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所謂“十次打擊”,也稱為“十次突擊”,是以往對1944年蘇德戰場上蘇軍戰略總攻的一種概括性說法,具體指蘇軍在蘇德戰線的十個方向先後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進攻戰役: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進攻戰役;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進攻戰役;敖德薩-克里米亞戰役;維堡-彼得羅託沃茲克戰役;白俄羅斯進攻戰役;利沃夫-桑多梅日進攻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進攻戰役;波羅的海沿岸進攻戰役;以布達佩斯戰役為中心的若干戰役;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役。

    1943年8月到1944年12月蘇德戰場的戰線變化,蘇軍透過一系列戰略反攻解放了大部分淪陷國土。

    經過上述戰役,蘇軍解放了幾乎全部淪陷國土,將戰線推進到國境之外,蘇德戰線由4450公里縮短到2250公里,沉重打擊了東線德軍部隊及其僕從國軍隊。根據統計,在1944年大反攻中,德軍損失160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6700輛、火炮和迫擊炮2.8萬門,飛機1.2萬架;同時,德國的僕從國如芬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紛紛退出戰爭,軸心國集團徹底瓦解,東歐各被佔領國家得到解放。

    表現蘇德戰場上兩軍激烈廝殺的全景油畫。

    蘇軍在1944年實施的一系列戰略反攻因為作戰地域和作戰物件的不同而呈現出各自的特點,但就總體而言上述戰役都是蘇軍掌握進攻主動權,以宏大的攻勢摧毀德軍的防禦,作戰規模大、進攻正面寬,推進縱深大,而最令人深刻的特點是集中超過當面德軍部隊的兵力兵器,以優勢的兵力火力從多處突破德軍堅固設防陣地,之後以坦克集團軍為核心的快速兵團由突破口向德軍兵力空虛的縱深後方推進,在挫敗德軍機動反擊的同時,完成對德軍重兵集團的合圍、解放重要城市和交通樞紐,導致德軍戰線的全面崩潰。換而言之,1944年戰略進攻是蘇軍“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完美體現,其中最為典型的是1944年6月到8月的白俄羅斯戰役。

    白俄羅斯戰役中蘇軍的進攻形勢圖,密密麻麻的進攻箭頭展示出蘇軍攻勢的猛烈宏大。

    在白羅斯戰役中,蘇軍集中4個方面軍,140萬人,5200輛坦克,3.1萬門火炮、5000架飛機,向盤踞白俄羅斯的德軍發起進攻,以中央集團軍群為核心的德軍擁有120萬人,9500門火炮、900輛坦克、1350架飛機,在兵力兵器對比上處於劣勢,同時嚴重缺乏機動預備隊,加之希特勒嚴令死守,寸土不讓,更增加了德軍防禦難度。

    表現蘇軍向德軍發起猛烈攻擊的畫作。

    在戰役第一階段,蘇軍在六個地段同時突破了德軍防禦,在10天內推進225~280公里,合圍並殲滅了大批德軍,解放了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在戰役第二階段,蘇軍繼續向西推進,圍殲殘敵,擊潰德軍援兵,解放了白俄羅斯全部國土,並將戰線推進到波蘭境內。在白俄羅斯戰役中,蘇軍最遠推進距離達400公里,進攻正面擴充套件至1000公里,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徹底崩潰,至少17個師被全殲,50個師損失過半。透過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蘇軍達成了解放白俄羅斯的戰略目標,粉碎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為此後向波蘭、東普魯士發起攻勢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積極配合了英美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作戰。

    在白俄羅斯戰役中被俘的大批德軍官兵被拉到莫斯科遊街示眾。

    值得注意的是,“十次打擊”的提法是斯大林在1944年11月紀念十月革命27週年的講話中首次提出的,此後被蘇聯史學界所沿用,但在斯大林去世後,這一提法被認為帶有“個人崇拜”色彩,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蘇聯相關著作就不再使用這一說法,同時對某些戰略進攻戰役的概括表述也有所變化。

  • 2 # 森林狼6

    二戰,蘇德戰爭剛開始蘇聯軍隊傷亡慘重,激發俄羅斯民族憤怒,經過幾年戰鬥,蘇軍在戰爭中成長,把德軍戰法吃透,並如何破解德軍戰術,朱可夫元帥把經驗傳遍蘇軍將領,朱可夫元在實戰中悟出對德軍作戰,叫炮海戰術,此戰術得到全國推行。1944年春,巴侖支海至黑海四千多公里,蘇軍對德軍及其僕從國實行十次毀滅性突擊,是蘇德戰爭著名十次打擊。

    第一次打擊:1944年1月14日至3月1日,列寧格勒與諾夫哥羅德戰役,蘇軍打出氣勢,朱可夫元帥是此戰役指揮官,列寧格勒方面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和第2方面軍的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及遠端航空兵三位一體突擊戰役。

    14日,沃爾霍夫方面軍和第2方面軍負責向德軍18集團軍南北兩面夾攻,列寧格勒方面軍負責直搗毀敵人心臟,形成三面同時發動,列寧格勒方面目的阻斷德軍16集團軍支援及搗向18集團軍中心,德軍越亂越對蘇軍有利,蘇軍經過46天艱苦戰鬥,把德軍18集團軍擊敗,第16集團軍沒屏障,暴露位置,被迫西移,經過蘇軍沃爾霍夫方面軍被下令撒銷,轉屬其他兩方面軍,繼續對16集團軍追擊,德軍大勢已去,3月1日德軍北方集團軍群被蘇軍殲滅3個師,23個師被打散,損兵10多萬人。

    第二次打擊: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戰役,1944年1月24日至4月17日,蘇軍收復第聶伯河右岸,寬1300公里,縱深500公里遼闊地區戰役,蘇軍實施大規模進攻。

    右岸烏克蘭是蘇聯糧倉之稱,糧食、工業原料等資源豐富,此地是德軍重要生命線,是德國本土屏障,阻止蘇軍往歐洲重要戰略位置,防守該地區部隊是曼施坦因司令指揮南方集團軍群,併入A集團軍群由克萊斯特指揮,A集團軍群96個師,18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6800門,坦克2200輛,戰鬥飛機1460架。

    烏克蘭第1、2、3、4方面軍分由瓦杜丁大將(後由朱可夫元)、科涅夫大將、馬利諾夫斯基和托爾布欣大將指揮,兵力約26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28000門,坦克約2000輛,飛機2600架,北方沿海第2方面軍配合北翼作戰。

    此戰分二個階段,蘇軍釆用分割再合圍殲滅戰術,蘇軍慘勝,但值得,蘇軍和初戰相比已進步很大,有這樣成績,對得住戰死蘇軍,如果A集團軍群由曼施坦因指揮,誰輸誰贏未知數,曼施坦因軍事才能不在朱可夫之下,此戰役重創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與A集團軍群,解放烏克蘭與基輔,收復重要經濟區,創造向德國本土進攻條件。

    第三次打擊,敖德薩戰役和克里米亞戰役1944年3月至5月12日,敖德薩區域與克里米亞半島戰略地位重要,主要是不凍港戰略深遠,德軍只要能堅守,給蘇軍黑海艦隊造成困擾,德軍在克里米亞有機場,可以空中控制蘇聯南部,能壓制南部和後方登陸,敖德薩地區和克里米亞半島阻礙蘇軍向羅馬尼亞挺進。

    德軍在江河沿岸修建防禦工事,部署兵力21個師,2個航空隊,700架飛機,黑海有100艘軍艦。蘇軍由烏克蘭2、3、4方面軍和獨立瀕海集團實施突擊。3月26日至4月14日敖德薩戰役、克里米亞戰役,兩戰役殲滅德軍第6、第17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奪回黑海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重要兩海軍基地,解放克里米亞半島及黑海制海權,攻打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創造條件。

    第四次打擊,卡累利亞戰役,蘇軍粉碎卡累利阿山區及南卡累利阿地區芬軍、軍事迫使芬蘭退出戰爭,1944年6月至8月實施進攻戰役。

    芬蘭4個戰役叢集,15師,約2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2000門,坦克110輛,飛機約250架。蘇軍41個師,4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800輛,作戰飛機約1600架。

    蘇軍擊敗芬軍,解放列寧格勒北、卡累利阿,芬蘭政府9月向蘇聯求和。

    第五次打擊,白俄羅斯戰役,蘇軍四個方面軍,140萬人,德軍66個師,120萬人。一階段解放白俄羅斯三分之二領土,二階段擊敗B集團軍群,解放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拉脫維亞部分領土。

    第六次打擊,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解放烏克蘭西部及波蘭東南部,為蘇軍對羅馬尼亞國內突擊創造條件。

    德軍40個師加2個旅,60萬後勤,坦克900輛,飛機700架。蘇軍120萬人、火炮迫擊炮12000門,坦克2200輛,飛機3000架。7月13日進攻,8月底擊敗23個師,殲敵15師,蘇軍勝利。

    第七次打擊,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德軍重視蘇、羅邊界防守,如果德軍丟失羅馬尼亞糧食、石油、供應基地,納粹反動聯盟會四分五裂。德軍在邊境部署50個師、90萬人,迫擊炮火炮7600門,坦克400輛,聯盟飛機約800架。蘇軍3個方面軍125萬人,火炮迫擊炮約16000門,坦克自行火炮約1900輛,飛機2200架,有艦隊支援,8月20日進攻,八天時間殲敵20個師,現場擊斃戰俘約26萬人,迫希特勒親信下臺,同時羅馬尼亞民主政府掛牌,25日直撲德國本土實施打擊。

    解放摩爾達維亞,迫使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脫離納粹,援助南斯拉夫人民武裝起義創造條件。

    第八次打擊,波羅的海沿岸戰役,波羅的海沿岸對德軍戰略重要,保護東普魯士及德軍艦隊,德軍不惜一切守護此地區,德軍70萬人,50個兵團,配備火炮迫擊炮7000門,坦克自行火炮1200輛,飛機400架。蘇軍90萬人,約18000迫擊炮火炮,坦克約3000輛,飛機約2000架。蘇軍9月14日進攻,11月下旬結束,德軍北方集團軍三分之二被殲,解放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助攻德國。

    第九次打擊,布達佩斯戰役(1944年9月28日至1945年2月13日)蘇軍得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民眾武裝力量幫助下,主要戰場蒂斯河與多瑙河之間。蘇軍9月28日開始進攻,解放南斯拉夫首都及匈牙利首都。

    德軍失去最後盟國,被孤立,蘇軍選擇德國南部直插納粹心臟。

    第十次打擊,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役,蘇軍在北極圈進行突擊,殲滅德軍,蘇軍人員、裝備、作戰飛機均比德軍有優勢,蘇軍沒懸念穩勝德軍,戰役25日結束。解放貝辰加地區,由挪威管轄,為挪威解放創造條件。

  • 3 # 榮華之武器堂

    1944年蘇軍對德軍展開了全面反攻,主要的戰役進行了10次,俗稱十次打擊

    第一次:即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1944年1月14日-3月1日。蘇軍戰役目的是粉碎德軍"北"集團軍群(第16、第18集團軍),完全解除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從德軍手中解放列寧格勒州。

    這次戰役的特點是軍隊兵團和遊擊兵團的行動協調一致;正確選定各方面軍的主要突擊方向,精於奪取敵人築壘防禦樞紐部和支撐點。同時蘇軍取得了於不利氣象條件下在森林沼澤地實施進攻戰役的經驗。

    第二次:即右岸烏克蘭戰役1943年12月24日—1944年4月17日

    戰役目的是粉碎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戰略戰線南翼,解放右岸烏克蘭,併為爾後向巴爾幹和波蘭進攻創造有利條件。這次戰役是蘇軍6個坦克集團軍全部參戰唯一的一次。

    第三次:即克里米亞戰役1944年4月8日-5月12日

    蘇軍戰役目的是徹底殲滅在克里木半島的德軍集團。戰役特點是蘇軍陸軍、海軍與航空兵有效地協同作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德軍集團被徹底擊潰的結局。

    第四次:在卡累利阿地區的作戰,包括維堡戰役1944年6月10—20日和斯維裡-彼羅扎沃茨克戰役1944年6月21日—8月9日

    戰役目的是解放卡累利阿全境和列寧格勒州北部,在卡累利阿地峽恢復蘇芬國界,逼迫芬蘭退出戰爭。戰役特點是高速度(平均每晝夜10-12公里)逐次突破堅固築壘的多地帶防禦的範例

    第五次:即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

    蘇軍戰役目的是粉碎"中央"集團軍群,解放白俄羅斯。戰役一大特點是大量而集中使用炮兵,在方面軍突破地段,火炮密度平均為每公里150-200門。在戰役過程中,擬定和實行了炮兵支援步兵和坦克的新方法,即兩層徐進彈幕射擊。在裝甲兵應用上,4個集團軍快速叢集中的2個(近衛坦克第2軍、坦克第11軍)和全部方面軍快速叢集,均在突破防禦的戰術地幅之後進入交戰。

    第六次:即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1944年7月13日-8月29日

    此次戰役,蘇軍重創"北烏克蘭"集團軍群,肅清了烏克蘭西部各州和波蘭東南地區的德軍,強渡維斯瓦河,奪取了桑多梅日以西的大登陸場,為實施新的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戰役特點是規模大,善於選定主要突擊方向,在主要方向堅決地大量集中兵力兵器,在戰役過程中向其他方向轉移力量,從行進間和在寬大正面強渡江河。

    第七次: 即羅馬尼亞方向作戰1944年8月20日-9月底,以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1944年8月20日-8月29日為主要組成部分

    此次戰役,蘇軍在短期內完全擊潰"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消滅德軍22個師,擊潰羅軍幾乎全部在戰場上的師。如此重創敵軍,導致蘇德戰場南翼德軍防禦的崩潰,改變了巴爾幹整個軍事政治形勢。此後羅馬尼亞於8月24日對德宣戰。

    戰役特點是實施合圍戰役同時又在複雜的山林戰區條件下在對外正面實施迅猛進攻,此外就是蘇軍陸軍、海軍和航空兵的周密協同。

    第八次:即波羅的海沿岸戰役1944年9月14日-11月24日

    經過這場戰役,除庫爾蘭半島外,蘇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全部獲得解放;駐守該地的德軍59個兵團中有29個被全殲,其餘則被隔離或嚴密封鎖在庫爾蘭半島與梅梅爾地域。戰役特點是規模大、大規模軍隊變更部署和空軍基本力量用於支援方面軍主要突擊方向。

    第九次:即東歐地區作戰,主要包括貝爾格萊德戰役1944年9月28日-10月20日,東喀爾巴阡戰役1944年9月8日-10月28日和布達佩斯戰役1944年10月29日-1945年2月13日

    這次戰役,德軍有50多個師被殲,其中20多個師全軍覆沒。戰役不僅為蘇軍以後在維也納方向的進攻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蘇軍以後實施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十次:即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役1944年10月7日-10月29日

    這是蘇軍在北極地區嚴寒條件下組織和實施的一次具有戰略性戰役。蘇軍透過戰役解放了佩特薩莫地區和部分挪威北部地區,戰役特點是陸軍與航空兵和艦隊進行了密切協同。

    根據蘇軍統計,1944年的十次打擊殲滅德軍136個師260餘萬人,解放了蘇聯被佔的全部國土,將戰線向西推進1100公里,德軍在東線已退至本土,蘇軍在大部分地區已逼近德國邊境,部分軍隊已經進入德國境內。

    由於蘇軍的強大打擊,德國的法西斯國際聯盟徹底崩潰,其盟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先後退出戰爭,建立民主政府,並對德宣戰。這樣,德國失去了寶貴的戰爭資源,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為最後戰勝德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深度學習方法能用來炒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