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奎峰 來源:《地球》2012年第3期 地球誕生已有46億年,先後經歷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以及我們現在正處於的新生代。地質時間通常以百萬年計,對普通人來說,這是個很抽象的概念。為了向大家簡明易懂地介紹地球自誕生以來的演變情況,我們把地球46億年的歷史濃縮為一天,即24小時,以大家比較熟悉的時間尺度來看地球的演化長卷。 地球於46億年前誕生,這是起點,放在一天24小時中即是零點零分。46億年前至39億年前這段時間是地球的誕生期,換算過來便是零點零分到3點39分。地球誕生,最初的海洋開始形成,海洋中簡單的有機物生成,這是原始生命誕生的前提條件。24小時的歷史中,地球誕生佔用了3小時39分鐘。 地球39億年前形成之後,—直到35億年前,進入第二個地質年代——太古代。35億年前至15億年前,即5點43分到16點09分,地球處於太古代。按照現在的一天算,從早上5點43分,天剛矇矇亮,—直到下午4點09分,太陽開始西落,幾乎整個白天地球都處於太古代。這一時期,地球屬高溫氣候,火山活動強烈,太陽輻射強,原核生物出現,地球上出現了原始生命。 15億年前,即16點09分,地球進入元古代,元古代結束於5億7000萬年前,即21點。地球從下午、傍晚,到天黑點燈,都處於元古代。元古代時期,真核生物、多細胞藻類和低等無脊椎動物出現,地球氣溫開始下降,火山活動減少,海洋麵積增加。 5億7000萬年前,即2l點,地球進入古生代,結束於2億4800萬年前,即22點40分。古生代下面又細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 寒武紀(5億7000萬年前至5億500萬年前),即21點到21點20分,大型藻類開始出現,氣候比較溫和。 奧陶紀(5億500萬年前至4億3800萬年前),即2l點20分到21點41分,這21分鐘是無脊椎動物的全盛期,氣候溫暖,海洋麵積繼續擴大。21點41分,地球上發生了第—次生物大滅絕,即奧陶紀大滅絕。這次滅絕足閃為奧陶紀末期發生了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範圍包括今天的非洲、南美洲及歐洲,由於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體中的85%的無脊椎動物滅絕。 志留紀(4億3800萬年前至4億800萬年前),即21點41分到21點50分,裸蕨和陸生節肢動物出現。 泥盆紀(4億800萬年前至3億6000萬年前),即21點50分到22點05分,這15分鐘是負類全盤期,並出現了很多新物種,石松、木賊,真蕨出現,兩棲類、無翅昆蟲開始出現。志留紀和泥盆紀均氣候乾熱,海洋開始退卻。22點05分,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海洋生物遭受滅頂之災,同樣也是因為氣候變冷和海洋麵積減小。 石炭紀(3億6000萬年前至2億8600萬年前),即22點05分到22點28分,這23分鐘是兩棲類動物的全盛期,巨型有翅昆蟲開始出現,氣候溫和潮溼,造山運動頻繁。 二疊紀(2億8600萬年前至2億4800萬年前),即22點28分到22點40分,氣候乾熱,地殼褶曲,造山運動頻繁。22點40分,第三次生物大滅絕發生,超過95%的生物滅絕。這次大滅絕使得佔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讓位於新生物種類,生態系統也獲得了—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里程碑。 從21點到22點40分持續了1個小時40分鐘的古生代,是無脊椎動物繁盛期,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開始出現,綠色植物開始出現。 2億48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即22點40分到23點37分,地球處於中生代,夜已經很深,但此時的地球卻異常熱鬧,因為恐龍的全盛時期來了,中生代下面細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二疊紀(2億4800萬年前至2億1300萬年前),即22點40分到22點51分,這11分鐘對地球來說很重要,在這11分鐘裡恐龍和哺乳動物出現了。22點51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大約有76%的生物——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 侏羅紀(2億1300萬年前至1億4400萬年前),22點51分到23點12分,氣候溫和潮溼,這21分鐘是恐龍的全盤期,始祖鳥開始出現。 白堊紀(1億44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23點12分到23點37分,地球溫度下降,地殼運動增加,內陸海及沼澤增多,開花植物和真鳥出現。 6500萬年前,即23點37分,地球經歷第五次物種大滅絕,75%~80%的物種滅絕,這次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因為統治地球達1400萬年之久的恐龍時代就此終結,為哺乳動物和人類的登場提供了契機。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後,地球進入新生代,氣候由熱變冷,海洋縮小,單子葉植物。靈長類動物出現。165萬年蔭,即23點57分,這是個重要的時刻,因為人類登上了歷史舞臺。在24小時的地球歷史中,人類在最後3分鐘才登場,最後的1分10秒,現代人類出現。 第二天會重新開始,但重新開始的第二天會是什麼樣子呢?
作者:劉奎峰 來源:《地球》2012年第3期 地球誕生已有46億年,先後經歷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以及我們現在正處於的新生代。地質時間通常以百萬年計,對普通人來說,這是個很抽象的概念。為了向大家簡明易懂地介紹地球自誕生以來的演變情況,我們把地球46億年的歷史濃縮為一天,即24小時,以大家比較熟悉的時間尺度來看地球的演化長卷。 地球於46億年前誕生,這是起點,放在一天24小時中即是零點零分。46億年前至39億年前這段時間是地球的誕生期,換算過來便是零點零分到3點39分。地球誕生,最初的海洋開始形成,海洋中簡單的有機物生成,這是原始生命誕生的前提條件。24小時的歷史中,地球誕生佔用了3小時39分鐘。 地球39億年前形成之後,—直到35億年前,進入第二個地質年代——太古代。35億年前至15億年前,即5點43分到16點09分,地球處於太古代。按照現在的一天算,從早上5點43分,天剛矇矇亮,—直到下午4點09分,太陽開始西落,幾乎整個白天地球都處於太古代。這一時期,地球屬高溫氣候,火山活動強烈,太陽輻射強,原核生物出現,地球上出現了原始生命。 15億年前,即16點09分,地球進入元古代,元古代結束於5億7000萬年前,即21點。地球從下午、傍晚,到天黑點燈,都處於元古代。元古代時期,真核生物、多細胞藻類和低等無脊椎動物出現,地球氣溫開始下降,火山活動減少,海洋麵積增加。 5億7000萬年前,即2l點,地球進入古生代,結束於2億4800萬年前,即22點40分。古生代下面又細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 寒武紀(5億7000萬年前至5億500萬年前),即21點到21點20分,大型藻類開始出現,氣候比較溫和。 奧陶紀(5億500萬年前至4億3800萬年前),即2l點20分到21點41分,這21分鐘是無脊椎動物的全盛期,氣候溫暖,海洋麵積繼續擴大。21點41分,地球上發生了第—次生物大滅絕,即奧陶紀大滅絕。這次滅絕足閃為奧陶紀末期發生了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範圍包括今天的非洲、南美洲及歐洲,由於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體中的85%的無脊椎動物滅絕。 志留紀(4億3800萬年前至4億800萬年前),即21點41分到21點50分,裸蕨和陸生節肢動物出現。 泥盆紀(4億800萬年前至3億6000萬年前),即21點50分到22點05分,這15分鐘是負類全盤期,並出現了很多新物種,石松、木賊,真蕨出現,兩棲類、無翅昆蟲開始出現。志留紀和泥盆紀均氣候乾熱,海洋開始退卻。22點05分,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海洋生物遭受滅頂之災,同樣也是因為氣候變冷和海洋麵積減小。 石炭紀(3億6000萬年前至2億8600萬年前),即22點05分到22點28分,這23分鐘是兩棲類動物的全盛期,巨型有翅昆蟲開始出現,氣候溫和潮溼,造山運動頻繁。 二疊紀(2億8600萬年前至2億4800萬年前),即22點28分到22點40分,氣候乾熱,地殼褶曲,造山運動頻繁。22點40分,第三次生物大滅絕發生,超過95%的生物滅絕。這次大滅絕使得佔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讓位於新生物種類,生態系統也獲得了—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里程碑。 從21點到22點40分持續了1個小時40分鐘的古生代,是無脊椎動物繁盛期,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開始出現,綠色植物開始出現。 2億48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即22點40分到23點37分,地球處於中生代,夜已經很深,但此時的地球卻異常熱鬧,因為恐龍的全盛時期來了,中生代下面細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二疊紀(2億4800萬年前至2億1300萬年前),即22點40分到22點51分,這11分鐘對地球來說很重要,在這11分鐘裡恐龍和哺乳動物出現了。22點51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大約有76%的生物——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 侏羅紀(2億1300萬年前至1億4400萬年前),22點51分到23點12分,氣候溫和潮溼,這21分鐘是恐龍的全盤期,始祖鳥開始出現。 白堊紀(1億44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23點12分到23點37分,地球溫度下降,地殼運動增加,內陸海及沼澤增多,開花植物和真鳥出現。 6500萬年前,即23點37分,地球經歷第五次物種大滅絕,75%~80%的物種滅絕,這次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因為統治地球達1400萬年之久的恐龍時代就此終結,為哺乳動物和人類的登場提供了契機。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後,地球進入新生代,氣候由熱變冷,海洋縮小,單子葉植物。靈長類動物出現。165萬年蔭,即23點57分,這是個重要的時刻,因為人類登上了歷史舞臺。在24小時的地球歷史中,人類在最後3分鐘才登場,最後的1分10秒,現代人類出現。 第二天會重新開始,但重新開始的第二天會是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