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春秋網

    李忱,就是唐宣宗,唐代第十六位皇帝,他勤於王事,勵精圖治,在位十三年,延緩了唐朝的衰亡,他在位期間被稱為“大中之治”,後人將他與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做比,稱他為“小太宗”。

    第一、李忱在沒有繼位之前,就喜讀《貞觀政要》,刻意向先祖李世民學習。估計他是把李世民當做他的偶象了。所以事事向先祖看齊,在晚唐時代,唐宣宗李忱是一代名君,所以受到百姓愛戴,稱他小太宗。

    第二、李忱用魏徵的五世孫魏謨為相,而魏謨有乃祖之風,敢於直言而諫。李忱也學習唐太宗,聽取魏謨的諫議,形成一大歷史奇觀,再現了當年唐太宗的風采。比唐太宗更尊重諫官的是,李忱每面對諫官的奏議,必洗手焚香而讀,此舉超過乃祖,所以稱他為“小太宗”名符其實。

    第三、李忱在位其間,其軍事成就也可與唐太宗李世民類比,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在唐朝後期恢復天可汗的尊嚴,四方夷服。尤共是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此時重新歸大唐所有,重震唐威。

    第四、李忱在位期間,以法治國,不恂私情。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李忱非常寵愛優人祝茂貞,但當祝茂視犯法後,李忱仗殺其子,流放祝茂貞,毫不恂私情;另一名樂工羅程,也是李忱的寵臣,但當羅程犯法後,李忱殺死羅程。李忱用事實用群臣表明,寵愛不是縱容,一時朝廷肅然。

  • 2 # 威海小夥兒

    唐宣宗李忱,為唐憲宗第十三子。

    李忱前封光王,外觀很是糊塗,心裡卻如明鏡一般,幼年在宮中被人認為笨的很,唯有唐穆宗曾撫著他的背說:“這是我家的英物。”長大後,愈發韜晦,公眾場合從不開口說話。唐文宗、唐武宗都看不起這個皇叔,常戲稱為“光叔”。尤其是一身豪氣的唐武宗,對他更是無禮。憑著這種糊塗,這種無能,這種沉默,在唐武宗彌留時,他被宦官們立為皇太叔,成為皇位繼承人。

    然在唐宣宗登位之後,一掃舊態,處理政務無一不合情合理,眾人方知這是個不可等閒觀之的君主。

    在宗教上,唐宣宗與唐武宗反其道而行之。他抑制道教,杖殺了趙歸真等數名大道士;恢復佛教,除了詔令在長安、洛陽二京增加寺廟外,聽任僧人修復各已毀之寺廟。他以犧牲政府奪取寺院經濟之利,爭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廣大民眾的支援,從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礎。厚實的政治基礎,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來重新整理政治。

    時邊境形勢的變化,也幫助他取得了政治資本。自唐武宗以來的吐蕃內亂,削弱了吐蕃的實力,到唐宣宗初年,吐蕃據有的秦(今甘肅天水)、原(今甘肅固原)、安樂(今寧夏中衛)三州以及原州七關,歸附了唐朝。

    此後,沙州(今甘肅敦煌)志士張議潮聯結當地軍民起兵,趕走吐蕃守軍,收復沙州。他在被唐宣宗任命為沙州防禦使後,又收復了瓜(今甘肅安西)、伊(新疆哈密)、西(新疆吐魯番)等十州。由此,唐朝重新取得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權,在沙州設定歸義軍,張議潮升為節度使。

    唐宣宗興奮地說:“憲宗常有志收復河、湟地區,然忙於中原用兵,事遂未成。朕竟其遺志,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靈!”

    在掌握了朝廷的政柄後,唐宣宗開始為他的父皇唐憲宗報仇。唐憲宗名為死於金丹,實死於宦官之手,且牽涉面頗廣。據風聞,郭太后(唐憲宗皇后)與唐穆宗母子均涉嫌。事情尚未正式立案,郭太后因憤恨唐宣宗待她禮薄,登上勤政樓,欲跳樓自殺,然未遂。唐宣宗聽聞後,怒不可遏。當夜,郭太后突然身亡。外面各種謠言四起。數年之後,唐宣宗才正式追究弒唐憲宗之黨,殺戮和流放了人數眾多的宦官、外戚以及當時的東宮官員。

    與唐文宗一樣,唐宣宗久有誅滅宦官的心願。他為“甘露之變”扼腕長嘆,但他又認為李訓、鄭注是小人,除此二人,他對當時所有死於宦官之手的朝臣予以平反昭雪。

    為解決宦官問題,他以論詩為名,召翰林學士韋澳入內,屏退左右侍從,問:“近日外面輿論,對宦官的權勢有何說法?”

    韋澳答道:“陛下威斷,宦官已大有收斂。”

    唐宣宗閉目搖頭說:“全非這樣,朕尚畏其存在。卿有何良策?”

    韋澳以為和朝臣商量,恐重招甘露之禍,不如在宦官中找一些有膽識者共謀。唐宣宗否定了這建議。

    他又召宰相令狐綯商議。令狐綯的計策是:有罪必究,有缺不補,待其自然消耗,以至於盡。

    然令狐綯的奏章被宦官發覺,從而此計非但難以奏效,反而加劇了南衙北司的矛盾,勢成水火。

    儘管大動作無法實施,然唐宣宗還是盡力抑制了宦官。宦官內園使李敬寔氣焰囂張,遇到宰相鄭朗不下馬,唐宣宗立即剝了李敬寔的官服,配給南衙當賤役。他又規定,凡是節度使有罪,監軍(由宦官充任)連坐。

    宦官問題雖終未能全盤解決,然唐宣宗在整頓吏治上下了大功夫,非但收到了一些成效,且贏得了民眾的頌揚。

    鑑於前朝晉升高官太濫的弊端,唐宣宗對高官的人數予以嚴格控制。官員各以品級授服色,自唐高宗上元以後規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綠,九品服深青,流外官及庶人服黃。時以紫、緋為高官,所謂的賜紫賜緋即為升高官。唐宣宗極為珍惜紫、緋,侍從官常備紫、緋二色服相隨,然有時半年未賞出一件。他授官爵的原則是,不到規定時間的不授,沒有政績的不授,換言之,也就是不以個人好感相授,不以親近相授。

    他曾胃口不佳,苦於飲食。醫人梁新為他治了數日,有了明顯的好轉。梁新以功求官,然被一口拒絕,僅賞賜了錢財。他授官不僅依據有關機構的報告,且注重自己的調查。他外出打獵,聽涇陽樵夫說當地縣令李行言不畏軍人威脅,將數名強盜繩之以法,回宮後即授以紫服。他又聽醴泉父老說其縣令李君奭有惠政,親手簽了任命書,授為懷州刺史。

    相反,對那些魚肉百姓、作威作福的官員,不論職位高低,一經發現,必予以制裁。有個奉旨出外辦事的使者,途經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投宿驛站,見所食之餅黑,竟鞭打驛吏出血。陝虢觀察使高少逸,將此餅進呈唐宣宗。待使者回朝,唐宣宗斥責道:“硤石為深山所圍,此餅豈是容易得來!”遂將這使者發配到恭陵(唐高宗、武則天長子李弘之陵)去守陵。淮南大飢,民眾大批流亡,帶宰相銜的節度使杜悰卻不理政事,荒於遊宴。考慮杜悰有較高的德望,唐宣宗將他調為虛職,換人替代其職。

    唐宣宗最重視的是地方最高長官刺史,他認為整個帝國由各個地方所拼成的,這些父母官的政績,直接關係到民心向背。他規定刺史人選被確定後,不準直接去上任,必須到京師來接受他的當面考察,以定可否。他對此的解釋是:“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為害百姓,故要一一面見,詢問其如何施政,以此瞭解其優劣,再確定是否可以任命。”

    先前幾朝,樂工、倡優仗著皇帝的寵信,極是胡作非為,並屢屢干政,在朝廷中影響甚壞。此風延續到了唐宣宗朝,他鐵面無私地進行了扭轉。優人祝漢貞,以滑稽著稱,反應敏捷,能當場應景出語,且詼諧無比。唐宣宗以他能為自己解悶,很是寵信。有一日,祝漢貞說著說著,觸及了政事。唐宣宗立即板了臉,說:“我蓄養爾等,只是供戲笑,豈可干預朝政!”從而疏遠了他,並在其子貪贓事發後,杖死其子,將他處以流放。樂工羅程,談得一手好琵琶,也極得唐宣宗寵。羅程倚恃寵,竟然因小事殺人,被關進大牢。樂工們為他求情,說他有絕藝,可為唐宣宗遊宴助興,要求赦免他。可唐宣宗卻說:“爾等所可惜的是羅程的藝,朕所可惜的是高祖、太宗之法!”下令將羅程給杖殺了。

    唐宣宗有著好記性,叫得出宮中最低等的灑掃者的姓名,能記住奏表中出現的天下獄吏的姓名。他不但好記性,且心極細。度支部門上報汙損的布帛,奏表中將“漬”誤寫成了“清”,主管官以為唐宣宗不會注意,胡亂報了上去。豈知唐宣宗一眼看破,處罰了與此事相關者。

    善於納諫,是唐宣宗有別於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個重要特徵。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華清宮去放鬆一下,諫官紛紛上諫,諫的極為激烈,他由是取消了行程。他納諫的程度,僅次於唐太宗,不論是諫官論事,還是門下省的封駁(將君主不合適的詔令退回),他大多能夠順從。此外,他十分尊重大臣的奏議,每每得了大臣的奏議,必洗手焚香再閱讀。

    使也湊巧,唐太宗納諫,得了魏徵;唐宣宗納諫,得了魏徵的五世孫魏謩。魏謩是唐文宗讀《貞觀政要》後,思慕魏徵,而在魏徵後裔中找來的。魏謩入仕後,再現了魏徵直言極諫之風。唐宣宗登位後,拜為宰相。其他宰相上諫,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諫,獨他開門見山,無所忌諱。唐宣宗常嘆:“魏謩有祖風,我心極重他。”

    唐宣宗臨朝,對待群臣如待賓客,從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嚴不可仰視。奏畢,他臉上放出微笑,讓群臣閒語,或問裡坊瑣事,或談宮中游宴,無所不至。經一刻時辰,復嚴肅的告誡群臣:“卿等好自為之,朕常擔心卿等負朕,日後難以相見!”說罷,起身回宮。令狐綯說:“我秉政十年,最受恩遇。然每次奏事,未嘗不汗透脊背。”

    唐宣宗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為座右銘。他將《貞觀政要》書於屏風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讀。他處理天下事務,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其大中年間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人稱頌,時稱為“小太宗”。

    “小太宗”行跡雖佳,然只是唐帝國的迴光返照,未能救得千孔百瘡的巨舟,在他駕崩不到半年,就爆發了浙東裘甫起義。

    最讓人遺憾的是,這個明君晚年竟然也去求長生不老,服用金丹過量而送了命

  • 3 # 圍爐觀史

    說起唐宣宗李忱,在中國古代皇帝當中確實帶有傳奇色彩。他身為皇子,本應享受權力富貴帶來的錦衣玉食、瀟灑風流,卻不得不裝瘋賣傻整整36年;當所有人給他貼上痴呆、智障兒標籤認為他走了狗屎運坐上皇帝寶座時,他卻開始了奮發圖強,號稱“小太宗”的皇帝生涯,並在有生之年中興大唐。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6年-859年在位),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異母弟。按理說,它是沒有機會當上皇帝的,兄長唐穆宗李恆去世後,他的3個侄兒輪流做皇帝,他既是王爺又是皇帝的叔輩,富貴安閒都來不及,為何卻要韜光養晦、裝瘋賣傻隱忍36年,演戲都不帶這麼演的,其實這裡面是有著深刻歷史現實原因的,李忱為了將來一展宏圖,實現自己的抱負他不得不這樣做。

    一、宮廷險惡,黨爭不斷

    晚唐政權風雨飄搖,宦官專權,宮廷兇險,刀光劍影黨爭不斷。元和五年,李忱出生於大明宮,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他的母親鄭氏出身卑微,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宮女,所以李忱雖然是皇子,卻享受不到其他皇子一樣的待遇,因為自己的身份,他總是被其他皇子嘲笑捉弄。

    為了掩飾內心的卑怯,同時也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宮廷權力鬥爭的傾軋,他便將自己封閉起來,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他都報之以沉默,於是,連他父親唐憲宗李純都覺得這個兒子可能有些痴呆。

    長大後的李忱雖然被貼上了“智障”的標籤,成為大家爭相欺負的物件。但是他的侄子唐武宗李炎卻對李忱的裝瘋賣傻表示懷疑,抓住一切機會多次進行考察試探,甚至陰謀設計殺害他。可以說不是李忱願意整整36年裝瘋賣傻,而是當時宮廷鬥爭的厲害,為了自保,也為了心中的抱負,所以唐宣宗李忱不得不一直隱忍下去。

    二、裝瘋賣傻,自儲存身

    正是由於複雜的宮廷政治鬥爭環境,唐宣宗李忱開始了長達36年的裝瘋賣傻演戲狀態。

    有一天,唐文宗李昂在十六宅宴請諸王,席上,眾人把酒言歡,熱鬧喧騰,李忱依然不言不語地,一個人坐在角落發呆。李昂看到了,便指著他說:“誰能讓李忱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

    李昂本來是李忱的侄子,可是在他眼裡,李忱顯然只是一個供人取樂的小丑而已、面對一哄而上的諸王,李忱依然保持沉默,不管他們怎麼戲弄,面色絲毫不改,始終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這讓眾人很得意。卻讓座中的親王李炎起了疑心。李炎是李昂的弟弟,就是後來的唐武宗。

    還有一次,在一個大雪紛飛的下午,李忱和諸王一起隨皇帝外出踏雪,眾人興盡而返時,已是日薄西山,加上中途休息時設宴暢飲,誰也沒有注意到,那個傻乎乎的李忱已經從馬上墜落,掉在了冰天雪地中。這當然不是意外,而是唐武宗李炎設計的,可伶的李忱既要保持高超的演技不受人懷疑,還要時時警惕被人陰謀設計陷害。

    墜馬沒出事,李炎更認定李忱有蹊蹺,於是決定直接弄死他,以絕後患。幾天後,可憐的李忱被突然闖入的宦官抓進了永巷。永巷從漢代開始就是幽禁宮女和嬪妃的地方,跟監獄差不多,關押在那裡的大多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李忱被關押後,又被人捆成肉粽一樣扔進了廁所,當然最終李忱還是沒事。鑑於在皇宮中危險重重,被人取笑的傻子——李忱暫時遠離了複雜的皇宮,在宮外行走流浪。

    三、初掌朝政,鞏固皇權

    公元846年,李炎病危,他的兒子都年幼,還沒有立太子,所以朝野上下人心浮動。當時宦官勢力很大,一等到武宗駕崩,掌權宦官馬元贄等就率先擁立光王李忱登基為帝。光王李忱又痴又傻,讓他來當傀儡皇帝,這樣方便他們操縱朝政。雖然李忱一直被眾人視為弱智,但是他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論資歷絕對夠老,而且有宦官力挺,朝臣也不敢反對。於是,已經被人遺忘的李忱又回來了,傻乎乎的李忱坐上了帝位,這便是史上的唐宣宗,年號“大中”。

    然而,令人吃驚的事情卻發生了。李忱當上皇帝后,一改昔日傻乎乎的形象,言談舉止全如常人!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的“李傻子”竟然是裝的!

    他非但沒有像眾人想象的那樣不知所措,反而對處理政務非常熟稔,好像久經磨練的儲君一樣。眾人這才如夢初醒,原來之前的一切都是演戲。這位隱忍了三十六年的皇帝終於等到了這一天,他迫不及待的大刀闊斧改革。執政第一年,就解決了持續40多年的牛李黨爭,使中央政權更加鞏固。

    四、勵精圖治,再現“中興”

    登上皇位的唐宣宗努力仿效唐太宗,命人將《貞觀政要》寫在屋內的屏風上,以便時時鞭策自己,他還讓人每天朗讀太宗所寫的《金鏡》給自己作為警醒。因為李忱曾流落民間,所以深知民間疾苦,對老百姓很是同情,他勤於政事、孜孜求治。

    在位期間,政治上加強皇權,重視人才;整肅吏治,嚴明法度;從善如流,智術治國。軍事上大破北狄,穩定北方;驅逐吐蕃,收復河西;平定安南,都護南疆;撫平党項,安定西陲。同時在經濟、文化、法律、外交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

    縱觀整個大唐289年的歷史,除了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等前中期幾位皇帝,唐朝晚期的唐宣宗李忱可謂一枝獨秀,勵精圖治,再現“中興”,時人稱之“小太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包公的出身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