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淺行定投
-
2 # 文史磚家
正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中國史上由農民起家,最終躋身於開國皇帝之列的有十數位之多,然而能保持農民本色、勤儉終身者卻是寥寥無幾,其中尤以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經歷最為傳奇。可令人寒心的是,劉裕雖然生前大力提倡勤儉節約,但死後幾十年這一傳統卻被子孫拋棄,就他的事蹟也被孫兒嘲笑,實在是令人惋惜。那麼,劉裕的節儉到底達到什麼程度呢?
劉裕是窮苦人出身,家境十分清貧,青年時需要靠打蘆草、捕魚以維持生活(“帝素貧,時人莫能知。”《南史·卷一·宋本紀上第一》)。劉裕既然出身於貧寒家庭,對農民生活的艱辛自然有著極為深刻的體會,對他們的不幸遭遇也有強烈的共鳴,所以等到他發跡後,便一再反對奢侈澆薄的社會風氣,大力提倡節儉,以儘量減少百姓所承受的負擔。
即使在稱帝后,劉裕依然保持著極度儉樸的作風,生活上崇尚清簡寡慾,從來不追求珍珠寶玉,也不在車輛、馬匹上進行精美的裝飾,平時喜歡穿著連齒木履到神虎門逍遙解悶,但出行時卻只帶很少的護衛。後宮妃嬪受皇帝的影響,平時也從不穿著綾羅綢緞,也沒有精美的樂器。
上清簡寡慾,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尤簡易,常著連齒木履,好出神虎門逍遙,左右從者不過十餘人。見《宋書· 本紀第三·武帝下》)。
劉裕稱帝前後能將儉樸的作風貫徹始終,在於他自律性很強,能在起心動念之時剋制住自己,不至於讓物慾、美色迷惑住自己,使自己違背初衷。這樣的史實很多,這裡僅選三件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還在劉裕稱帝之前,寧州刺史曾向他獻上琥珀枕,並稱此乃極其寶貴的玩意,可謂價值連城,但劉裕卻並不把它當做寶物。等到北伐後秦時,有人說琥珀能夠治療傷口,劉裕獲悉後,二話不說便讓人打碎琥珀枕,碾成細細的粉末,然後賜給受傷的將士們療傷。
劉裕進封宋公後,東、西堂按例將要放置以金塗釘釘制的局腳床,但劉裕卻以節儉為由,下令改用鐵釘釘制的直腳床。此時,廣州刺史為獻媚劉裕,便給他進貢了一匹筒細布,做工極其精巧瑰麗。劉裕收到布後大為震怒,下令彈劾廣州刺史濫用民力,生產無用之物。隨後,劉裕便將布匹送還廣州,並禁止再製作這種布。
劉裕因為長期統軍作戰,很早便身患熱病,每當發病時都要靠冰冷之物以降溫,有屬臣知道此事後,便適時地獻上石床。劉裕躺上冰冷的石床,雖然感覺很舒服,但事後想到製造石床必定極度耗費人力,如果自己坦然接受,勢必會讓他人效仿,於是便命人將石床砸碎,並嚴禁再製作類似的東西。
劉裕不僅自己崇尚節儉,也希望子孫們能夠保持這種家風,為此特地將自己當年使用過的農具珍藏起來,留給後人作為鞭策。可令人惋惜的是,儘管在兒子宋文帝這一代,劉裕的期望還能得到積極的迴應,但等到孫子孝文帝這一代,卻絲毫起不了作用。
大明年間(457-464年),孝武帝下令毀壞祖父的臥室,並在此基礎上建造玉燭殿,極盡奢華壯麗。在正式拆毀原建築之前,孝武帝曾帶領侍臣去參觀裡面的構造,結果看到裡面佈置的極其簡樸,甚至顯得有些寒酸。
侍中袁顗看到床頭上掛著的土帳,轉眼又發現牆上掛著葛布制的燈籠及麻制蠅拂,心中大為感慨,連連稱讚武帝有儉素之德。沒想到孝武帝對此卻極為不屑,竟以一種輕蔑的口吻跟臣下說:“老農夫能擁有這些東西,已經過於富裕了,還有什麼不滿足嗎?”劉裕簡約一生,結果到了孫兒這一代便風氣大壞,劉宋國事由盛轉衰,也就在必然之中了。
孝武大明中,壞上所居陰室,於其處起玉燭殿,與群臣觀之。床頭有土鄣,壁上掛葛燈籠、麻繩拂。侍中袁顗盛稱上儉素之德。孝武不答,獨曰:“田舍公得此,以為過矣。”引文同上。
-
3 # 風逍逍兮易水寒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雖然統一的時間較長,佔據了主流,但是分裂的時間也不少。中國古代史上有三個大分裂的時代,第一個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三個就是五代十國時期。
在這分分合合的五千年中,中華大地上也誕生了幾百位皇帝。從秦始皇這第一位皇帝算起,到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為止。既有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也有惡名昭彰的暴君。大家熟悉的皇帝可能都是在統一時期創造過大功績的皇帝,比如漢武帝、唐太宗等,但是分裂時期的一些皇帝可能大家就不那麼熟悉了。
南北朝是中國古代第二個大分裂時期,西晉末年,爆發了八王之亂,極大的消耗了晉朝的國力,北方外族趁機入主中原,開啟了北方混戰時代。東晉末年,北方已經被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朝開始。南方東晉皇室也被劉宋所取代,開啟了南朝時代。
劉宋的開創者劉裕是一個非常勇武的皇帝,他滅亡了東晉,稱帝之後仍然保持勤儉樸素的作風,這對一個皇帝來說是相當難得了。但是劉裕的這種作風卻被自己的孫子宋孝武帝劉駿嘲笑,這又是為什麼呢?
劉裕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平民起家的皇帝。劉裕小名寄奴,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有一名句: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劉裕生長的家庭非常貧困,年少時經常靠捕魚、賣草鞋等維持生活。
長大後,劉裕從軍成為北府軍的一名將領。孫恩起兵反晉,劉裕隨劉牢之出兵平叛,在平定孫恩叛亂的戰爭中,劉裕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之後桓玄篡位,劉裕又率兵平定了桓玄的叛亂,消滅了桓楚、西蜀等割據勢力,統一了整個南方。
在北伐的戰爭中,劉裕消滅了南燕、後秦等國,收復了河南、關中等失地。接著劉裕逼迫晉恭帝司馬德文禪讓,自己當了皇帝,建立了劉宋,成為宋武帝,正式開啟了南朝時代。
劉裕稱帝后,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抑制豪強兼併,重整吏治,重視教育,重用寒門士子,輕徭薄賦,甚至還多次暗訪,體察民間疾苦,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在劉裕的治理下,宋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繁榮,劉裕也被譽為“南朝第一帝”。
在劉裕稱帝之前,寧州刺史曾向劉裕獻上一個琥珀枕,琥珀枕非常珍貴,價值連城。但是劉裕卻並不在乎他的價值,在北伐的時候,有人對劉裕說,琥珀能治療傷勢,劉裕二話不說就讓人將琥珀枕打成粉末,賜給將士們療傷。
劉裕被封為宋公後,按例要在東西堂放置金塗釘釘制的局腳床,但劉裕卻下令改用鐵釘釘制的直腳床,就是為了節儉。廣州刺史為了巴結劉裕,向他進獻了一匹做工極為精巧瑰麗的筒細布。劉裕收到後勃然大怒,立馬就彈劾廣州刺史浪費民力,生產無用之物,隨後他將這匹筒細布還給廣州並禁止再製作這種布匹。
劉裕因為常年領兵作戰,身體也患了一種熱病,這種病一旦發作就要靠冰冷之物降溫。劉裕的臣子知道後,馬上獻上一個石床,劉裕躺上去雖然很舒服,但是一想到這種石床的製造肯定特別耗費人力,如果自己接受了,肯定會有人效仿,於是他讓人將石床砸碎,禁止製作這種東西。
劉裕登基後,沒有忘記自己以前的貧苦日子。他當了皇帝,還是提倡厲行節儉。在生活中,劉裕帶頭清簡寡慾,不追求奢華的生活,不穿著綾羅綢緞,也不在自己的座駕上多做裝飾。他還喜歡穿著連齒木屐出門解悶,隨從帶的也很少,不講究繁文縟節。
他不僅自己崇尚節儉,還希望自己的後代能保持節儉的作風,除了言傳身教之外,他還將登基之前用過的農具和舊衣當做傳家寶,留給後代。並將自己妻子縫製的衣服留給了跟他經歷過貧苦生活的長女,對她說:後世若有驕奢不節者,可以此衣亦之。
劉裕希望自己的子孫也崇尚節儉,本來是用心良苦,但是他的子孫後輩似乎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反而以劉裕的儉樸寒酸為恥。劉裕的孫子宋孝武帝劉駿就當中嘲笑自己的爺爺生活寒酸,認為得到了天下,還搞那些虛頭巴腦的沒用。
劉駿帶領眾臣去參觀過劉裕的臥室,看到劉裕的床頭上有土幛,牆壁上還掛著葛燈籠、麻繩拂等劉裕用過的東西。劉駿卻覺得自己的爺爺用這些東西有辱帝王之尊,譏諷道:農夫擁有這些東西,已經是過於富裕了。於是劉駿命人剷除劉裕的臥室,在此基礎上新修建了奢華無比的玉燭殿。
魏晉南北朝以來,門閥制度盛行,貴族們擁有許多常人不能享有的特權,在此基礎上滋生了無數追求腐朽享樂生活的貴族,貪汙奢靡成風。劉裕的子孫自然也逃不過這個大環境的“薰陶”,如此腐敗奢靡的後代,也不外乎劉宋的壽命只有區區60年了。
回覆列表
在南朝歷史上,宋武帝劉裕稱得上是一位有作為、有建樹的知名皇帝。史家對他評價甚高,李贄稱其為“定亂代興”的皇帝,王夫之說他的稱帝是功業所致,這些評價都不為過。尤其可貴的是,劉裕儘管貴為皇帝,不僅自己保持儉樸之風,還以稼穡之艱告誡後人進行“傳統教育”。
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自幼家貧,如何得知呢?史書上說他“奮起寒微”,表明他並非高門大族出身。東晉元興二年(404),桓玄篡晉。劉裕被失意人士推為盟主擊敗桓玄,並於義熙五年(409)率軍北伐。元熙二年(420),劉裕逼迫恭帝司馬德文“禪讓”,滅亡東晉,建立了劉宋王朝,是為宋武帝。此後,劉裕抑制豪強兼併,實施土斷(使流亡到南方的僑人就地設籍,繳納賦稅),整頓吏治,重用寒門,輕徭薄賦,廢除苛法,使宋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被史家譽為“南朝第一帝”。國號“宋”,史稱劉宋或南朝宋。
劉裕治國嚴整,還提倡節儉,史書稱他“清簡寡慾,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財帛皆在外府,內無私藏”,這與魏晉時期門閥大族不求進取、窮奢極欲相比,新朝確有一番奮發氣象。劉裕當了皇帝后,還喜歡穿著連齒木屐,少帶侍從,出神虎門外隨便行走。平時亦不講究繁文縟禮。
劉裕希望自己的後代能保持這種節儉作風,因此除言傳身教外,還保留下許多用具物品以警示後代。劉裕自幼家境貧寒,在從軍前曾以耕作為生。到他登上帝位後,昔年所用過的耨、耜等農具還儲存下來下少。他命令全部收藏起來,留給後代。劉裕當年在耕作之餘,還常捕魚、伐荻,他到江中新洲伐荻時所穿的納布衫襖,都是他妻子戚氏親手縫製的。他富貴以後,就把這些衣服交給曾隨他一起經過困苦生活的長女劉興弟(後封會稽長公主),告訴她說:“後世若有驕奢不節者,可以此衣亦之。”
劉裕持身儉素,在歷代帝王中屈指可數。儘管史書也有對其言行有“外裝謙恭”“偽作辭讓”等指摘,但他提倡節儉,以身作則的行為畢竟難能可貴。他保留農具、納衣的舉動,表現出了對後代的殷切期望,真可謂用心良苦。但可惜的是,他的皇子皇孫們並未能體會到他的這番苦心,反而不以先輩儉樸為榮,而以先輩儉樸為恥,並對先輩的簡樸作風嘲諷譏笑。
劉裕稱帝三年後病死,他的長孑劉義符繼位為宋少帝。劉義符統治期間,信任群小,遊宴無度,不遵父規,不理朝政。史書記載其“興造千計,費用萬端,幣藏空虛,人力彈盡……穿池築觀,朝成暮毀,徵發工匠,疲極非民”。僅僅過了三年,劉義符就被輔政大臣廢黜並殺害。
接替劉義符的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第三個兒子,生恬尚為儉樸。為了勸課農桑,他還在宮內養蠶。他遵守父皇教誨,還時常對幾個弟弟進行傳統教育:“聲樂嬉遊,不宜令過;蒲酒漁措,一切勿為。”在他治理下,南朝宋的國勢達到鼎盛階段,歷史上稱為“元嘉之治”。不過,他的一幫弟弟卻把他的話當作耳邊風,生活“奢侈無度”,“崇飾倚麗,費用殷廣”。
至於劉義隆的兒子——孝武帝劉駿,更是生活奢侈,大興土木,賞賜無度。史書記載其“犬馬餘菽粟,土木衣繡綈”“紫極諸殿,雕欒綺節,珠窗網戶,嬖女倖臣,賜傾府藏,竭四海不供其欲,癉民命未快其心”。他在財用不足時,就在大臣身上打主意,規定刺史任滿還郡要交“獻奉”錢。他還將原來的郡縣守令六年任期改為三年,目的是榨取更多的獻奉錢。於是,地方官為交這筆錢,貪汙搜刮也更厲害,吏治越加敗壞。
且看,劉裕的子孫是如何對待父輩為他們留下的農具和衣物呢?即使有儉素之稱的劉義隆在劉裕舊宮見到耨、耜等農具時,已不認識。當侍從大臣告知原委後,“文帝色慚”。但可惜的是,劉義隆為之羞愧的並不是不認識農具,反而是他的父親曾親手從事過耕作這件事,覺得讓後人丟臉了。劉裕的孫子孝武帝劉駿更是對先祖的教誨毫不領情,反而譏諷一番。
劉駿在大明(457—464)中拆除劉裕曾居住過的陰室,另修玉燭殿。在拆毀前,劉駿與群臣去觀看,見到劉裕床頭有土障,壁上掛著劉裕用過的葛燈籠、麻繩拂,侍中袁顗乘機盛讚劉裕的節儉之德,以諷諫劉駿的奢華無度,而劉駿毫不為之所動,反覺得劉裕使用這些東西有辱帝王之尊,頗為輕蔑地說:“田舍公得此,已為過矣。”嘲諷先祖說:老農夫有這些東西,已經過於富裕了。
會稽長公主受劉裕之託,負有訓誡子孫保持節儉之風的重任。儘管在劉裕死後,她曾主管過宗室及六官事務,卻從末見她對弟弟們的驕奢行為進行過規勸訓導。她自己的兒子徐湛之也是“產業甚厚,室宅園地,貴遊莫及。伎樂之妙,冠絕一時。”會稽長公主唯一一次使用納衣的記載,並非用於勸戒,而是當他兒子捲入文帝劉義隆與劉義康的兄弟之爭險些被殺時,她把用錦囊盛著的納衣擲在地上,對劉義隆說:“汝家本貧賤,此是我母為汝父作此納衣。今日有一頓飽食,便欲殘害我兒子!”從而救下徐湛之的性命。劉裕交給女兒納衣時,大概決想不到她會在這種情況下,用於此種目的。
縱觀劉宋王朝歷史,說實在的,並非宋武帝教子無方,而是腐敗的大環境使然。魏晉南北朝是門閥制度盛行的時代,門閥貴族享有許多特權,在政治上可以憑藉父兄官位而做官,在經濟上可按官品佔田和免除本人和家族的賦役,在法律上犯法可以減刑、免刑而逍遙法外。門閥士族為了追求腐朽的享樂生活,就必然利用權力大肆貪汙受賄。門閥士族是皇帝的統治基礎,皇帝依靠他們,必然放縱他們,這就使得他們貪汙腐敗的本性更加惡性膨脹。那個年代嚴重的貪汙現象與門閥制度是分不開的,它是貪汙奢侈之風的社會根源。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朝曾經出現過“寒門掌機要”措施,這個看似衝擊門閥制度的舉動,不僅沒有改變門閥制度下的貪賄環境,反而加劇了貪賄之風。孝武帝劉駿在位十年,為加強中央集權,抑制高門大族,他實施了重用寒人的“漢人掌機要”措施。所謂寒人,是指不屬於士族範圍的地主階級中沒有身份和特權的一部分。然而,這些寒人文化素質差,主要透過接近皇帝而受到寵幸,成為恩幸後委以重任。其實,他們是一群暴發戶。當他們一朝大權在手,便會拼命聚斂揮霍。所以,沒有對官吏權力有所制約的切實制度和措施,無論哪個階層當政,都難以抑制貪汙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