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意星球少兒美術
-
2 # 謎婷幼教小課堂
惱人的行為
昨天,可可媽媽向我抱怨道:
可可最近很奇怪,在小區裡跟小夥伴玩時,經常表達自己的憤怒——不過這些都發生在小夥伴不願意跟她玩的時候。
比如說,可可與子欣在玩冰雪奇緣的遊戲,寧寧加入進來後,寧寧說,冰雪奇緣多無聊呀,不如我們玩捉迷藏吧。
子欣同意了,但可可不願意。於是,子欣和寧寧離開了可可,可可開始很憤怒——大聲喊著,我就不要跟你玩!一邊大喊一邊踢周圍的物品或父母。
剛開始媽媽還能好聲好氣的與孩子交談,或用其他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孩子依然不依不撓,迫不得已,媽媽只能用自己的憤怒,來壓制孩子的憤怒。
可可媽媽對此很苦惱,前來求助。
我說:是的,孩子這樣的行為確實挺讓人苦惱的,我們給孩子愛,就是允許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往往孩子的情緒,也會引起我們的情緒。
而如何做才能平靜應對孩子的情緒,成為佛系父母呢?我把《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這本書推薦給了可可媽媽。
傾聽孩子《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是美國的帕蒂·惠芙樂所寫,她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研究與實踐。
帕蒂·惠芙樂認為,為了讓孩子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健康成長,父母必須學會傾聽孩子的情緒。
而她也一直在摸索,如何傾聽孩子的方法。現在,她把多年來實踐得出的結論——傾聽孩子的具體方法都寫進《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這本書中。
下面我將從孩子基本情緒背後的原因,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如何有效幫助父母三個方面來分享《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這本書。
孩子基本情緒背後的原因。一、憤怒
1.可怕的經歷。可怕的經歷,包括但不限於恐懼、傷痛。
例如:
可可曾被父母“遺失”在火車站,當時可可才三歲。
夜裡,偌大的火車站,可可獨自邊哭邊追逐漸行漸遠的火車,這份巨大的被拋棄的恐懼,就這樣深深地埋藏在可可的心底。
以至於當可可與小夥伴建立深度的親密關係後,小夥伴選擇不跟她玩時,會引起可可非常大的憤怒——被拋棄的創傷再度被喚起,孩子用憤怒來掩蓋自己的恐懼與無助。
2.對於不公正的情緒性反應。魚兒剛升級為哥哥,家裡人幾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弟弟身上。原本倍受關注的魚兒,瞬間成為被冷落的物件。
然而,家裡人並沒有關注到魚兒的心理狀態。他們只知道魚兒自從弟弟出生以後,行為退化了——像弟弟一樣用手抓東西吃。
而當魚兒出現退化的行為時,家裡人只會一味指責,教育孩子吃飯要用勺子。
魚兒感受到了自己與弟弟的“不公正”待遇,於是,經常發洩自己憤怒的情緒,行為逐漸“異常”。
魚兒認為,弟弟搶走了自己所有的愛,家庭關係中的不公正,讓魚兒接受不了老師愛其他的孩子——當老師與其他孩子互動較親密而“忽略”魚兒時,魚兒會把這份憤怒發洩到老師的身上,以此來尋求老師的關注。
3.與孩子的價值觀相違背。例如:我在園與孩子玩老狼幾點鐘的遊戲時,經常假裝抓不到孩子。
以至於寧寧認為,玩這個遊戲,大人就是不能抓住孩子的。
而當寧寧父母與孩子在戶外玩這個遊戲時,寧寧爸爸一下子抓住了孩子,孩子反抗之餘變得越來越憤怒,開始攻擊爸爸——並不斷大喊:你不能抓住我的!
寧寧父母為此還很困擾,孩子玩任何遊戲都行,就是玩這個遊戲不能抓住他,不然就很憤怒,父母幾乎懷疑孩子是否得了某種心理創傷。
溝通下來才發現,原來這與孩子的價值觀相違背——在幼兒園玩這個遊戲時,老師是抓不住孩子的。孩子認為,這個遊戲就是不能抓住孩子的。
二、恐懼
1.早期受到過直接的身體傷害。例如孩子難產,早產,新生兒黃疸病的治療,割包皮等。
痛苦的分娩過程,不僅媽媽受罪,孩子也受罪。這對孩子而言,是最直接的身體傷害。而這份傷害,孩子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他們只能透過身體的緊張感,經常處於一種“戒備”狀態,無法很好地享受一段親密關係,來表達自己真的受傷了。
2.因現有的認知有限,無法理解某些問題,而產生的恐懼。寧寧面對很多未知的東西,都會有一份恐懼。例如,孩子害怕使用水銀體溫計測量體溫。
孩子第一次使用水銀體溫計時,一邊哭一邊掙扎著看著體溫計大喊不要。而當孩子嘗試用自己的身體去觸控體溫計後,孩子開始放下這份恐懼,願意測量體溫。
3.從環境中學習美國的心理學家蘇珊·米妮卡曾做過一個猴子的實驗。人們發現野生的猴子因為生存的本能害怕蛇,但家養的猴子沒經歷過這種生存挑戰,所以不害怕蛇,於是心理學家想看看,這種恐懼是否能夠從後天學來?
米妮卡首先測試了一下,家養的猴子看到蛇無動於衷,甚至會伸手觸控一下蛇。
然後米妮卡給家養的猴子觀看一段,野生猴子看到蛇驚慌失措,大喊大叫的影片。
家養猴子看完後,當再次看到蛇出現在眼前時,家養猴子與野生猴子的反應一模一樣,驚慌失措,大喊大叫。
因此,心理學家認為,恐懼是可以從環境中學習到的。原本不害怕蛇的家養猴子,由於觀看了野生猴子害怕蛇的反應,家養猴子也開始害怕蛇。
同理,孩子的恐懼,也可能是從環境中學到的。當成年人非常害怕,毛毛蟲或閃電時,孩子也會覺得,這些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他們也會覺得恐懼。
4.成人的恐嚇。成人對孩子最大的恐嚇,莫過於對孩子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要你啦!
研究表明,0~6歲孩子最常見的害怕情緒中,一直存在的害怕情緒是——與父母分離。
可見,成人說的,爸爸媽媽不要你了,這句話對孩子而言就是,天塌下來的恐慌。
三、悲傷
1.小事情會引發大情緒。有時候很小的事情,會引起孩子非常大的情緒。但往往小事情的本身,不是引起孩子情緒的原因。孩子當下所處的心理狀態,才是孩子哭泣的真正原因。
比如說:
小桃來園時,媽媽總會對孩子說:我愛你,然後才會離開。這天媽媽由於時間太緊,而忘記說這句話。
以至於小桃來到教室後悶悶不樂,鬱鬱寡歡。剛好,小桃來到手工區選擇工作,旁邊的寧寧不小心碰了一下小桃,小桃馬上大哭——她終於有理由,有藉口,把媽媽忘記說我愛你這句話的情緒給發洩出來了。
2.傳說中的不歡而散。偶爾,成人由於工作時間忙,忽略了陪伴孩子。而當再次高質量陪伴孩子時,孩子狂歡過後,往往會不歡而散。
比如說:
可可幾乎一個星期沒有跟爸爸媽媽一起玩了,當他們一家再次來到遊樂場時,可可玩得非常盡興,可是,當快要回家時,可可因為鞋子弄髒了而奔潰大哭,不管父母如何勸導,孩子依然不依不饒的哭。
這讓父母非常崩潰,覺得左右為難。不陪伴孩子,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高質量陪伴孩子,孩子又會不歡而散。
其實,這樣的情況完全可以避免。只要在孩子還不是特別累的時候,趕緊回家就好了。
3.由於失去所導致的不安全感。蘇蘇撿了一個可愛的小珠子,由於這個珠子,孩子得到了身邊所有夥伴的關注。
當蘇蘇上廁所時,不小心把珠子掉到馬桶裡了。孩子很傷心,一直請求老師幫忙把珠子撿起來。
這個珠子是蘇蘇最心愛的物品,失去了它,導致孩子的不安全感出現。
4.自然的康復過程。悲傷而引起的哭泣,是孩子自然的康復過程。
剛剛蘇蘇的例子,由於珠子確實掉到馬桶,撿不起來了。老師只做了一件事情,允許孩子自然的哭,孩子哭完以後,內在有足夠的心理空間,來接納丟失心愛物品的事情。這是孩子自然的康復過程。
四、好奇
孩子探索世界的慾望。孩子好奇的情緒,是因為孩子擁有探索世界的慾望。
比如說:當孩子在戶外發現蝸牛時,他們會很想要知道,為什麼蝸牛可以黏在葉子上不掉下來,蝸牛是吃什麼食物的呢?為什麼蝸牛爬的那麼慢呢?這些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慾望。
五、喜悅
1.成長的喜悅。當孩子掌握一個技能時,孩子感受到了成長的喜悅。
比如說:
孩子由於自己的反覆練習,已經能熟練掌握使用剪刀的技巧,能進行精細沿線剪紙。孩子從中感受到成長的喜悅。
2.分享的喜悅。當孩子完成自己的作品時,孩子非常想要分享給身邊的成人。這份分享,能讓孩子心生愉悅。
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1.孩子憤怒時,與孩子保持安全距離。
孩子在憤怒的時候,很容易有攻擊行為。這時候成人的靠近,或許會讓孩子有一份壓力。
所以適當的與孩子保持安全距離,能讓孩子感受到——我是愛你的,你是安全的。你可以發洩自己的憤怒。
而當孩子對自己有攻擊行為時,則應考量一下自己當時是否處於公正狀態,是否適合陪伴憤怒中的孩子?
倘若由於孩子憤怒的情緒,而引起自己憤怒的情緒升起,則需要離開換另一位成人陪伴。
畢竟當孩子的憤怒遇上成人的憤怒,肯定是孩子的憤怒被壓抑下去的。而被壓抑下去的情緒並沒有消失,他只是存留在身體而已。
2.孩子恐懼時,請緊緊的摟住孩子。
當孩子感到恐懼時,不管什麼原因,請緊緊的摟住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支援。
即使孩子拼命推開你,也請緊緊地摟住孩子。如果可以的話,請儘量讓孩子與你的目光相接。
告訴孩子,你留在這裡的原因——我是愛你的,你在這裡很安全,我會保護你。
3.感受孩子當下的情緒,併為孩子的情緒命名。
如果孩子當下有情緒,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感受孩子的情緒,併為孩子的情緒命名。
比如說:
蘇蘇由於小珠子掉到廁所而難過,可以對孩子說:嗯,是的,珠子掉到廁所了,沒有了,很難過。
4.允許孩子情緒的自然流淌,不對情緒做評判,不對發洩情緒有限制。
還是剛剛蘇蘇的例子,允許孩子自由的哭,不限制時間,不評判好壞,只是讓孩子哭。
這裡的允許有一個技巧——在孩子哭的時候,輕緩的,溫柔的,從上而下,撫摸孩子的後背。這能讓孩子感受到安全。
5.肯定和認同孩子的情緒。
蘇蘇的例子,可以不斷重複對孩子說,嗯,是的,沒有了,確實很難過。
肯定和認同孩子的情緒,能幫助孩子發洩情緒。
6.用愛的方式陪伴孩子。
蘇蘇的例子,還可以繼續對孩子說:難過卻哭一會兒吧,媽媽陪著你,媽媽很愛你。
對孩子表達愛,能幫助孩子找回,遺失的安全感。
如何有效的幫助父母們1.幫助父母們學會表達對孩子的愛。
父母愛孩子,這是肯定的,但有時候,可能讓孩子感受不到愛。
因此,學會對孩子表達愛,很重要!而如何向孩子表達愛呢?可以嘗試一下以下做法。
● 每天對孩子說,我愛你
● 每天多親吻,擁抱孩子。
● 儘可能的進行肢體的接觸。
● 發生事情時,請嘗試對孩子說,不管發生什麼,我都永遠愛你。
● 發生事情時幫助孩子,把人與行為剝離。——人很好,只是行為不可以。
● 允許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不評判好壞。
2.協助父母排除妨礙他們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消極情緒。
帶著消極情緒面對孩子,這對成人是一份壓力,對孩子也是一份壓力。所以我們需要排除妨礙我們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消極情緒。
● 內疚。
當某件事情讓我們覺得愧疚孩子時,可以嘗試對自己說:我是一個好父母,我愛我的孩子,只是有一些小遺憾。
也可以嘗試對孩子說:對不起。不要小看一句,對不起,說完這件事情就翻篇了,我們才能輕裝上陣,用愛陪伴孩子。
● 困惑。
可以嘗試從孩子的孕期開始聊孩子的情況,勾起父母所有的相關情緒。
可以讓父母談自己的童年。探討一下童年的相處模式對成年後的自己的影響。
也可以探討當孩子不乖時,是什麼妨礙他溫柔的對待孩子。
● 孤立無援。
父母常常會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感到孤立無援。這時候,一個擁抱或肢體的接觸都能給父母巨大的支援。讓父母感受到,你不是一個人在養育。
● 精疲力竭。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會經常感受到精疲力竭。這時候適當的給自己放假,補充一下能量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嘗試一下,請求家庭成員的幫助。實在太累的時候,允許自己放鬆一下吧。
總結《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給出了很多成人如何平靜的幫助孩子,處理各種負面情緒的方法,這讓孩子能更好地專注於自我的成長,堪稱佛系父母養成記。
孫瑞雪老師說:我們理解孩子,就是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是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是要包容他的情緒。而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傾聽孩子的情緒。
一點願景你還有哪些育兒困惑呢?
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願每個孩子都擁有五彩繽紛的童年,
願每個生命都能被愛所照亮。
參考文獻:
《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
參考課程:
孫瑞雪教育機構父母課堂
《讀懂孩子的情緒》;
《傾聽孩子的情緒》。
回覆列表
隨著孩子漸漸的成長,難免會出現的負面情緒,作為爸爸媽媽的我們首先一定要讓孩子把負面情緒發洩出來,找到一些發洩渠道,比如說帶孩子去空曠的地方吶喊(要找到積極有效的發洩渠道,不介意以“武力發洩”);然後我們要跟孩子交流詢問負面情緒的來源,學會去傾聽孩子,不能孩子一說,家長們就說:不,你這是錯的,以後不可以這樣。這樣直接截斷孩子的話,家長們就無法聽到孩子後面的觀點,聽孩子說完原有,我們再問孩子的看法,然後我們在再說孩子的觀點哪裡是錯誤的舉例說明這樣做帶來的影響,讓孩子認識到真正的什麼叫負面情緒以及負面情緒做事帶來的影響。最後給孩子一個獨立安靜的空間,讓他自己再思考思考,最後我們再問他你覺得爸爸媽媽說的對不對。
我們不僅是孩子的家長同樣是他們最忠實的傾聽朋友。