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榮耀歷史

    周朝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的諸侯國根據其君主爵位來定等級,春秋戰國時期主要諸侯國的等級並不太符合我們的日常認知。

    齊國,公元前1044年立國,開國君主姜太公,侯爵,第二等;

    秦國,公元前770年立國,開國君主秦穆公,伯爵,第三等;

    晉國,公元前1033年立國,開國國君唐叔虞(第一代為唐國,第二代改為晉國),侯爵,第二等;

    燕國,公元前1044年立國,開國國君召公,侯爵,第二等;

    宋國,公元前1114年立國,開國國君微子啟(紂王兄長),公爵,第一等!

    楚國,公元前1042年立國(約數),開國國君熊繹,子爵,第四等!

    在周朝初年,只有三恪之後為公爵國,所謂三恪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前三朝的後代,比如說宋國是商朝後裔,杞國是夏朝後裔,陳國是虞舜後裔,故為公爵國;另一種說法是黃堯舜的後裔,分別是薊國、祝國、陳國,均為公爵國。除此之外就是周武王的長輩被封為公爵國,如虢國是周武王叔叔虢叔的封地,虞國是周武王的叔爺爺太伯、仲雍的後裔。

    現在回答題目的問題,第一楚國君主也不是一開始稱王的,而是有一個過程,第二其他國君稱公更多是在史書記載中對他的尊稱,實際當中秦國君主遇到齊國君主,要稱一句“齊侯”,而齊國國君回敬“秦伯”。

    根據《史記》記載,“於是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即周天子沒有稱帝,而是稱王,楚國國君稱王就是要和周天子平起平坐,這是僭越,要被周天子和諸侯們討伐,那麼為什麼楚國君主敢於稱王而又能保證楚國傳承800餘年呢?

    楚國先民居住與長江與淮河之間,周文王時期楚人首領鬻熊判斷天下大勢,認為商紂王無道,周文王聖明,周朝必興,於是率領族人投靠周文王,羋熊去世後他的兒子、孫子依然留在周國,協助周武王伐紂,等到了周成王時期,封其後裔熊繹為子爵,許其在楚蠻建國,姓羋姓,楚國由此誕生。

    下圖是我能找到時代最久遠的諸侯地圖,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楚國佔據的荊襄之地富庶,但是在數千年前,這裡就是窮山惡水,地裡長不出莊稼,子民受不到教化。

    此時的楚國“卑賤”到了泥土裡了。在《清華簡》中記載了鄀國盜牛的故事,講述的是熊繹被冊封建國後,到都城丹陽祭祀,全國竟然找不到一頭牛,還要派人到鄰國鄀國偷了一頭牛回來做祭品!對於晉國、宋國這樣的中原諸侯國來說,楚國是蠻夷之地,看一眼都嫌掉價,每次諸侯國朝覲周天子時需要進獻貢物,楚國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一種叫苞茅的植物,類似於蘆葦,當週天子與各諸侯國在大堂中舉杯相慶時,楚國國君會和鮮卑、夷狄等胡族首領安排一起“守燎”,就是照看篝火!在周天子、中原諸侯國眼中,子爵的楚國國君僅僅是個下人而已!

    雖然外人看不起,楚國自己卻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篳路藍縷”,對內勵精圖治,大事生產,對外不斷開疆拓土,討伐庸,楊粵,鄂等地區,實力不斷壯大。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到了楚國第十七代君主熊通,他殺侄自立,透過鐵腕手段治理楚國,四處征伐,隨國質問熊通:“我無罪!”為什麼要討伐我,楚王回答:“我蠻夷也!”我是蠻夷,想打誰就打誰,不需要理由。就這樣楚國成了江漢地區霸主,國力大增,可以箇中原諸侯國扳手腕了,於是熊通覺得自己的爵位低了,派人向周桓王申請提高自己的爵位,周桓王拒絕了,熊通大怒,既然你給我面子,那我就為自己掙面子,於是稱王,正式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熊通即楚武王!

    對於楚武王的僭越之舉,周桓王想討伐,卻有心無力。此時已經是春秋時期,周朝經過周昭王南征不回損失天子六軍,周幽王時期夷狄攻入鎬京殺死周幽王,周平王東遷洛陽等一系列事件後,已經沒有國力去征討諸侯國了,甚至為了和鄭國達成“停戰協議”,還要派太子前往鄭國做人質,即周鄭交質,所以對於楚武王的僭越之舉,周桓王只能唉聲嘆氣。晉國、齊國等中原諸侯國忙著爭霸中原,對於南方的楚國根本不感興趣,況且楚國很強大,誰也不想當出頭鳥。

    自此之後楚國國君均稱王,到了戰國時期,除了楚國外,其他六雄也先後稱王,標誌至周天子的權威徹底淪喪。

  • 2 # 花兒還是會紅

    說白了,楚國在東周時代,一直是以蕃薯國得形式臣服於東周。所以是王,其他不論四霸還是六雄都是周王室分封得封國。

  • 3 # 河洛愚夫

    它也不是一直叫“王”,開始只是個子爵,是個末流爵位,後來覺得周天子叫王可牛逼,就改叫王,再後來看到某任周天子比較厲害,嚇得趕緊又不敢叫王。

    楚人就是個見風使舵,欺軟怕硬的角色。它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最牛逼的的諸侯,又是最荒唐,最窩囊,最弱智的諸侯。。。。。

  • 4 # 香茗史館

    西周建立之後,周天子大封天下,其中除周天子稱“王”之外,諸侯王分別被封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然而,我們提到當時的諸侯國,便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其他諸侯國國君在僭越稱王之前,基本以各自爵位相稱,而唯獨楚國一直稱“王”,這又是為什麼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要從楚國融入周朝體制失敗,進而與周天子決裂說起。

    楚國雖助周滅商,但卻並未被納入體制

    三千六百多年前,剛剛建立的商王朝,開始在中原大地上不斷擴張,而自認為是祝融後代的楚人祖先,因不屬於商王朝的血脈家族而備受冷落,在商朝軍隊的不斷驅使下,他們只能被迫離開中原,不斷向人煙稀少的南方遷徙,並被商人視為“南鄉之夷”。

    △楚人祖先南遷路線

    數百年後,備受商王朝欺凌的楚人終於找到了復仇的機會,隨著商王朝的衰弱,崛起商朝西方的周國開始崛起,並開始聯合周圍方國密謀反商大業,而楚人的酋長鬻熊同樣在受邀之列,楚人將此視為重回中原的大好時機。於是,鬻熊便率領這一支楚人軍隊,參與到了周文王推翻商王朝的行動中。

    鬻熊死後,其子熊麗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協助周人一舉推翻了商王朝的統治。勝利之後,周王朝對於在戰爭中出力的部族紛紛得到封賞。不過,正如《荀子·儒效》中的“立七十一國,姬姓獨佔五十三人”所言,周天子將自己的同姓宗室分封在了最為重要的地方,又對異姓中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和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部落也進行了封賞。

    然而,在這場浩大的分封儀式中,不知道是因為楚人太過弱小,還是因為楚人的蠻夷身份,亦或是楚人所在太過偏僻,周天子的封賞名單上,偏偏漏掉了楚人。毫無疑問,在楚人犧牲了自己酋長鬻熊的情況下,周天子的所作所為,無疑讓楚人倍感傷心。

    楚國好不容易位列諸侯,卻仍被周人視為蠻夷

    直到數十年後,當楚成王回顧先祖的創業史時,才注意到了被遺忘的楚人,念及楚人在推翻商王朝統治中對周王室的幫助,周成王這才冊封鬻熊曾孫、熊麗之孫、熊狂之子熊繹為子爵,“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

    △楚國最初封地

    雖然楚人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認,然而正如《史記》、《孔子世家》中“號為男子五十里”的記載,楚人雖然受到了周天子的冊封,但不僅爵位較低(除被封男爵的許國外為最低),而且封地極為狹小,只是被分封在了以丹陽為中心的一片極為狹小的地帶。

    由於封地狹小,且又是尚未被開發的偏遠地區,因此立國之初的楚國是極度貧困的,根據《楚居》的記載,楚人好不容易建成了一間祭祀大堂,卻窮的拿不出祭祀的祭品,不得已之下,楚人只好跑到鄰居鄀國偷了一頭小牛,在晚上偷偷祭祀。

    而就在楚國立國後不久,周王室便傳來了一道命令,周成王要舉行諸侯會盟,楚國也在被邀請之列。諸侯朝見天子,是必須準備朝賀之禮的,雖然當時的楚國還很貧困,但熊繹還是攜帶了桃弧棘矢等地方特產,涉渡漢水、丹江,翻越秦嶺,風塵僕僕的跑去朝見周天子。

    然而,當熊繹獻上貢品之後,卻並未享受到應有的禮遇,岐陽之盟大會舉行那天,熊繹被攔在了殿外,周成王拒絕了熊繹入殿的請求。於是,當諸侯王們在大殿之中飲酒作樂之時,周天子反而令熊繹負責管理置茅縮酒,並作為火師,與鮮卑之君一起在殿外看守看守火堆。

    如上,楚人好不容易被封為了諸侯國,結果不僅封號極低、封地極小,而且岐陽之盟上的遭遇,也使得楚人認識到,他們還是被傲慢的周天子和中原諸侯視為與鮮卑一樣的蠻夷。然而,當時勢弱位卑的楚人,還沒有資格與周天子講條件,因此熊繹只能選擇逆來順受

    周昭王之後與周天子決裂,楚武王熊通之後楚君皆稱王

    周成王去世之後,在周康王即位的朝賀儀式上,周康王宣佈將給幾位功勞卓著的諸侯以賞賜,一直對周成王畢恭畢敬、盡職盡責的熊繹本以為這次總該有自己了吧,結果周天子再一次將楚人拋之腦後。這使得楚人認識到,要想獲得尊重,就必須首先強大自身

    此後,楚人一方面繼續卑事周王室,另一方面卻開始“篳路藍縷”,透過辛勤勞作來不斷擴充國力。根據周宣王賞賜給晉國的楚公逆鐘銘文來看,到了周昭王時期,楚人已經逐漸強大了起來,並且和虎方、揚粵等地一起叛亂,與曾國、鄖國、息國等爭奪銅礦產區。

    得知此事的周昭王極為惱怒,遂於周昭王十六年(前985年),以曾國、鄧國和鄂國等諸侯國為先鋒,親率大軍南征虎方、荊楚、揚粵等地,在這場長達八年的戰爭中,周王朝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其中在第二次南征中,周朝軍隊在漢水邊幾乎全軍覆沒,而在第三次南征中,剛剛凱旋的周昭王因橋樑垮塌而落入水中,最終死於漢水之濱,這便是“昭王南征而不復”。

    經過這場戰爭,楚人與周王室可以說幾乎徹底決裂,不過由於當時的楚國還不是周天子的對手,因此楚人並未立即反叛,而是繼續暗中積蓄力量。到了熊渠在位時,楚國不僅已經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並不斷對外擴張,隨著周夷王時各諸侯開始輕慢周天子,楚君熊渠更是乾脆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

    到周厲王時,為了重新確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周王朝開始不斷攻伐叛亂地區,為儲存實力的熊渠,雖然選擇了自動去其王位,取消對兒子的分封,繼續臣服於周。但熊渠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諡”的思想(意思是說既然你們將我們楚國視為蠻夷,那麼我們便不再遵循周朝的爵位制度了),卻深深的影響了楚人,而這位之後楚人稱王提供了思想基礎

    △楚王熊通

    到了周桓王時,由於西周已經滅亡,而東遷建立東周的周平王又有弒父嫌疑,周天子開始喪失威望,各地諸侯蠢蠢欲動。當此之時,楚君熊通也開始不滿自己爵低位卑,遂以“先祖鬻熊子事文王 ”為由,透過漢陽諸姬向周天子討要更高階的爵位,在遭到周桓王姬林拒絕後,熊通乾脆於周桓王十六年(704年)再度自立為王,是為楚武王

    自此之後,當中原王朝仍然尊奉“尊王攘夷”,繼續沿用周天子分封爵位之時,楚國卻再也不將周天子放在眼中,歷代楚國國君皆以“王”為稱號。而到了楚莊王時,楚國早已崛起為了南方大國,楚莊王更是率兵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楚人“問鼎中原”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 5 # 袁聰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生態、政治文化術語用語、名稱名詞———霸者為王!!!成(功)者為道!!!稱之為:王道!!!

    誰的拳頭大、誰的拳頭鋼筋鐵骨硬,誰的武力強悍,誰的綜合國力強大,誰就有資源、資歷、資質和資格稱王稱霸………!!!誰就說話算話!!!誰就是主宰之王天下有理的一方………!!!誰就是王者榮耀、王者歸來………!!!

    周朝時代,尤其是在東周名存實亡的時期、在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在七國爭霸稱雄中,佔據上述文中的絕對優勢,因此,楚國國君稱之為———王!!!因為其他六國都不如楚國,沒有資源、資歷、資質和資格與楚國相配麓美、相提並論,所以其他六國國君只能稱之為———公。

  • 6 # 願作太史公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為火神祝融之後,周文王的時候,有一個叫鬻熊的人,向兒子一樣侍奉周文王,也可能認了周文王乾爹,但是死的很早。後來,到了周成王的時候,為了褒獎周文王、周武王身邊人辛苦侍奉的功勞,就將鬻熊的曾孫熊繹在楚,爵位是第四等子爵,居丹陽,現在公認的是陝西商縣丹河河谷,屬於不毛之地。熊繹的孫子熊渠,能力很強,得到了江漢之間小國的支援,非常強盛,興兵進攻庸、楊粵,至於鄂,並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於是號楚王,並且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楚之所以和周天子一樣,都稱王,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對周分封的爵位不滿意。楚靈王十一年,楚伐徐國,並恐嚇吳國,楚靈王說:“齊、晉、魯、衛,其封皆受寶器,我獨不。今吾使使周求鼎以為分,其予我乎?”表達了對爵位的不滿。二是地方偏遠,實力強勁,周天子對其沒有辦法。楚國基本統一了長江中下游,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而且位於偏遠的南方,周天子對其沒有辦法。周昭王曾經南征,死在了漢水之濱。至此,周天子再也沒有南征。三是對中原諸侯稱其為蠻夷不滿。當時,中原的齊、魯、衛、宋、鄭等國家,都瞧不起楚國,稱之為蠻夷,並稱呼為楚子,讓楚國很受傷,和自己的實力不匹配。既然你稱我為蠻夷,那我就不用中國之號,自己稱王。

  • 7 # 真正鱷魚不哭

    這叫僭越,並不是合法稱王。

    《史記·楚世家》記錄了楚國爵號變化三部曲:

    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氏,居丹陽。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

    熊渠生子三年。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閒民和,乃興兵伐庸﹑楊,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

    說白了就是老大不行了,管不住小弟自立門戶。

    春秋時代中原官方是不承認楚國有資格王的,《春秋》《左傳》都只稱“楚子”,這關係到正統觀念。楚國也心中有數,所以幾位楚王常掛在嘴邊一句話:“我蠻夷也”。

    不過這又如何?魯鄭等詩禮傳承之國還不是要匍匐拜倒在楚王腳下!

  • 8 # 呆呆貓97

    不要臉,自己嫌官小,自己封自己為王。開了個壞頭。不過不要緊,他不屬於中原,當時來說,齊恆公姜小白提出尊王攘夷,就是說他。

  • 9 # 知常容

    楚國按禮法規定應該稱楚子,而不是楚公更不是楚王。

    周朝的爵位有:天子——公——侯——伯——子男

    公是最高級別的爵位,當時楚國受封是的爵位是子男爵。

    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陽。——《史記楚世家》

    上面《史記》這段話記載的一清二楚,周成王時封熊繹為子男以鎮楚地。

    很多書如左丘明等人所記載的史書中都稱楚國的國君為楚子。

    有一個常用的成語:楚王問鼎。這個楚王就是我們熟悉的楚莊王,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

    在《左氏春秋》中的標題卻是這樣:王孫滿對楚子。

    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這裡的定王是指周定王,楚子就是楚莊王。

    官方的記載楚王應該就是楚子,為什麼我們習慣稱楚子為楚王呢?

    《史記》記載其中的原因。

    周夷王的時候,周王室已經勢弱,天下諸侯不聽周王室的,自以為是,在這個時候,楚國的實力開始迅速增長,吞併了好多小國,成了南方第一大國。周王室的主要勢力還是在中原一帶。

    實力強大之後,自信心也脹了,楚國第六任國君熊渠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這裡的中國和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是不一樣的,這裡的中國指中央之國也就是指周王室。他的意思就是我和你周王室不一樣,你們周王室的禮我沒有必要遵守,我有我自己的一套。

    霸氣的話說完之後就做了霸氣的事。他封了三個兒子為王。

    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王”這個稱號本來只能是周天子能用,像春秋五霸這些人都是以公為稱號的。五霸就是五個諸侯長,類似諸侯的老大。項羽封自己為霸王也就是稱自己是諸侯的老大的意思一樣。

    霸其實就是伯的諧音,實際上就是方伯。

    熊渠雖然這樣說,但是底氣還是不足的,此時周王室雖然弱了,但號令天下的能力還是有的,所以熊渠後來還是怕周王室收拾他,就將王號去掉了。

    不過既然開了先例,那就會有第二次,後來周王室繼續弱下去,剩下的諸侯也就開始稱王不稱公了。

    比如秦孝公一死,他的兒子嬴駟就稱王了,史稱秦惠文王。魏武侯一死,他的兒子就稱王了,史稱魏惠王,也有稱其為梁惠王。魏國是侯就直接跳上去稱王了。

    到了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齊國、秦國的國君還稱東西帝。帝比王還要更上一級,顯然有取代周王室的意義,不過在輿論的壓力下最後取消了。

    秦始皇一統天下,沒有人再管他的,所以他不稱帝,也不稱王,自己造了一個詞——皇帝。

    這個詞被後世用了幾千年。

  • 10 # 深藍妖火

    楚國的國君稱王,應該算是所有諸侯國中最早的一個。早在西周末期的時候,楚國國君就已經開始稱王了。

    而楚國在史書上開始頻繁出現,則是在西周之後。尤其是從春秋時期的楚莊王開始,楚國成了一個地區性大國,在歷史上的地位越發重要。此後的楚國國君,都是稱王,這就使得後人在讀史書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楚國一直都稱王’的錯覺。

    楚國之所以會在西周時期,便已經稱王,這其實和楚國的歷史淵源有關。

    楚國出現的時間極早,早在商朝的時候,楚國就已經以部落的形式開始出現了。當時生活在荊楚地區的先民們,經過多年的繁衍生息之後,形成了荊楚文明這個概念。據很多史料記載,楚華人的先祖,極有可能是黃帝的孫子。

    早期的楚國先民們,以‘鳳’為圖騰,因為生活在荊楚地區,距離中原地區相對較遠。所以楚國的先民們,發展出了一種和中原部落略有不同的文化。而在當時的中原部落眼裡,則將荊楚之地的文明,視為蠻夷。

    後來,到了商朝末年,周國率領各諸侯國,反抗商朝的統治。楚國的先民們,也加入到周王朝的陣營當中。楚國當時還不是一個諸侯國,而是一個部落,叫做季連部落。季連部落的領袖,名叫鬻熊。鬻熊曾追隨周文王,立下了不少功勞。後世楚國也將鬻熊視作的楚國的開國君主。

    然而,在周王朝勝利之後,周王朝卻並沒有將這些來自荊楚之地的蠻夷放在眼裡,甚至都沒有直接冊封他們。直到周成王時期,才正式進行冊封,但也僅僅只給了一個子爵的爵位而已。

    按照周朝的禮制,周天子的地位最高,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在周天子之下,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當時的眾多諸侯國當中,齊國是侯爵,秦國是伯爵,燕國是侯爵,宋國是公爵。這些國家,爵位都比楚國更高。西周冊封的所有諸侯國當中,只有一個許國是男爵,比楚國的子爵稍低一等。其他所有諸侯國,要麼和楚國平級,要麼比楚國高。

    如此一來,楚國的先民們,自然難免心存不滿。之前周朝開國的時候,楚國可是立下過很多功勞的,結果才只撈到一個子爵,任誰都會覺得不舒服。不過礙於當時周王朝的強大,楚華人也沒辦法,只能老老實實到丹陽地區去生活。

    從這時開始,楚國作為一個諸侯國,開始正式出現了。

    楚國剛剛建國的時候,實力極為弱小。在中原諸侯國眼裡,楚國就是一群蠻夷,根本不配和他們交往,所以很少和楚國來往。不過,楚國的先民們,倒是有著自強不息的精神。此後的很多年裡,楚國一直努力開荒,逐漸向南發展。當時楚國的南方,基本上就是一片未開化的地方。而隨著楚國開荒的地方越來越多,楚國的國力也開始逐漸提升,漸漸成為了南方的大國。

    在楚國逐漸強大的同時,身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卻在不斷衰落。到了周穆王時期,周穆王兩次征討犬戎,後又西征崑崙,導致周王室力量大幅衰退。眼見周王室衰落,周王室東南方向的徐國,趁機發動了叛亂。在平定徐國叛亂的時候,楚國當時還曾派兵幫助周王室,最後平定了叛亂。但這次內亂,也讓楚國開始越發輕視周王室,為後來楚國的自立,埋下了伏筆。

    再之後,又過了數十年的時間,到了周夷王時期。此時的楚國,已經成了南方的區域性大國,實力雄厚。當時在位的楚國國君熊渠,是個雄才大略的國君,帶領楚國吞併了周圍的幾個小國,實力再次大幅提升。在這之後,熊渠乾脆封自己的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

    這種分封,顯然嚴重違背了禮制,觸及到了周王室的權威。而當時的中原各國,則將楚國的這個行為,視作是蠻夷未曾開化的表現,更加不願與楚國來往了。不久之後,到了周厲王時期,周厲王壟斷國家機器,主動向外征戰。周厲王征討的物件,便包括了有違禮制的楚國。而楚國國君熊渠,在得知周王室前來討伐自己之後,急忙取消了三個兒子的王位,再次對周王室表示臣服。

    雖然楚國這次沒能成功稱王,但自身的強大,也再一次得到了體現。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楚國繼續發展自身,而周王室這邊則繼續衰落。到了周幽王時期,犬戎攻破了周王朝的國都,西周由此滅亡。西周滅亡後,周平王將都城遷到了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歷史由此進入東周時代。

    進入東周之後,到了周桓王時期,當時楚國的國君熊通,再次向周王室提出了升爵的要求。最後不出所料,再次遭到了周王室的拒絕。此時的周王室,已經嚴重衰落,早已無力再對南方的楚國進行制衡。所以被拒絕之後,熊通乾脆直接自行稱王了,後世史稱楚武王。

    從楚武王開始,此後的楚國國君,一律都開始稱王了。

    楚武王之後,其子楚文王遷都至郢都,國力進一步提升。在此之後,到了楚成王時期,楚國幾乎已經成了南方最強大的一個諸侯國。楚成王在位四十年,期間便發生了齊桓公率先稱霸,九合諸侯的事情。楚成王曾與齊桓公爭霸,曾在泓水之戰當中打敗了宋襄公。到了這個時候,楚國已經成了天下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就算稱王,也沒人能拿楚國怎麼樣了。

    楚成王之後,又過了十多年的時間,楚莊王即位。楚莊王‘一鳴驚人’,帶領楚國再次大步發展,終於成就春秋霸業,楚莊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到了這個時候,就算有人對楚國僭越稱王有所異議,也很難再對楚國有任何影響了。

    而在楚莊王之後,又過了幾十年,吳國開始崛起。吳國崛起後,也開始稱王。此後,各國開始相繼稱王,諸侯國當中,再也不是隻有楚國一家稱王了。到了這個階段,王已經不值錢了。進入戰國時期之後,幾乎所有強大的諸侯國,都開始正式稱王。

    從楚國的發展歷史當中,我們不難看出,楚國第一次稱王,是在西周末期。到了東周初期的時候,楚國便開始正式稱王了。而很多人讀到有關楚國的歷史時,一般都是在楚國進入春秋之後開始,這才有了一種楚國一直稱王的錯覺。

  • 11 # 小鴻哥

    西周初周武王將土地和人民封給王族、功臣和貴族。一開始封了七十一國,王族佔了五十三。荀子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爵位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統稱為諸侯,也就是說封邦建國。

    當時封為公爵的只有幾個國家,其餘的都是侯、伯、子、男爵。因為公是五等爵位中最尊貴,大臣們為尊重其君父,所稱公。公者,五等之爵最尊。王者探臣子之心欲尊其君父,使得稱公。因為史記也延用這樣的稱呼來記載,這就使得人人都是公。

    但是從其他史料的記載是稱呼其原本所封的爵位,例如《春秋》。下面舉個春秋的記載:冬十有二月,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滑伯、滕子同盟於幽。從上說明齊國是侯爵,宋國是公爵,衛國是侯爵,鄭國伯爵,許國男爵.....

    所以不光六國如此,很多國家都稱呼國君為公。楚國的爵位是子爵,這是比較低的爵位了。楚國經過幾代的發展,逐漸成為大國。熊渠於是找上週天子要求給升爵,周天子當然不鳥他了。熊渠乾脆把幾個兒子都封王。在西周時稱王,就相當於後世的稱帝了。王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名號。但後來熊渠害怕周厲王打他,於是又去掉王號。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東周時王室衰落,諸侯更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楚國又想讓周天子給他提升地位。於是去攻打隨國,其實是想讓隨華人幫他提。周天子還是不同意。楚熊通大怒講:“我的祖先鬻熊是文王的老師,很早死去。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竟只賜予子男爵位的田地,讓他住在楚地,蠻夷部族都順服,可是周王不加封爵位,我只好自稱尊號了!”熊通於是自立為武王。乃自立為武王

    從此之後,楚國的君主代代稱王。但是沒有諸侯承認。齊桓公率諸侯討伐楚國。楚王講:我無罪,幹嘛打我?齊桓公:你不向周天子進貢。楚王:我會進貢的,你別打我。

    戰國時魏國率先稱王,眾多小諸侯朝拜,齊楚兩國皆怒。很多諸侯都投奔齊國,接著齊國擊敗魏國,成為霸主稱王。楚王得知齊國稱王,睡不著,吃不下飯。威王聞之,寢不寐,食不飽。不久後各國相王,也就是互相承認對方是王。楚國也只能幹看著。

  • 1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周武王姬發在滅亡了商紂王之後,建立了西周王朝,隨後大封天下諸侯以建國,分封制成為周朝的基本國策,在當時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諸侯國的國君有五種爵位,分別是:公、侯、伯、子、男,根據周朝的制度,公爵與侯爵的封地是一百里或者數百里,伯爵的封地是七十里,子爵和男爵的封地是五十里,不同爵位之間有著等級森嚴的制度。

    根據史書記載,周初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53個是姬姓諸侯國,只有宋國、陳國、薊國、虢國、焦國、祝國、杞國等七個諸侯國是公爵,而侯爵的諸侯國最多,代表有魯國、齊國、晉國、衛國、唐國、隨國等,一些比較小的諸侯國只是子爵或者男爵,比如楚國國君最早的爵位就是子爵。

    西周分封天下

    楚國的分封比其他一些老牌諸侯國都要晚,楚人最初的部落首領是鬻(Yù) 熊,鬻熊在商朝末年帶領自己的部落投靠了周文王,鬻熊服侍了周文王與周武王兩代,成為周朝的火師,負責在祭祀時點燃火把及儲存火種,因為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後代,周朝立國後,楚人並沒有得到分封,周天子似乎忘記了楚人的功勞。

    鬻熊去世後,兒子熊麗成為楚人首領,熊麗後來率領自己的部族在睢山與荊山一帶的荒野之地生活,到了周成王時期,執政的周公有一段時間因為避禍,而逃到了楚人居住的地方,熊麗熱情接待了周公,待為上賓,周公回朝後,把這個事告訴了周成王,於是周成王就封熊麗的孫子熊繹為諸侯,爵位是子爵,封地只有五十里,在丹陽,在今河南省淅川縣境內。

    楚國被封在五十里的丹陽

    至此楚國正式建立,儘管只有五十里地,但好歹也算是個諸侯國了,熊繹則成為第一代的楚君,楚人被分封建國也意味著得到周王朝的承認,在那個時代周王朝代表著華夏與正統,能得到周王朝的承認與分封,在當時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楚人非常高興,對周朝非常感激和效忠。

    那個時候剛剛建立的楚國真的是啥也沒有,非常窮非常弱小,整個部落連一頭祭祀的牛也找不出來,於是楚人就跑到鄀國去,偷了一頭還沒長角的小牛,又怕牛主人找來,於是連夜殺牛祭祀,所以後來楚國的祭祀都在晚上。

    但是熊繹侍奉周天子卻是非常恭敬,儘管楚國窮,但是熊繹經常坐著柴車,穿著破衣服,跋山涉水向周天子進貢,由此產生一個成語,叫“篳路藍縷”,意思是說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闢山林,後來引申為創業剛開始的時候。

    楚國始封君熊繹

    儘管如此,楚國仍然不受周王待見,《國語 晉語》上記載了楚國國君與周天子及諸侯會盟的情況,是這樣記載的:

    《國語 晉語》: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

    當初周成王在岐陽與諸侯會盟時,楚國當時是荊蠻,在會盟時負責擺放包茅草(一種祭祀用的茅草)、擺設木製的姓名座次表、與鮮卑首領一起守著祭祀的火種,根本不能像其他諸侯一樣面見周天子,周天子是把楚國當成了與鮮卑一樣的蠻族。國語上直接稱楚國為荊蠻,這就是證明。

    荊是指荊山,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西北部的荊山,包括湖北的房縣、十堰、荊門、當陽、遠安一帶,這裡也是楚人生活的地方,蠻是華夏人對南方異族的一種稱呼,有一種蔑視的感覺,除了蠻之外,還有夷、狄、戎都是華夏對異族的蔑稱。

    楚人是黃帝的後裔

    但是,按照楚國的世系來看,楚人最早的祖先是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後裔,顓頊是昌意的兒子,也是五帝之一,顓頊有個兒子叫稱,稱有個兒子叫卷章,卷章有個兒子叫重黎,重黎成為帝嚳的火正(負責管理火種的官職),也就是祝融,重黎因為平叛不力被帝嚳所殺,重黎有個弟弟叫吳回,接替了重黎的官職。

    吳回有個兒子叫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叫季連,季連姓羋,季連有個兒子叫附沮,附沮有個兒子叫穴熊,到了周文王時期,季連有個後代叫鬻熊,這就是楚人的祖先,算起來楚人的祖先明明是華夏正統,但在熊繹時代雖然被封為諸侯,但還是被當成蠻夷來看待,這對楚人來說是一種不公平的待遇。

    楚人將這種不公平待遇化作艱苦奮鬥的努力,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到了楚國第六任國君熊渠在位期間,楚國已經把勢力擴張到江漢平原一帶,這個時候的楚國早已經不是當初的五十里子爵之國了,而是方圓百里的大諸侯國,與此同時,還在不斷對外擴張。

    楚國滅國記錄

    熊渠在位時,先後攻打庸國(今湖北竹山縣)、鄂國(今湖北鄂州、武漢一帶)、揚越(古時百越族的一支,在今湖北中部),楚國國力的強盛,也讓熊渠的野心越來越大,於是熊渠擅自稱公,並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

    《史記 楚世家》: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熊渠還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這話的意思是說:我在蠻夷地區,不必和中原各國的名稱諡號一樣

    這話似乎是楚國國君熊渠對一百年多前受到周天子冷落,被周天子當成與鮮卑一樣的蠻夷對待的報復性話語,熊渠的言外之意是:你周天子不是當我是蠻夷嗎?我現在就是蠻夷了,我還要做出蠻夷的行為,這就是僭越稱公與封王。

    楚國對外擴張

    熊渠的爵位是子爵,這從他的祖先熊澤那裡繼承來的,一直都是子爵,沒有改過,但是熊渠自稱為公爵,然後把他的長子康封為句亶王,二子紅封為鄂王,三子執疵封為越章王,這是楚國曆史上第一次封王,也是西周時期第一個僭越稱王的事例,這個時候還是西周,周天子是周夷王,西周的第九位天子,時間差不多是公元前886年~前877年之間。

    當時的西周已經衰弱了,不像周初那麼強大,而楚國則在南方的勢力越來越大,這也是熊渠敢僭越稱公與封王的原因,熊渠的行為就是靠自己的實力,故意來違背周禮,以顯示自己對周朝的不服,來表達楚人的反抗之意。

    周夷王去世後,周厲王成為天子,熊渠擔心周厲王聯合其他諸侯來討伐自己,於是把自己兒子封王的爵位給去掉了,這說明楚國此時雖然強大了,但是這個時候的西周還是有點實力的,尤其是周天子如果聯合其他諸侯一起來討伐楚國,楚國是無法抵抗的,所以熊渠拿掉了兒子們的王號。

    楚國第一個稱王

    雖然熊渠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但並沒有自立為王,熊渠本人沒有稱王,所以這不算楚國公開稱王,楚國國君公開稱王則要到楚武王熊通時期了,楚武王熊通是楚國的第17位國君,熊渠是第6位,兩人之間相差了一百多年,楚武王是楚國曆史上第一個僭越稱王的國君,也是周朝歷史上第一個稱王的諸侯,時間大概是在公元前704年左右

    公元前706年,楚國討伐隨國,隨國國君說:我沒有罪過,你為什麼攻打我?熊通說:我生活在蠻夷的地區,今天諸侯們都背叛周王室互相攻伐,我們楚國有軍隊,想參與中原的正事,請你向周天子請求,讓周天子尊奉我的名號。

    隨華人無奈,只得請求周天子,當時的周天子是周桓王,他沒有答應,隨華人告訴了熊通,到了公元前704年,熊通才得知這事,然後很生氣地說: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很早死去。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竟只賜予子爵的田地,讓他住在楚地,蠻夷部族都順服,可是周王不加封爵位,我只好自稱尊號了。

    春秋晚期的楚國

    熊通的意思是讓周桓王增加他的爵位,因為這個時候的楚國勢力已經是方圓百里了,是一個大的諸侯國,楚國仍然想透過周王室來增加爵位,以示正統,熊通此時並沒有稱王的意圖,他就是想跟其他大的諸侯國獲取平等的地位,想讓周桓王封他為公或者侯,能讓周王室分封,這是一種肯定,同時也是擺脫蠻夷身份最大的證明。

    但是,周桓王拒絕了他,這讓熊通很生氣,楚國如今已經發展這麼大了,但是仍然不能得到周王室的肯定,所以熊通稱王,以對周桓王的報復,因為在當時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熊通稱王等於是對周桓王的蔑視,當年周天子蔑視楚人,如今楚人也開始蔑視周天子了,這就是熊通稱王的原因

    歷代楚國國君的心態其實是複雜的,一方面他們想得到周王室的承認,承認自己是華夏正統的身份,另一方面,當週王室不承認楚人時,楚人又表現出一種極度的反抗精神,這也是不服周的由來。

    楚王對外征戰

    這個時候已經是東周的初年,東周王室的實力早就已經不如西周了,王室的實力甚至不如一箇中等的諸侯國,而楚國也越來越強大,再也不像一百多年前還擔心周天子討伐自己,這個時候的楚國不怕周天子了,所以熊通敢稱王,不僅敢稱王,楚國還在四面擴張,實力也是越來越強,這是楚國敢稱王的底氣

    除楚國之外,第二個稱王的諸侯是春秋時期的吳王壽夢,時間大概是在公元前585年,比楚國稱王晚了119年,而第三個稱王的諸侯是春秋晚期的越王允常,允常是勾踐的父親,稱王時間大概是在公元前538年,比楚國稱王晚了166年,至於戰國時期的稱王則更晚了,比如說徐州相王,是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這比楚國稱王晚了370年了。

    為什麼楚國第一個稱王,其他諸侯國不能稱王呢?

    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稱王要有實力,沒有實力的稱王分分鐘被滅,楚國在西周時期已經成為勢力較大的諸侯國,從五十里的小國發展到數百里的大國,同時楚國還佔據了江漢平原的戰略資源銅綠山,實力強大,所以有稱王的底氣。

    楚國實力強盛

    二、楚國地處偏遠,遠離中原。春秋時期雖然周天子實力不行了,但是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當霸主尊王攘夷還是存在的,如果在中原核心區,周邊都是諸侯國,一旦稱王,就會受到其他諸侯國的聯合攻擊,但楚國又偏又遠,諸侯國想要聯合起來攻打,也是不容易的,儘量齊桓公聯合其他諸侯國討伐過楚國,但也沒敢開戰。

    再看吳國與越國,都是實力強大,並且地處偏遠,遠離中原,滿足這兩個基本條件,就敢稱王了。

    三、楚國被稱為蠻夷是楚人心中的痛。楚人一直想證明自己不是蠻夷,但一直被周天子看不起,實力強大了還不被承認,所以就想以稱王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不是蠻夷,而是華夏,楚國事實上也是學習華夏文化最積極的諸侯,這在楚人心中就是一個矛盾與心結,稱王可以讓楚人證明自己。

  • 13 # 書麟

    簡單來說,中原諸侯看不起楚國國君,認為楚國是蠻夷之地。

    楚國國君一氣之下自己稱王,名義上與周王並列,但是楚王還算理智,不敢稱天子,不然春秋時代楚國就滅亡了。

  • 14 # 劉一千五

    楚國的國君也不是一直都是叫王的,周朝與楚國都有八百年曆史,楚國與周朝一起打過商朝,周武王才建立了周朝。他們從親密合作,到分庭抗禮,演化成了周天子是王,楚子也是王的滑稽局面。

    一,楚國是如何來的?

    楚之先居住在淮水下游,與奄人、徐人等同屬東國。東國後來被周人壓迫,民眾散亂,楚的先人開始流浪到了長江流域,但是他們過不了長江,又折身沿著長江西上至鄂(現在的湖北)一帶,逐步留居下來,聚在一起,形成部落。歷史學家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就認為

    “楚本蠻夷,亦即淮夷”。

    淮夷即楚人,即蠻荊。周谷城在他的《中國通史》裡指出,楚人之自稱“蠻夷”。後來楚國安心發展,不想與中國各諸侯國玩花裡胡哨的遊戲,楚人當家的熊繹就說過我們的蠻夷之地出來的玩不了中原人當文明,你們自己玩吧,失陪了。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同諡。”

    這個部落興旺之後就是楚。周朝當時就笑稱楚人為南蠻,周朝沒有把人家當成是文明的諸侯國,當時楚國就是這麼個樣子,它就是這麼來的。

    二,楚人對周朝取代商朝,出過力有貢獻

    楚的先人,最早跟著周文王鞍前馬後,為周文王討伐商朝,立下功勞,被賜封“子爵”——這是周天子最先給楚人的榮譽證書——楚子。但是它僅僅是“公侯伯子男”裡面的一種 ,是五等功勞內的第四等。顯然周朝對人家一個泱泱大國不當回事,對待人家也不太地道。

    楚國就是“子爵”國家。到熊繹時,周成王時期的周朝十分強大。周成王很小,周公召公輔佐,二公為了風化遠方,使四夷來朝,把焦點放在拉攏遠方的“荒服”國家,就再次修訂跟隨周文王周武王時期的英雄人物,這樣楚國也再次提高了在王朝中的社會地位,與中原的大諸侯國晉,齊,秦,燕等等成了大國。有名、有姓、有封地、有首都了。一個標準的諸侯國有的,它都有了。

    周公“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

    熊繹封於楚蠻之地,此時才有“楚”這個正式的國號。在這之後,熊繹帶領楚華人開始了長達數代人的“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他起了帶頭作用。

    四,昭王南巡不返是什麼意思?

    周朝發展到周昭王時期,楚國強大起來了,周天子就睡不安穩了。所以,周昭王就帶了軍隊要重新徵服楚國。

    周朝有“天子三師”,其中“南師”就是在這次南征楚國全部軍隊。他們碰上了楚華人的拳頭,數萬軍隊(包括周昭王在內)一個都沒有回到鎬京。這就說明楚國的勢力實在太強大了。那麼,周天子強大的南師是如何滅亡得這麼幹淨的呢?他們被楚人的智力和機謀收拾得啞口無言。

    周天子親自討伐楚國,楚華人的腦子也夠用。他們把本地生產的粘膠,粘了許多大船,然後把船放在長江岸邊,楚人誘惑王師,在水邊打了一仗,楚人假裝失敗,然後爬上另外的船逃跑了。周朝的王師就將就這些楚人遺棄的船,划水去追,結果,船到江心,粘膠失效,大船解體,周朝的王師和周昭王全部落入水中,一個也沒有上岸。楚華人因此打贏了。

    周朝南師的失敗,白白損失一旅,它保護不了在漢江上的眾多小諸侯國,它們就是楚國的盤中餐了,楚人把邊境推到了漢江流域。

    這還不算,周穆王西尋西王母樂而不返時,東方的徐偃王叛亂,周朝無力鎮壓,下尊恭請楚國幫忙。楚國要擴大在中原的影響,所以跳得非常地積極,聯軍把徐偃王打敗了。楚華人就更牛逼了。就參與到中原各國的爭霸行列中來了,想與中原各國爭當霸王,護持朝廷了。

    五,周天子的暴行,激怒了熊通,他就稱王了,開了諸侯國稱王的先河

    周厲王本來就雄心勃勃,對周邊“荒服”地區不斷攻伐,荊楚本來就是荒服之地,也被周天子囊括在內。熊渠為了儲存實力,避免與周王朝正面衝突,於是自動服命,繼續臣服於周朝。熊渠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諡”,意思就是楚人不想與中原諸侯國玩虛頭晃腦的事。到了周桓王時,中原各國都精疲力盡衰弱下去,而楚國悶聲發財,強大起來了。

    熊通不滿足於自己爵位——子爵,就向周天子討要更高階的爵位,遭拒後,他惱羞成怒在公元前704年自稱為王,他就是楚武王。

    自此之後,楚國的一把手就以王稱呼了,與周王分庭抗禮了,而中原各國在春秋時期 ,依舊是周朝給的封爵位,不敢譖越。他們只能以“公爵”聊以自慰。

    熊通當上了楚武王,他兒子楚文王定都於郢,此後為擴充勢力,楚國與諸侯國戰事連綿。一直打到楚莊王時候,才不想到了,楚莊王差點成了呆鳥,天天喝酒打牌跳楚舞。樂了幾年才想起先輩的遺志,開始理政了。

    楚莊王八年(前606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陳兵示威於周朝的邊境上,楚莊王 詳細詢問了國之重器——九鼎,記錄九鼎的大小、輕重、形狀、顏色等等。把周天子嚇得不輕,周天子連見楚莊王的面都不敢,只派了王孫滿來忽悠楚莊王,楚莊王最後說,這九鼎有什麼了不起,本王回去把魚鉤扳一塊下來也可以打造九鼎。於此而言楚莊王之橫暴。

    周王不值錢了,諸侯大國都不鳥它了。

  • 15 # 曉東筆談

    楚人稱王並不是所謂的“僭稱”以及“自嗨”行為,從當時的環境來看,“蠻夷之地”的楚國與“正統”的周王室的爵位完全是兩個系統,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

    況且,楚國用的是“兩條腿走路”的法子,既接受周王室的冊封,也不放棄自己部落的傳統。

    周王室是“華夏文明”的代表,自稱為天子,並把諸侯分為公、伯、侯、子、男五個等級,就是大名鼎鼎的“五等爵”。

    《孟子》中也有記載: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在周天子周圍身居高位的重臣稱“公”,如周公、召公;商朝的後人建立了宋國,爵位為“伯”;齊國、晉國為“侯”;楚國為“子 ”;秦國為“男”。

    在這些諸侯國當中,楚國比較特殊。

    一方面,楚國離中原地區較遠,遠離“華夏文明”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況且自身實力弱小,不僅是周天子,連其他的諸侯國也看不起他,認為楚國是“蠻夷之地”。

    楚國國君的先祖曾經當過周天子的老師、楚部落在周武王伐紂的時候也出兵相助,而且楚國也向積極向“華夏文明”靠攏,因此一開始也很想周王室給他個名譽。

    周王室看在之前楚人功勞的面子上,封了楚國“子”爵。

    另一方面,楚國處於“華夏文明圈”之外,但很想融入這個圈子,但無奈周王室看不起他們,從不正眼看他們一眼,在楚國多次祈求之下,也是象徵性的賞賜了末流的“子”爵;楚國也不嫌棄,笑呵呵的接受了。

    對外,一開始楚國與周王室以及“華夏文明圈”諸侯國交往的時候,還是規規矩矩的用著“子”的爵位。

    對內,楚人也沒有放棄部落的傳統習俗,楚國國君一直以“王”來自稱。

    實際上,除了楚國,還有吳國、越國,中山國這些被“華夏文明圈”排除在外、被視為“蠻夷之地”的部落國家,國君對內都用“王”來自稱。

    當然,此“王”非彼“王 ”,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周天子的“王”是奴隸制諸侯國共主的“王”,是所有諸侯國的領袖;楚國的“王”只是部落首領的尊稱,也只能號令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但是到了周王室衰微的時候,楚國不僅僅是隻想當自己的“部落王”,而是想當週天子一樣天下共主的“王”。

    當然,這一切是前提是要靠實力來說話。

    楚國:大王,你看我現在實力這麼強,擁有的土地比你還多,人口也幾倍於你,可我還只是不入流的“子”爵,這說不過去啊,你得給我加封。

    周王:不行,你們楚人是“蠻夷之地”,之前給你們個“子”爵,已經是夠給你們面子了,你可不要貪得無厭。

    楚國:不加就不加,我也不跟你玩了;你能當王,我也能當王,從現在開始,我也是王了,跟你一樣了!

    對於楚國自稱“王”的行為,周天子及諸侯國自然不爽,齊桓公打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帶上宋、陳、衛、鄭、許、魯、曹、邾一眾兄弟,氣勢洶洶的討伐楚國。

    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旗號打得響,等兵馬到了楚國國界,也慫了。

    為啥?打不過楚國啊,誰都沒想到如今楚國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他們的想象了。

    於是齊桓公是“王顧左右而言他”,不痛不癢的提出了“周昭王南征未歸”以及“楚國不進貢包茅給周天子”的小事,而對楚國僭越稱王這件事壓根不提,還跟楚國達成“昭陵會盟”。

    “昭陵會盟”一事,相當於諸侯國已經默認了楚國的“楚王”地位。

    等到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打敗霸主晉國,滅掉蕭國、攻伐宋國,銀馬黃河問鼎中原,楚國這個“王”真正是得到了各諸侯國以及周天子的承認。

    而這個時候,其他“華夏文明圈”諸侯國還在延續著周王室冊封的公侯爵位,知道戰國時期,周王室徹底衰敗,大家才紛紛稱起“王”來。

  • 1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楚國作為諸侯的“資格”相當老了!眾所周知,曾經負責給周天子養馬的秦國是在周平王東遷之後才被正式確認為諸侯的;而曾經負責給周天子提供包茅草的楚國,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被周成王正式分封為了子爵、成為了一方諸侯!然而,“資格”相當老的楚國卻一直沒能融入中原諸侯的大圈子,長期被中原諸侯視為“異類”。一個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寓言故事,裡面“笨蛋”“傻子”的形象幾乎都是楚華人!窺一斑而知全豹,足見彼時楚國在諸侯眼中是怎樣一種形象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楚國與中原諸侯一直都不太對付。後來楚國出了一位國君,叫熊通。這位仁兄在他哥哥楚厲王去世之後,直接殺掉了他的侄子、自立為楚國國君!接下來便是那條“歷史定律”——透過篡位上臺的帝王絕大多數都是勵精圖治之君。熊通也不例外,上臺之後不久便滅掉了與楚國相鄰的權國!之後又大舉進攻另一鄰國隨國,逼迫隨侯上書周天子,請求提升楚國的地位,說白了就是把楚國的子爵提高為伯爵、侯爵、公爵之類。結果周天子壓根兒沒把楚國當回事,直接沒甩熊通。

    這下把可熊通氣壞了,熊通這位仁兄也不是蓋的:“老姬,你不給爺晉爵是吧?那爺自己來!”於是乎,熊通直接把自己由楚子變成了楚王……要知道,彼時除了周天子以外,諸侯中地位最高的也僅僅是公爵而已。熊通此舉用意十分明顯——既然你不給我晉爵,索性咱倆“平起平坐”!你周天子是王,那我就也搞個王來噹噹。當有人質疑熊通此舉不合禮制時,這位仁兄更是“無賴”,直接甩出一句:“我本蠻夷!”——你們不是說我們楚國是蠻夷嘛,那我就是蠻夷了,咋地?去你的那一套禮制吧,對我這蠻夷沒用!

    當然,在這“無賴”的背後,熊通是有底氣的,這個底氣就是周天子的日漸式微和楚國的日益強大,楚國的實力已經不懼任何一路諸侯,就更別說是早已淪為擺設的周天子了!周天子聽聞熊通自立為王,雖然氣急敗壞,卻無能為力……而熊通的這次稱王,也成了壓垮周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自此之後,周天子作為獨一無二的王的威信蕩然無存,直接被諸侯吊打。再後來,到了戰國中後期,列國相王,諸侯們紛紛稱王、開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後來秦昭襄王連王都看不上了,直接給自己封了個“帝”,順帶著滅了末代周天子——周赧王。

    至於其他諸侯稱公,說白了還是“禮崩樂壞”的表現。最初周武王、周成王分封天下時,等級是相當嚴格的,只有公爵才能稱公。後來,隨著周天子越來越沒地位,諸侯們開始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不僅在封國內要臣民尊稱自己為公,在諸侯之間也相互稱公。但這只是一種“自嗨”而已,周天子並沒有正式給予明確。例如鄭莊公,在《左傳》中依舊還是被稱為了鄭伯,《鄭伯克段於鄢》這篇文章想必諸君都不陌生吧?所謂鄭伯,指的就是鄭莊公。鄭伯是周天子給的正式名號,而鄭公則是鄭國國君的“自嗨”。

  • 17 # 歷史長河邊的磨坊

    因為其它國家都是由周王室加封的,只有楚國是自稱“王”的

    而且這事也只持續到戰國初期,到中後期後,七國所有的國君都以“王”自稱。

    楚國先祖

    楚一直自稱其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

    歷史的脈絡是黃帝打贏炎帝與蚩尤,正式一統華夏大地,成為天下的共主。黃帝之後,由黃帝部落出來了四個著名的領袖,合稱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舜帝之後是禹帝,大禹因為治水有功,被立為自己的接班人,大禹就是夏的創始人之一,歷史從家天下變成了私天下。

    楚國的的先祖在夏王朝時,為昆吾氏,也是一方諸侯,夏桀之時被商湯滅了。另一個祖先彭祖氏,也在商朝末年沒了。自此楚國的先祖散佈估夏大地,其中一支就在現在的湖北一帶——古時的楚地,只不過當時的楚地還屬於蠻夷之地,被中原各族看不起。

    周朝的封建制

    周武王滅亡商朝後,曾數次大封天下。比如將功臣姜子牙封到齊國,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封在魯國,另一個宗室功臣召公,封到燕國,而晉國則是給了周武王的兒子——叔虞

    齊魯晉燕則是周王室極其重要穩定天下的力量,一旦週一定號召天下勤王,這四家必然會到場。

    而秦國的先祖本來是與周王室的先祖平起平坐的,因為政治鬥爭失敗,在商滅夏時,一直是商的重要盟友,而在周滅商後,周人對秦人異常忌憚,秦人只得愈加向西遷,與蠻夷混在一起。當然也有不願意走有,比如趙國的先祖,留了下來,在晉國做了官。

    而楚國在這些中原大事中,差不多是轉身事外的,等周成王(周武王之子)之時,給楚國一個“子爵”——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

    到了周夷王時,周室室微,楚國的先祖熊渠興兵伐庸國、楊粵國,至於鄂國。周王室派人問罪,熊渠說了一段很有名的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楚人自己承認自己是蠻夷,跟周王室不是一回事。熊渠甚至自己也稱“王”。只不過楚國實力確實太小,怕周王真派兵來徵,也就去掉自封的王號。

    楚人正式稱“王”

    楚國在發展一段時間後,心底還是羨慕“中國文化”的,楚人也想進入周王室的制定的國際圈子,但不知道怎麼向周王室申請加入。

    於是楚人很有特色的方式向周王室申請加入——戰爭。

    “楚武王(還未稱王)”三十五年,楚國攻擊隨國。隨國是周王室正式封的諸侯國,隨國在江漢上游,算是周朝安在南方,用以監視南方各部族的。

    隨國見楚軍打自己,問楚軍,““我無罪,為什麼要打我。”

    楚國說;“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我是蠻夷也,那講那麼多道理。而今諸侯相叛相殺,我楚人也有實力,也想參入其中,所以想請你替我向周王說明。

    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

    隨國還是挺講信用的,跪到周王定,替楚人說了他們的請求。結果周王室不聽,也看不起楚人這類蠻夷,隨國便把這個訊息傳遞給了楚國。

    楚人首領熊通得報大怒,說;““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熊通的意思是,我的先祖鬻熊,也是周文王的部下,只不過早早就死了,沒有立功。周成王在世時,給了我們子爵,令我們居於楚地,而今蠻夷都服從於我,周王室應該給我加爵。即然周王不肯給我加爵位,那麼我就自己加。

    熊通於是自稱”武王“,為楚武王。

    熊通的意思是他要模仿周武王,一統天下,因此他給楚國的國策是——欲以觀中國之政,向北發展。

    楚國自此後就沒能再降下”王“號,直到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散文的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