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w3721王建文
-
2 # 鳳凰西遊
<三國演義>的成書,與羅貫中的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關聯性,是羅貫中的一種人生寄託。
羅貫中在二十六七歲的時候,就加入了農民起義,在張士誠幕府做賓繚。羅貫中曾經幫助張士誠出謀劃策,打敗了朱元璋手下大將的進攻。後來張士誠不聽眾位幕僚的勸阻,急功冒進直接稱王,讓羅貫中對其失去了信心,於是就離開了張士誠。羅貫中內心感嘆未遇明主,所投非所託。
這種感獲,羅貫中在書中有大量的描寫。比如,荀彧看到袁紹目光短淺剛愎自用,就轉而投奔了曹操;比如,龐統因為不受孫權的待見,就投奔到劉備賬下。等等不一而論,羅貫中在明朝<稗史彙編>中被稱為“有意圖王者,乃遇真主”。所以在三國演義書中,有非常多的篇幅,都在描述羅貫中的一種心境和追求,那就是良臣擇主而事。
在那個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的元朝末年,羅貫中也曾積極參與。但是後來朱元璋基本奪取了天下,羅貫中不屬於朱元璋的陣營,所以才不甘心而退出!羅貫中內心認為,自己的陣營才是正統,朱元璋只是奸雄得逞而已。這也是羅貫中在書中“擁劉反曹”最直接的原因,有理由相信,羅貫中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想象成了諸葛亮一樣的人物,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就只好在書中美化、神話諸葛亮來聊以慰藉了。
另外,書中還寄託了羅貫中的一種英雄主義和俠義情懷。羅貫中壯志未酬,又不能上場殺敵,這股鬱郁不得志的心情難以遣懷。在書中他刻意神話了關羽,將其塑造成了赤面紅心、義薄雲天的天神形象;又美化了趙雲,將其塑造成了渾身都是膽忠、勇義無雙的常勝將軍!這些都是羅貫中對於文人情懷和英雄俠義的雙重寄託!
-
3 # 葡萄架下3
不為相就作醫,古代文人一直奉為經典,並把他作為努力方向,看小說電視劇熟悉的張廷玉,高士其等都是這兩手準備;當然有例外,這類文人可稱為仙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不想勞心費神,只願自已開心顏,李白開啟了另一條路;更神奇的徐霞客,居然搞出了一本足以流傳百世的書。
羅貫中不可能不知道以上選項,不能成相為醫濟天下,酒仙酒鬼不好把握,搞本書吧,我不能勸戒當代人,我還不能提醒後人嗎?四大名著之首面世了。廣大文人的更有意義的震撼性出路開拓了。舉兩個名字,曹雪芹,魯迅,熟悉嗎!偉大嗎!在這條路上,文人前拓後擴,創造了一個比一個偉大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槍,深深刺入腐朽反動落後的社會深處,激勵了多少中華兒女爭取光明,爭取先進,爭取解放。
你說,羅貫中寫小說是不是英雄創舉。
英雄。什麼是英雄,羅貫中,曹雪芹,魯迅用他們的文章給我們詮釋。
-
4 # 燭影斧聲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看看羅貫中到底是什麼人,到底經歷過怎樣的事。
不同於一般的文人,每天只知道吟詩作對,嫖娼喝酒,羅貫中早年並不是一個文學家,而是一個滿腔熱血的有志之士。據說最早曾經參加過劉福通的起義軍,與元朝作戰。
韓山童和劉福通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也給了江河日下的大元沉重一擊,從此天下群雄並起,羅貫中為了一展抱負,再次投身到起義大軍中,可惜眼光太差,選擇了志大才疏的張士誠,成為了他的幕僚。
起初還好,可是不同於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方針,張士誠在取得一定的成績後就急於稱孤道寡,小富即安的本質暴露無遺。後來又拒絕了羅貫中聯合朱元璋、陳友諒等義軍共抗大元的策略,反而向元朝投降。
結果毫無疑問,張士誠的勢力被消滅了。而之前由於羅貫中參與過與朱元璋的戰鬥,據說還打退過大將藍玉的進攻,再加上朱元璋手下人才濟濟,權力分配也已經成型,所以基本已經沒有了他的容身之地,心灰意冷的羅貫中選擇了歸隱山林,從此過起了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生活。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三國演義誕生了,可以說這是他的一種寄託,一種抒發,一種銘記和一種不甘的集合體。
說真的,我們要感謝張士誠,不然就沒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
-
5 # 腳踏一枝梅
因為老羅有家國情懷!
文人借詩詞小說表志言情,受儒家"修齊治平"的入世薰陶,普遍有浪漫的家國情懷。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言,就是書生家國情懷的生動寫照!老羅亦是此圈子一員,有此理想不足為奇。
老羅幻想自已是"關羽加孔明"的天才,因投錯主走了人生彎路,喪失了報國展才的機會,鬱悶至極,唯有借寫小說來安撫慰藉自已了。故關羽和孔明的段子寫得精彩紛呈,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將關羽羽化成神。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舌戰群儒等故事,將孔明神化成仙。而對他倆壯志末成身先死,則寄託空靈神話來安慰了。這正是老羅自身的曲折反映!他空有關孔文武雙全又忠義的天才,朱元璋則視如草芥空氣,他報國展才無門啊!
-
6 # 金多多賊蓋
是元未明初的小說家,戲曲,。是章回小說的創造者。羅貫中一生的作品很多,主要的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還有鉅作,三國演義。後又增補了施耐庵的水滸傳。
羅貫中早年追隨過元朝的起義軍頭領張士誠,在其賬下做幕僚。也曾經胸懷大志,志向遠大,可張士誠對羅貫中的戰略思想不予採納,羅貫中主張,聯合朱元璋,陳友諒,共同抗元,可張士誠不聽,卻投降了元朝。最後被消滅。
羅貫中其志不得施展,肖然離去,後來開始寫作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的問世,得到了世間的認可,成為小說的頂峰之作。
三國演義的主題是擁劉,貶曹,書中對劉備的仁政歌功頌德,對曹操的奸詐加以貶低。
在羅貫中的思想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屬叛臣。歌頌皇室的正中理念,但是對曹操的真實沒有歪曲,曹操的軍事才能,膽略,珍惜人才,描寫的很真實。如對關羽的厚愛,在戰爭的智慧,官渡之戰,以少勝多,刺殺董卓未遂後,昭告天下,聚集十八路人馬討伐董卓,顯示出領袖的才能。
作者對劉備的擁戴,是劉備的仁德的思想。三顧茅廬,求賢若渴。作者抒發了自己的感慨,自己若是遇到劉備一樣的明主,也能成就一番事業。也看出作者當年也是意氣風發,雄心勃勃,對於群雄逐鹿,爭霸天下那種激情的一種嚮往。
-
7 # 東方大狂俠
從羅貫中的生平才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羅貫中,山西幷州(今太原)人氏。自小隨父經商,但他不喜歡經商,於是去杭州拜師說書,後辭別師傅遊歷,再後來投奔在張士誠帳下做謀士,曾率軍擊敗過朱元璋手下。再後來看不慣張士誠的作為,辭別回老家。因為是朱元璋取得了天下,而作為曾經是朱元璋的敵手,不好在朱元璋手上出仕。加上朱元璋手下本就人才濟濟,有大志的羅貫中進無路,退不甘,於是只好選擇著書立說,把心中的不平不甘、不情不願、宏圖大志,所想象的忠義正邪,都在所著小說中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來,傾注了大量心血,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他寫得最成功的一部,其他還有相當多的作品,都寫得不錯!
英雄不得志,不能平復自身,只好借寫小說來抒發內心的狂熱和對堅守的事的執著!
對於現代人來說,好在羅貫中沒有投奔朱元璋,如果投奔朱元璋做上了大官,也許就被朱元璋滿門抄斬了!三國演義這部書就不會在中國歷史上熠熠生輝!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羅貫中自認壯志未酬,其實他在現代人眼裡,已經夠令現代人羨慕嫉妒恨了。著了那麼多傑作,當今之世的小說家,有幾個可和他相提並論?!
-
8 # 老薑聰蒜
《三國演義》究竟抒發了羅貫中的情感呢?一般人都會說抒發了他報國治國的情懷。那是拔高了他的高度。
其實羅貫中寫成《三國演義》,根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有關係。元末明初,是一個小說盛產的時代。中國的四大名著有三大名著產於這一時期。這個時候沒有文字獄,漢人在元朝的人種階級的統治下,仕途無望。就以文學自娛。這時候,文人扎堆市井,戲曲和民間英雄故事盛行,普通老百姓特崇拜英雄。於是小說有了眾多素材,文人開始流行寫小說了。
羅貫中並不熱衷軍事與政治,他的人生理想也不是為了報國。從他給自己取號為:“湖海散人”就可以得知。什麼是湖海散人?翻譯今天的話:就是做一個遊走五湖四海的浪子。無拘無束,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一個不受人管束的隱士。他這個目標,最後終於實現,一個人深居小山村,獨自寫小說,種種地,過上了一種類似隱士的生活。
至於羅貫中去了張士誠手下做了個參謀,很可能是張士誠邀請他去的,那時候的羅貫中才二十五六歲,正沉浸在傳說中的歷史英雄人物的虛擬中。但現實是他在張士誠那裡僅僅僅只是個參謀,能力並不出眾,張士誠也不聽他的建議。此時,如果羅貫中真的跟諸葛亮一樣有抱負,他可以去找朱元璋。朱元璋愛惜人才,不會為難他。其實是他自己的英雄夢醒了,迴歸現實,他的特長和愛好是小說,決定寫小說。
如果說《三國演義》表達了羅貫中什麼情感?應該說是表達了當時普通老百姓的心聲。不是他個人的。老百姓喜歡仁愛的人,如劉備。老百姓喜歡有智慧的人如孔明。老百姓喜歡情義的人如關公。老百姓希望這樣的人能夠出現在現實生活中,造福人民,結束戰亂。《三國演義》寫作時。明朝已建立,朱元璋一統天下。作者羅貫中借古示今。希望朱元璋做一個象劉備一樣仁愛之君,不辜負老百姓的希望。
-
9 # 大話三國之蜀山
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之前有著遠大政治思想抱。元末時期社會動盪,當時的朝廷、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四隻主要力量互相爭鬥。張士誠在元末是一位農民起義領袖,羅貫中在張士誠的手下做為一名幕僚,相當於謀士。在他的策劃下,幾次打敗了朱元璋。但是羅貫中並沒有受到張士誠的重用。張士誠很尊敬人才、志士,但是並不重用這些人。這一點很象三國中的袁紹。後來張士誠向朝廷投降,胸無大志,每天花天酒地。羅貫中看透了張士誠的為人,選擇離開張士誠回到家鄉開始創作《三國演義》。
從羅貫中的這段人生經歷可以看出,他想走仕途這條路,輔佐一位明君,透過自己的才能實現遠大的人生理想。但事實是殘酷的,由於羅貫中看錯了人,導致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敗,使他從而轉向文學上的創作。正是由於羅貫中從軍的經歷,讓他有著豐富的軍事實踐經驗。從而寫出了著名中外的歷史著作《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出羅貫中的個人思想,羅貫中倡導忠義的行為。“忠義“二字始終貫穿於書中頭尾。桃園三結義,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突出了一個義字。白帝城託孤、六出祁山突出了諸葛亮對蜀國、劉備的忠心,突出了一個忠字。
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有著揚劉貶曹的思想,頌揚了劉備的仁德、君子作為,深的民心。寫出了曹操的奸詐、殘忍的一面。正是羅貫中政治上的失敗,才轉向了文學創作。在《三國演義》裡可以看到羅貫中的影子,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思想感情。
回覆列表
羅貫中,早年就不是以文人為業,娛樂章回小說家。是有想當王作帥 ,打天下的風雲人物。早年他跟隨抗元勢力最大,力量強大領袖張士誠手下做軍師,當將領,還親自率領一軍打敗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張士誠失敗後,羅貫中和老師施耐庵 ,成為為專門說唱人員,提供戲曲劇本和說書底夲,成為章回小說家的鼻祖。這不是他想幹事業,是朱元璋把他當做敵對人員,嚴禁他們走科舉的之路,堵死參政議政的有發展做為的機會。如同如令剝奪一切政治權力的人。他有滿腔怒火沒處放。滿腔熱情沒處呼,只有化作書中人物說出來,唱出來,寫出來。特別地別出心材,以借東風,三氣周瑜,火燒博望坡,火燒上方峪。空城計這些空無所以假歷史製造,把人帶入他沒有完成,他想象完成地進入那些、又險奇,又特驚的世界。特別想象世界。還特別描繪他在水滸全傳中全面想象,他統帥全軍征服遼國驚險曲折波蘭壯闊歷史戰爭場面,全部用想象形象情境故事描繪成功。代表作者不甘寫書,還要寫書的囧途。用萬分自豪心情表達了自己有統帥幹軍萬馬戰勝敵國胸懷和能力。用誰敢殺我,喊出自己特難受,難解,難以釋懷的心聲。把老軍人委屈,無奈,不得志,不能揚名立勳,艱難困苦,無法直訴形狀的牢騷,有意無意一聲道來,明知前途叵測,卻也不得不書其反骨之人形象。多數情況,羅慣中是不以歷史原樣表現,總是張三李代,移花接木,把他中心憤怒代表人物,淋漓盡致生動活潑墨潑出來。總是戰爭以人物內心,引導戰爭最後結果,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強者必敗,弱者必勝,選擇戰爭出現,痛恨統治者腐敗無恥,勞動者水深火熱的場境。使故事沒有特殊神化,有神卻不特神地自然而然之中。特別對諸葛亮這個人物,明顯有作了十全十美,自愛特加,隱惡揚名特別加工有點自喻。歷史上諸葛亮不是特別優秀的軍事指揮者,可羅貫中讓他露面就讓他發神奇光,三請而來,來了就更能完成神奇。而不顧歷史上諸葛亮是長期收糧招兵後勤人員。透過勤快上進,有小智慧而進核心的人才,他居山川之險小國卻不知以逸待勞之利,明知力量其小,但威嚴作怪,驕才顯能。枉費費用欲侵大邦,以一州之薄力抗衡魏國,出兵累敗無能克敵,在最後一次攻打陳倉時,率大軍進入郿縣左右翻轉,不去攻城略地,象似遊園玩水 失去機會,旦誤軍機。後卻又退回漢中,使人家明眼看透他的作為,不是真使勁,似天橋把式賣花活,認為他有成功之志,沒有成功之量。有合眾之心,沒有用眾之才。儘管數次北伐而來未得大功。反而精疲力盡,最後略小計窮氣盡病死的。諸葛亮。在羅貫中的宣揚下,是光彩耀眼,光芒四射,他傾注無限心血,打造成全新榜樣。讓人看後永記銘刻,十分映象,百分厲害,萬靈豪傑,春香永恆燈塔。真的把他的愛,全都灌注諸葛亮身上,對吳武將周瑜卻另外加湯,恨到極徹,無不用極,把一個本來歷史非常相當鮮活亮秀的人,給弄得滅頭士臉,垃圾一般。可見羅貫中。可以想象羅貫中在軍事生涯中。雖然有量,有才,有文蹈武略。也難扭轉武將橫姿。他更對軍事冪僚相當情深,非常孰悉廣泛愛戴,廣泛歌頌,郭嘉,沮授,荀彧,司馬懿,蔣濟魯肅,楊修等等之輩能歌盡歌,能唱必唱。不餘其力。對武將盡力不表,一言定象,虎女那能匹犬子,誰敢殺我。極少大章,用盡心術。雖對關羽張飛趙雲馬超也有特別精彩,渲染有加,那是為了張顯劉備而去。不是本意。有了諸葛亮以後,再無他能人有上臺機會,上戲必被殺頭。可見羅貫中之憎惡,不是無意,而是有思,竟是如此必要那樣。羅貫中對帝王更是好盡汙辱之能事,獻帝幾乎沒有戲臺出場有也是小微懦弱小男人出臺。曹操更是奸滑小人,殺人魔王,背義鼠輩,能汙則汙,不能汙,也巧妙地把統一大業化作搶美人,報父仇,為私慾,的小混混行為生生把歷史上極具文才武略,招賢納士,心懷寬闊,志向遠大,有情,有義,有趣味,詩詞歌賦之魁,曹操給弄成狼心狗肺的奸臣,讓人幹古呸罵的魔王。無比厲害的大手筆,顛倒乾坤大挪移。威力無窮的軍事家,也難辦到事。在他想象下,一錢不值筆下,生動活了起來動起來,動得如同由他的指揮,由他召令,去衝鋒陷陣人馬進入宏大戰爭之中。無不讓人拍岸叫絕,稱好頓足。好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