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文化精神

    禮儀的六個發展階段分別是什麼?寫回答

    禮儀的六個發展階段分別是什麼?

    寫回答 共4個回答

    xyc20120301

    LV.14 推薦於 2018-02-15

    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展的幾個階段

    ①禮儀的萌芽時期(公元前5萬年~公元前1萬年);

    ②禮儀的草創時期(約公元前1萬年~公元前22世紀);

    ④禮儀的發展和變革時期(約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⑤禮儀的強化和衰落時期(公元前221年~1911年);

    ⑥現代禮儀時期(1911年~1949年);

    ⑦當代禮儀時期(1949年~今)。

  • 2 # 碌碌無為791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禮義之邦”。

    古代禮儀與現代禮儀有很大不同。古代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範。人類最早的禮儀是祭祀禮儀。

    現代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簡單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範,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

    “禮者,敬人也”。禮儀是接人待物的行為規範,是優雅有效的溝通技巧,也是人際交往的藝術。禮儀包括兩部分:“禮”和“儀”。

    “禮”是禮節,“儀”是儀式。禮節一般是個人性的,不需要藉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如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儀式大多是集體性的,一般需要藉助其他物品來完成,如閱兵儀式、奠基儀式、迎賓儀式、結婚儀式、祭孔大典等。

    現代禮儀包括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和國際禮儀。無論是個人還是企事業單位,現代禮儀至關重要。

    1

    禮儀是人類區別於禽獸的重要標誌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記·冠義》)。人之所以被稱為人的原因,是因為人在相處中注重禮儀,懂得尊重他人,重情重義。

    “民以食為天”、“君子食無求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自古以來,中國就是“食禮之國”。據《禮記·禮運》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在儒家制定的食禮中,許多都是為了抑制人的動物性進食習慣,吃飯過程中也須在舉手投足間顯示出自己的修養,“知自別於禽獸”。

    《論語·鄉黨第十》:“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從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禮記·曲禮》:“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裡,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

    2

    禮儀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

    野蠻是指一個人粗鄙、使用暴力、不講理。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人與人交往,各種細節均有禮的規定。行為合於禮,是文明有教養的表現,反之則粗鄙野蠻難登大雅之堂。

    《論語》中有原壤這麼一號人,母親去世後,他請孔子幫助治喪。“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原壤伸展兩腿坐成箕踞狀等孔子,孔子對原壤不禮貌的行為十分反感,批評他道:“你年幼時不講孝悌,長大後毫無成就,老了不死,真是禍害。”用手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

    古往今來,站沒站相坐沒坐相都是不文明、沒素質的行為。現代商務交往中,常見不文明行為還包括:聊天、用餐時玩手機,隨地吐痰,隨手扔垃圾,當眾剔牙、嚼口香糖,當眾挖鼻孔、掏耳朵、撓頭皮,邊吃東西邊打電話,公共場合抖腿,當眾打哈欠等。

    3

    禮儀是人際關係和諧的基礎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禮的作用,在於使人的關係和諧為可貴。禮儀是社會交往的潤滑劑和黏合劑,使不同群體之間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和諧相處。“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永遠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永遠尊敬他(《孟子·離婁章句下》)。

    根據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尊重需求(respect & esteem needs),而且是比較高階的需求。“尊重上級是一種天職,尊重同事是一種本分,尊重下級是一種美德。尊重客人是一種常識,尊重對手是一種風度,尊重所有人則是一種教養……運用禮儀,學習禮儀時最最重要的就是尊重!”(金正昆《商務禮儀》)

    4

    禮儀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9月10日教師節當天,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發出公開信宣佈:一年後的阿里巴巴20週年之際,即2019年9月10日,他將不再擔任集團董事局主席。作為中國網際網路第一段子手,馬雲早在2007年就曝出金句,“我認為,員工第一,客戶第二。”在2016年則說:“我們第一的產品是我們的員工,因為我們相信,我們的員工強大了,我們的產品自然會強大,我們的服務會做好,客戶才會滿意。”

    雖然很快被事實打臉,但很多人還是因為這些金句而憑空增添了對馬雲和阿里巴巴的好感。事實上,沒有哪家偉大的公司敢不尊重員工、不重視員工。禮儀的本質就是律己、敬人,互尊互愛。禮儀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塑造個人及組織的形象。

    禮賢下士、以禮待人,以博取利益、好處的事,古已有之。“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史記·魯周公世家》)

    5

    禮儀是快速樹立威信的捷徑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論語·憲問》)。在上位的人喜好禮,那麼百姓就容易指使了。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說:“領導的實質就是影響別人。”想要影響別人、快速實現群體或組織的目標就得樹立自己的威信。律己敬人、自尊自愛者,不怒自威,親而難犯。

    劉邦統一天下後,厭於君臣禮節不嚴。大臣們大多缺乏文化教養,完全不懂禮儀,整天大吃大喝,喝醉酒就吵吵嚷嚷,甚至舞刀動槍。叔孫通毛遂自薦制定朝儀,採用古禮並參照秦朝儀法而制禮,召儒生與其共訂朝儀。漢高祖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王大臣都依朝儀行禮,次序井然。借禮儀制度建立個人尊嚴、提高個人威信,這是劉邦有意而為的:“我現在才算真正體會到當皇帝的尊貴了。”

    6

    禮儀是家庭美滿和睦的根基

    家庭是以血緣和婚姻為紐帶的一種社會關係。家庭禮儀可以使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家庭幸福。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不讓父母擔心的去處。被譽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的《弟子規》具體明確的記錄了人們最基本的行為規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南宋以來使用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蒙學第一書”《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亙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7

    禮儀是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

    教養體現於細節,細節展示素質,細節決定成敗。講究禮儀可幫助人們實現理想、走向成功,可促進全體員工團結互助、敬業愛崗,可增強人際交往和競爭實力,從而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張良拜師、程門立雪都彰顯了禮儀在個人成功路上的重要性。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論語:堯曰篇第二十》:“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瞭解他。《荀子·修身》:“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做人沒有禮節就不能生存,做事沒有禮節就不能成功,治國沒有禮節國家就不得安寧。

    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程序。

    客戶之間的交往,商業活動的成功,一般人都猜測它來自於不群的智慧、非凡的手段或出眾的口才,然而松下幸之助說:“錯,它來自高妙的禮儀!”

    8

    禮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載體

    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每一位有追求的人都應該繼承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2018年莫斯科世界盃,日本無緣八強後,日本球迷痛苦萬分、遺憾落淚。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仍一如既往地將垃圾收拾進垃圾袋,保持看臺的一片乾淨。賽後,國際足聯總協調官曬出了日本更衣室照片,球員在離開前將這裡收拾得十分乾淨、一塵不染,並留下了紙板,用俄文寫道:“謝謝”,東道主俄羅斯瞬間被感動。FIFA官方在推特上稱讚道:“他們是所有球隊學習的榜樣!能與日本隊交手是一種莫大的榮幸!”

    “禮,體也”,它是一切事物之本。對國家是立法之本,對個人是修身之本。“禮,序也”,它是人們必須切實照此去做的原則、規範。“禮,養也”,它是節制人慾、避免紛爭的手段。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學禮。禮儀教育是人生第一課、必修課。瞭解國際通用的禮儀規範,有助於抑制人的動物性、提高社會公德、和諧人際關係、塑造光輝形象、快速樹立威信、家庭美滿幸福、各項事業興旺發達、社會文明富強進步。

  • 3 # 東方紅635

    重寫歷史的輝煌,再繼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當今的現代新的人生禮儀與古老傳統的禮儀相結合,才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中華民族的文明相傳至今,己有五個多年的歷史,歷來朝代的更替,國家制度的制定,文化發展的方向都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人生禮儀也是如此。

    雖然我們現在的禮儀有偏差,但是其文化精髓還在,文明的烙印不會消失。總有一天會再放異彩,在傳承與創新中再創出更優秀的文化。禮儀的發展更是如此,因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永遠在高山之巔。

  • 4 # 1011743568775

    新時代,新觀念,新徵程,新思想是現代新的人生禮儀與古老傳統的禮儀相結合,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中華民族的文明相傳至今,己有五個多年的歷史,歷來朝代的更替,國家制度的制定,文化發展的方向都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人生禮儀也是如此。

  • 5 # 手機使用者烏龍

    說二句,人生禮儀的發展趨勢應是,遵老愛幼,禮讓三先,你敬我讓,略略大方。見面道聲好,離開說再見。來客笑臉迎,客走眼含情。八仙掉上分主次,客有主賓把禮成。見困難能伸援助之手,遇險情能夠捨身英勇。對國家能處處赤膽不二,為大眾能天天不能損民。有矛盾不激發好說好解,萬不能找法天拜一般。可謂,民族文明國興勝,禮儀到位民有情。物豐文禮同進步,甘為有禮賦一生。淺談禮儀發展。個人觀點,不足指正。

  • 6 # 小Lu哥

        中國古代的禮儀中國古代禮儀形成於“三皇五帝”時代,到堯舜時,已經有了成文的禮儀制度,就是“五禮”。這“五禮”指的是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和嘉禮。作為人類祖先的聖賢唐堯、虞舜、夏禹等,他們本身都是講究禮儀的典範。

      傳說堯年輕的時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輩之間,禮讓三先。  每次把打回的獵物平分給眾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有時還把那最少的一份獵物再分送給年邁體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眾人的稱頌,所以大家都推選他為首領。

      虞舜講究禮儀是歷代的楷模。中國的《二十四孝圖說》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講他躬耕歷山,任勞任怨;供養父親、繼母和同父異母之弟的故事。  堯舜時期制定的禮儀經過夏、商、周這三個奴隸制社會國家1000餘年的總結、推廣,日趨完善得多了。

      周朝前期歷經文王、武王、成王三個君主,重新“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政,而民和睦,頌聲興”。周公還在朝廷設定禮官,專門掌管天下禮儀,把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推向了較為完備的階段。春秋時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禮”推向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

        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復禮”,教育他的弟子們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食”。總之,為了“禮”的需要,可以捨棄一切。為了宣揚古代禮制,他不遠千里,從魯國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學禮。

      到了漢武帝時期,“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略確立後,禮儀作為社會道德、行為標準、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後歷朝歷代都在朝廷設定掌管天下禮儀的官僚機構,如漢代的大鴻臚、尚書禮曹,魏晉時的祠部(北魏又稱儀曹),隋唐以後的禮部尚書(清末改為典禮院)等。

      同時,禮儀學著述越來越重要。漢代把《周禮》、《儀禮》列為五經之一,是讀書人的必修之課。西漢人戴聖在研究前人禮書著作基礎上,編纂《禮記》一書,也被列為十三經之一。  爾後,歷代禮學研究者再在這些禮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先後出現了《周禮註疏》、《儀禮註疏》、《禮記正義》、《禮說》、《禮記集解》、《禮記集說》、《禮書通故》、《禮書綱目》等數以千卷的禮學著作,成為中國歷史文化中一門重要學科,對人類文明進步起著特有的作用。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年輕人喜歡國學文化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