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嘻嘻啊啊

    祖父母溺愛放縱孩子的情況比比皆是,為什麼隔代的祖父母更容易溺愛孫子?

    明明當年對待兒子女兒都是比較嚴厲的,關於這種現象,以下六個原因你不得不知。

    家庭教育的責任主要是父母輩,祖父母大多承擔的只是照顧的責任。

    子不教,父之過,大多數父母會有一種意識上的責任承擔,認為教育責任是自己必須擔的,祖父母也是這麼認為的,認為教育孫子的主要任務,靠他爸他媽就可以了,自己沒有這份兒教育的責任,所以容易放縱和溺愛。

    年老的人大多數會恐懼死亡,不自覺中會把這種意識投射到孩子身上。

    我們經常看到老年人有很多養生規則,從心理上說這都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當老人們把這種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時,就會對孩子過度的保護,過分溺愛,生怕孩子磕著碰著,生怕營養不良。

    祖父母們在孩子面前爭寵。

    現在的家庭大多數都沒有很多小孩兒,至多兩個,最正常的情況就是一家祖輩四個人,被父母輩兩個人圍著孩子轉。

    當老人們在孩子面前爭寵的時候,最慣用的方法就是過度寵愛孩子,要什麼給什麼,認為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孩子就會更愛自己。

    人越老越像小孩兒,越能體會到小孩兒的任性。

    隨著你上了年紀,很多事情老人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社會地位下降,隨著自己生理能力,心理能力的下降,慢慢的很多事情自己不再說了算。

    老年人也要心裡價值,就需要得到心理關懷,所以會無意識的製造一些問題,比如固執,任性,很多時候還要兒女哄著自己。

    有時候老年人會發現自己和孫輩兒的想法很像,就更能理解孫輩兒內心需求,哪怕是不合理的。

    想盡一切辦法去滿足孫輩,因為華人大多數會覺得不能對自己太好,一定要對別人好,所以把自己需要被滿足的這種需求,透過滿足孩子去實現滿足自己。

    老年人有補償心理。

    很多人在教育子女的時候非常嚴厲和苛刻,導致和子女的關係並不是很溫暖和融洽,兒女長大以後會內心有所愧疚,但在成人的兒女身上做出補償已經不可能。

    所以當兒女在有了兒女的時候,這些老年人就會想辦法透過補償孫本來補償兒女,而溺愛往往就是過度補償。

    基因延續的需求。

    人類有基因傳播的本能需要,意識不到,但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中。

    任何一個家庭最小的那一輩人就承擔起了延續香火的責任,只有這些人成長的好,長大之後才有可能為家裡傳宗接代。

    所以老年人不自覺地被這種本能推動著,對孫輩兒更加寵愛。

    祖父母溺愛孩子,主要是以上六大原因,而且以上六大原因的消除都很困難,爸爸和媽媽可以制定出一套教育標準,細心耐心地跟老人商量溝通,不要讓老人採用自己無限制的溺愛方式教孩子。

    如果父母輩和祖輩實在不能意見一致,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多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杜絕過度溺愛,一定要從孩子小時候做起,否則很容易造成孩子自戀,怕受挫,不能適應社會的惡果。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

  • 2 # 智優父母

    溺愛是一種毀滅性的教育方式,是一種懶惰的、不負責任的愛。它會壓制孩子的成長。明知道溺愛不好,但為什麼,那麼多的父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溺愛行為呢?

      看起來,溺愛彷彿有那麼一點偉大的味道,因為從現象上看,溺愛的父母是透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成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可以說,無限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無限制地在給予自己。

      “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當我們做父母時,這個‘內在的父母’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是‘內在的小孩’,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

      “溺愛有很多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內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愛的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奶粉要買最好的、早教中心要去最高檔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父母在為孩子花各種名目的錢時給自己的自我安慰。這裡所謂的起跑線,其實是一種焦慮的起跑線。當他們是孩子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受到理性教育模式的薰陶,或者說很多人沒有找到良好教育和好父母的答案。成為父母后,他們自身承受著沉重的職業壓力,孩子承受著沉重的學習壓力。用什麼來調節壓力?在找到良好途徑之前,可能就是一些不理性的攀比和物質補償。心理學有一種說法,對孩子拼命的好、失去理性的好,其實是在內心對自己好的一種表現,不是因為如何愛孩子,而是在補償對自己的愛。帶著這種對自身愛的補償,使父母在對待孩子時失去了一種理性,甚至是帶著深深焦慮的。

  • 3 # 廖老思父母加油棧

    (一)補償心理

    老一輩的人,生活在物質資源相對匱乏的時期(例如:文革時期),對吃過的苦,受過了的罪刻骨銘心,一方面是不希望後輩再吃這些苦,受這些罪(例如:飢餓、恐懼等);另外一方面,由於生活所迫,沒有給自己的孩子足夠的物質關愛(例如:零食、玩具等),因此產生對子女的虧欠心理,當自己有了孫子孫女,自然就把這種愛“投射”在孫輩身上,希望以此償還對子女的虧欠。

    (二)包容心理

    老一輩的人,走過千山萬水,吃過酸甜苦辣,歷經艱難萬險,嚐遍人生百態,到了不惑之年,對世間萬物就多了一份包容,因此,對孫輩們犯的小錯誤小毛病,更是不足一提,畢竟在老人眼裡,愛足以包容一切。

    (三)價值實現

    老一輩人辛苦了一輩子,到了晚年,沒有了與年輕人競爭的技能,也沒有了橫掃沙場的體魄,剩下的,就是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那老年人的價值體現在哪裡呢?在老人們看來,當然就是用心的把孫輩們照看好,讓子女們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老人對孩子的溺愛,卻也是對子女家庭兢兢業業不留餘力的自我價值實現。

    (四)精神寄託

    對於老一輩人來說,不需要再像年輕人一樣參加工作,因此擁有了相對較多的空閒時間,而自己的孩子們卻正當忙事業謀發展的黃金階段,又不能陪在自己身邊,因此,老人對孫輩的愛,也是對子女陪伴缺失的一種精神寄託。

    筆者注:願天下家庭幸福和諧,祝天下老人健康長壽!

  • 4 # 九石講故事

    老一輩特別溺愛孩子,我認為可能有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老人肯定是真心疼愛自己的孫子,老人愛孩子,也是希望孩子得到跟過關愛,希望孩子好。只是他們愛的程度有些過分,愛的方式不太正確。作為子女,我們要理解老人的這種關愛孩子的心情,不能責怪老人,更不能站到老人的對裡面去。但可以跟他們好好溝通,指出這種做法的危害性,如果他們真的做錯了就幫他們糾正。

    其次,老人擔心子女責怪他們不關係孩子。有的老人對孩子關心比較少,一些子女就說他們不關心孩子。老人溺愛孫子,一方面是透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孫子的愛,另一方面是和孫子孫女建立親密的感情。同時,他們也是希望子女看到,他們是很愛他們的孩子的,以免子女責怪他們不關心自己的孫子。

    最後,老人也有情感需求,但被子女冷落了。很多人成為父母之後,對自己的父母的關注減少了,其實老人也是需要得到自己孩子的關注的。尤其當他們年紀越來越大,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得到子女的關注越來越少,因此他們就將自己的所有感情寄託放到孫子孫女的身上,排解內心的情感空虛,無形之中就形成了溺愛。

    總之,老一輩就算是溺愛孩子,他們的初心肯定也是為孩子好,我們要理解、包容老一輩的做法,同時引導他們如何正確地關愛孩子。只有一家人關係和睦,孩子才能享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擁有一個健康的成長。

  • 5 # 70大叔談人生

    很多人從多個角度分析了這個問題。但卻忽略了人性中最黑暗的那部分。那就是蠢和壞。

    先說一下溺愛孩子的老人中,有個分界點,就是溺愛孩子的同時,管不管孩子的學習和性格培養。如果管的話,那還問題不大。即使教育方式不對,也只是老人見識不足而已。

    如果只是單純的溺愛縱容,其餘一律不聞不問,那麼不是蠢就是壞。

    1、蠢。就是說這種老人教育親生兒女的方式也是溺愛,他們是真的不懂溺愛的危害。只懂的這種養育方式。

    2、壞。這個就要惡劣的多。簡單概括就是一句話:我死之後哪管他洪水滔天。

    就是說這種老人,很清楚溺愛的種種危害。即使表意識不明白,潛意識也清清楚楚。

    但是他們為了獲得最大限度的“天倫之樂”,故意選擇溺愛。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特徵就是,誰滿足他的要求越多。就和誰最親近。

    那麼溺愛孩子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獲得孩子的親近度,獲得最大的情感滿足。於是這種老人為了得到更多的情感滿足,才不計後果。

    想一想,孩子撲在懷裡說:“爺爺你最好了,比爸爸媽媽外公外婆都好,我最喜歡爺爺了。”

    這份開心可有多暢快,獲得的代價也很低。只需要縱容嬌慣,有求必應就可以了。

    至於說孩子長大以後學習如何差,性格如何惡劣,對父母如何不孝,是否會坐牢等等問題。

    老人家心裡或潛意識裡呵呵一笑:關我屁事,那時候我早都變成一縷青煙了,我現在開心就好。

    去世前還可以煽情的牽著孫子/孫女的手說:爺爺/奶奶這輩子最疼愛的就是你啊。

  • 6 # 久隱517

    沒有一個人願意刻意溺愛孩子。

    那些我們所理解的“溺愛”,往往在不同年齡段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在老一輩眼裡看來,他們所理解的“溺愛”是這樣的:

    1.帶那麼小的孩子出國旅行,什麼也記不住,何必呢?

    2.小孩子長得快,穿百家衣就行了,幹嘛還要買新衣服?

    3.早教班報名費要一萬塊?你們不要把孩子慣壞了.....

    而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他們對“溺愛”的定義卻是這樣的:

    1.姥姥一見我訓孩子,就說“快來姥姥這兒”,這也太嬌慣孩子了!

    2.孩子執意要哪個玩具,跟他較什麼勁呢?買吧,這應該不算溺愛。

    顯而易見,有人認為給孩子過多的物質是溺愛,有些則認為庇護孩子才是溺愛。

    但對於父母來說,無論是來自哪一方面,對孩子的未來都有一定影響。

    先說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童話故事:

    落難的豌豆公主隔著20層墊子和20床鴨絨被,卻被一顆豌豆硌得睡不著,於是就被認證為一名真正的公主。

    這事要擱在現代,就是一個大寫的矯情。

    不過矯情歸矯情,這恰好也說明,被保護得太好,沒啥好處。

    你看,連覺都睡不好,要怪誰?怪她天生公主命,還是怪父母太寵溺?

    而要說後者寵溺的家庭,觀察一下週圍,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家長溺愛孩子的第一個表現,就是過度保護。

    有一次聽朋友說,他們辦公室有一個同事,給孩子報名參加了暑期夏令營。

    想來也是件好事, 但是夏令營還沒開始,爸媽就開始慌了。

    因為在夏令營體驗的過程中,有幾個晚上是要住在帳篷裡的。

    儘管帳篷的墊子都是用了上等的質量。

    就連公司裡的小胖子躺上去都覺得也別的舒服。

    這對父母卻仍然擔心睡帳篷會對孩子的發育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

    聽過營養不良,也聽過疾病會造成發育上的不良。

    但像這樣害怕睡個帳篷給孩子帶來影響的還真是“活久見”。

    其實像這樣的父母是真的不少。

    從小對孩子過度保護——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怕孩子吃不好,怕孩子睡不香。

    不過今非昔比,現如今社會的危險事件也是層出不窮。

    有人說,生活很艱難,處處是危險!

    你看全世界平均每天2000個孩子發生意外事故,比如被開水燙到啦,從樓梯上摔下來啦。

    各種天災人禍,怎能不揪心。

    這也許是媽媽們過度保護孩子的原因吧。

    我的同事說,作為一個媽媽,她也有這樣的心情。

    但媽媽們更應意識到,如果不放手讓孩子學習、鍛鍊,等他們長大了,他們會也別缺乏判斷危險的能力。

    到那時,情況要比現在的嚴峻一百倍!

    而媽媽們能“保護”孩子多久?

    總有一天,孩子們要走進並非“普天下皆你媽”的社會。

    這時候,做父母的又怎麼辦?

    家長溺愛孩子的另一個表現,就是一手包辦。

    以前讀大學那會,同寢室的一個女生。

    開學第一天,全家整整齊齊包括她的爺爺都出現在了我們的寢室,歡送她的開學之旅。

    媽媽幫她鋪好被子整理生活用品。

    她的老爸則幫她安裝一些小型的組裝傢俱。

    唯獨我這個朋友,就坐在椅子上,刷著手機聽著歌。

    看的我們其他三位室友一臉不解。

    後來聽她說起,從小到大,在家裡她的事情都被父母一手包辦安排的非常妥善。

    自己重來都沒有為生活瑣事操心過。

    這不,開學第一週軍訓完回來的火車票,也是託室友給她買的。

    Emmm....行吧。

    如今,溺愛孩子的現象似乎很嚴重。

    有些粑粑麻麻也許會說,太遲了。

    其實,永遠都不遲。

    就像作家咪蒙說的:

    父母愛孩子,不可能永遠把孩子綁在身邊,而是幫助他成長,讓他具備獨自生活的能力,讓他自己去看到更大的世界,有一天離開自己也能過得很幸福。

    等寶寶大了教他學習時,推薦你使用遊戲+教學這樣的方法。比如陪著寶寶做遊戲互動,在生活的過程中教學,還有閱讀繪圖,不過這東西寶寶容易拿來吃。

    我家閨女從三歲開始接觸漢字,現在用了一年認字300多個勒,基本上都是軟體裡面學來的,裡面動畫故事超多,寶寶特喜歡看,還有遊戲可以玩(遊戲是鞏固識字的喲),開始我還擔心玩太長時間對寶寶眼睛不太好,然後發現裡面竟然有個設定功能,可以設定學習時間,和使用時間自動關閉,超讚。用的久了還鍛鍊了寶寶的用眼習慣。百度搜索【貓小帥學漢字】現在學的字多了,故事聽多了,我下班回來還會跑過來給我講故事,超暖心的(雖然講的斷斷續續的,但是超可愛的喲)。

  • 7 # 陌路160736756

    隔輩溺愛那個年代都有這樣的事,因為老人到老了好多事情都想通了,有的是因為對自己的子女小的時候嚴厲等孩子長大了有事候想後悔了就不是很嚴了,可是有很多也因為隔輩的溺愛導致家裡不和諧。

    打個比方我外婆是獨生子女家裡有點重男輕女對我表哥很好,從小就是慣著他,晚上在親戚家裡過夜到了半夜下大雨說要回家親戚都在說就不要回去了晚上危險,我外婆就不高興了說沒人順著他的孫子,最後還是回去了,在家裡好吃懶做,從小就愛打遊戲,大了就賭博,沒錢了就找家裡要,親戚借,不給就去外面借家裡還,後來結婚當天的晚上就用結婚的禮金還了好幾萬的債,有了小孩也不養就我舅舅帶一點責任心都沒有,最後還是離婚了,我表哥是外婆一首帶大的,這裡面有我外婆的溺愛還有有舅舅舅媽的責任,隔輩親是很正常的有時候還是要自己帶。

  • 8 # 番茄1763263697395784

    中國有句老話說隔代親,也就是說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對孩子非常溺愛,就拿現在來說,現在生活壓力大,很多父母都選擇了讓自己的爸爸媽媽幫忙帶小孩,這樣不僅減輕了我們的壓力,而且非常放心,沒有後顧之憂。可在我們感覺輕鬆的同時新的煩惱也隨之而來,於爺爺奶奶對孩子太溺愛,導致兩代人的教育觀念不一樣,新的家庭矛盾也隨之而來。

    其實老人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老變小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心性和孩子無疑,這也是孩子喜歡讓老人帶的原因,在著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性格在歲月的沉澱下變的平和坦然,相比年輕人的性格急躁,老人的處理方法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再著孩子是你們生命的延續,有的父母感覺在你們幼時因為各種原因虧待了你們,所以把愛轉嫁到孩子身上,這也許是我們所說的溺愛的一部分。這樣溺愛如果沒有對孩子造成任何不良的影響,我們可以試著接受,試著理解老人。

    如果老人對孩子的溺愛對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我們就要和父母好好談談,大家愛孩子的出發點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孩子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在教育孩子要做到幾方面思想一致,對待孩子,要做到對錯分明,你們可以明確的告訴老人,在你們管教孩子時不要插手,有什麼問題私下溝通,孩子好的性格,行為習慣要從小學起,如果遇到太溺愛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做事蠻不講理,比如無故打別人,搶別人玩具,也不加制止,在家打自己家人,稍不滿意便在地上打滾,也捨不得說重話,也不準別人教育的老人我們要耐心溝通,如果實在不行就自己帶,不然讓他們繼續帶下去,孩子的毛病越來越多,會毀了孩子。

  • 9 # 梁明霞心理諮詢

    答:我們知道老一輩愛孩子似乎是司空見慣的的事,但溺愛似乎也是平常事,殊不知溺愛是一種不健康,有毒的愛,是過度的愛,這種愛缺少邊界感,這種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把自己變成孩子的一部分,孩子是家族的傳承和延續的象徵,老一輩人為了下一代,一切均以孩子為中心,視為掌中寶,其實看似是一種奉獻的愛,在其背後似乎隱藏著另有一種強大的動力。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裝著一個內在小孩。老一輩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機能的衰退,孤獨和依賴越發明顯,此時孩子的弱小與依賴似乎喚起老一輩人內在的小孩的意向:那個需要關心和照顧的小孩。他或她會不自主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內在小孩或者當成一部分給予過渡滿足來補償自己的需要。孩子成了滿足自己需要的替代性象徵。由於我們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完整的人看待,只是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滿足自己的需要,孩子無法與真實的人進行互動,會導致孩子成年後不能發展出親密關係,甚至會出現社會適應不良。

    健康的愛是把孩子當成完成整的人看待,尊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特別是尊重孩子的學習能力,真誠的與孩子相處。

  • 10 # Cuckoo秀

    我就是老人帶大的,非常心疼我,這種寵溺和嚴厲的控制兩種極端的溺愛逼的我很難受。追究原因,是他們是一路苦過來的,如今希望把他們沒能享的福都讓後人替他們享,不讓孩子受丁點苦累,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巨嬰,而且不懂規矩,沒有禮貌。

  • 11 # 番茄育心

    老人們溺愛孩子的心理動機,我認為主要呢有兩個因素:

    第一:是有一種補償心理。因為實際上,老一輩的人,他並沒有帶過自己的孩子,那時候的孩子大部分都放在爺爺奶奶家。或者是放在這個託兒所,幼兒園這樣的地方,家長並沒有在孩子身上傾注很多的心血,就希望把這種愛和陪伴補償給孫子;然後呢,其實有一種隔代的心理,他是希望透過來愛你的孩子,來去愛,來去彌補對你的童年的那段缺失,這是一個

    第二:老輩整個的激素水平發生變化,其實就是吃醋。尤其是男性啊,雄性激素會越來越低,他會更多地具有女性特質,變得“嘮叨”,更注重細節,家庭瑣碎。而很多老太太呢,他們都是雄性激素會越來越高,因為過了更年期之後,他們會變得越來越精力充沛,更具有男性的一些特徵,比如廣場舞就是他們釋放精力的一個方式。那當男性雄性激素減少,女性特質增加,那會轉化成為對孩子的溺愛,那女性,照顧孩子生活起居也是釋放精力的一個方式。

  • 12 # 我就4個小可愛

    這個問題我記得我很認真的問過我爸,爸爸說,因為年輕的時候自己一方面是忙,另一方面也不知道怎麼跟我相處,所以對我沒有特別的溺愛行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有了孫子輩之後,一方面是有時間照顧孩子,也會比較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的感覺,另一方面是自己小時候過的比較苦 ,想吃什麼想買什麼的都沒有那個條件,現在手頭也比較寬裕,可以儘量滿足孩子。

    一直也有一種親叫隔輩親。

  • 13 # 楊耘心理學工作者

    有三種心理:

    1、愧疚與補償心理,年輕時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很後悔,很愧疚,想在孫輩身上補償

    尤其是男人,年輕時奔生計,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缺失了父親的角色,孩子怎樣長大的都不清楚,現在老了,迴歸了家庭,對自己年輕時沒有參與教育孩子很愧疚,有機會幫助兒女帶孩子,幫他們減輕工作、生活的壓力,也是一種彌補。所以,對孫輩特別的溺愛。

    2、不甘退出家庭主要地位,證明自己還有用。

    有的老人干擾孫子孫女的教育,認為年輕父母不懂教育孩子的方法,“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要多”,用老經驗來批評年輕人,孩子犯了錯,父母教育孩子,老人總是干涉,導致年輕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還有的老人,老了,年輕父母在忙著自己的小家庭,自己的工作,也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關照老人。老人倍感寂寞和孤獨,於是孫輩的到來給了他們證明的機會,遇到孫輩被父母批評,老人就會站在孫輩這邊護著,孫輩對父母抱怨:”我到底是不是你們親生的,你們還沒有爺爺(奶奶)好。”

    他們用一種災難式的方式去證明自己懂得撫養孩子,那就是呵護備至,縱容溺愛。

    老人找到了存在感,找到了價值,歷史舞臺還需要自己。試圖證明自己仍然充滿活力,仍然有價值,這就是他們的心理需求。

    3、不知道或者尊重年輕父母的教育,自己的作用只有疼愛,批評、教育孩子的任務交給父母去做吧。

    自己老了,對於教育孩子的思想已經落後,跟不上形勢了,老人教育孩子的任務已經完成“兒孫自有兒孫福” 年輕父母怎麼做,是他們的事情,讓他們去做吧,我們只能是疼孫輩,不能批評、指責了。

    不管是哪種心理,老人對孫輩的溺愛都是有害的,要讓老人懂得,孩子需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成長,不該成為其他人的玩物,也不能利用孩子來解決家庭的其他糾紛,不能順從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干擾父母的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生態治理指南於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