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羽諾池唯

      包公,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執法如山、鐵面無私,在民間贏得了“包青天”的美譽。在元明清的戲曲小說中,他被描繪成了一個“白天斷陽、夜晚斷陰”的傳奇式人物。他,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清官代表,已跨越時空,昇華為“正義之神”。百姓所瞭解的包公,一般是戲曲、小說中的包公,是經過民間傳說、藝人塑造及文人加工的文化包公。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包公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蹟和從政實踐又如何呢?歷史包公與文化包公究竟有何聯絡和區別?  孔繁敏教授將就大家所關心的包公身世之謎和形象之謎,用當代視角來回顧歷史,他心目中的包公究竟是什麼形象?包公真的像傳說中的那樣出身坎坷,由長嫂撫養長大的嗎?戲劇小說中描寫的威風凜凜的“黑臉”包公又與歷史上真實的包公形象有多大的出入呢?  北京聯合大學孔繁敏教授為您精彩細述《千古包公》之《包公的出身與形象》。  包公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傳說他是一個農家子弟,出生經歷比較坎坷,長的形態比較怪異,在頭額上還有一道彎彎的月牙,傳說他斷案非常神奇,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是百姓心中的包青天。那麼歷史上包公到底是一個什麼情況?  歷史上,有不少特殊人物的出身往往也很特殊。古代人非常迷信,認為凡是傑出的大人物降生,往往都會伴有許多奇異的現象發生。關於包公出世的傳說,民間就流傳著好幾種版本,那麼,哪一個才是最貼近歷史,最真實的呢?對於包公的這段離奇身世孔繁敏教授又是怎麼認為的呢?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來看,一般作為特殊的人物,都伴隨著一些奇異的現象發生。比如說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說他出生的時候就有“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 民族英雄岳飛 ,傳說他出生之時就有一個大鵬從他屋頂飛翔而過,後來就把他取名為“鵬舉”。這裡都有傳奇的成份。在包氏家族當中也有一個比較悠久的傳說。包拯的母親在即將臨產的時候,他的父親,包令儀忽然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隻猛虎向他撲來,他驚醒之後非常吃驚,感覺這是一個不祥之兆,恰巧包公出生的時候,他全身漆黑而且不哭不叫,非常怪異。包拯的父母在這種驚疑之中,竟然把包公扔到家門口的池塘裡。那麼,恰巧當時是夏季,這個池塘長滿了荷花,]那麼包拯就被荷葉托住沒有掉進水裡。恰巧這個包家的長嫂到池塘來洗衣服見到了包公,就偷偷的就抱回家中,後來就撫養長大。這樣就傳著包公是由長嫂撫養長大的。視長嫂如母的這樣一種說法。今天在合肥的包氏家族當中還遵守著這樣一個習俗,就是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還講究,說句怠慢姐姐的話沒有多大關係,但是絕不能怠慢嫂子。因為視長嫂如母啊。這個故事傳說的比較悠久,在包氏家族當中影響比較深遠。  除了民間流傳的“長嫂如母”的故事之外,在京劇中也有一出非常精彩的《赤桑鎮》。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包公巡按赤桑鎮的時候,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大娘,狀告包拯侄兒包勉,打死她兒子,摔死她孫子,非禮她兒媳婦,致死人命三條!此等重罪,罪不可赦。可是,包勉是包拯的侄兒,更是包拯長嫂的親生骨肉,包拯幼時喪母,是吃嫂嫂的奶長大的,而小包勉卻因奶水不夠吃粥長大。這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的養育之恩是包拯一輩子都報答不完的。可是現在卻要斬了嫂嫂唯一的骨肉,包拯又怎麼能狠下心來呢?最終,包拯鐵面無私、不循私情,秉公執法,斬了包勉。結案後,包拯把妻子李夫人叫到跟前,說:“嫂嫂就包勉這一點骨血,我們要好好孝敬她老人家啊!長嫂如母,你要記住啊!”從此,“長嫂如母”的這個說法,就連同這個動人的故事一起流傳了下來。  既然“長嫂如母”的傳統這麼悠久,在包氏後裔中的影響又這麼深遠,那麼,出生既遭遺棄的包公真的是經歷坎坷,由嫂娘一手撫養長大的嗎?孔繁敏教授對“長嫂如母”這段家喻戶曉的傳說又有怎樣的獨特見解呢?  事實上包公並不是由長嫂撫養長大的,在宋代的史書當中沒有包公有兄長的記載。在後來的包氏宗譜當中曾經記載過包拯他有兩個哥哥,但是都在早年去世了,實際上包公還是一個獨生子,沒有哥哥就不可能有長嫂。在《宋史·包拯傳》當中記載了包拯的兒媳崔氏的情況,其中講到“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  包拯的兒媳崔氏,在19歲的時候出嫁給包公的大兒子包繶,出嫁兩年,包繶英年早逝,遺有一子包文輔,包文輔也在五歲時夭折,崔氏一直是守節不嫁,史書稱她“盡志於孝養”, 即用心照顧包公夫婦。  包公的大兒子包繶娶了年方十九的淮陽崔氏女為妻。崔氏的母親呂氏是三度任宰相的呂蒙正之女,崔氏即為呂蒙正的外孫女,家族顯赫。不幸的是崔氏結婚後的第二年包繶就病故,遺有一子包文輔,也在五歲時不幸夭折了。此時包拯己五十五歲,老年喪子,心情之悲痛,可以想見。崔氏年少喪夫,心情同樣是很悲痛的。包拯夫婦見崔氏年少,不忍其一輩子守寡,也擔心她心情不穩定,主動派人“詢其意”,表示願將她“還宗”,回到孃家便可另結良緣,希望她今後能夠生活美滿。崔氏得知後,卻“蓬垢涕泣出堂下,”面對包拯發誓說:“生為包婦,死為包鬼,誓無它也。”崔氏終生沒再改嫁,她守節盡孝的行為也因此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包公一直到59歲身邊都沒有一個子女,但是這一年,有一個包公的媵妾離開了包府,這個媵妾在古時候就是指陪嫁過來的女子,屬於侍女,類似於今天的保姆,身份比較低。那麼媵妾走的時候已經懷有身孕,後來生了個男孩,也就是包公的小兒子包綬,崔氏得知以後,便把這個孩子接到自己家裡,精心地撫養,墓誌銘記載說“慈養之如己子” 像自己的兒子一樣,又說到“綬事節婦如母”。 就是對他的長嫂崔氏像母親一樣對待。那麼到宋仁宗嘉佑七年也就是1062年,包公64歲去世了,遺有一個五歲的包綬來繼承香火,包拯一生居官清廉,沒有給家裡留下多少遺產,崔氏也是清貧度日,一直把包綬撫養成人。應該這就是長嫂如母故事的原形。只是包公是指著包綬。長嫂是指崔氏了。崔氏後來受到朝廷的表彰,因為她的事蹟當時就很有影響。朝廷寫了封增她為永嘉郡君的一個制書。這個制書是由蘇軾大文豪蘇軾起草的。同時還封表門楣,就是為家鄉建了一個節婦臺,還給她寫了傳記。這個在宋史中還有《崔節婦傳》。說明影響是比較大的。  因為在古代“公”是對人的尊稱。比喻說姓王的就稱他王公,姓張的尊稱他為張公。包拯在當時就尊稱他為包公。包公的兒子包綬,那麼在當時也有不少人稱他為包公。那麼久而久之這個包公兒子包綬這個長嫂如母的故事接到,或者是說張冠李戴到包拯的身上了。那麼這個長嫂如母的故事也隨著包公,就是包拯的威名傳揚下去了。  既然,“長嫂如母”的故事並不是發生在包拯的身上,而是古人一相情願、移花接木了他小兒子包綬的一段成長經歷,那麼,包公的真實身世又是怎樣的呢?他的確像民間傳說中的那樣出身悽苦、經歷坎坷嗎?  據《宋史》包拯傳記載,包公他名拯,字希仁,他是生於宋真宗咸寧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出生就是在廬州合肥,就是今天合肥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在三國時期,是一個孫吳和曹魏徵戰的一個拉鋸的一個戰爭的一個地方。包公在中年的時候曾經回憶自己的經歷,他說“生於草茅,蚤從宦學” 。所謂“草茅”,就是說他出生於一般的普通家庭。地位並不顯赫。所謂“早從宦學”就是說他在比較早年的時期,跟著父親在外地遊學,讀了不少書。  父親包令儀曾經做過福建惠安縣的知縣。後來是以尚書虞部員外郎退休還鄉,是一個品位不高的這麼一個閒散官。包公後來地位提高以後,按照宋朝的制度,他可以封贈祖先,所以後來包公的祖父、父親都封贈為挺高的官。從包家的地位來說,包公的孫子包永年墓誌銘中講到說“包氏世有顯聞,實自孝肅公始” 。孝肅就是包拯的氏號了。意思是說包氏家族地位的提升是從包拯開始的。以前地位是比較低的。  其實要說到包公的祖先,再往前追溯還可以追到春秋時代楚國的申包胥。可能大家知道申包胥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愛國志士,在春秋晚期,春秋諸國相互征伐,當時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和孫吳的幫助下就進攻楚國。當時在交戰當中,吳國是佔優勢,後來就攻佔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就是今天湖北的江陵。這時候因為楚國的都城都被吳國佔領了,面臨著亡國。那麼楚國的大夫申包胥請求秦國出兵幫助楚國來複國,擊敗吳國。當時的秦哀公並不準備出兵,但是申包胥苦苦哀求,據漢書記載,他站在秦廷,日夜哭求“七日七夜不絕其聲” 。他這種愛國的情操,愛國的精神,終於感動了秦國的君臣。後來秦國出兵幫助楚國擊敗了吳國,申包胥因為成為興復楚國的功臣。按照當時的姓氏制度,他的後世子孫就取其“包”字為姓,申包胥就成為包氏家族一世祖。就是包家的一世祖先了。這個情況在一部大書,就是宋朝鄭樵所著的通志當中也有記載,他其中提到說,“包氏出自申氏,楚大夫申包胥之後,以字為氏”。其後還特別著名“宋朝包拯為疏密副使,廬州人”, 可見包姓“出自申氏”。這是確實的,另外根據《包氏宗譜》記載,說包拯是申包胥三十五世孫。這個是算是一種說法。  那麼,包公的形象又是怎樣的呢?民間傳說中,包公臉面黑如鍋底,額頭還有一道彎彎的月牙,在戲曲舞臺上,包公的打扮也基本定型為黑臉長鬚,身穿蟒袍,頭戴烏紗,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遺留下有關包公的真實畫像呢?包公的畫像,有這樣幾個不同的版本。包氏宗譜、包公祠、還有故宮就是紫禁城故宮南燻殿,還有梁啟超他自己所藏的一些古書畫冊當中都藏有不同型別的包公畫像。各類版本當中展現的包公畫像還是有所不同,這幾個不同的版本,哪一個更可靠呢?  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包公傳世畫像不多,主要有:  包氏宗譜 包公像  包公祠 包公像  梁啟超 《飲冰室合集》 包公像  故宮南燻殿 包公像  幾幅畫像面貌各不相同,那麼,哪一幅才是最接近歷史包公的真實畫像呢?  合肥包公祠是在包公去世第四年修建的,離包公在世時間很近。據當時修包公祠的《祠記》當中記載說“立公之像” ,就是當時在這個包公祠當中,立有包公的像。那麼是不是這個像一直流傳至今呢?現在還不敢說,因為包公祠,歷盡也是千年了,多次的重修,很難說現在包公祠中的畫像保留了當時的原樣。  那麼包氏宗譜,就是包家自己家族修的這個書也有包公的畫像。不同的版本也有所不同。這個宗譜也是多次的修訂。修訂一次就有一些變化。所以現在我們也不能說就保留了包拯的原貌。  梁啟超所藏的包公的畫像不知來歷,他那個畫像跟其他的也有不同點。所以我們也很難說他這個是否是真實的面貌。  我感到,比較有權威的可信度比較大的包公畫像是故宮南燻殿所藏的包公像。因為這是國家所藏的包公像,明清的故宮它的很多檔案材料是從元代接收來的,元大都就是在北京,它當時國家的一些重要的資料是在滅宋的時候從宋接手過來的。這個歷史上都有確切的記載。因為中國非常重視修史這樣一個傳統。有一句話叫 “國可滅,史不可滅” 。所以這些史書資料在更替朝代的時候有一些就傳到下一代了。那麼在宋代朝廷也為包公畫過像,這裡面有一個非常確切的材料就是包公孫子《包永年墓誌銘》其中提到,“元豐天子,念孝肅忠烈,當追榮無窮,詔登繪像,春秋從享” 。說這個宋神宗他追念包拯忠心烈膽,所以命朝廷畫包公像放到祖廟當中,在春秋時期,加以祭祀。這說明當時在宋朝廷當中是為包公畫了像。後來這個畫像是不是就由國家一直儲存,歷盡元明清各朝代呢?我們也不敢說,因為也沒有確鑿的依據。但是我們只能說故宮所藏的包公像應該有一定的依據,應該是比較權威的。  那麼,從這個像來看,包公的形像比較端莊、清俊,儀表堂堂,下垂大耳,顯得非常和善可親,跟傳說是不同的。現在包公祠當中也儲存著一幅世人所畫的包公像,這個像大體上是按照1:1的比例來畫的。畫的包公像個子不是很高,大約是1.6米左右。左肩略低於右肩,嘴唇寬厚,面板比較白淨。看上去很像出生於中原地帶,喝合肥水長大的一個合肥人。在清代知廬州的張詳雲見過包公像以後,也感慨說:“公肖像滿天下,向時所見,皆稜角峭厲,使人汗駭僵走,不敢仰視,今奉命守廬,拜公於香花墩上,嶽嶽懷方,和藹溢於眉睫,無外間妄塑非常狀,甚矣人之好怪也!” 可見包公的相貌跟常人是一樣的,並不像傳說的那麼怪異了。  從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梅蘭芳綴玉軒藏明代臉譜》和清初昆、弋臉譜來看,在明代戲曲中,包公的臉譜上並沒有出現月牙圖案,只是畫了兩道深深的白眉毛。而經過清初戲曲舞臺上的不斷演變,包公額頭上的圖案曾一度變為一副太極圖。等到了清末,官場腐敗、民不聊生,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迫切的希望官府裡有像包拯這樣的清官好官來為民請命,希望包青天再世,於是便改畫臉譜上的太極圖為月牙圖案。這個月牙圖案猶如懸在夜空中的一輪明月,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帶來了希望。此外,民間還長期流傳著包公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斷陽夜斷陰”,因此在一些包公戲曲中出現“日月陰陽臉”的臉譜。  有關包公的傳說似乎與時間成正比,時間越長,傳說越多,偏離歷史真相也越遠。千百年來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為什麼要把他描繪成一個面目黧黑、相貌醜陋的“包黑子”呢?威風凜凜的“黑臉”和“月牙”的形象千百年來為什麼能如此的深入人心呢?  包公形象的變化,主要反映了人們的一種想象力和創造力。那麼你像,京劇包公戲有20多種包公形象,都是人們想象創造的,反映人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人們想象的這個包公形象既貼近百姓,又能為民做主,是一種威風凜凜的“黑臉”的形象。  雖然包公的形象有多種多樣,但總體上最主流的基本的形象,反映他是剛強睿智、為民請命,鐵面無私、執法如山 。他這個基本形象是按照平民,還有一些藝人和文人的想象塑造的,是反映了人們的一種願望。或者說他是在官僚群中樹立的一個形象,一面旗幟。這種黑臉包公他象徵著居官清正廉潔、鐵面無私的精神。反映人們追求公理、堅持公正的願望,具有很強的藝術的魅力和教育的意義。如同關羽紅臉象徵忠臣、曹操白臉象徵奸臣、包公黑臉象徵清官、象徵著公理和正義, 這是人民的創造。當然從深層次來說,除了有人民的想象力、創造力一面以外,還受儒家的影響。因為他脫離不了時代的烙印。儒家思想認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姓,曾益其所不能。” 擔當大任的人物他的經歷必然是坎坷的,必然是神奇的,要經過一番坎坷才能成為一個擔當大任的人物。這是儒家思想。那麼包公的出生和他的形象,實際上就是儒家“天降大任於此人”的一個具體反映,所以他也是有儒家思想的烙印。  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清官代表,包公的藝術形象歷經元、明、清三代已基本形成,其後又被濃墨重彩的塗上了“法官”、“偵探”、“忠臣”和“青天”的幾道大手筆,歷史的真實與演繹的文化以不斷變換的“臉譜”吸引著廣大觀眾。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作者對包公形象的描繪也各有側重,它反映了當時儒家思想統治下的政治特點,也充滿了平民、藝人及文人當時的生活情趣和想象成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不能給個關於張愛玲論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