後,兩年不到就憂憤而死,6年後,曹操統一北方,袁氏一族覆滅,袁紹的下場是最慘的。

    官渡之戰,袁紹為什麼會輸,後世的史家分析,袁紹輸就輸在他的烏巢之糧被燒。如果假設袁紹及時救下烏巢,袁紹就能取得勝利,問鼎天下嗎?我的結論是:不可能。因為烏巢的被毀並不是袁紹失敗的根本原因,根上的原因還是要從“正統”這兩個字裡找,而且烏巢的被燒也是因為“正統”這兩個字。

    許攸的叛逃引發的連鎖反應——烏巢被襲,張郃、高覽投降。

    烏巢是一個地方,那裡面堆積了袁紹大量的後勤物資,包括糧食,戰爭用的輜重,後來被曹操派突襲部隊一把火給燒掉了。但這至於導致大軍崩潰嗎?袁紹可是掌控冀青幽並四州,再徵集糧食就是了。要說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才是真正缺糧的這一方,比如說袁紹手下的許攸後來叛逃到曹操這兒,曹操當然非常高興了,連鞋都忘了穿,光著個腳底板就迎出來了,跣足出迎,高興地說:“子遠來了,大事可成!”再請許攸入座相談。許攸問到:“貴軍軍糧可以用多久?”曹操答曰:“尚可支援一年。”許攸再說:“哪有這麼多?說真的吧!”曹操再答:“還可以支援半年。”許攸說:“難道你不想打敗袁紹嗎?為何不說真話?”曹操說:“跟你開玩笑而已,其實軍糧只剩此月的份量。”許攸獻計說:“今孟德孤軍獨守,既無援軍,亦無糧食,此乃危急存亡。現在袁軍有糧食存於烏巢,雖然有士兵,但無防備,只要派輕兵急襲烏巢,燒其糧草,不過三天,袁軍自己敗亡!”

    曹操聽計後大喜,選精兵假扮袁軍,馬含銜枚,士兵拿著柴草向烏巢出發,遇上其他人問話時,皆回答:“袁紹怕曹操奇襲,派我們把守。”袁軍不疑有詐,放其通行。到達烏巢後,曹軍放火,營中大亂,大破袁軍,糧草盡燒,斬領將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睿等首級,割下淳于瓊的鼻,殺士卒千餘人,將他們所有鼻割下,連同牛、馬的舌頭一同送往袁軍,袁將士大驚。

    烏巢被偷襲這個訊息傳來之後,袁紹馬上派張郃和高覽,去正面攻擊曹操的營壘,久攻不下,又怕回去袁紹不饒他們,所以張郃高覽乾脆臨陣反水,投降了,張郃、高覽的投降是壓倒袁軍的最後一根稻草,袁軍全盤崩潰,袁紹僅帶著八百騎兵逃回河北,曹操大獲全勝。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曹操同樣缺糧,而且缺糧問題比袁紹還嚴重,所以同樣是缺糧,為什麼袁紹的軍隊就會崩潰,而曹操最後贏了呢?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佔據法理上的“正統”,決定了民心(士大夫階層)向背。

    袁紹做到家大業大,一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可是這種凝聚力為什麼見到曹操,好像就不靈了,文的也投降,武的也投降呢。我們得知道,曹操在歷史上有一個重要的標籤,叫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就是區別。袁紹這一邊大家是有向心力,可是大家圖的無非是跟著你袁紹幹,將來萬一做大了可以謀個一官半職,都是非常功利的原因,袁紹本身並沒有合法性,大家只能叫你一聲主公,你畢竟不是皇帝。可是曹操那邊捏的牌,那叫漢獻帝,甭管他是不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實際上他就是代表正統,代表正統的人那個凝聚力是袁紹比不了的。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實際上令不到諸侯,諸侯是不理的,但是可以令到另外一幫人,那就是諸侯手下的那些士大夫們。任何一層的政治實體,他都不是自己的意志,他是受到周圍環境,尤其他下面人的強烈的反制作用。比如說三國時代老孫家,在江東立足,如果得不到當地計程車大夫階層的支援,你玩什麼玩。所以魯肅、張昭這些人,不是忠心耿耿的老臣,而是當地非常有實力的,對老孫家有反制作用計程車大夫們。 你要理解了這一層,天子這個詞它就不是玩的,老劉家坐天下那是四百年,透過長時間的皇權教育,在士大夫階層當中形成了一個概念,這就叫正統。這種正統的作用,一且在長期的政治博究當中釋放開來,那個作用是非常大的,有點像一個磁場,它雖然沒有力量,但是每一個在現場的那個小鐵片,都受它的一點點的影響發生行為的偏轉,那從長期的博來看當然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曹操在南下的時候,為什麼荊州的劉表一死,下面所有人都要投降,那就代表當地士大夫要回歸中央的意志。那為什麼江東的那些士族也要投降,也是要回歸中央,因為曹操那邊畢竟叫正統,曹操在這方面那是佔了大便宜。

    結語:

    所以說,對於士大夫這個階層的影響,手裡住漢獻帝,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真正的那個時代的凝聚力的來源。在這樣強大的凝聚力面前,哀紹當然是不堪一擊,及時沒有烏巢被燒,將來一定還會出現其他問題導致袁紹團隊的分崩離析。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會改寫。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變動,都會引發不同的歷史結果,官渡之戰也是如此。

    眾所周知,官渡之戰引發袁紹崩潰的標誌性事件就是曹操率領輕兵偷襲袁紹存糧的烏巢,而袁紹又決策錯誤,只發了少量士兵救援烏巢,而讓張郃、高覽率領主力攻打曹操大營,結果就是烏巢沒有救下來,曹操大營同樣也沒有攻下來,袁紹是賠了烏巢又折兵。

    袁紹除了決策錯誤,還存在內部不同派系爭權奪利的鬥爭,審配與逢紀為一派,辛評與郭圖為另一派,彼此之間爭鬥不休,郭圖還在背後詆譭田豐、沮授等人。

    在曹操偷襲烏巢時,張郃曾向袁紹進言,要發重兵救援烏巢,而袁紹卻聽從了郭圖的建議,發重兵攻打曹營,卻派出少量兵力救援烏巢,結果就是烏巢沒保住,張郃與高覽也沒有攻下曹營。

    如果僅僅是袁紹被燒了糧食,並不至於引起整個袁紹軍隊的崩潰,壞就壞在郭圖在袁紹面前詆譭張郃,張郃攻打曹營又無法攻克,又害怕郭圖陷害,於是與高覽一起率領袁軍主力投降了曹操。

    張郃與高覽投降了曹操才引發了袁紹崩潰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正是因為糧食被燒,主力投降,袁紹軍心動搖,引發士兵或逃或降,袁紹無力控制局面,敗得只剩下800騎兵逃回北方。

    袁紹所據有的河北四州原本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人口眾多,糧食產量也充足,即使烏巢被燒了,袁紹仍有糧食來對抗曹操,況且在整個官渡之戰,袁、曹雙方陷入僵持時,都是尋找對方的運糧部隊進攻攻擊,並且袁紹的糧食也被燒了好幾次了。

    這麼說的目的就是想說明袁紹的失敗不是糧食被燒了,而是軍心動搖了,袁紹能夠成為四州之主,並且在曹操偷襲烏巢時決定重兵攻擊曹營,就說了袁紹並不缺糧食,袁紹缺的是軍心和士氣。

    如果袁紹聽從張郃的建議發重兵救援烏巢,絕對不至於在官渡之戰中立即失敗,而且還有可能獲得重大勝利。

    曹操派出偷襲烏巢的軍隊由曹操本人親自率領,總數只有五千人,而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投入的軍隊有10萬步兵和1萬騎兵,如果袁紹做出救援烏巢的決定,以五千騎兵為先鋒 先行救援,後面再跟著3到4萬步兵救援烏巢,同時另外派出2千騎兵和1萬步兵斷絕烏巢曹軍的歸路,那麼將是曹操的災難。

    曹操只有五千人,而且是深入袁紹境內,沒有被給與支援,官渡就是今天河南省中牟東北,而烏巢就是今天河南省延津縣境內,烏巢的位置在官渡的東北方向約100公里的位置,曹操是深入敵後,而袁紹是在本土作戰。

    如果袁紹派出重兵救援烏巢,曹操本部的五千兵馬將陷入苦戰,即使曹操軍隊再精銳,再能比,也敵不過數倍於已方的袁紹軍隊,況且烏巢還有淳于瓊等名將的鎮守,即使曹操殺死了所有鎮守烏巢的袁軍,但只要袁軍援兵到來,曹操仍然處於不利位置。

    因為曹操這個統帥在偷襲烏巢的軍中啊,如果袁軍大部隊到來,雖然當時不知道曹操在軍中,但只要曹操軍被困,就很容易讓袁紹知道曹操在軍中,如果袁軍知道了敵人主帥被困,曹操就很難有逃出去的機會。

    曹操之所以親自參戰偷襲烏巢的原因就是為了激勵自己這一方軍隊計程車氣,因為曹操軍快沒糧了,已經快撐不下去了,曹操偷襲烏巢的戰爭基本上可以視為破釜沉舟的最後一擊,雖然戰鬥力驚人,但是如果被圍困,或者透支了鬥志,或者在烏巢失敗,將會是曹操軍隊的崩潰開始。

    因為曹操軍真的沒糧食了,已經撐不下去了,包括曹操大營的軍隊也是一樣,就等著偷襲烏巢成功的訊息,如果袁紹一旦派出大軍圍住了曹操偷襲烏巢的軍隊,那麼勝利的天平很可能會向袁紹傾斜。

    官渡之戰,雖然看起來是曹操一直在打勝仗,比如白馬之戰關羽斬殺了顏良,袁紹失去了最勇猛的前鋒將軍,還有延津之戰,文丑又死於亂軍,袁紹又失了另一位前鋒將軍,可是後續的戰爭反而是曹操越打越難,越打越撐不下去。

    為何會如此呢?這就是實力的對比,袁紹兵多將廣,死了兩個將軍,還有一批將軍補上來,戰爭中單純依靠將軍的勇猛取得戰爭勝利是極少的事情,大部分戰爭是實力的對絕。

    曹操打到最後,已經極度困難,還向荀彧寫信想放棄戰爭撤退,但被荀彧勸住,並且整個曹營有很多官員寫信給袁紹示好,只因為很多人都不看好曹操,為什麼不看好曹操,因為曹操一是實力弱,二是在戰爭中越打越被動。

    曹操完全是依靠了火燒烏巢這一偶然性事件擊敗了強大的袁紹,如果沒有這事,曹操還真不一定能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

    同時,如果袁紹沒有做出錯誤決策,選擇聽取張郃建議發重兵攻打烏巢,那樣的話,袁紹不至於會崩潰,頂多就是被曹操燒了糧倉而已,沒有糧倉,袁紹可以再運再建,但是一旦袁紹派軍救援烏巢困住了曹操,生擒或者殺死了曹操,那麼袁紹不僅扭轉了官渡之戰的結局,而且統一天下也不在話下。

    歷史往往就是這麼偶然,一個不同的決定,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抒情詩綠描寫綠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