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家的貓叫皮蛋

    借兵暹羅計劃,其實不具有操作性。

    明萬曆二十年(1592)爆發了明、朝、日三方之間的“壬辰之役”。當時北韓八道武備廢弛,李昖重文輕武,朝廷派內鬥激烈,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面對十五萬日軍的進攻,北韓迅速潰敗,短短二個月八道丟掉了七個。

    這場戰爭持續了七年,北韓又將其稱為“七年戰爭”,南韓還製作過一款老遊戲名字就叫七年戰爭。

    戰爭其實是打打停停的,1592年開戰,明朝集結遼東軍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宋應昌、李如松統領,奔赴北韓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休戰。到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1597年1正月,日軍撕毀停戰協議,再次侵北韓。北韓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北韓半島撤退。

    可以看出戰爭在中期,尤其是第二次的時候,明日雙方已經陷入了僵持狀態,在此情況之下,明朝的也想盡快打破僵局,也想了不少辦法。

    《明史》中的《暹羅傳》記載:“二十年(萬曆二十年,即1592年)日本破北韓,暹羅請潛師直搗日本,牽其後,中樞石星(當時為明朝兵部尚書)議從之。”

    說實話大部分提起暹羅第一反應是暹羅貓!!!

    暹羅,就是泰國的古稱,當然疆域肯定和現在有區別,從當時的史料記載來看,北韓、暹羅、蘇祿這三個國家和明朝的關係相當好,從雙方來往文書來看,這三個國家簡直就是把大明當女神來舔的,蘇祿就是當時位於菲律賓一帶的一個國家。

    那麼為啥借兵暹羅計劃最終未能實施呢?

    由於中國修史向來不愛關心邊境小國的事情,畢竟我們自己就夠大。

    但是我們可以看一看當時暹羅的情況,個人覺得暹羅借兵只能是紙上談兵沒有操作性,原因有三:

    其一:路途遙遠,價效比太差。暹羅離北韓即便按現在來看也是路途遙遠,何況是古代,即使暹羅派兵助戰,但是長途跋涉明朝需要提供的糧草就是一個鉅額數字,這些花銷都夠明朝自己練出幾萬兵了,這樣遠的路走去按古代醫療條件怕是得死一半人。

    其二:暹羅自己也攤上事情了,當時正是暹羅阿瑜陀耶王朝與中南半島霸主緬甸東籲王朝進行著頻繁激烈的戰爭,前期緬甸明顯佔優勢可以說阿瑜陀耶王朝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1592年底,緬甸動員傾國之兵進攻暹羅,兩國軍隊主力決戰於泰國廓沙拉,結果緬軍大敗,孤軍深入的統帥即緬甸王儲陣亡。1593年後暹羅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開始了對緬甸的反攻,雙方間的戰爭仍長期持續不斷,互有勝負。看見沒有?明日朝三方大會戰的時候,暹羅和緬甸也打得熱火朝天,暹羅也沒有精力派兵。

    其三:天朝上國思維下,借兵暹羅也只是說一說,何況戰爭一直在北韓境內進行,明朝後期掌握著主動權,還沒有到需要番邦派兵的地步。

    我還有一個觀點,借兵暹羅這個事情到底有沒有還是未知數,《明史》本身就有好多史料錯誤,已經對明朝的高階黑,就像萬曆援朝戰爭明朝每次派兵不過幾萬人,但是明史是怎麼寫的:“秀吉死,諸倭揚帆盡歸,北韓患亦平。然自關白侵東國,前後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國與北韓迄無勝算。至關白死,兵禍始休,諸倭亦皆退守島巢,東南稍有安枕之日矣。”這不是典型的高階黑嗎,明朝要有幾十萬大軍去損失,戰爭早結束了。

  • 2 #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四月十三日,日本豐臣秀吉出兵侵略北韓。承平日久的北韓面對剛剛平定戰國亂世的日軍銳卒,一觸即潰,北韓國王李昖不斷地向宗主國明朝請求出兵援助。是年九月,一批來自暹羅國的朝貢使臣碰巧來到了北京城。聽聞北韓遭到日本的侵略,義憤填膺的使臣自告奮勇地上疏明朝要求允許本國出兵直搗日本巢穴,解救北韓,懲治兇惡的敵人日本。

    但是因為在《夷心難測,借兵宜慎疏》中,蕭彥為了諫止暹羅出兵,提出了一個更為深刻、敏銳的問題——暹羅軍事實力的強大。蕭彥對暹羅的軍事實力表示了足夠的重視和警惕。他首先指出,“暹羅雖世守臣貢於嘉隆之間,久以衍期”,“彼其於中國,非素效忠誠,如北韓比也”。故而,他把暹羅視作周朝的“狄人”、唐代的“回紇”以及兩宋時的“金”、“元”。他舉“周以狄伐鄭,而狄卒病周,唐以回紇制胡,而回紇卒病唐”以及“通金伐遼,通元伐金”的“宋之覆轍”為鑑,指出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道理,表明了“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的憂慮。蕭彥指出,“暹羅之強,不減日本,其狡又不減日本”。雖然在陸戰方面“暹羅不敵日本之技”,但是如果說起水戰,“日本不敵暹羅之舟”。蕭彥認為,倘若暹羅與日本交戰,無論勝負如何,結果都不利於明朝。如果暹羅失利,求援於明,明朝拒之無辭,援之無力,結果“未收日本之功,而先抅暹羅之釁”。而一旦暹羅打敗日本,暹羅就會“挾己之功,輕我之備”。蕭彥懼怕“異日之憂,不在日本,而在暹羅”。他認為,明朝的“借兵暹羅”,時在遼左告急之際,是向暹羅“示之弱”,他擔心暹羅國內“有如關白者”,懼怕暹羅在日後“有所侮而動”。

    除了作為軍事實體的暹羅軍隊給明朝造成的直接威脅之外,蕭彥還擔心國內會因暹羅出兵而引發“他變”。一方面是“出入夷邦,包藏禍心”的“濱海奸人”們利用暹羅出兵的機會,“投入其中,多方撥置”,這些包括“暹羅、佛朗機、滿喇咖諸國之夷”和“中國亡命”的特殊群體數量眾多,尾大難掉,而其“犬羊之性,終不可測”,“譬之廮附頸,留之不可,去之不能”,這使得明朝方面在對他們的處理上頗為棘手。另一方面,像曾一本、林道乾那樣的“積奸巨猾”則很可能利用叵測戎心,“潛為之主”,“入吐蕃劫盟故智,以直入廣”,如此一來,“廣不可為矣”。故而,蕭彥認為,借兵有害無益,“近之則害先於粵東,而究之則憂貽於國家”。

    蕭彥上陳奏摺的目的是想諫止明朝的“借兵暹羅”,對暹羅的拒絕出兵反倒頗有惡成樂敗之意。他對暹羅自動拒絕出兵表示了相當的樂觀,認為,暹羅不出兵對明朝來說雖然“有損國體”,但是“其為害也小”。而“以圖萬全”之計,乃是蕭彥要求的“覆議上請,亟寢前議”,自主地去“防剿倭夷”。蕭彥認為,對於時當全盛之際的明朝來說,不存在兵力不足的顧慮,只要朝廷“下一尺之詔”,“萬兵可以立致”,而且保證“人人思奮”。所以,蕭彥認為,“以天下之力,御此島夷,似無甚難”。蕭彥此疏的目的在於諫止“借兵暹羅”,在這份奏摺裡,作為天朝上國的明朝對蠻夷之國暹羅的戒備之心躍然紙上。

    “借兵暹羅”戰略被提出之後,雖然得到了萬曆皇帝的批准,並且明朝方面也派出了使者往赴暹羅商討暹羅出兵事宜,但是因種種原因最終並未實現。

    但是後來,在北韓參加對日軍作戰的明朝軍隊裡卻出現了包括暹羅人、黑人兵、甚至日本兵等外國兵參戰的情況。

    萬曆北韓之役的明朝軍隊,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國際化。萬曆北韓之役明軍中的外國兵,以暹羅兵、黑人兵、日本兵為主要組成成員,其數量自數十、數百乃至上千不等,他們一般都具備較為良好的作戰能力,透過各個不同的途徑被收編到了明朝軍隊之中,並最終來到了北韓戰場參加了支援北韓的對日作戰,為萬曆北韓之役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明朝軍隊裡的外國兵,也可以說是以萬曆北韓之役為中心的東北亞世界在軍事人員交流方面的一個縮影,折射出了當時東北亞世界頻繁的人員往來和交流。

    參考文獻資料:鄭潔西《“壬辰之役”明朝“借兵暹羅”之研究》、[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明]蕭彥《制府疏草》卷下“夷心難測,借兵宜慎疏”、《宣祖實錄》。

  • 3 # 璽言春秋

    萬曆援朝之役時,“借兵暹羅”的計劃最早是一個叫做程鵬起的人提出的,此人雖為一介布衣,但對軍國大事極為關心,天啟年間他又多次針對遼東戰事和白蓮教起義建言獻策,可惜未被採納。

    程鵬起能提出“借兵暹羅”的計劃與其家族的傳統和居住地休寧有著密切的聯絡。

    根據《休寧名族志》中的記載,程鵬起為南陳名將程靈洗的三十六世孫,程氏後代素來有習武的傳統,在這一傳統的影響下,程鵬起不僅習武,而且還知兵。

    休寧縣隸屬於徽州府,徽州又是嘉靖時期大海商王直的家鄉,在王直的影響下,徽州地區對倭國、大明東南沿海、南洋的情況都很熟悉。

    所以,“借兵暹羅”的計劃並不是《萬曆野獲編》中描述的痴人妄語,不僅如此,基於當時暹羅有一支強大海軍、倭國國內兵力空虛、暹羅至倭國之間有一條十分順暢的航道等情況,大明朝廷如果對程鵬起的計劃籌謀得當,“借兵暹羅”對倭國搗巢很有可能收到奇效。

    有一妄男子程鵬起者,求往海外暹羅國借兵,以攻關白(代指倭國)。——《萬曆野獲編》

    程鵬起將“借兵暹羅”的計劃上報給朝廷後,立即得到了兵部尚書石星的大力支援,並且石星還方面向程鵬起詢問了借兵方略。

    恰巧此時,暹羅赴大明朝貢的使臣到達京師,石星派程鵬起遊說暹羅貢使,這才有了《明史·暹羅傳》中“暹羅請潛師直搗日本”的記載。

    大明朝廷在接到暹羅貢使請求出兵的訊息後,程鵬起“借兵暹羅”計劃正式得到批准,並且在石星的建議下,“借兵暹羅”的計劃被擴充為聯絡暹羅、滿喇咖、呂宋、琉球等八個恭順的南洋屬國和琉球一同出兵,並且負責聯絡諸國的使臣由程鵬起擔任。

    宣諭海上諸國,合兵搗虛,剿此凶逆,以圖廓清。——遼東巡撫郝傑 《為北韓事急請兵兼乞內附乞賜酌議以柔遠臣事》

    關於程鵬起出發赴暹羅的日期,史書中並無明確記載,但是根據描寫程鵬起出使的《壬辰奉使暹羅,過吳門見贈》一詩中出現的“風霜”二字可知,程鵬起的出使日期應該在萬曆二十年的秋冬之際。

    如果程鵬起能順利的聯絡暹羅等國一同出兵,那他將毫無疑問的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繼班固、王玄策之後又一個外交和軍事領域的傳奇人物,但是很可惜,程鵬起剛抵達占城就收到了大明朝廷停止出使暹羅等國的詔令。

    甫渡海,輒為言者沮,僅至占城而還。——何白《答程相如將軍》

    接到大明朝廷的詔令後,程鵬起只能帶著無限的遺憾返回,“借兵暹羅”的計劃半路終止。

    關於“借兵暹羅”計劃半路終止的原因,史料中同樣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從“借兵暹羅”的計劃本身、大明朝廷批准“借兵暹羅”計劃的目的、大明內部對“借兵暹羅”計劃的態度這三個方面來找出“借兵暹羅”計劃半路終止的原因:

    1、程鵬起原本的計劃是隻向暹羅一國借兵,但是被兵部尚書石星擴充後,“借兵暹羅”的計劃就變成了向暹羅、琉球等九國借兵,這裡先不考慮程鵬起說服九國一同出兵需要耗費多長時間,光是九國兵力的集結、糧餉、統一指揮、協同作戰等問題就構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所以,程鵬起“借兵暹羅”的計劃被石星擴充後就成了一個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計劃。

    2、大明朝廷批准“借兵暹羅”計劃的目的是想圍魏救趙,可是在程鵬起出使的同時,萬曆援朝之役在李如松焚燬了倭寇的龍山大倉後已經進入了相持階段,並且在沈惟敬的運作下,大明朝廷看到了停戰的希望。這種情況下,“借兵暹羅”的計劃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3、“借兵暹羅”的計劃被批准後,立即引來了朝野上下的非議,他們認為這個計劃若實施,必定會使倭寇輕視大明無人。這種情況下,大明朝廷失去了推進“借兵暹羅”計劃的動力,“借兵暹羅”的計劃只能半路終止了。

    雖然程鵬起實現“借兵暹羅”計劃的壯舉值得欽佩,但是受制於以上三方面的原因,萬曆援朝之役時,“借兵暹羅”的計劃為何會半路終止也就不難理解了。

    參考文獻

    《明史》

    《明神宗實錄》

    《萬曆野獲編》

    《明萬曆壬辰之役“借兵暹羅”發覆》

  • 4 # 冷兵器研究所

    關於這個借兵暹羅的計劃,在歷史上是確實存在的。

    當時有大臣提出要借兵暹羅,也就是今天的泰國,原因有三:1.暹羅兵戰鬥力很強。2.暹羅和大明交好。3.可以藉機削弱暹羅的實力。

    但是問題在於,這個計劃的反對者也提出了三個反對的理由:1.暹羅兵戰鬥力確實不錯,但是僅限於在雲南地區,別的地區作戰不一定可以,比如在北韓,萬一水土不服怎麼辦?2.暹羅確實和大明關係不錯,但是暹羅兵萬一做大,到時候和倭寇一樣尾大不掉怎麼辦?需要知道,當時暹羅就和日本一樣屬於虎狼之國,暹羅兵萬一佔據北韓自立,對於大明的威脅更大。當時很多人認為,暹羅兵“出入夷邦,包藏禍心。”危害不亞於那些日軍。要是送走了日本狼,又迎來了暹羅虎,這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嗎?3.暹羅兵如何運來,也是個問題,如何招募更是個問題。

    但是當時的皇帝,也就是萬曆皇帝其實是批准了這個計劃的。所以當時明朝也確實派人(程鵬起)前往暹羅進行借兵。不過比較倒黴的是,程鵬起雖然借到了一些兵馬,然而由於海路運輸的過程中,糧草用盡(論地理學重要性),所以這些暹羅本土兵馬沒能運輸到北韓戰場,就四散而逃了。

    然而暹羅兵還是有一部分進入了明軍隊伍的,因為在雲南有不少暹羅人進入了雲貴地域,作為僱傭軍討生活。當時泰國和緬甸的關係一直勢同水火,所以暹羅兵十分善戰,比淪為的內地衛所兵強得多、這些人在北韓戰場雖然人數較少但是作戰英勇,也是明軍的重要力量。

    其實當時明軍內部也有不少外國的僱傭兵,比如北韓戰場就有黑人僱傭軍。當時一個黑奴的價格足足有五六十兩銀子,可以說是非常昂貴,要知道明朝正常一個農民一年收入下來才幾兩銀子而已,之所以高價購買這些黑人,正是因為他們作戰極其勇猛:“其人善鳥銳及諸武藝。一名海鬼,黃瞳漆面,四支手足,一身皆黑,鬚髮卷卷短曲如黑羊毛,而頂則禿脫,一匹黃絹盤結如蟠桃狀而著之頭上。能潛於海下,可找賊船,且數日能在水底解食水族。中原人亦罕見也。”可以說,這些黑人的戰鬥力給了明朝將領極其深刻的印象,所以不惜購買他們作為前鋒。比如劉綎,就展示過他手下的黑人:“劉綎……領川蜀兵五千人,其中有海鬼數十名,其種出南番,面色深黑如鬼,能潛行海底。”

    這些黑人作戰確實也是竭盡所能,比如彭信古在泗州之戰中,其麾下的黑奴率先衝鋒,所向披靡,給日軍以重大殺傷,而且根據戰後的彙報這些黑人應該是無一生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樹脂拉鍊和尼龍拉鍊在生產程式上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