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旮旯裡的神仙洞
-
2 # 久明教你管孩子
關於寫作業拖拉,久明老師給出這樣的建議:
首先,家長要放下焦慮的情緒,
家長情急之下就會發出“催促”的指令,這種指令會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
其次,指定標準,比如每個學科作業寫多長時間。
這個標準不是隨意指定的,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孩子一起探討寫作業的時間,比如數學 寫30分鐘。
最後,讓孩子對你指定的標準認可,並喜歡。
這個是最難的一步,這步的關鍵就是“家長只關注孩子做的快的地方”,換句話說,就是放大孩子的優點。
當孩子如約或提前完成相應任務後,節省出來的時間就讓孩子自由玩耍,千萬別再給額外增加任何多餘的安排。
這是久明老師孩子培育說明書裡的內容,具體可以參考我的專欄,會陸續更新其他年齡段課程。
-
3 # 浮塵微草
三年級的孩子家庭作業晚上寫到十一點確實有些不正常。要麼學校老師不正常,為了片面追求自己的教學成績佈置得作業量超標;要麼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做作業太磨蹭,邊玩邊做。但不管哪種情形都將直接影響孩子的睡眠。
據研究,10歲左右的孩子正常睡眠時間應為9-10個小時。因為孩子身體發育的高峰期在晚上的睡眠中。人在入睡後才能產生生長激素,以22時至凌晨1時為分泌的高峰期,這時的分泌量超過白天分泌量的5~7倍,專家建議,10歲左右的兒童晚上20點前睡覺最為適宜。睡得太晚,孩子身高就會受到影響。可見,睡眠對於兒童不單純是休息,更是促進身體發育的催化劑。所以家長必須改變
“三年級孩子每天寫作業到11點”的現狀。若是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超量,那就和老師、學校直接溝通,不行的話也可向上級主管部門反映,切實給孩子減負。
如果是孩子磨蹭的原因,父母就應該先陪伴孩子,細心觀察,努力發現孩子速度不快的真正原因,方可對症下藥。
這兒把常見原因羅列一下,以便題主和自己的孩子比照。孩子身體素質較差,應付上課已疲累不堪,回家更是體力難支,身心俱疲。
孩子有厭學情緒,以拖拉作業來隱性發洩這種不滿。
孩子學習瓣行為習慣不良,自控力差,注意力也不集中,做作業伴隨著玩耍、吃零食等額外動作。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拖拉疲沓。
張馳失度,做作業的時間太長,超出孩子的“專注度”,孩子自然很難“老老實實”地完成作業。
孩子課本知識基礎差,做時不熟練或者不會做。
具體建議如下:一、針對身體素質較差的的孩子,可以給孩子緊張的生活一個緩衝的時間。孩子一下學,家長最好不要馬上讓孩子寫作業。不妨先讓孩子適當地休息一下,接著吃飯,這樣讓孩子疲累的身心暫得小憩,煩躁情緒消解後就容易進入做作業狀態了。
二、如果孩子有磨蹭拖拉行為習慣的問題,就應從糾正孩子不良的學習行為習慣開始做起。孩子寫作業磨蹭的,表面上看是孩子的問題,但真正的根因在於我們父母自身,改正起來不太容易。 比如早晨起床,明明有鬧鈴提醒,就是遲遲不起,最終總得父母再三催促才起床。這種做事磨蹭的習慣都是父母一開始不做嚴格的要求造成的,換句話說,就是溺愛造成的。需要指出的是,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想糾正,父母必須有思想準備,要有耐心,要有意識地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應為孩子創設清靜的作業環境,清除孩子做作業時身邊一切可干擾的因素,如寫字檯上只留存有關的學習用具。當然,可配合獎懲措施。
三、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做作業磨蹭,實際是孩子沒有責任心的表現。孩子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是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所以可以從其它方面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比如讓孩子堅持承擔一項可行的家務,慢慢地就會使孩子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責任意識,從而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了。
四、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時間觀念。時間觀念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有時間觀念的人做事是計劃的,而時間觀念缺乏的人,常常今日之事推明天,明日事擠後天。所以父母要著手培養孩子時間觀念——行事的緊迫感,此時事此時完,今日事今日完,明日還有明日事。可從做作業本身培養,更重要的是從其他日常瑣事做起,讓孩子平時做事養成利索的好習慣。可以借鑑一下專家李玫謹的具體做法:
根據實情規定好孩子做作業的時間,比如估計20分鐘可以完成, 如果20分鐘寫完,就允許孩子玩10分鐘,花15分鐘寫完,可以玩20分鐘,如果花25分鐘完成,只可以玩5分鐘。作業有寫錯的要修改,修改幾分鐘就扣除掉幾分鐘玩的時間。透過上面的時間安排讓孩子明白你越快完成作業就可以得到越多玩的時間。這樣就可以提高孩子快點寫完作業的動力,因為寫作業改錯要扣時間,也同時讓孩子在加快做作業速度的同時兼顧到質量。五、父母要做好孩子勞逸結合、張馳有度的調節。孩子的專注度是有限的,不要讓孩子連軸轉,一坐到底,一寫到底。據專家研究,小孩子的專注度基本上是在二十到二十五分鐘左右,一旦超出超出孩子的忍耐度,孩子就會不老實起來,玩玩這,玩玩那。所以做作業時要注意讓孩子有適當的休息時間。
六、孩子子若是因不會做而磨蹭時間,那父母就應給孩子補課堂知識。同時要和老師溝通,弄清孩子不會的真正原因,比如上課不專心、貪玩,並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結束語:在家庭教育上,我一直信奉"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父母的問題"。孩子做作業拖拉至11點這一問題,絕不單純是孩子的毛病,父母一定首先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疲沓的習慣。若存在,則應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發揮好潛移默化的榜樣作用。
-
4 # 阿壹談教育
謝謝邀請!正常來說,三年級的作業並不會很多。按照我們現在的學校情況,一般具體的要求是語文寫一課生字或者附帶當天的同步一課。要不就是作文一篇。數學一般做一面同步作業。英語主要是抄寫作業為主,時間基本都是控制在半個小時以內。按照我們這裡的孩子來說,如果做作業的時候是很專注和投入的,一天的作業可以控制在2小時以內就100%完成。我們放學是下午4:05,如果家長加班後在接回家,即使是8點鐘開始才做,10點就已經完成了。如果孩子十一點未完成作業,那就是這個孩子本身的問題比較嚴重了,家長應該引起重視,及時找出原因並迅速幫助孩子改變這樣的現象。如果情況繼續下去,過了三年級,想要趕上或者跟上同齡人的學習,難度可想而知!01、從孩子的基礎上去分析實際情況。
從孩子做作業的情況就知道孩子的基礎水平。例如,寫一課生字,10個拼音錯一半或者以上;生字都不會讀幾個;數學題,題目都都不全的。那麼我覺得這個孩子的一二基礎就非常的不紮實了。那麼家長就應該反思自己一直以來的教育的。是不是一直都是粗放式的教育?對孩子的學習疏於關注,反正作業完成,老師不投訴就萬事大吉了,導致了現在的結果。
如果孩子的基礎非常薄弱,基本上他的作業肯定是不會做的。那麼站在我的角度,我一定會督促孩子儘快完成作業,不論用什麼方法一定先完成作業。物質獎勵或者一定的懲罰手段,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先完成作業。完成作業之後那段時間才是正在趕超的時間。家長就要拿著書幫孩子學習課內的知識。晚上背誦,默寫以及做練習,都要多管齊下。每天堅持複習一定量的內容後方能休息。父母對複習的內容必須及時地進行檢查和檢測。不然當天晚上的複習效果必然為零。
02、從孩子的每天做作業的習慣去分析。為什麼作業能做到這麼晚呢?每個現象的背後必然會有深層的原因。解決問題只有一個關鍵,就是找到他關鍵的那個要素。作為父母,其實我們可以找一個機會,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孩子的整個做作業的過程,然後分析影響他做的這麼慢的原因。例如,做作業一直都是容易分散精力,集中不了精神。那麼,是不是孩子的專注力不夠呢?如果是孩子的專注力不夠,那麼我們就要去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如果是孩子做作業的環境太多的干擾要素,例如,玩具。那麼我們就要想辦法清理這些影響孩子的物品。或者,是家裡長輩的關心,水和水果接連供應導致拖延了時間。當我們分析出了這些干擾因素,逐漸一個一個地剔除掉。孩子也許會逐漸養成專注的學習的習慣。
03、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是關鍵。小學知識其實不難,難的在培養孩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提前預習,堅持預習,並且做好預習的筆記。預習中哪裡不會的,可以著重做記號。當做到這一點,一個上課不太專注的孩子,他聽到老師講到相關的內容,他也會豎起耳朵,因為調動了他的記憶。那麼這一節課下來,孩子依然是會有收穫的。加以時日,當孩子感受到了學習帶了的快感,他會慢慢習慣上預習,習慣自然養成了。
認真做作業的習慣。
很多家長說,我一定要孩子的作業100%準確。我覺得這個做法真的是有點揠苗助長。當孩子錯一點點,就馬上指正並強行修改。孩子想再透過自己的努力去思考的路都被堵死。我個人覺得,只要是孩子認真思考去做的,即使錯了也是有價值的。如果父母急於糾正,孩子就沒有了自主學習領悟的過程,學習永遠是浮在表面。小學階段,我們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認真做作業思考的習慣。
複習的習慣。
其實複習就是現在大家經常聽到的“覆盤”。及時複習,就是把自己學過的知識點經過在大腦中重現一遍。培養孩子及時複習的習慣。當孩子養成了這個習慣,透過這個複習,他會很清晰地知道最近學了什麼內容。在複習的過程中,他就會有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的目標。當孩子有了目標感,學習就會變得有意義。
三年級的確是一個很關鍵的階段,可是家長也無需焦慮。為什麼有一些孩子就能很快地很平穩地渡過呢?為什麼一二年級,老師們總是苦口婆心強調習慣的培養呢?一切都是有目的,有意義的。習慣才是孩子學習上最好的伴侶。
回覆列表
關於小學生寫作業問題真是當下父母們比較頭疼的,可能也是普遍問題。不過其實作業本身是不願意背這個鍋的。因為不是作業和學習本身的問題,背後反應出的是父母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水平的問題。方法很多地方都能找到,這裡談下背後的邏輯和父母需要思考的方向,這個會更有價值。
1、大部分情況下作業拖拉究其根底是父母的控制監督導致的
這種控制不是說等孩子上小學後才開始的,而是從孩子剛出生時就有了。在孩子的記憶中事事父母都會干涉,替代,不允,孩子對於父母持續的依賴導致大腦中對於任何關乎自己的事情都會沒有概念。我們最常聽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媽不讓,我要問問我爸媽”此類的,因為孩子們沒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但關於學習這件事,本身來說確實需要孩子們有“學習是自己的事,需要自己負責”的概念,可是同樣在習慣的驅使和父母的自以為是的“負責”監督下,這種正確的概念一直沒有被植入孩子們的大腦。父母從上學開始就習慣性地陪孩子寫作業,很多學校也會安排給父母一些所謂的“家庭作業”其實就是把孩子自己需要負責的內容轉嫁到父母身上。所以孩子接觸的父母也好,老師的安排也好,都讓孩子們有個錯覺,哇,學習是需要父母的監督和檢查的,是需要老師的指令和督促的,那好了,你們大人讓我幹嘛我就幹嘛了,哪裡還會想學習是自己的事呢。
另外在父母監督陪伴的過程中,也大部分不懂什麼科學的教育方法,看到很多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場景,只能叫個慘。除了雙方都情緒崩潰,親子關係緊張之外,最重要的是孩子們還是沒有掌握如何正確學習的方法,這個方法不是大人教給的,而是孩子自己經過無數次的試錯後自己總結的,這就是學習能力,比如時間管理的能力、如何跨越難題障礙的能力、如何讓自己不受打擾更加專注於學習的能力、如何理解為什麼要學習和如何學習好的思考能力等。如果孩子一直在父母的控制嚴管之下,大腦不會思考這些,而且會激發出孩子型的報復行為:對著幹,不幹,厭幹,所以這種家庭中的孩子不會一說學習就很開心,興奮,而是痛苦、逃避。
2、三年級現象背後,孩子缺的仍是獨立的思維和能力
很多父母反應說孩子一到三年級成績就下滑,學習上也困難了。其實這種現象除了是由於這個階段孩子們的大腦思維發生轉折和課程難度提升之外,孩子在學習上的問題早已蘊藏於一二年級甚至是更早,只不過沒有像三年級一樣那麼明顯地體現在分數上而已。
學習難度提升的背後需要的是孩子們隨之提升的大腦思維力和各項學習能力。說白了智商和後天的訓練都不能少,而智商是遺傳和孩子出生兩三年內大腦神經元的連結情況,如果孩子感覺學習很困難死活學不會,父母就要回看下自己的智商以及在孩子出生三年內父母所付出的教育行為是否足夠了。如果這些都沒有,孩子學不會很正常,需要在後天的學習方法上多費功夫補足。
父母和老師需要做的是判斷孩子的“三年級現象”到底是智力的問題還是很聰明就是沒有興趣學?還是也認真學了卻缺方法沒效率?還是思維訓練不夠腦子還未開竅?這個要透過日常的觀察和學習中具體內容的呈現來認真判斷,找到真正原因方能對症下藥。
3、關於成績差和沒自信
嚴格說來,這兩個詞是需要放在固定的環境中才能成立的,但成績差和沒自信之間並不成因果關係,不是因為成績差就沒自信,也不是沒自信導致的成績差。這種評價性的定義詞語父母和老師都不能隨便用。不能說沒考好就是學習不好,也不能說學習不好導致的沒自信。孩子對於自我的評價和認知在年齡尚小時是會透過周圍人的評價來形成和塑造的。所以剛開始他們並不知道兩者之間的關係,只是成人叨叨地多了也會這樣認為,這就完了。
父母和老師需要就事論事,不要和孩子的人格特徵聯絡起來,做作業很晚就是孩子笨不聰明,孩子玩一會就是不好好學習,孩子遇到困難退縮了就是沒自信,這些認知都會極大地損害孩子的內動力。這次考的分數不高,需要共同和孩子來看下錯題,當時如何想的,卡殼在哪,如何修正,和孩子聰不聰明沒關係,但態度是需要鼓勵的。
所以關於孩子的學習問題,父母只需給孩子一個概念“學習是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其它的需要孩子自己完成,最多在孩子求助時可以引導他思考問題解決的方向。別的都是害孩子。
願您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